县里开辟的每天十趟客运班车根本就不够用,但问题是县公交集团就那么些车辆啊,临时采购,不说来不及吧,车子买回来了,要不要招聘驾驶员?万一这夜市只火一段时间,等公交集团把车和驾驶员都配好了,那边又不需要了,那他们不得亏死?
最后还是交通局出了个主意:旅游集团不是还有好几辆大巴车吗?反正县里其他景区生意也不景气,大巴车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去跑一跑专线,给旅游集团挣点养车的钱呢。
就这样,县城通往晚杜的班车,从媒体十趟,变成了每天三十趟。
就这还不够呢。
听说现在县里很多家里有车的,周末都兼职开始跑滴滴了,专门去客运中心外面排队。
大学生们本来还担心会被宰客,结果没想到,都没用他们开口,这些兼职跑滴滴的司机,居然主动提出让他们等一等,要是有愿意拼车的,可以拼满一车人一起走。
“反正跑一趟我就收一百块钱,你一个人坐,还是三个人坐,都是一个价。你去找人来拼车,凑够三个人,平摊下来每人三十多块钱,跟大巴车价格也差不多。”司机大哥不但不宰客,还主动帮他们省钱。
这事儿闹的,搞得他们都怪不好意思的呢。
后来还真有不少来晚杜夜市打卡的网友,把网约车司机主动劝他们拼车省钱的事情,拍了下来,发到了网上。
旅游景区居然还有不宰客的出租车?这不科学呀!
好多人可能对逛夜市不感兴趣,但却被不宰客的出租车给吸引了过来。
他们倒要看看,这里的网约车和出租车,是不是真的不宰客。
何止是出租车不敢宰客哟~
县里一纸公文发下来,就连县城的各大酒店宾馆,都不敢涨价了。而且大家心里还憋着一股气,凭啥晚杜那种小乡镇都能做到的事情,他们县城做不到?
别怀疑,哪怕是一个县城,也是有鄙视链的。
不过,以前是县城的人鄙视乡下人。现在,他们很怕被晚杜那边的“乡下人”给鄙视回来。
更何况,晚杜做到了县城附近很多知名大景区都没做到的事情,给他们全县吸引了这么庞大的一股客流量,眼瞅着全县旅游经济都要被晚杜夜市给带飞了。
傻子才会在这个时候扯后腿,到时候不得被全县人民给骂死?
当然,也有狗胆包天想趁机宰客的。
车站旁边某个面馆,老板听到几个学生是外地口音,眼珠子一转,欺负人家大学生脸皮薄,同样价格的三鲜面,给游客上的面,居然比给本地人的面条和浇头,足足少了一半!
几个大学生看着碗里只铺了一层碗底的几根面条,浇头也只有薄薄的一层,敢怒不敢言,筷子都拿起来了,准备吃了这个闷亏,没想到却被两个本地人给拦住了。
“吃啥吃?让老板给你们把面加满!不给加,我带你们去工商局,投诉他们去!”
说着,两位大哥大马金刀地往几个学生后面一坐,面色不善地盯着老板。
面馆老板自知理亏,满头大汗地跑过来道歉,说刚才听错了,以为他们要的是小碗面条,最后不但给他们重新加了一份面条和浇头,还每人送了一听饮料。
两个本地壮汉也没走,就坐在那里,一直等到几个大学生吃完面条,看着他们上了去晚杜的客运班车,这才回头看了面馆的门头一眼。
半个小时后,当地的旅游、工商、城管、卫生和物价部门,就跑到店里来“联合执法”了。
旅游局尤其愤怒,县领导昨天刚开完会,要趁这个热度,把全县旅游产业都带动起来。会议刚开完,就有人来拖后腿了?
必须把这双拖后腿的黑手给砍了!
他们这种没什么名气,也没有什么旅游资源的小城市,想发展旅游产业,多难啊!其他地方的旅游局长还能拍拍短视频什么的,给本地旅游产业涨点粉丝什么的,他们县旅游局一把手,却是个出了名的社恐。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不需要出镜、也能给全县旅游产业做宣传的机会,上面都三令五申,要求全县交通、住宿、餐饮、休闲等产业遵纪守法,严禁宰客,小小一个面馆,居然敢顶风作案?
当天下午,这家黑心面馆就贴上了封条。
几个部门联合执法,总有一个部门能抓到对方的小辫子,哼!
顺便再把客运中心附近其他店面,全部严查一遍。
没想到这一幕,居然被市里下来采访的记者给拍下来了。新闻播出后,晚杜夜市“一碗面砸了一个店”的话题,再次风靡全网。
宰客是不可能宰客的,别说夜市了,只要游客踏入县城范围,不管是打车也好,住酒店也罢,甚至就在路边摊吃个烤红薯,只要遇到宰客情况,都可以拨打当地12345投诉。
县里甚至成立了一个24小时应急工作小组,专门用来处理外地游客投诉的各种问题。
听说了县里的各种应急措施之后,卫€€倒是心头一动。
这次晚杜夜市的意外爆火,让他看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居然比他当年毕业那会儿还要严峻!
想当年,卫€€他们那一届毕业的时候,媒体就给他们冠上了“最难就业年”的名头,那一年,卫€€他们学校很多毕业生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但也只是“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如果不挑专业,不挑岗位和公司的话,找个班上还是很容易的。
没想到几年过去了,每年媒体都跟穿越了似的,又重新把“最难就业年”这篇稿子给拿了出来,换个年份,换两个采访对象,重新改一下发出来,简直毫无违和感!
区别就是,以前的毕业生发愁的是“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今年的毕业生,发愁的是“根本找不到工作”。
听说有些城市连外卖员都招满了,就业形势可见有多么严峻了。
这次在晚杜乡办夜市,其实一开始卫€€真没想过要把这个夜市做得有多大,他就是商人思维,既然拿下了晚杜中学这块地,就想搞点活动,把这块地给炒热了。
结果没想到,在城里摆摊赚不到钱的大学生们,居然真的把小摊搬到了他的夜市上。
而这些淳朴得还没学会宰客的大学生摊主们,也意外地凭借“不宰客”这个独特的卖点,火爆全网,给晚杜夜市吸引了大批游客。
外行看到的就是一个乡镇夜市的一夜爆红,可卫€€却透过这个繁华的表象,看到了藏在背后的残酷真相:这一届的毕业生们,是真的连一个稳定且贫穷的普通工作,都找不到了。
当年轻人脱下长衫,也没办法养家糊口的时候,不想饿死,就只能脱掉长衫、穿上短打,甭管是搬运工,还是街头小贩,只要能赚到钱,面子什么的都不重要。
怀着沉重的心情,卫€€召集公司核心策划团队,丢给他们一个新任务€€€€
去找县教育局,问问全县还有多少像晚杜中学这样的废弃校园。
然后,把所有资料汇总整理成册,他要带着这份资料,去和县领导谈一笔大买卖。
导演现在最怕看到卫€€找人去开会。这小子简直是“前科累累”,他一开会,肯定又是想改他的节目了。
高辉真是又害怕又期待。
害怕的是突然增加的工作量,期待的是,每次卫€€改过之后,好像节目关注度和热度,都比以前又涨了很多。
就拿这次晚杜夜市一夜爆红来说吧,很多没有假期的上班族,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来不了的网友,特别好奇晚杜这个地方,居然把他们前面几期的节目给翻了出来,津津有味地“在线游览”了传说中的晚杜乡。
搞得他们这档节目的播放量,居然莫名其妙窜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播榜,都已经播出了好久的过期节目,楞是碾压了好多正在热播的综艺,高辉还怪不好意思的呢。
但这次,高辉猜错了。
卫€€压根没打算带他们一起玩。
或者说,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别说区区一个节目组了,就是X省电视台,最多也只能捞一个“合作单位”当当,真要做起来,可得往里面砸不少钱。
光砸钱还不够,在卫€€的构想里,要做成这件事,还必须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现在看来,县里已经意识到了这股庞大流量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契机,全县上下都在铆足了劲想要抓住这股流量,可是,单单只有一个晚杜乡还不够。
要想把全县旅游产业都拉起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整个云翔县成为大学生向往的创业天堂,吸引更多有思想、有创意的当代年轻人到这里创业,资本要跟上,政策更要跟上。
拼资本他是不怕的,但是政策层面的事情,就不是他一个小老百姓能拍板决定的了。
把任务分派下去之后,卫€€开始真正从一个投资人的角度,去观察现在的晚杜夜市。
现在的晚杜夜市,已经不仅仅是他们最初划定的“晚杜中学围墙以内”这个范围了,从学校门口的水泥桥走出来,直到镇上的主干道两侧,一到傍晚,街道两侧,就被密密麻麻的摊位给占领了。
想当初他想在这里搞夜市的时候,乡政府还担心他们这里太偏远了,没有游客会来,而且当地老百姓普遍都比较佛系,对于摆摊这种小买卖没啥兴趣。
结果没想到,“真香定律”来得如此之快!
不但乌央乌央的游客来了,全国各地的小摊小贩也来了,就连在乡镇干部们眼中十分佛系的本地人,也跟风弄了些自家土特产,或者自己的拿手小吃什么的,在自家门口支个小摊,再拿一把小竹椅,坐在门口,一边看热闹,一边顺带着做点小买卖。
还别说,镇上真有不少当地居民,因为卖土特产火了,大赚一笔。
杨婶真不愧是镇上的“情报小达人”,发现连外地人都跑到他们这里来摆摊之后,杨婶立刻催促着老伴,让他骑着三轮车,去镇上拉了几袋面粉、白糖之类的回来,芝麻她自己家就有。
然后烧起油锅,炸了好多的馓子、麻叶,一袋一袋的装起来,堆在家门口卖。
杨婶自己也没闲着,批了点花生瓜子回来,炒熟了,装在一个大塑料袋里,杨叔卖炸货,她就在旁边卖花生瓜子绿豆汤。
绿豆是自己家种的,熬成绿豆汤,不过是用了点柴火和白糖,卖不掉也浪费不了多少钱。
至于花生瓜子?哈!卖不掉最好,她自己平时闲逛的时候,随时都能抓两把带着,还不用花钱去小店买,仔细想想,以前她怎么就没想到还能这么干呢?
一定是因为去小店买东西的时候,能顺便从店老板那里听到很多新鲜的第一手八卦。
本来夫妻俩也没想过要靠这种小买卖挣多少钱,每天能挣个百来块钱,贴补一下家用。
结果没想到,杨叔做的炸馓子和炸麻叶太好吃了,也不知道是哪个聪明大宝贝第一个想出来的,居然把从杨家买的炸馓子带到了一个卖羊肉汤的摊子上,把炸得酥脆香甜的馓子掰成小段,泡在羊肉汤里,味道居然意外的好吃!
这下好了,全网都知道,去那家羊肉汤打卡之前,最好先到镇上,找到一个卖油炸馓子麻叶的杨老汉,先花五块钱买一包馓子,再去买一碗十五块钱的羊肉汤,人均二十元,牛肉汤还能勉强喝完,那么一大包馓子,根本吃不完。
这晚杜的老乡们也忒实诚了,现在五块钱在外面能买到什么?好多商场一个小时的停车费都要五块钱了。可是在老杨家,五块钱就能买到一大包香喷喷的油炸馓子。
这消息一传来,老杨叔算是彻底被乌央乌央的游客们给包围了。
炸不完,根本炸不完!
以前每天晚上,老杨头还能躺在院子里的躺椅上,优哉游哉地听会儿评剧,现在好了,因为馓子不够卖,他每天晚上都要和面炸馓子,刚开始只要炸五十斤,现在五百斤都不够卖了,每天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情不自禁就想摆烂。
不炸了,再也不炸了,小店里不是也有馓子卖吗?为什么都要跑到我家来买?
杨婶熟练地给自家男人顺毛,吹捧的话不要钱似的砸在杨叔身上€€€€
“店里卖的馓子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能跟你炸的比吗?我长这么大,就没吃过比你炸的更好吃的馓子!”
“老杨你得坚持住啊,你想想,那些游客,好些都是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来咱们这儿玩的,人家就想吃一碗正宗的羊汤泡馓子,远来都是客,你忍心让人家白跑一趟?”
“再说了,你看看咱们乡政府的干部们,最近多辛苦呀,穿着红马甲站在路口给人指路,嗓子都喊哑了,人家可是一分钱都不赚的,为的是什么?咱们晚杜的好名声,可不能断送在咱们家手上啊!”
“这样,我让我娘家侄子过来帮两天,给你搭把手,老杨你炸快点,昨天好多人都没买到。”
杨婶说完就开始给娘家人打电话求助,压根就不管老杨头答没答应。
关系到他们全乡的名誉大事,他们老杨家,绝对不能做那颗给晚杜乡抹黑的“老鼠屎”。
夫妻俩整天光顾着和面、揉面,炸馓子、卖馓子,压根就没发现,这几天,他们家几乎每天的营业额,都超过了一万元。
去掉成本,每天的净利润都有将近四千块钱了。
也就是说,如果晚杜乡这个夜市一直开下去,人气也一直这么火爆的话,老两口不干别的,光是靠炸馓子,一个月都能挣到十来万!
两个“玩票”的老人家都能挣这么多,更别提那些最先在萤火虫夜市租摊位的网红摊主们了。
卫€€仗着自己是主办方,脖子上挂着工作证,在夜市上溜达了一圈,听完摊主们每天的营业收入之后,自己都忍不住开始嫉妒了。
第364章 夜市里的大学生摊主们……
卫总的第一个嫉妒对象:卖麻辣烫的张金鹏。
人均消费一十的麻辣烫,确实能赚到钱,这个卫€€是知道的,毕竟本地除了肉类之外,各种时令蔬菜本来就很便宜。
更何况张金鹏还跟那个卖铁板牛肉的小老弟学了一招,也到本地的菜农地里去“捡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