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我人生的重要节点,是我生活出现重大转变的契机。
这念头悄然爬上我的心头,如同人像摄影中的背景一般,不动声色地渐次铺陈开来。远处隐约闪着微光,使我不由得忆起薇尔达·卡尔普曾和我说过的话。要不是因为她,我的人生恐怕早已坠入了某种截然不同的悲惨境地。
多么神奇呀,一个人,几段故事,竟能就此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
“珍妮·贝丝·吉布斯,关键就在于,当人生节点到来之时,勇敢地迎上前去。”我又听见了,她那低哑且带有卡罗来纳口音的声线,裹挟着往日片断,猝然间涌上心头。人世间最可悲的,莫过于与机会失之交臂过后方恍然醒悟。
只可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初来蔚达出版社,首次踏足会议室的那个下午,便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我感觉得到,甚至早在乔治·蔚达推门入座之前,早在他宣布每周例会,即我在蔚达所参加的首次会议正式开始之前,便莫名地有此预感。尽管过去十年间,我曾在曼哈顿里里外外,高高矮矮的大楼间,大大小小的公司里,出席过无数次类似的场合。可我知道,这次会议必定会与以往不同。
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一股魔力。
乔治·蔚达手抵桌面,缓缓落座,凌厉的视线扫视一圈,宛如一头坚韧的老山羊,四处嗅探着可供咀嚼的食物。他的视线在会议室尽头停留片刻,而后迅速移开,那里堆放着大量陈旧的信封、书稿盒和用橡皮筋捆好的文件。这么一堆奇怪的东西,竟在蔚达出版社众多优势当中脱颖而出,成为这间公司最为人所称道之处。这等怪事,我直到今天才头一次听说。据说,这是整个纽约,甚至整个出版界为数不多现存至今的几个实体“废稿堆”之一。电子通讯的时代里,真正由纸张垒成的废稿堆已逐渐像恐龙一般绝迹。电子文稿体积小,易于管理,且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虚拟数据既不落灰,也不会像乔治·蔚达的那堆“老古董”一样泛黄褪色。
“看吧……这就是废稿堆,”领我参观公司的年轻实习生说完,做了个夸张的手势,“这儿几乎就是个旅游景点了。”说完,他又立马凑到我的跟前,“对了,你可千万别当着大老板的面这么说呀,乔治·蔚达可宝贝这东西了。根本不让任何人随意碰它。也没有人敢直接问他,为什么这东西还一直堆在会议室里。大家都假装什么也没看见,默契地对它避而不谈。”
然而,要对废稿堆视而不见却也并非易事。它占据的地盘着实不小,尤其考虑到曼哈顿寸土寸金的现状。其最高处几乎抵到了锡制天花板,然后由上至下呈扇形次第展开,将桌椅挤在会议室剩下那四分之三的空间里。
关于这件事情,我其实早有耳闻。据说,乔治·蔚达(我发现这里所有人都像这样连名带姓地称呼他,从无例外)执意要保留废稿堆,是希望迈进电子出版时代的年轻后辈们能明白两个道理:第一,这些书稿之所以成为废稿被堆积于此,是因为有些人在投稿的时候没有遵守投稿注意事项上的具体要求;第二,能否在出版界搏出一片天地,完全取决于你所翻看的书稿数目。废稿堆如同一个醒目的标识,提醒着我们每个人:你可以出于热爱投身出版业,但若想真的出人头地,就必须甘心为之付出辛劳。想要更上一层楼,发掘出下一本全美畅销书,并且不被别人将这功劳全部抢走,绝不是什么轻易之事。
“和你想的一样吗?”罗杰从邻座凑过来问我,暗指那边的废稿堆。罗杰和我十年前就曾是同事,在一家拥有专属邮区编号的大型出版社里供职。他从普林斯顿一毕业就进了公司,年纪轻轻却聪明能干,是个天生的出版好手,典型的长岛精英。我那时顶着一头深色头发,只会瞪着眼睛犯傻,与其说是迅速成长的纽约客,倒更像电影《矿工的女儿》里的临时演员。
我一边敷衍地点点头,一边密切关注着乔治·蔚达。这是我入职的头一天,我可不想给老板留下爱说闲话,或者有意窥探废稿堆的印象。其实我一直不太确定,罗杰于我究竟是敌是友。然而,这也可能只是出于我的嫉妒。这些年来,我几乎已被定型,只能负责纪实文学与回忆录,罗杰却总能轻松自如地,在纪实文学与虚构小说之间来回切换。
到了三十一岁这个年纪,我渴望接触一些新鲜事物,一些与以往不同的东西。
手机突然响起短信提示音,我慌忙把它抓过来,一通乱按想让它立刻安静下来。
然而已经迟了,所有人的视线都已转向我这边。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无限拉长,我的心一下子冲到了嗓子眼里,以高出平常十倍的速度激烈地跳动起来。还没等理智之手能够出现,攥住我的胳膊将我狠狠按下,我已经本能地开始退缩,垂下头去,只想悄无声息地从这里消失。有些习惯真的很难彻底戒除,即便那些使你养成这一习惯的人与事早已经远去多年。
我把手藏在桌子底下,迅速按掉铃声。“不好意思。通常开会的时候,我都会把手机留在办公室里,可我的东西目前还没整理好。”这借口简直苍白得有些可怜。不用说,乔治·蔚达的手机就绝不会在开会途中突然响起。
这时,周围陆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夹杂着人们刻意压低的嘟囔声,大家似乎都在为什么而做着准备。我脑中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难道手机铃声在会议途中响起就意味着要被解雇?当然,这想法确实很傻,可我已经丢了上一份工作,房租到这周也该到期了,加上这些年来,我的所有积蓄,尽管数目十分微薄,都寄去了某处,这样一来,如果此时丢了工作这糟糕的局面只会持续更长时间。
“盒子。”乔治·蔚达指着盖子向上打开的硬纸盒。安德鲁,那个带我参观公司的实习生,立马疾步上前,拿起硬纸盒,围着会议桌,将它递到每个人面前。黑莓手机、苹果手机、安卓手机,一个接一个地,被主人缓慢而极不情愿地放进了盒子里。虽然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出言表示不满,但大家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我就是那个“班里的蠢货”。
太好了,这下同事们可全记得你了,真了不起。他们绝不会轻易忘记你的。不过,乐观一点来看,他们事后想起时大概会一笑置之吧,能把人逗笑总归是不错的。
桌子对面,实习生趁着乔治·蔚达没注意的空当,冲着我两手一摊,摆出一副无奈的模样。他苦笑一下,朝我使了个眼色,似乎暗含了某种挑逗的意味。
我朝他冷淡地笑了笑,但愿他能读懂我的意思:“算了吧,小伙子,你还太嫩了。再说,我也不想和同事有什么感情牵扯。”
会议这才真正开始,权力之争正式上演:强势的主编一一登场,积极争取更多更好更有潜力的选题。组员们陆续表态,振臂声援,形势逐渐明朗起来。另一边,来自发行和营销部门的专家们,时而身体前倾,表示对某些选题的兴趣;时而仰靠在椅背上,显出不太认同的态度。我把这些全记在笔记里,还标出了废稿堆圈出的地盘,并且一直十分明智地,没有发表任何看法。我面前的桌上,以及我的办公室里,已经堆满了各种书目和书稿;平板电脑和手提电脑里,也全是需要我抓紧了解的相关资料。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进展,但我会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全部资料。每天下班之后,等所有人都回家了,我不受任何干扰地加紧认真研究那些资料,直到眼睛变得疲惫不堪,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才收拾收拾东西去搭地铁,这样我在回家的路上还能再看上一段时间。
我天不亮就会起床,然后一直工作到深夜,如此循环往复。到这个周末,我就能基本上手了。在下周一的例会上,我应该可以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每次提一小点,非常谨慎地(展现出自己的实力)。乔治·蔚达并不欣赏夸夸其谈的人—我可是做过功课的。毕竟,要为选题争取足够支持,进而一鸣惊人,不落得个惨淡收场,至少得先赢得大老板对你的好感吧。
“霍莉丝,麻烦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加入蔚达出版社的新成员吧,我们马上就要散会了。”他突然这样说,将我一下子推到了舞台中央。
霍莉丝是乔治·蔚达的秘书—她的样子很像《贝弗利山人》中的简·海瑟薇小姐,只是要比她年长几十岁—她起身站到他身后,身体微微朝右倾,一头花白的短发将瘦削的脸型衬得棱角分明。听说她一直追随在乔治·蔚达左右,从他1967年接手家族报业集团开始,到如今成长为这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大企业。
霍莉丝手指修长,撑在桌面上,形成两道圆弧。她神情泰然,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和那天早上翻看我签好字的合同与文书时一个模样。
她扫视了会议室一圈,这才说道:“简·吉布斯之前在斯坦尼斯劳斯国际出版社工作,主要负责非虚构类作品,在回忆录和历史纪实领域拥有十年工作经验。她是纽约大学的研究生,曾经获得阿伯丁艺术与文学奖学金和斯坦贝克奖学金。欢迎她加入我们的团队。”她的视线落在我身上,看上去既没有很高兴,也没有不高兴,“简,除开档案上的这些内容,请你再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让大家了解一下你是个怎样的人。”
“谢谢。”我一时间有点拿不定主意,不确定应该要坐着还是站起来。最后,我决定站起身来,这样才能看清楚每一个人。毕竟,要想在一家新公司取得成功,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和同事们打好关系。
我迅速回顾自己的过往经历,想找出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不至于让人觉得我是个只知道工作的工作狂。虽然,事实的确如此,而且我很喜欢这种状态。如果你真心热爱自己的事业,当然不会介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只不过,每当遇到眼下这种状况,我还是会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更加丰富一些。孩子,房子,某种优雅的嗜好,比如收集古董、种植玫瑰或别的什么,甚至促使我爱上书籍的童年趣事也不错,比如说父母讲的某个睡前故事,或者生日时收到的某本珍贵的故事书。
想想倒是挺美好的,可这对眼前的形势完全无济于事。对于一个不愿提及过往的人而言,自我介绍是件……挺棘手的事情。
最后,我决定简单讲述一下,我跟随汤姆·布兰登一起去爬科罗拉多州的某座山,并成功说服他把回忆录签给斯坦尼斯劳斯的故事。当时有好几家出版社都在争取这个机会。那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成就之一,也是我迄今最接近死亡的一次体验。
“当你试过骑着滑雪摩托从山上俯冲下来,或者因为遭遇暴风雪,必须全天二十四小时蜷成一团之后,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真好。”我知道,他们肯定会觉得,我那晚在山上必定是使出了全身解数,而事实也的确相差无几。那晚过后,汤姆·布兰登知道了一些我自成年之后从未向谁透露的过去。而他也信守承诺,没有在与那本书有关的采访和活动中提及一星半点。我们共同达成了某种共识,互相为对方保守秘密。谁也不会知道,动作英雄汤姆·布兰登到了森林里压根什么也不懂,而我其实是个来自蛮荒山区的女孩。
“故事以大动干戈的搜救结束,为那本书赢得了大量关注,我却只记得,那天晚上实在冷得锥心刺骨。”故事说完,同事们都笑了,只除了罗杰。我这才想起来,当时他正效力于另一家竞争公司。我把他给打败了。
散会之后,他果然又凑了过来,“我可一直因为汤姆·布兰登这件事,而对你耿耿于怀呢。不过呢,你赢得确实很漂亮。”
“嘿,得了吧,罗杰。你明知道我很少能真正赢过你。”这种爱恨交织的小戏码十分常见。在这种竞争性行业里,同事往往会像兄弟姐妹一样,时而相互厌烦,时而亲密无间。
罗杰揽住我的肩膀抱了一下,“不过也好,正是因为那次失利,我才下定决心专注于虚构文学领域。”
这一招真伤人。唉,太打击人了。他知道我对故事十分着迷—实际上,文学编辑才是我真正的理想—然而,当你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成绩,而且自身又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很难就这么贸然进入一个全新领域。
罗杰注意到我偷偷瞄了废稿堆一眼,说道:“是不是很迷人?”他的气息拂过我的耳畔,带着一股清新的薄荷味。然而距离挨得太近,实在让人不太舒服。
“嗯,的确非常迷人。”
“你可千万别打废稿堆的主意,那是老头子的得意之作。”留下一句简短的警告后,他便离开了。
我原本打算在会议室等一等,找个空当向老板表达我的激动之情。可他和霍莉丝一直在桌子那头讨论着什么,我只好收拾东西,朝门口走去。
“北卡罗来纳州。”就在我抵达门边的那一刻,乔治·蔚达突然这样大声说道。我瞬间停住脚步,转过身去。
老板停下手头上的工作注视着我,但霍莉丝仍在继续翻看资料,似乎因为被迫中断而有些不高兴。
他伸出手,一根粗短而布满皱纹的手指弯过来,指向我这边,“我听着像是那地方的口音。”他在自己脸颊的轮廓处敲了几下,“我耳朵很灵的,总能听出别人说话的口音。对了,我想起来了,你是克莱姆森大学毕业的。我好像在什么文件上看到过,要么就是霍莉丝之前和我提过。”
“应该是在哪份文件上看过吧。”霍莉丝冷淡地答道。
老板微笑着看我,他脸颊圆圆的,这副神情让我想起了《教父》里的维托·柯里昂。“你们俩都是北卡罗来纳州出身,应该找时间好好聚一聚。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故乡情谊更加珍贵了。”他面含笑容,重新埋头工作,没注意到不论是霍莉丝还是我,都没有接下他关于故乡的话头。
不知为什么,我隐约觉得,短时间内我们应该是不会坐在一起,轻松惬意地喝茶聊天的。
《沙丘》六部曲合集
《波西杰克逊》系列合集
《猎魔人》合集
这念头悄然爬上我的心头,如同人像摄影中的背景一般,不动声色地渐次铺陈开来。远处隐约闪着微光,使我不由得忆起薇尔达·卡尔普曾和我说过的话。要不是因为她,我的人生恐怕早已坠入了某种截然不同的悲惨境地。
多么神奇呀,一个人,几段故事,竟能就此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
“珍妮·贝丝·吉布斯,关键就在于,当人生节点到来之时,勇敢地迎上前去。”我又听见了,她那低哑且带有卡罗来纳口音的声线,裹挟着往日片断,猝然间涌上心头。人世间最可悲的,莫过于与机会失之交臂过后方恍然醒悟。
只可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初来蔚达出版社,首次踏足会议室的那个下午,便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我感觉得到,甚至早在乔治·蔚达推门入座之前,早在他宣布每周例会,即我在蔚达所参加的首次会议正式开始之前,便莫名地有此预感。尽管过去十年间,我曾在曼哈顿里里外外,高高矮矮的大楼间,大大小小的公司里,出席过无数次类似的场合。可我知道,这次会议必定会与以往不同。
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一股魔力。
乔治·蔚达手抵桌面,缓缓落座,凌厉的视线扫视一圈,宛如一头坚韧的老山羊,四处嗅探着可供咀嚼的食物。他的视线在会议室尽头停留片刻,而后迅速移开,那里堆放着大量陈旧的信封、书稿盒和用橡皮筋捆好的文件。这么一堆奇怪的东西,竟在蔚达出版社众多优势当中脱颖而出,成为这间公司最为人所称道之处。这等怪事,我直到今天才头一次听说。据说,这是整个纽约,甚至整个出版界为数不多现存至今的几个实体“废稿堆”之一。电子通讯的时代里,真正由纸张垒成的废稿堆已逐渐像恐龙一般绝迹。电子文稿体积小,易于管理,且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虚拟数据既不落灰,也不会像乔治·蔚达的那堆“老古董”一样泛黄褪色。
“看吧……这就是废稿堆,”领我参观公司的年轻实习生说完,做了个夸张的手势,“这儿几乎就是个旅游景点了。”说完,他又立马凑到我的跟前,“对了,你可千万别当着大老板的面这么说呀,乔治·蔚达可宝贝这东西了。根本不让任何人随意碰它。也没有人敢直接问他,为什么这东西还一直堆在会议室里。大家都假装什么也没看见,默契地对它避而不谈。”
然而,要对废稿堆视而不见却也并非易事。它占据的地盘着实不小,尤其考虑到曼哈顿寸土寸金的现状。其最高处几乎抵到了锡制天花板,然后由上至下呈扇形次第展开,将桌椅挤在会议室剩下那四分之三的空间里。
关于这件事情,我其实早有耳闻。据说,乔治·蔚达(我发现这里所有人都像这样连名带姓地称呼他,从无例外)执意要保留废稿堆,是希望迈进电子出版时代的年轻后辈们能明白两个道理:第一,这些书稿之所以成为废稿被堆积于此,是因为有些人在投稿的时候没有遵守投稿注意事项上的具体要求;第二,能否在出版界搏出一片天地,完全取决于你所翻看的书稿数目。废稿堆如同一个醒目的标识,提醒着我们每个人:你可以出于热爱投身出版业,但若想真的出人头地,就必须甘心为之付出辛劳。想要更上一层楼,发掘出下一本全美畅销书,并且不被别人将这功劳全部抢走,绝不是什么轻易之事。
“和你想的一样吗?”罗杰从邻座凑过来问我,暗指那边的废稿堆。罗杰和我十年前就曾是同事,在一家拥有专属邮区编号的大型出版社里供职。他从普林斯顿一毕业就进了公司,年纪轻轻却聪明能干,是个天生的出版好手,典型的长岛精英。我那时顶着一头深色头发,只会瞪着眼睛犯傻,与其说是迅速成长的纽约客,倒更像电影《矿工的女儿》里的临时演员。
我一边敷衍地点点头,一边密切关注着乔治·蔚达。这是我入职的头一天,我可不想给老板留下爱说闲话,或者有意窥探废稿堆的印象。其实我一直不太确定,罗杰于我究竟是敌是友。然而,这也可能只是出于我的嫉妒。这些年来,我几乎已被定型,只能负责纪实文学与回忆录,罗杰却总能轻松自如地,在纪实文学与虚构小说之间来回切换。
到了三十一岁这个年纪,我渴望接触一些新鲜事物,一些与以往不同的东西。
手机突然响起短信提示音,我慌忙把它抓过来,一通乱按想让它立刻安静下来。
然而已经迟了,所有人的视线都已转向我这边。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无限拉长,我的心一下子冲到了嗓子眼里,以高出平常十倍的速度激烈地跳动起来。还没等理智之手能够出现,攥住我的胳膊将我狠狠按下,我已经本能地开始退缩,垂下头去,只想悄无声息地从这里消失。有些习惯真的很难彻底戒除,即便那些使你养成这一习惯的人与事早已经远去多年。
我把手藏在桌子底下,迅速按掉铃声。“不好意思。通常开会的时候,我都会把手机留在办公室里,可我的东西目前还没整理好。”这借口简直苍白得有些可怜。不用说,乔治·蔚达的手机就绝不会在开会途中突然响起。
这时,周围陆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夹杂着人们刻意压低的嘟囔声,大家似乎都在为什么而做着准备。我脑中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难道手机铃声在会议途中响起就意味着要被解雇?当然,这想法确实很傻,可我已经丢了上一份工作,房租到这周也该到期了,加上这些年来,我的所有积蓄,尽管数目十分微薄,都寄去了某处,这样一来,如果此时丢了工作这糟糕的局面只会持续更长时间。
“盒子。”乔治·蔚达指着盖子向上打开的硬纸盒。安德鲁,那个带我参观公司的实习生,立马疾步上前,拿起硬纸盒,围着会议桌,将它递到每个人面前。黑莓手机、苹果手机、安卓手机,一个接一个地,被主人缓慢而极不情愿地放进了盒子里。虽然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出言表示不满,但大家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我就是那个“班里的蠢货”。
太好了,这下同事们可全记得你了,真了不起。他们绝不会轻易忘记你的。不过,乐观一点来看,他们事后想起时大概会一笑置之吧,能把人逗笑总归是不错的。
桌子对面,实习生趁着乔治·蔚达没注意的空当,冲着我两手一摊,摆出一副无奈的模样。他苦笑一下,朝我使了个眼色,似乎暗含了某种挑逗的意味。
我朝他冷淡地笑了笑,但愿他能读懂我的意思:“算了吧,小伙子,你还太嫩了。再说,我也不想和同事有什么感情牵扯。”
会议这才真正开始,权力之争正式上演:强势的主编一一登场,积极争取更多更好更有潜力的选题。组员们陆续表态,振臂声援,形势逐渐明朗起来。另一边,来自发行和营销部门的专家们,时而身体前倾,表示对某些选题的兴趣;时而仰靠在椅背上,显出不太认同的态度。我把这些全记在笔记里,还标出了废稿堆圈出的地盘,并且一直十分明智地,没有发表任何看法。我面前的桌上,以及我的办公室里,已经堆满了各种书目和书稿;平板电脑和手提电脑里,也全是需要我抓紧了解的相关资料。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进展,但我会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全部资料。每天下班之后,等所有人都回家了,我不受任何干扰地加紧认真研究那些资料,直到眼睛变得疲惫不堪,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才收拾收拾东西去搭地铁,这样我在回家的路上还能再看上一段时间。
我天不亮就会起床,然后一直工作到深夜,如此循环往复。到这个周末,我就能基本上手了。在下周一的例会上,我应该可以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每次提一小点,非常谨慎地(展现出自己的实力)。乔治·蔚达并不欣赏夸夸其谈的人—我可是做过功课的。毕竟,要为选题争取足够支持,进而一鸣惊人,不落得个惨淡收场,至少得先赢得大老板对你的好感吧。
“霍莉丝,麻烦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加入蔚达出版社的新成员吧,我们马上就要散会了。”他突然这样说,将我一下子推到了舞台中央。
霍莉丝是乔治·蔚达的秘书—她的样子很像《贝弗利山人》中的简·海瑟薇小姐,只是要比她年长几十岁—她起身站到他身后,身体微微朝右倾,一头花白的短发将瘦削的脸型衬得棱角分明。听说她一直追随在乔治·蔚达左右,从他1967年接手家族报业集团开始,到如今成长为这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大企业。
霍莉丝手指修长,撑在桌面上,形成两道圆弧。她神情泰然,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和那天早上翻看我签好字的合同与文书时一个模样。
她扫视了会议室一圈,这才说道:“简·吉布斯之前在斯坦尼斯劳斯国际出版社工作,主要负责非虚构类作品,在回忆录和历史纪实领域拥有十年工作经验。她是纽约大学的研究生,曾经获得阿伯丁艺术与文学奖学金和斯坦贝克奖学金。欢迎她加入我们的团队。”她的视线落在我身上,看上去既没有很高兴,也没有不高兴,“简,除开档案上的这些内容,请你再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让大家了解一下你是个怎样的人。”
“谢谢。”我一时间有点拿不定主意,不确定应该要坐着还是站起来。最后,我决定站起身来,这样才能看清楚每一个人。毕竟,要想在一家新公司取得成功,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和同事们打好关系。
我迅速回顾自己的过往经历,想找出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不至于让人觉得我是个只知道工作的工作狂。虽然,事实的确如此,而且我很喜欢这种状态。如果你真心热爱自己的事业,当然不会介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只不过,每当遇到眼下这种状况,我还是会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更加丰富一些。孩子,房子,某种优雅的嗜好,比如收集古董、种植玫瑰或别的什么,甚至促使我爱上书籍的童年趣事也不错,比如说父母讲的某个睡前故事,或者生日时收到的某本珍贵的故事书。
想想倒是挺美好的,可这对眼前的形势完全无济于事。对于一个不愿提及过往的人而言,自我介绍是件……挺棘手的事情。
最后,我决定简单讲述一下,我跟随汤姆·布兰登一起去爬科罗拉多州的某座山,并成功说服他把回忆录签给斯坦尼斯劳斯的故事。当时有好几家出版社都在争取这个机会。那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成就之一,也是我迄今最接近死亡的一次体验。
“当你试过骑着滑雪摩托从山上俯冲下来,或者因为遭遇暴风雪,必须全天二十四小时蜷成一团之后,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真好。”我知道,他们肯定会觉得,我那晚在山上必定是使出了全身解数,而事实也的确相差无几。那晚过后,汤姆·布兰登知道了一些我自成年之后从未向谁透露的过去。而他也信守承诺,没有在与那本书有关的采访和活动中提及一星半点。我们共同达成了某种共识,互相为对方保守秘密。谁也不会知道,动作英雄汤姆·布兰登到了森林里压根什么也不懂,而我其实是个来自蛮荒山区的女孩。
“故事以大动干戈的搜救结束,为那本书赢得了大量关注,我却只记得,那天晚上实在冷得锥心刺骨。”故事说完,同事们都笑了,只除了罗杰。我这才想起来,当时他正效力于另一家竞争公司。我把他给打败了。
散会之后,他果然又凑了过来,“我可一直因为汤姆·布兰登这件事,而对你耿耿于怀呢。不过呢,你赢得确实很漂亮。”
“嘿,得了吧,罗杰。你明知道我很少能真正赢过你。”这种爱恨交织的小戏码十分常见。在这种竞争性行业里,同事往往会像兄弟姐妹一样,时而相互厌烦,时而亲密无间。
罗杰揽住我的肩膀抱了一下,“不过也好,正是因为那次失利,我才下定决心专注于虚构文学领域。”
这一招真伤人。唉,太打击人了。他知道我对故事十分着迷—实际上,文学编辑才是我真正的理想—然而,当你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成绩,而且自身又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很难就这么贸然进入一个全新领域。
罗杰注意到我偷偷瞄了废稿堆一眼,说道:“是不是很迷人?”他的气息拂过我的耳畔,带着一股清新的薄荷味。然而距离挨得太近,实在让人不太舒服。
“嗯,的确非常迷人。”
“你可千万别打废稿堆的主意,那是老头子的得意之作。”留下一句简短的警告后,他便离开了。
我原本打算在会议室等一等,找个空当向老板表达我的激动之情。可他和霍莉丝一直在桌子那头讨论着什么,我只好收拾东西,朝门口走去。
“北卡罗来纳州。”就在我抵达门边的那一刻,乔治·蔚达突然这样大声说道。我瞬间停住脚步,转过身去。
老板停下手头上的工作注视着我,但霍莉丝仍在继续翻看资料,似乎因为被迫中断而有些不高兴。
他伸出手,一根粗短而布满皱纹的手指弯过来,指向我这边,“我听着像是那地方的口音。”他在自己脸颊的轮廓处敲了几下,“我耳朵很灵的,总能听出别人说话的口音。对了,我想起来了,你是克莱姆森大学毕业的。我好像在什么文件上看到过,要么就是霍莉丝之前和我提过。”
“应该是在哪份文件上看过吧。”霍莉丝冷淡地答道。
老板微笑着看我,他脸颊圆圆的,这副神情让我想起了《教父》里的维托·柯里昂。“你们俩都是北卡罗来纳州出身,应该找时间好好聚一聚。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故乡情谊更加珍贵了。”他面含笑容,重新埋头工作,没注意到不论是霍莉丝还是我,都没有接下他关于故乡的话头。
不知为什么,我隐约觉得,短时间内我们应该是不会坐在一起,轻松惬意地喝茶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