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 第320章

顾老爷只是点点头,旁边的小不点顾思勉却像模像样的给他们回礼。

小小的人儿,作揖躬身,姿态很板正。

家里受重视的孩子,多夸夸总没错。话题以此打开。

顾老爷想见谢星珩的主要原因是对丰州县的东西感兴趣。

从丰州县回来的举人进士都在夸,他还给老友孟培德写过信,孟培德说比言传的更好。

他早就心痒痒了,无奈做了京官,轻易不能离开京城。

他原不想跟小辈的夫郎说话,因孟培德在信里,把江知与也夸了,说这两夫夫都很有才干。江知与可惜不是男儿身。

这回碰面,他便不多寒暄,先从糖铺聊起。

顾慎行加盟了糖铺,以此做切入点方便聊。

江知与先起头,再由谢星珩接上。间隙里,他俩还会一起说。

最后顾老爷还问起了扫盲班的事。

这事他们四个大人都要说说。

顾老爷就顾慎行找人合伙编写的启蒙书提出了问题。

新编的寓教于乐版本,因夹杂了故事的原因,整体厚度比普通的书籍厚两到三倍。

目前完本的小册子,都没几课内容。

用它来启蒙,是不是太费事了?

谢星珩收到了顾慎行的眼神暗示,硬着头皮答话道:“书籍的用途不必限制得这么死。在学堂上能听懂的学生,不需要再看这些浪费时间。在学堂上听得一知半解的学生,回家再看看这个,结合课上所学,兴许就开窍了,只做个辅助作用。

“而且启蒙的范围很广,不限于书生,更有市井里识得些许字的百姓,他们结合上下文来猜,能看完一个小故事,便知道一个道理。懂的道理多了,就不算愚民。”

他都这样说了,顾慎行还在冲他眨眼睛。

谢星珩顶着被“教导主任”看着的压力,恭敬道:“您可以试试,找几个小孩子,也找几个不识字的大人,分班教学,做个对比。学生私以为,读书不在于课程快慢,读懂了,才算没白学。读懂了就学得轻松,越往后越能拉进度。”

顾老爷轻飘飘€€了儿子一眼。

顾慎行捧杯喝茶,慈祥看着乖乖坐身边的儿子,一副没听他们讲话的神态。

顾老爷是想试试。

像他们这种家族,自家培育后代的方式,都是一代代积累的。

家族思变,培养出一个顾慎行。也只有一个顾慎行。

顾慎行又做出改变,顾老爷再刻板,也要尝试一番,亲自试试可行与否。

不论是家族内部推行,还是顾慎行的事业,都需要谨而慎之。

他听说过,谢星珩想要给自家两个孩子找老师的事。

他不吊胃口,给双方一个缓冲的机会。

“你们可以送孩子来试试,就用小故事版本的启蒙书。”

就那几课的内容,试学一阵子。孩子适应,夫夫俩舍得,便能长期留下。

谢星珩忙让孩子们拜师。

两个小宝来这里,一直乖乖坐着,文静得不行。再憋都要露馅儿了,但爹爹没骗他们,他们乖乖的,真的能上学!

孩子们没心眼儿,拜师就拜师,还要给顾老爷做保证:“宝宝不跟思勉哥哥抢书读~”

谢星珩的表情僵在脸上。

江知与干巴巴笑。

这童言童语,让顾老爷的表情都柔和了些。看样子是笑了几个像素点。

不管怎样,宝宝们拜师成功了。

他俩上学第一天,江知与给他们拿了小书包,怕他俩争抢,都是普通样式的双肩包,上面不带花样。

他俩新鲜着,新入学,还没书本,也拿不住笔,就往包包里装了许多吃的喝的。

大人不让,他俩就说是给思勉哥哥带的。

江知与扶额。

算了算了。

带去也没机会吃。@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随他们吧。

第147章 下马威(捉)

五月底的几天, 谢星珩都没出门,琢磨着送礼的事。

徐诚生了个儿子, 林庚直言要随礼,这东西得想想。

衣饰、金银、玩具,都适合送,关键是这小娃娃才丁点大,送去的东西,说白了,就是给大人的。

送给徐诚的, 就交给江知与去筹办。

给林庚的东西, 谢星珩左思右想,觉着还是实用一些。

他家孩子都要三岁了,这阶段孩子能用得上,且能制作出来的东西,都已经投入市场,童装跟玩具销量都不错。林庚都能买得到。

谢星珩在孩子们还没出生时,就说过要给他们世上最酷炫的玩具。当时他是想着弄个车车。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车子技术难点还好,他高中毕业玩过一阵骑行, 研究改装时拆过, 其他的都能将就,链条的难度最高。

工匠无法直出,需要手工打造。丰州县没多余的工匠,京城的工匠他不敢找。

谢星珩想了想, 另拿白纸, 用炭笔起草, 画拆分图,再细算尺寸, 逐一比对过,再写“说明书”。

这东西不实用,暂时也没法量产。弄几架出来,给孩子们玩玩算了。

让林庚找人弄去,给他也送几根链条来。最少六根。满足孩子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孩子长大,车子也得换大号的。

谢星珩私以为,在能骑马的年代,自行车的酷炫性不如骑马。但胜在稀缺,别人都没有。

这东西写完,他又画了一些农具图解。

好的农具,必然会用到铁。锋利度上去了,锄草都轻松。但铁是管制品,这些农具就不适合大力推广,适合对军使用。

非战时,士兵们也得种地。

最后,他犹豫再三,把扎马钉的图解画上去。

林庚表现出来的态度,是皇帝不动他不动。

如果要打仗,那就是皇帝先动手。

扎马钉能拦骑兵,是防守用的东西,可以制作。

挡一时算一时,给百姓们逃命的时间。

这些搞定,谢星珩就拿上图纸们,去找江知与。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江知与在丰州县时,就在给孩子做礼物了。

徐诚绣工一般,小孩子都会惦记着给做个百家衣、百家被,江知与做的不算正统的百家衣、百家被,是从黄家挑了布料,再有新买的锦缎上的边角料,做的色块小衣裳、小被子。

正统一些的,穆彩凤会做。不缺他去代劳。

再加一副长命锁项圈、一对手镯、一对脚镯。

另外给徐诚做几条发带和抹额,样式都比较花哨,需要配锦衣。

夫夫俩凑一块儿看看,只剩下书信了。

江知与跟徐诚有很多话要说,写写产后护理,说说养孩子的经验,讲讲糖厂的事,再有他们到京城的情况。又跟徐诚说些私房话。

谢星珩没什么好说的,去拿针线、浆糊,带上小锤子,从书架上挑一阵,抽出一本游记拆了。

拆完,对比信纸、图纸大小,往里夹页,再又装订。

江知与在旁看着:“……”

“这是什么传信方式?”

谢星珩仔细比对,让书册齐整。

他说:“新学来的。”

他们经常自己做本子,装订技巧熟稔,纸也不用裁太多,很快就弄完了。

夫夫俩闲来无事,带着这本书,又拿了几本闲书,去顾老爷家接小宝贝们下学。

该说不说,顾家那种读书的气氛,确实不适合小宝贝待在里头。

他俩好动,自幼玩惯了,首次这么正经的学习,一两天过后,新鲜劲儿就褪去。

故事也不爱听了。两个爹会给他们讲《西游记》,比课上那几个小故事好听。

但小宝贝有好胜心,他们看顾家的小孩子们都学习认真,以为这是好东西,他俩还没发现诀窍,体悟其中的快乐,说着不好玩,又较劲,愣是在顾家待下来了。

下学时他俩跑得最是快,再不走,他俩就要憋坏了。

出来以后,还要跟爹爹叽叽咕咕的告状,说今天也好没意思。

谢星珩跟江知与时常在书房待,从前在丰州县还好,他们忙起来,孩子们能去主院玩。现在在京城,孩子们也在书房。

对小宝贝来说,大人小孩都爱待在书房里,书房一定是个好地方。

从顾家出来,他们说无聊。

回到家里,又要去书房蹭着待会儿,在里头躲猫猫,四处翻找€€€€这是在顾家不敢做的行为。

今天回家晚一些,夫夫俩在顾老爷家留饭。说小孩子习惯在这里,可以正式入学的事。

他们带来了束€€,叫宝宝们给顾老爷敬茶。

顾老爷这里好多小孩子在旁桌吃饭,谢星珩又使唤他们给师兄们行礼。

宝宝们听话照做,但抬头时,做了鬼脸,把顾家一群端方的小郎君都逗笑了。

谢星珩跟江知与:“……”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