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宗教中的魔王
伊斯兰教-伊布力斯
伊布力斯( Iblīs),伊斯兰教中的魔王。
简介
伊布力斯也被译作“易卜劣厮”(马坚)、“以卜里厮”(王静斋)、“伊怖厉厮”(仝道章)、“伊布里斯”(马金鹏)、“伊怖里斯”(马仲刚)。然而,《可兰经》中也有称他为巨灵(jinn)的说法[1],又被称为衰旦(Shaitan,阿拉伯语中撒旦的发音,指恶魔、魔王)或者亚衰旦(Al·Shaitan,指唯一的恶魔)。相当于犹太教与基督教中的撒旦。由无烟之焰(smokeless fire)中所创造。
据《可兰经》记载,阿拉从土中创造的人类之祖(阿丹)命令众天使跪拜他时,他不想跪拜由黒泥所捏制而成的人类,因此惹怒了阿拉。虽然阿拉决定要惩罚他将其逐至地狱,伊布力斯却要求阿拉再三考虑。听到此事的阿拉,决定给他自由的时间,直到最后的审判之前。伊布力斯接受了此项判决,并且发誓:在这段时间内,一定会带领所有的人类偏离正道,作为复仇。从此被逐出天国。与基督教之中的“撒旦拥护论”相同;伊斯兰教之中也有“伊布力斯拥护论”。
亚兹迪人信奉的大神孔雀天使,也有拒绝礼拜亚当的传奇,所以在穆斯林眼中,孔雀天使就成为了伊布力斯[来源请求]。故亚兹迪人普遍被穆斯林视为“拜魔鬼的人”。
穆斯林信仰中,伊布力斯有五个儿子,分别代表了五种罪行:
安沃(A'war)-“独眼”及教唆人类荒淫的恶灵
查兰布尔(Zalambur)-使人类争吵不睦的恶灵
大悻(Dasim)-使夫妇彼此憎恶的恶灵
索特(Sut)-使人类使谎的恶灵
提尔(Tir)-“大鸟”,产生灾害以及病疫的恶灵
形象特征
解经者认为伊布力斯,就是伊斯兰教版的撒旦,但因为沾染上了阿拉伯神话中巨灵的传奇而出现了这一号人物,和撒旦的身份目前无法分辨。
基督教-撒但
撒但(希伯来语:שָּׂטָן;阿拉伯语: ;英语:Satan),又作撒旦,思高译本译为撒殚,东正教《新遗诏圣经》译为萨他那。景教译为娑殚,还有一些中文译本译为沙丹或萨坦。撒但是亚伯拉罕宗教中的一个存在,会引诱人类犯罪或出错。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他常被视为曾经十分虔诚且美丽的堕天使或镇尼,但反抗了神,而神却暂时允许它有权统治堕落世界和众多魔鬼。在犹太教中,撒但常作为抽象概念恶的冲动。
撒但这一人物首先以上天的控告者、顺服耶和华的神之子的身份出现在《希伯来圣经》中,他在天上的法庭控告犹大王国并强迫他们忍受来检验他们是否忠于神。在旧约和新约之间的时间里,很有可能是受到琐罗亚斯德教人物阿里曼的影响,撒但演变为具有可憎性质和恶意的存在,与神二元对立。在经外书《禧年书》,神给予撒旦(即莫斯提马,在禧年书中相当于撒旦,并非撒旦真正的名字)权威以号召看守天使及其后代,以引诱人类犯罪并对其处罚。在《对观福音》中,撒旦在沙漠中引诱耶稣并被认做是疾病和诱惑的根源。在《启示录》中,撒旦作为大红龙出现,被天使米迦勒击败并扔出天国。此后一千年,他被束缚。最后,经过短暂的自由之后,撒旦被最终击败并扔进火湖。
在基督教中,撒旦也被当做魔鬼。尽管《创世纪》中没有提到他,他常被视为是伊甸园中的蛇。中世纪时,撒旦在基督教神学中扮演的角色不大并常在神秘戏剧中做喜剧角色。在近世,由于魔鬼附身和巫术的观念日趋流行,撒但的重要性显著提高。启蒙运动时期,相信撒旦存在的观念遭到严厉批判。不过,相信撒旦的观念仍然延续下来,尤其以美洲为甚。在《古兰经》中。晒衣陀乃或伊布力斯是一个火做的存在,由于拒绝向新造的亚当鞠躬被逐出天国,他以恶念感染人心以引发人类犯罪。虽然撒旦常被视为邪恶,但一些群体有不同想法。
在撒旦神话中,撒旦被认为是受到崇拜和敬仰的神,在奉勒维撒旦教中,撒旦是各种高尚品质和自由的象征。撒旦的模样从未在圣经中描述过,但自公元9世纪起,基督教艺术把撒旦展现为长有犄角、蹄子,还常加上毛腿、尾巴,裸露且握有叉子的样式。这些都来自之前各种异教神的特征,如潘、波塞冬、贝斯。撒旦常出现在基督教文学中,如但丁的《神曲》、各种浮士德的变种、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以及威廉·布莱克的诗。至今,撒旦仍在电影、电视和音乐中出现。撒但来自希伯来语:שָּׂטָן(Satan),Satan是一个源自动语的名词,原意为敌对、反对。
在马所拉文本中,撒但这个字眼共出现13次。在《约伯记》1至2章中出现10次,《撒迦利亚书》3章中出现3次。在其中,它被称为神之子,或神的使者,相当于天使的地位。
邪灵刑事录的结局:魔鬼撒但后来会被捆绑一千年,扔在无底坑里,无底坑被关闭,用印封上,使撒但不得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撒但。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从监牢里被释放,出来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国,就是歌革和玛各,叫他们聚集争战。他们的人数多如海沙。他们上来遍满了全地,围住圣徒的营与蒙爱的城,就有火从天降下,烧灭了他们。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不同语文的表示
“撒但”在不同的语言中都有出现,下面列出的是以色列附近的民族使用的表示方法:
שָׂטָן Satan 标准希伯来语
Śāṭān ──希伯来语泰比利厄斯方言
סטנא Sāṭānā'──阿拉米语
Σατανάς Satanás ──希腊共同语
Šeytân ──波斯语
Šayṭān ──阿拉伯语
ሳይጣን Sāyṭān ──吉兹字母
Şeytan──土耳其语
,Shāitān──乌尔都语
撒旦的身份
希伯来文的本意为“敌对者”。
在《希伯来圣经》常常将台面上的政治事件引申到操纵该政治背后的撒但(约翰一书5:19),就如《以西结书》第28章第11-18节中关于撒但有着如下的描述:
“推罗王的结局”中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人子啊,你为推罗王作起哀歌,说主耶和华如此说:你无所不备,智慧充足,全然美丽。你曾在伊甸神的园中,佩戴各样宝石,就是红宝石、红璧玺、金钢石、水苍玉、红玛瑙、碧玉、蓝宝石、绿宝石、红玉,和黄金;又有精美的鼓笛在你那里,都是在你受造之日预备齐全的。你是那受膏遮掩约柜的基路伯;我将你安置在神的圣山上;你在发光如火的宝石中间往来。你从受造之日所行的都完全,后来在你中间又察出不义。因你贸易很多,就被强暴的事充满,以致犯罪,所以我因你亵渎圣地,就从神的山驱逐你。遮掩约柜的基路伯啊,我已将你从发光如火的宝石中除灭。你因美丽心中高傲,又因荣光败坏智慧,我已将你摔倒在地,使你倒在君王面前,好叫他们目睹眼见。你因罪孽众多,贸易不公,就亵渎你那里的圣所。故此,我让火从你中间发出,烧灭你,使你在所有观看的人眼前变为地上的炉灰。
在《启示录》第20章第2节记载:“龙,就是最初的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这条蛇曾经引诱夏娃反叛上帝。《创世记》第3章第1-5节
撒旦的形象
在有些文献,小说,影视作品等描述撒但是一个头上有羊的角、背上有蝙蝠的翼、屁股上有尖尾巴、手拿长柄叉、在烈火熊熊的地狱里折磨人的怪物。圣经没有这样描述撒但。这只是中古时代一些艺术家幻想出来的。他们的想像既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山羊的潘,也取材于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地狱篇》所作的描述。有的小说里把撒但描写成恶魔之子。
关于“Satan”一词的翻译差异
通过查看目前比较流行的国语和合本圣经、新标点和合本圣经、和合本修订版圣经、现代中文译本圣经,还有比较古老的光绪19年福州美华书局活板文理圣经、光绪34年上海大美国圣经会官话串珠圣经、宣统3年圣经公会的文理圣经,Satan一直翻译为“撒但”,并不使用“撒旦”。天主教会的圣经译本思高本译为“撒殚”。
“撒旦”这个译法出现在中国出版的《英汉辞海》和圣经普通话版本中,然而此词条解释确实来源于圣经中对魔鬼的解释。
下面列出的是主要圣经译本对Satan一词的翻译,所参考的圣经经文是《启示录》第12章第7-9节。
译为“撒但”
这个译法出现在绝大多数中文译本中。这些译本几乎覆盖19-21世纪圣经翻译运动以来的各个时期。
7 在天上就有了争战。米迦勒同他的使者与龙争战。龙也同他的使者去争战。8 并没有得胜,天上再没有他们的地方。9 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圣经和合本
7 天上发生了争战。米迦勒同他的使者与龙作战,龙同它的使者也起来应战,8 它们都打败了,天上再也没有它们的地方。9 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圣经和合本修订版
7 在天上就有战争。米迦勒和他的使者(与‘天使’一词同字)对龙争战;龙和他的使者(与‘天使’一词同字)也来争战。8 他们不能得胜,在天上再也找不着他们的地位了。9 于是大龙被摔下∶大龙就是古蛇,叫魔鬼又叫撒但的,就是那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与‘天使’一词同字)也同他被摔下。
——圣经吕振中译本
7 在天上就有了争战。米迦勒同他的使者与龙争战,龙也同它的使者去争战,8 并没有得胜,天上再没有它们的地方。9 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灵修版圣经
7 天上爆发战争,米迦勒和他的天使跟龙争战,龙和它的天使也来争战,8 却没有得胜,天上再也没有他们立足的地方了。9 于是大龙被摔了下去。大龙就是最初的蛇,叫做魔鬼,又叫撒但,迷惑了普天下的人。他被摔在地上,他的天使也跟他一起被摔下去。
——圣经新世界译本
7 天上起了争战,米迦勒和他的使者与龙争战,龙和它的使者也争战,8 并没有得胜,天上再没有他们的地方。9 大龙就被摔下去,它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圣经恢复本
佛教-波旬
第六天魔王或六梵天主、天魔主、他化自在天主(巴利文:Paranimmitavasavatti,音译婆罗维摩婆奢跋提,义为他化自在天),为天界中的第六种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欲界包括欲界六天,第六天魔王仍是欲天下的众生之一),因以世人的欲乐为自身的乐趣,故不愿修行人自绝于欲乐,常在人间破坏佛教、佛法,阻挠修行人,使人们沉溺在欲乐,起“退转心(请参考不退转条目内部分说明)”而不再精进。
有许多人(尤其是未熟识佛教经典之人)常将于“色界初禅天主(大梵天)”、“欲界三十三天的忉利天主(帝释天)”跟“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主(第六天魔王波旬)”,所主界天及身份混淆在一起而区分不清,但其实三者并不相同。有更尤甚者,以自身对佛教经典极少的认知,或仅凭“天主”二字关键字就莫名地将其他宗教中所述之神,随意张冠李戴推论为“三者(初禅天主、忉利天主、他化自在天主)”其一,来增加宗教间的冲突,这行为相当不可取。
概论
魔王名为波旬,又译为波俾掾、波椽、波鞞、陂旬、波俾、播裨、波卑夜、波卑面、波旬逾、波䀏,均音译自梵语pāpīyas(पापीयस्)或Pāpman,及巴利语Pāpiya或Pāpimant,义为恶者、恶物、杀者等;又称摩罗(梵文:māra),义为障碍、破坏;可合称“魔波旬”(梵文:Māra -pāpman)。
欲界之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天魔王,即他化自在天,此天人无须自己行乐,而爱下凡到世间游戏变化,以他人之乐事而为自在,故曰“他化自在天”。此天天人称作天魔,波旬是天魔之首。祂们为了自身有长久的快乐之源泉,便要使得世人都沉溺于欲乐。波旬总是以诱惑、胁迫等方法企图阻碍行者修道。
但当他看到悉达多即将成佛,预见他要宣扬使人灭苦离欲的佛法,恐惧无欲乐供自身摄取,便想方设法阻挠悉达多修行。在佛经故事中,释迦牟尼佛修行过程中曾多次拒绝波旬的诱惑,且波旬宣传日后将千方百计阻挠佛教徒的修行,使他们沉溺欲乐;魔波旬有时化身为佛菩萨、僧人、居士的模样去歪曲佛法,甚至更常与其魔众皆化身为女体来媚惑众生,将人引上歧途。波旬总是以诱惑、胁迫等方法企图阻碍行者修道。
记载
佛经记载,波旬在过去世曾经供养一钵饭给辟支佛,以此福报故生为他化自在天主。但因其贪心作祟,不信正法,经常谤法,欢喜看到佛法被消灭,因此不能受佛法渡化,常与佛教徒作对。
《大悲经·商主品第二》指出,魔王波旬是要经过地狱才得度的。经中佛陀授记:魔王波旬将来命终时五衰相现前,十分惊惧,直接堕入地狱最底、最痛苦一层阿鼻地狱(无间地狱),祂在地狱中沉痛忏悔,出地狱后便上升到忉利天(由忉利天主帝释天管辖),终于偕眷属皈依并修持佛法而得度,其及眷属将来可得成佛,而各为不同佛号。
释迦斗波旬
佛经上说,魔王波旬害怕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佛)真正觉悟,而影响魔王的权柄,于是想阻挠他圆成佛果,就派了三名魔女来诱惑太子: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凌波微步来到悉达多太子前殷勤献媚。但太子深心寂定,对魔女淫荡的挑逗视而不见,毫不动心,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魔女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媟之状,太子训诫她们道:“你们形态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满盛粪秽,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魔女意念一转,匍匐而遁。
魔王见魔女引诱没有成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带领众魔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来到悉达多太子座前。魔王威胁说:如果太子不立即回到皇宫去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就让太子粉身碎骨死在树下。悉达多太子专心修行思考,对魔王的威胁如同没有听见。魔王命众魔刀箭齐发,太子身发净光,众魔尽皆跌扑,刀箭都不能挨近太子的身体。这时天空一声巨响,护法来帮助太子,将魔鬼全部驱散。
如此一夜后,悉达多太子终得以成佛,号释迦牟尼佛。
儿子商主
《大悲经·商主品第二》记载,波旬有五百个儿子,其中的大儿子名为恶口,也叫商主。波旬不信佛法,但商主却是真诚的佛弟子,常劝阻父亲波旬不要行不义之事。佛陀曾授记商主将来会修成辟支佛。
轶事
织田信长被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传闻,首见于《日本耶稣会年报》中传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写给所属耶稣会的信中所提及的故事:元龟三年(1572),当时武田信玄正要上京,写了封信给信长,并署名“天台座主沙门信玄”,而信长的回信就署名“第六天魔王信长”。但战国史料中,并无信玄自称天台座主的纪录。信玄的僧籍,仅有在觉恕法亲王的安排下,担任过权僧正而已 。此外,《甲阳军鉴》所收录的信玄书信中虽有提及信长乃“天魔变化也”(《醍醐寺理性院文书》的抄本则写成“天魔破旬变化也 ”),但《甲阳军鉴》存有大量内容与战国史料不符的争议,因此“天魔信长”仅能视为附会之说。
据说信长本人自称皈依日本佛教法华宗(死后葬在日本禅门临济宗大德寺总见院),也使用“妙法莲华经”等字样作为军旗。另说织田信长则是因打算统一日本(天下布武),与许多阻挠他的佛教门派为敌,如天台宗比叡山、一向宗等对立,被佛门中人怒称为第六天魔王。
华北相传,正月初一是释迦牟尼佛降伏天魔的日子,有一年大千世界大乱,释迦牟尼佛为了人世间的和平,除夕夜升上第六天,在一日一夜之间克服第六天魔王,并将法轮传承给弥勒佛。
印度教-罗波那
罗波那(Ravana)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登场的反派,名字带有“以暴力让人痛泣”的含意,他是毗尸罗婆仙人和吉吉悉(罗刹王须摩里之女)之子,财神俱毗罗的兄弟。罗波那因为好女色而拐走悉多,悉多的丈夫罗摩因此前往楞伽岛(今斯里兰卡)将罗波那杀死并救回妻子。尽管如此,对罗波那的描写并非单纯为一个魔王,他是有能的统治者、湿婆的忠心追随者,经父亲指导下熟读经书吠陀和奥义书及通窍军事,又能弹奏维纳琴。
罗波那对梵天进行过历时数年的激烈苦行,过程中因为愤怒于梵天的无视而将自己的头切下来,但每次刚切下时都会从中生出新的头出来,如此重复10次后梵天终于显灵,在他的肚脐注入不死甘露并赐予他不受凡人以外的神魔所伤的祝福,顺手将全部被切下的头都接驳回他的颈上。获得神力的罗波那带着外祖父的军队到楞伽岛,威胁同父异母的兄长俱毗罗要以武力夺取其政权,俱毗罗在父亲的建议下选择放弃而离开。但楞伽岛在罗波那的统治下富裕无比,百姓不知饥饿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