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找康熙认爹了没有 第117章

因着不可能一直待在这个庄园,为防止这里被仆从的一家把持,苏辰从镇上雇来的妇人全是无家可依的寡妇。

妇人们很珍惜主子给的机会,将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

管事妇人姓周,人称周大娘,她没儿没女,丈夫死后就被小妾生的孩子找个光明正大的借口赶到了外面。

苏辰去镇上找做事人的时候,正巧碰着她捧着状子在县衙告那小妾之子不孝,很可惜小妾的儿子考上了功名,县太爷更给他面子,以老糊涂为借口叫书办把妇人拖出了公堂。

苏辰是第一次见识到,在清朝这个孝顺大过天的地方,不想孝顺也有很大的操作余地。

他在街上拦住妇人,给她做了个面试,察觉此人虽然已经年过四十却头脑清晰审事有度,便直接录用了。

之后再录用的妇人们都没有这位夫家姓卫的妇人有能力,于是她便从卫老夫人成了这个小小庄园的周大娘。

周大娘不仅有组织安排能力,还有一手很不错的茶饭手艺,领着主子一家到主院歇下,她就提着菜篮子庄园北边的田中走去。

她准备逮一只鸡再刨一串子洋芋,给主子的父亲和弟弟也尝尝他们庄园的特色菜:洋芋炖鸡。

不过主子习惯称洋芋做土豆,周大娘暗暗告诫自己可不能叫错了。

其实周大娘的娘家,在一百年钱还是给明宗室供应菜蔬的菜户,但清朝占了天下之后,这个菜户制度就已被取消。

早些年又是战乱不停的,她和爹娘流亡几个省才勉强在大同安顿下来,像是洋芋、落花生那些稀罕种子,都被他爹送出去打点人了。

这些周大娘小时候能有幸吃上几口的稀罕物,在种子流出去之后,便又成了大户人家菜园里的金贵物儿,她想吃也摸不到门儿。

第92章 高产作物

只是没想到这辈子,临老了还能再见到这些东西,就这么被小主子平平常常拿出来,说是叫她们试着种一种。

如今田埂里,到处都是周大娘幼年记忆中,祖父和父亲精心伺候的洋芋、落花生,还有那金黄色向着太阳而生的圆盘。

看到这些东西,周大娘就觉得心里温暖。

手用力,土壤松动的€€€€声传来,一串平均个头都不算小的土豆带着松软的泥土暴露在空气中。

周大娘眼前出现三个月前,她们准备种下土豆的那一天。

当年祖父是如何带着父亲种植洋芋的,周大娘还记得很清楚,首先需要先把土地精耕细作,犁地的时候便放进去很多肥料;其次还要搭上温暖的草席棚子早晚覆盖,免得被低冷的空气冻伤它们。

给皇室中人吃的东西,自然照顾上也要如同下人伺候皇帝主子一般。

然而那日小主子看见她们的行为却是大惊,说道:“土豆不耗地力,能适应初春的低温,直接把土豆块儿摁进土里便好,这个东西最是平贱好养活。”

当时听到这些话,周大娘的心情很久不能平静,因为她也曾听祖父讲仙话故事一般的告诉她,洋芋,也就是土豆,是如何被商人费尽心思从外面的国度带回来。

一到陆上就被献到皇室,自此成为只有皇帝老爷和他的亲戚配吃的食物,他们这些低贱的老百姓能看见样子闻闻味道,已经是修了几辈子的福了。

然而在小主子口中,这个东西才是平贱的。

种土豆那两天,周大娘的心绪久久都不能平静,后来又是落花生,小主子用一百两金子跟府城的杜老爷家买来的一百斤种子。

一斤种一两金,这次的总该好好伺候着吧,但小主子还是说:“随便种,你们就像是种稻麦那样种,种的法子太金贵这东西反而没了价值。”

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落花生的确是更金贵的,打下来的花生也极其美味,有一年她生辰,父亲偷偷从草席棚里揣回来两颗那样好看的花生果。

她吃了,却是到现在都不曾忘过的美味。

母亲还说,等她长大了成亲,会尽量购置一些金贵的炒花生给她撒帐。

可是明朝一夕之间灭亡了,菜户制度也被取消,他们一家甚至连个安稳的家都没有,为了能彻底叫她在大同府生活下来,父亲多方考察一个当地的读书人,然后将她许配了过去。

爷爷甚至把贡献金种给当地有权势之人时得到的赏赐,拿出来一半给她压箱底。

本以为生活就这么安稳,但不停的打仗的消息总是隔三差五传来,在路上的时候她已经失去了亲兄和两个堂兄。

跟着到大同府的,只剩一个小堂弟,然而没有多久,小堂弟还是被征兵的带走了。

至今无消息。

后来祖父祖母、爹和娘,他们相继去世,只剩了她一个,娘家的那点东西便都归了她,她对夫家并不藏私,将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叫温和好说话的丈夫去置办家产。

银子放在哪里是死的,得置产才有活钱,祖父说堂弟很可能回不来了,银钱许她随意支配,但她不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会再没有亲人。

她得让钱再生钱,好在小堂弟回来后能有银钱给的同时还能有一份家业。

于是她让丈夫置产,想重新种菜,没了给皇室供应蔬菜的机会,他们还可以种一些常见的菜拿到集市上卖。

祖父和父亲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但丈夫自诩读书人,不喜欢抛头露面做买卖,用她娘家的钱再加上婆家的一点钱,在府城的大街上买了个铺子。

丈夫的眼光不错,当年买下的铺子越来越赚钱,然而赚来的钱再无一分和她相干。

女人本来就不该有自己的钱,更何况自己娘家一人俱无,周大娘便不深想这件事背后意味着的他们周家其实是被卫家吞吃了干净这个事实。

好在她丈夫还算有些礼义廉耻,嘴上不提心里却知花了周家的钱给他卫家置产,对她一直尊重有加。

曾几何时她也觉得日子能这样过下去,未必会差。

但是丈夫娶了妾,妾生了儿子,等丈夫一死,妾也开始出面理家。

她身为明媒正娶的夫人,反而被人高高架在一旁,到后来妾的儿子更是污蔑她败坏家风,直接从那个家赶了出来。

那一天被县衙的书办赶出来,她知道自己这辈子没什么好活的了,只可惜到死也没有给周家留下血脉。

然而一个少年的音色将她满心的伤悲打散,少年说:“大娘,我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

之后,周大娘就跟着小主子来了这里,不想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到这里有了比夫家时还安稳的生活,甚至再次看到小时经常看见的洋芋、落花生。

周大娘从往事中回过神来时,已拔了一片花生棵子,摘出来半篮子的花生果,而后她将绿油油的花生棵扒拉到路边的沟笼上,把拍干净土的土豆子放在花生之上。

她抬头看了看不远处一片甘蔗林似的玉米地,那是少爷从四川带出来的,当地百姓都种在瓦砾处贫瘠处救荒用的。

她小时候吃过这个,爷爷种的,给他们一家当果子吃的。

周大娘正想过去掰两根,她看着早是能吃了,只小主子一直说还不熟,小主子家境富贵,怕是没吃过这样东西。正好今天小主子的父亲和兄弟都在,掰些叫他们尝尝,其实味道并不比苹果梨子差。

摘下来以后晒干了配着米煮粥吃,也很不错。

远处有说笑声响起,周大娘手臂挽着篮子走到路边,半低着头恭迎。

康熙意外的看了这妇人一眼,儿子□□出来的奴才也有比宫里人还像样的一天呢。

苏辰看到周大娘臂弯篮子里的东西,抓一把花生分给阿玛和保成,“我们自己种出来的花生,才从地里刨出来的新鲜花生又甜又脆很好吃。”

康熙接了几个还带着新鲜泥土的花生,后面跟着的梁九功就要上前帮皇上剥开,也被摆摆手赶到一边。

苏辰对周大娘道:“你先去做饭,把花生洗好放在一边,等我们摘了玉米再一起煮。”

周大娘轻轻应了声是,后退到一边才迈步走了。

这些规矩,都是她记忆中家人常做的,因此不用特别学习便像模似样。

康熙到底有些好奇,因为他儿子在宫里的时候就不是一个特别看重规矩的人,在外面能让下人还记着本分就不错了,怎会教的如此规矩?

“爹,那就是我说的玉米地,”苏辰说着往玉米地里走去。

康熙脚步跟上,问道:“你这里找的下人,家世背景可查的清楚?签了身契没有?”

清朝百姓各行各业的人身依附比前代都大幅度减少,长工短工的形式更受欢迎,苏辰对周大娘等人用的就是长工契约。

“背景荣广查过了,”苏辰说道:“我没有让她们签卖身契,长期干活儿人身自由,这种我就觉得挺好的。”

儿子这个小庄园一眼就能望到头儿,又只是种些田间作物,用长工也可。

至于以后怎么安排这些作物,到时再根据作物的安排派遣心腹人员过来吧。

康熙这么想着,把目光放在那片风中拂动叶片的高壮植物上:“那就是一亩至少能产三石的玉米?”

“嗯,”苏辰用力点头,一开始他以为想找到玉米这种高产作物需要跑到北美洲,没想到和小舅在打仗地区闲逛的时候,竟然在有的村庄看见被随意种在屋前屋后,长得那叫一个营养不良的玉米。

他问了当地的百姓,才知道他们种玉米的意识就和种个瓜果一样的,种一片是当做副食。

问这个产量高,为什么不把所有田地都种了玉米饱腹,那老农回答道:“家里哪还有人种啊,几亩地黍粮就让我忙不过来了。这东西不能当税粮,除了自家吃,拿出去没人要的。”

苏辰便意识到,想要推广一种作物,其中的障碍并不仅仅是这个作物有没有出现,高产也不是推动一种作物快速被大家接受的最大动力。

交通不便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就少得可怜,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古代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从吕宋带回番薯并此后几代都致力于推广番薯种植的陈振龙极其后后辈,有多么难能可贵也显而易见了。

没看见土豆子吗?明末的时候都从海外传来了,却一直被禁锢在皇室高门,土豆这种在现代两块钱一斤都嫌贵的东西,此时竟然是只有皇室中人才能品尝到的美味。

多么可悲又多么可笑。

因此当苏辰知道这些,“车厘子”土豆和“车厘子”花生种,他都从握着这两样东西的豪门之家买了过来不少。

其实在皇宫苏辰是吃过花生的,住在山上也吃到过师父给买的花生炒货,对他来说花生从来就没稀罕过。

知道花生在现在的民间都是珍贵物儿,还是在他打听土豆的时候。

本以为多难得的养活百姓做多的两大产物,玉米和土豆,很轻易就被集齐了,苏辰便打算多种多培,之后免费发给百姓们种植。

产量这么大的经济作物,本该因为量大价廉的,却硬生生叫高人一等的贵族们给弄成培育难、产量少的象征身份的东西,真是有够恶心。

苏辰想得有点多了,保成却没想这些,他一点儿都不嫌玉米叶子喇脸,摆手叫他哥和阿玛停在外面,自己就拎着篮子跑进玉米垄里,扑哧扑哧很快掰了一篮子青皮包着的玉米棒。

出来,他举着篮子问道:“哥,这些够吃不够?”

苏辰看到他头上顶着一根玉米须,坏心情一扫而空,笑道:“够了够了,你快出来吧,拿凉水洗洗,不然脸会痒。”

康熙站在地边掰了两棒,掰开青嫩的皮,看到里面排列整齐的黄色玉米粒,就算没有农业常识也知道这是很好的作物。

怪不得儿子说这是个能给他解决大问题的惊喜。

“阿玛,你掰的这个还没熟。”苏辰过来,看到阿玛手里另一只还没有抽条的小穗子,连忙提醒。

康熙已经把这一只小穗子也剥开了,里面是嫩嫩的玉芽之色,他掂了掂小穗子道:“这样嫩的玉芽色才应是玉米,这一只长黄的,老了。”

苏辰:难道这才是玉米名称由来的真相?

他看看阿玛手里的剥开的小穗子,还没有充分沉淀淀粉的一颗颗小玉米呈晶莹的嫩白色,如同羊脂玉,而此时小玉米粒的形状,也和大米很相似。

苏辰有些受到暴击,怪不得之前好几次,周大娘都提醒他玉米能吃了。

原来他们都是在玉米嫩嫩芽的时候就摘下来吃的?

回去一问,周大娘果然点头,指着保成篮子里摘到的几颗嫩穗子道:“这个吃正好,其余的便有些老了。”

苏辰:“那你们就没想过,让这些玉米都长老到不能再老才收吗?”

“那可怎么吃呢?”周大娘笑道:“小穗子收下来晒干,日后下锅也很好吃。”

苏辰更无语了几分,道:“麦子怎么吃的?”

周大娘:“磨面蒸馒头啊,”说着恍然大悟的点头:“主子说把玉米长老了再收,磨成粉吃?”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