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钟的法师
从前,在一个叫摄津国的地方,有一个寺庙,名曰小屋寺。
有一天,庙里来了个不速之客,看上去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他自称是一位来自西国的法师,本打算去京城,但因为上了年纪,体力不支,故而想求方丈容他在庙里住上一些日子。
住持见状便说:“实在对不住您,庙里并无空房间,若是让您住在走廊里,实在于心不忍,一来那里毫无遮拦,二来您年事已高,只怕会吃不消呢。”
法师一听便说:“我刚才路过钟楼下,那里的墙壁并无破损,可以暂且容身,不知住持能否答应?”
住持一想,的确可以,便答应了老法师的要求。这样一来,敲钟的任务也自然可以交给老法师了。
住持便给老法师带路,并将敲钟人所用的生活物品一并交给老法师使用。然后,住持便转身去找敲钟人,对他说:“这位是路过此处的法师,因为他要寄宿于此,所以,只要他在,你便可以不用再敲钟,就当休息吧。”
那人一听,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前两夜,老法师都按时敲钟。到了第三天晚上,那个原先的敲钟人路过此地,想去看看那个老法师究竟是什么模样。
到了钟楼下,他轻声问道:“请问法师您在吗?”
见无人应答,他便直接推开门去看。谁知,竟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一动不动地躺倒在地上,那清瘦的身上还披着一件破旧的长袍,似乎已经没有任何气息了。那敲钟人顿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掉转头便往大殿飞奔过去。
见到住持,他气喘吁吁地说:“不好了,那个老法师死了!”
住持一时间难以相信,赶忙同敲钟人一起去到钟楼。只见那位风烛残年的老和尚真的已经没有丝毫气息了。
住持赶紧把门关上,将庙里一干人等都召集起来,将老和尚已死之事告知众人。大家都怨声载道,责怪住持不该答应老和尚留宿,搞得庙里都不吉利了。
住持只得安抚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当务之急是务必找人赶快把尸体抬走。”于是他便派人去附近村子里找人来帮忙,谁知村民们都觉得庙祭将要到了,做这种事会不吉利,竟没有人肯来抬。大家都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转眼就到了午未之交。
正在众人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只见两个身材魁梧的汉子正朝庙里走来,这二人看上去三十来岁,身着黑色的衣服,打扮得像个猎人一样,腰上还系着深浅不一的裙子,高高挽起的裙角露出了中间横挎的大刀。虽然这两人身后还背着尖顶的草编笠帽,一眼看上去像是哪家的随从,但着装却又分外整齐。
那二人进了庙里便问:“不知这里是否收留了一位老和尚?”
众人一听,大约知道这些人找的就是那位钟楼的老人了,忙说:“的确是有一位老和尚前来投宿,在这里住了两天,谁知今日一看,竟然已经死去了。”
二人听后,顿时便痛哭流涕。众人见状,便问:“那老和尚与你们有什么关系吗?”
二人边抹眼泪边说:“那是我们年迈的老父亲啊,上了年纪之后人就变得比较古怪,动辄离家出走。前日我们见他又不在,就分头去找,直到今天,才找到此处。我们也并非什么穷苦人家,家中有良田数顷,就连邻郡都有我们家的住地户。还请您相信我们,带我们去看一眼,若真是我们的老父亲,我们要尽快让他入土为安。”
住持便带着二人去了钟楼,那二人一见躺倒在地上的老和尚,便立马扑上去号啕大哭:“爹爹,我们可算找到您了。”一旁的住持看后都忍不住鼻酸。
只听二人又接着说:“爹啊,您何苦呢,有什么想不开呢?如今客死异乡,让为人子女的我们连送终都赶不上。”过了一会儿,二人情绪稍微平静了些许,便开始讨论起如何操办后事,住持便轻轻关上门退了出去。大殿上的众人听住持描述当时的场景,也纷纷为之感动不已。
到了大约戌时,只见又来了一拨人,足足有四五十个,其中有的人身上还背着弓,他们吵吵闹闹地将老和尚从钟房里抬了出来。因为钟房离僧人们的住所比较远,加上他们担心会不吉利,故而并无一人出来观看。只是从声音看,那群人将尸体抬至后山山脚下约二里处的松树林中做起了法事,天亮之后,便让老和尚入土了。
庙里的和尚们自那之后一直没有去过钟房里,加上一般这种不吉利的事情都要避讳三十天左右,所以就连那个敲钟的人都没有去过钟房。直到一个月后,他来到钟房才发现,那个大钟竟然不翼而飞了。于是他急忙去告诉众人,大家都前来查看,只是那钟丢失已经不是一日两日了,只怕现在想找回来是很难了。
直到这时他们才明白,那个死去的老和尚和他的两个儿子不过是一个圈套,他们全都上当了。这时有和尚提议:“咱们应该去山脚下看看,他们之前不就是在那办的法事吗?兴许还留下了什么蛛丝马迹。”
于是,一行人便赶到了山脚下,只见那松树林里有一棵被砍倒的大树,估计他们是放在大钟上烧的,所以才留下了大钟上的些许碎片。
众人见状,也是无奈,因为这个办法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如今他们也无计可施,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到庙里。自那之后,小屋寺便再也没有大钟了。
这样看来,虽然瞒天过海的骗局并不稀有,但是那个老和尚怎么能装死装得那么久,而且一点痕迹都不露?此外,那两个壮汉的眼泪也是招之即来,竟然让旁人都为之动容。听闻此事的人,都认为那两个人真是狡猾到了极点。
这样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对陌生人要抱有一份戒心,即使他们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合情合理,也得留个心眼。
《沙丘》六部曲合集
《波西杰克逊》系列合集
《猎魔人》合集
有一天,庙里来了个不速之客,看上去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他自称是一位来自西国的法师,本打算去京城,但因为上了年纪,体力不支,故而想求方丈容他在庙里住上一些日子。
住持见状便说:“实在对不住您,庙里并无空房间,若是让您住在走廊里,实在于心不忍,一来那里毫无遮拦,二来您年事已高,只怕会吃不消呢。”
法师一听便说:“我刚才路过钟楼下,那里的墙壁并无破损,可以暂且容身,不知住持能否答应?”
住持一想,的确可以,便答应了老法师的要求。这样一来,敲钟的任务也自然可以交给老法师了。
住持便给老法师带路,并将敲钟人所用的生活物品一并交给老法师使用。然后,住持便转身去找敲钟人,对他说:“这位是路过此处的法师,因为他要寄宿于此,所以,只要他在,你便可以不用再敲钟,就当休息吧。”
那人一听,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前两夜,老法师都按时敲钟。到了第三天晚上,那个原先的敲钟人路过此地,想去看看那个老法师究竟是什么模样。
到了钟楼下,他轻声问道:“请问法师您在吗?”
见无人应答,他便直接推开门去看。谁知,竟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一动不动地躺倒在地上,那清瘦的身上还披着一件破旧的长袍,似乎已经没有任何气息了。那敲钟人顿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掉转头便往大殿飞奔过去。
见到住持,他气喘吁吁地说:“不好了,那个老法师死了!”
住持一时间难以相信,赶忙同敲钟人一起去到钟楼。只见那位风烛残年的老和尚真的已经没有丝毫气息了。
住持赶紧把门关上,将庙里一干人等都召集起来,将老和尚已死之事告知众人。大家都怨声载道,责怪住持不该答应老和尚留宿,搞得庙里都不吉利了。
住持只得安抚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当务之急是务必找人赶快把尸体抬走。”于是他便派人去附近村子里找人来帮忙,谁知村民们都觉得庙祭将要到了,做这种事会不吉利,竟没有人肯来抬。大家都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转眼就到了午未之交。
正在众人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只见两个身材魁梧的汉子正朝庙里走来,这二人看上去三十来岁,身着黑色的衣服,打扮得像个猎人一样,腰上还系着深浅不一的裙子,高高挽起的裙角露出了中间横挎的大刀。虽然这两人身后还背着尖顶的草编笠帽,一眼看上去像是哪家的随从,但着装却又分外整齐。
那二人进了庙里便问:“不知这里是否收留了一位老和尚?”
众人一听,大约知道这些人找的就是那位钟楼的老人了,忙说:“的确是有一位老和尚前来投宿,在这里住了两天,谁知今日一看,竟然已经死去了。”
二人听后,顿时便痛哭流涕。众人见状,便问:“那老和尚与你们有什么关系吗?”
二人边抹眼泪边说:“那是我们年迈的老父亲啊,上了年纪之后人就变得比较古怪,动辄离家出走。前日我们见他又不在,就分头去找,直到今天,才找到此处。我们也并非什么穷苦人家,家中有良田数顷,就连邻郡都有我们家的住地户。还请您相信我们,带我们去看一眼,若真是我们的老父亲,我们要尽快让他入土为安。”
住持便带着二人去了钟楼,那二人一见躺倒在地上的老和尚,便立马扑上去号啕大哭:“爹爹,我们可算找到您了。”一旁的住持看后都忍不住鼻酸。
只听二人又接着说:“爹啊,您何苦呢,有什么想不开呢?如今客死异乡,让为人子女的我们连送终都赶不上。”过了一会儿,二人情绪稍微平静了些许,便开始讨论起如何操办后事,住持便轻轻关上门退了出去。大殿上的众人听住持描述当时的场景,也纷纷为之感动不已。
到了大约戌时,只见又来了一拨人,足足有四五十个,其中有的人身上还背着弓,他们吵吵闹闹地将老和尚从钟房里抬了出来。因为钟房离僧人们的住所比较远,加上他们担心会不吉利,故而并无一人出来观看。只是从声音看,那群人将尸体抬至后山山脚下约二里处的松树林中做起了法事,天亮之后,便让老和尚入土了。
庙里的和尚们自那之后一直没有去过钟房里,加上一般这种不吉利的事情都要避讳三十天左右,所以就连那个敲钟的人都没有去过钟房。直到一个月后,他来到钟房才发现,那个大钟竟然不翼而飞了。于是他急忙去告诉众人,大家都前来查看,只是那钟丢失已经不是一日两日了,只怕现在想找回来是很难了。
直到这时他们才明白,那个死去的老和尚和他的两个儿子不过是一个圈套,他们全都上当了。这时有和尚提议:“咱们应该去山脚下看看,他们之前不就是在那办的法事吗?兴许还留下了什么蛛丝马迹。”
于是,一行人便赶到了山脚下,只见那松树林里有一棵被砍倒的大树,估计他们是放在大钟上烧的,所以才留下了大钟上的些许碎片。
众人见状,也是无奈,因为这个办法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如今他们也无计可施,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到庙里。自那之后,小屋寺便再也没有大钟了。
这样看来,虽然瞒天过海的骗局并不稀有,但是那个老和尚怎么能装死装得那么久,而且一点痕迹都不露?此外,那两个壮汉的眼泪也是招之即来,竟然让旁人都为之动容。听闻此事的人,都认为那两个人真是狡猾到了极点。
这样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对陌生人要抱有一份戒心,即使他们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合情合理,也得留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