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说,有海洋石油物探船,有远洋教学实习船,还有地球物理勘探船、深水工程勘探船、海洋综合科考船……不同类型的科考船有不同的侧重点,不是简单造造就行的。(注3)
像探索远洋渔业资源的船只,自身的适应性必须很强,除此之外,它要承担捕捞的职责,针对不同的渔业资源,它的拖网、渔捞作业系统都不同,除此之外,它还要承担地形地貌探测、气象观测、海洋环境参数探测等职责。(注4)
从这个角度看,这类船舶的建造并不比林叙曾经经手过的船舶简单,甚至因为它独特的职责,其上所配置的系统是林叙以往很少见到的,都是些不够常规的系统。
除此之外,因为这些船大多用于科研目的,它的销售不如常规的散货船、集装箱船包括油船,在目前的国内,科考船的发展还不够先进。
去围观的那阵子,林叙整个人几乎化身十万个为什么,他确实对科考船的建造相当好奇,虽说都是船,可船上的配置相当有意思。
“等我将来退休了,也配个检测系统去捞鱼,怎么样?”
负责科考系统的几位同事默默瞅了林叙一眼:“……这都是远洋鱼类。”
“你的要求很简单,用不着配个复杂的系统,简单点的就行。”
林叙好奇道:“什么简单的系统?”
“鱼竿。”对方一本正经道,“一根鱼竿就能实现。”
林叙:“……我不配吃金枪鱼和鱿鱼吗?”
“知不知道这些系统要花多少钱?”对方直接把林叙赶了出去,“别看了,看了你也不懂。”
林叙:“……”
可以说,在这艘船配置的科考系统里,林叙唯一能看懂的就是绞车系统,它觉得这个原理和之前的猎雷艇有点相似,都用t€€了绞这个字。
总而言之,科考船林叙只是去围观了一圈,这些船的科学元素更充沛一些,几乎都是给各大研究所和相关研发机构使用的,因而它的研发和建造通常都不是船厂以一己之力进行的,而是相关研究机构和船厂方面一起合作建造的。
这些科考船的技术性相当强,林叙自认属于有技术的那类船厂员工,却无法跟上这类船舶的技术。
厂里也没有要林叙参与这类型船舶建造的意思。
偷看了一段时间后,林叙继续回归本业,还是造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船。
南江厂的散货船发展可谓十分迅速,继巴拿马型散货船之后,厂里相继研发了几类多用途货船,船东也遍布世界各地。
同样地,厂里的自主研发能力也一年比一年强,原先是自主设计+使用国外专利产品居多,而现在,不仅是设计本身,建造散货船所需要的材料和设施也在逐步实现国产化。@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原本“南江”号就一直在不断升级,而到了现在,随着设计的不断优化,“南江”号散货船新一代的油耗等各项指标都变得更具经济性。
造船业本身也是污染行业,而船舶的运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污染,眼下,南江厂有合作的海外船东都在考虑船舶的经济指标,南江厂重视环保和低能耗,产品自然更受海外厂家的欢迎。
这几年,林叙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LPG船和LNG船上,毕竟LNG船是“明珠”,建造难度相当高,当他主导的一艘艘LNG船被成功建造出来时,林叙内心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满足感。
然而,在他并未意识到的情况下,散货船已经在不断向前迈进了。
“咱们厂果然哪里都很厉害啊。”林叙感慨道。
“我觉得,厉害的不止咱们厂,应该说,咱们华国的船舶行业都很厉害。”
现在家家户户电视机几乎都配置了,看新闻的渠道也比以前多了许多,好多人看到报道,才知道南江厂完成了哪些哪些订单,海外的竞争对手也会不断渲染南江厂的造船实力,从而让人觉得南江厂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这些报道给人的感觉是,南江厂,包括整个华国造船业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很厉害。
可只有他们这些南江厂的职工们才知道,不是一夜之间变厉害,而是循序渐进在一点点变厉害。
明明船厂的骨干还是他们这批人,只是他们从年轻变得年老了,明明国内造船行业的从业者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各个行业里,船厂工人的工资绝对不是最高的。
可他们却硬生生靠着这批人、靠着不够雄厚的基础发展了起来。
“我们确实很了不起。”
林叙某天给卫强打了个电话,卫强在电话里说的内容和陈辽表达的一模一样。
正因为亲眼见证过曾经的困境,对于现在造船业取得的成绩,他们才会觉得很惊奇。
“一转眼,我们都老了。”卫强感慨道,“我说的是我自己,没说你,你还没老。”
林叙:“……差不多差不多。”
“差太多了好吗?”卫强叹了口气,“要是我能早点读大学就好了,这样还能多干几年。”
“退休了又不是不能继续干。”林叙道,“你之前不是还和我说,想早早退休的吗?”
“你难道没有说过那种话?”
这话一出,两人都沉默了。
大概是造LNG船最没有头绪的那段时间,两人都在借可乐浇愁,并深深懊悔自己为什么想不开进了船舶业。
可船一造出来,两人立刻恢复了我还能再干一百年的架势。
陈辽徐军杨和林叙一间办公室,两人都听到了林叙话语中的熊熊气势,两人着实不懂林叙和卫强这种精神状态。
陈辽投给徐军杨一个表情:“交大船舶系出来的,要理解。”
徐军杨郑重点了点头:“理解,非常理解。”?
林叙一个眼刀飞了过来:“说什么呢?”
陈辽:“……张爱林就不这样。”
林叙继续投以凶狠的眼神。
虽然他也觉得,陈辽说得没错。
或许因为他们是77年参加高考的这届大学生,他们都吃过苦,也经历过没有书读、不知晓出路的迷茫时刻,因而他们更珍惜读大学的机会,也珍惜大学毕业之后得到的那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后面那几届,包括张爱林他们读本科的时候,在多数人心目中,读大学已经成为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只要读高中,就有机会考大学,到了开学那天,无数新生会迈入大学校园。
林叙不认为他们不会享受生活,或许在旁人眼中是这样,可他们的大学生活同样丰富,包括工作以后,林叙也在享受着自己的生活,只是因为他相当喜欢造船,在一些人心里,这是难以理解的。
只是他们知道机会有多难得。
卫强在暗无天日的矿场挖着矿的时候,林叙和外公走到脚疼才来到宁安铁路宿舍、迎来的却是嘲讽时,他们都已经下定了决心。
所以他们有一种紧迫感。
林叙一直觉得,可能也是在交大读书的四年影响了他们,陈明峰和其他老师都在给他们灌输重任落在他们肩头的思想,仿佛正因为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他们才要承担比其他人更多的责任,才要尽自己所能把书读好,把书读透。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这届学生的心态和后面几届确实不太一样。
林叙和卫强联系,聊的大多是船厂的新生产,和自己最近参与了什么项目。
隐秘的项目双方都不会说,可能炫耀的项目,他们绝对不介意在对方面前炫一炫的,毕竟眼下他们不仅代表自身,也代表自己所在的船厂。
他们的同学里,华洋进了高校,按理说他不是林叙和卫强的竞争对手,可几人聊起天来,聊得更多的还是和造船相关的内容,华洋聊高校教授的知识和船厂的适配性,聊科研成果的转化。
就连进了船级社的王宁琦,聊的也是当下国内造船业与国际标准和法规的差距。
当然,他们也聊生活。
聊到生活这个话题,他们这一届毕业生其实是很幸运的,林叙他们都不用为房子发愁,基本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一直干到老,正是因为生活上没有什么困难,才没有什么可聊。
林叙和卫强自不必说,华洋已经在带研究生了,在他所研究的领域,华洋可谓鼎鼎大名,和对方比起来,林叙和卫强都属于学得比较杂的类型,什么都会一些,但是绝对没有华洋研究得深。
但他们并不羡慕华洋,林叙从没考虑过当老师,卫强也是一样,他们还是对造船更感兴趣,亲眼见证一艘艘船驰骋于大洋之上,这种兴奋感是无可替代的。
第135章
买房
等林叙负责的一艘散货船正式完工之后, 他把自己这些年的积蓄翻了出来,在海城买了第一套商品房。
对于眼下的华国而言, 商品房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无论它是否陌生,首先,它是一套房子。
有关房子的变革,连南江厂这些专心致志搞生产的工人们都相当关注。
海城推出的商品房有价格贵一些的,也有相对便宜的,5、6万基本上可以买一套房。
对于这些在售的商品房,厂里员工们议论纷纷。
“一平得大几百上千了吧?”
“有我工资的三倍了,这么一套房子买下来, 以后日子该怎么过?我们全家都指着我这点工资呢。”
“这房价必然要跌吧?”
“房子的价格,应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就咱们现在这工资, 怎么好意思把房价标这么高的?”
放眼整个海城, 南江厂员工的工资或许不是最高的那一批, 但绝对不能算低,海城人均工资大概500元上下,南江厂大部分工人的工资都有600一个月。
林叙工龄不如工人师傅们长,不过他级别高, 可尽管这样,林叙的工资也没有超过一千块一个月,但在当下,他绝对是社会上的高收入人群。
买一套房对林叙而言并不难, 他这些年攒的工资, 加年终奖,加他负责的船获得的各种奖项, 以及螺母的分成带给他的收益,杂七杂八累加起来是一个相当漂亮的数字。
南江厂不少人都知道林叙有钱,不过林叙平时不炫富,主要也没什么可炫的,就算他满身LV和GUCCI(这两个牌子如今已经进入华国市场了),可他绝t€€大多数时间都还在和船打交道。
奢侈品确实很贵,但作为船厂的一员,林叙每天接触的都是贵货中的贵货,他们造一艘LNG船,每天蒸发的液货都不知够买多少奢侈品了,之前造不出殷瓦钢的时候,他们一艘船就得买5000万的殷瓦钢,钱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当然,和一艘船所包括的技术含量比起来,奢侈品的钱还是好赚得多。
总而言之,林叙细算了一番,发现自己手头的钱买一套商品房是绰绰有余的。
眼下的商品房倒算不上豪宅,也不如后世的商品房噱头那么多,面积不算太大,不过这年头房子造得相当结实,相比林叙在单位的分房,一套商品房足以改善他的生活了。
他这些年确实没花什么钱,工资和奖金反而拿得不少。
虽然和后世动辄月入过万的收入没法比,但现在的钱还很值钱,至少海城的房价和平均工资的比值是三比一左右,放在未来,海城的房价如果只有工资的三倍,不知会有多少人留在海城,而不是收拾行李回到老家。
林叙果断下了定金,付完房款后不久,他就拿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不是期房,也没有太多花哨的概念,就是一套实实在在的房子而已。
房子的采光虽然不算特别明亮,卧室偏大客厅偏小,不过对于林叙而言,拥有一套房子的意义更大一些。
陈辽和徐军杨对房子也很动心,两人这些年也攒了不少钱,不过离全款买房还有一定距离,毕竟两人工资也是这几年才涨上来的,一年到头加上年终奖还没有破万,攒上十年,都不够全款拿下一套商品房。
和林叙一样,陈辽和徐军杨的家庭条件也只是一般,对两人在海城置业这事,家里给不了太多助力。
林叙借了两人一些。
眼下买房自然也能按揭,不过利率比较高,两人办了按揭之后,生活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南江厂的工资倒是连年在涨,大家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不过对于贷款买房这事,大多数人内心都比较忐忑。
徐军杨犹豫着买还是不买,他闺女在读书,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现在不买房的话,他压力没那么大。
最终,林叙和陈辽把他劝服了。
两人给出的理由很简单€€€€现在的海城,和十年前的海城是同样的面貌吗?
徐军杨来到南江厂的时候,海城的繁华程度不及现在的十分之一,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工资涨了几倍。
既然工资在涨,那么房价必然会涨。
何况就算在厂子里,也有那么多几代人同住的情形,老年人可以这么过一辈子,年轻人未必就愿意了。
徐军杨咬咬牙:“买就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