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仵作 第174章

两位老夫人隔着门叮嘱吴蔚道:“蔚蔚啊,你和三娘到了铺子里千万小心啊,照顾好自己。”

……

翌日,吴蔚和柳翠微搬到了米庄和成衣铺,二人带的东西很齐全,还各自带了五副中药。

当天中午,大丫就带着行李过来了,李大姐让大丫直接在米庄住下,好好照顾吴蔚的饮食起居,反正米庄二楼房间充足。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泰州城内看似一派风平浪静,虽然城门还是没开,晚上依旧有宵禁,但是泰州城内的基础物资并未短缺,很快就有大量的蔬菜被送到了泰州城里,百姓们见了也不再哄抢。

泰州到底是一位藩王的封地,各地州府都在积极驰援着泰州。

听说宜王递上去的奏折有了回应,朝廷派人押送了一批粮食和物资正赶往泰州,比物资先到的是一封明黄黄的圣旨,皇帝陛下要求宜王展开积极自救,言下之意很明显€€€€朝廷没那么多银子。

宜王心下了然,做起事情来不再束手束脚。

城中还出现了几家贩售面巾和酒精的铺子,铺子仿佛是一夜之间开起来的,酒精和面巾的供应量很足,虽然难免排队,却人人都买得到。

宜王还在城中各个坊市设立了大锅,派人守在锅旁,用长棍不住搅动着,药香从锅中飘出,路过的行人都可分到一碗汤药,用完的碗就放在另一口烧着沸水的大锅里不停的煮着。

官差依旧每日都游走在城内的每一条街,也曾有人说:自己的邻居被抓走了,下落不明。

不过小范围的口口相传,影响力终究有限,并没有掀起任何骚乱。

米庄的生意也趋于平稳,抢购粮食的事情不再发生了,吴蔚不由得有些感慨这个时代的另一个好处。

这里没有网络,没有新闻和短视频,消息传播的速度很慢,官府的告示可信度极高,虽然弊端不小,但在如此环境下,反倒立于官府的管理。

泰州之外的地方,又是什么样呢?

城门关着,泰州的百姓们不知道,吴蔚和柳翠微自然也无从知晓。

……

短短一个月的功夫,被迁址到泰州和清庐县交界处的,那些安置灾民的棚子里,几乎每日都有人被裹了白布抬出来,被丢到一个远离水源的下风口处的深坑里,浇上热油后点燃,烧尽之后还会被盖上一层厚厚的石灰,尸骨无存。

没见死者家属站出来提出异议,因为他们也都病着。

宜王和从前一样,每天都会派人来给灾民们送吃的,甚至每个人都分到了一件冬衣,可是却没有药,一碗药都没有。

直到后来,有些还算健康的灾民们,实在是受不了这炼狱般的生活,他们试图越过守卫,往泰州的方向跑,他们想进城去,寻求一线生机。

可这一次,宜王显然是做好了十足的准备,不仅防线驻扎的极长,沿途高地上还配备了大批弓箭手,擅闯泰州地界的人,没有一人能活着抵达泰州城门。

有些人死里逃生地跑回了棚子,告诉了其他人这个消息,渐渐地,再也没有人往泰州的方向跑了。

一些州府响应朝廷的号召,派人将治下的受灾百姓们接了回去,宜王还大方地给了这些愿意重返故乡的百姓,每户二两银子,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雷霆伴着玉露,恩威并施之下,再没人对宜王府之前的决定有半句怨言。

但棚子里还有许多百姓,这些人几乎都是清庐县的百姓。

清庐县地势低洼,洪水把整个清庐县变成了一汪大泽,连县衙都不知所踪了,谁来接他们回家呢?就算有人来接他们,清庐县也已经是废墟了。

清庐县境内的水位比洪灾刚发生的时候降低了不少,但洪水褪去后露出的并不是干爽的地表,而是不知多深的乌黑淤泥,想在这样的地貌上建房子,难于登天。

靠近清庐县的清河县,倒是接了一批灾民走,但是清河县自己也是受灾县,纵然领了宜王府的补贴,接纳能力着实有限,况且寒冬将至……光把人接回去,却不能及时安置,那是会出人命的。

是以张成在谨慎考虑过后,只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接纳了二百人,这些人有里一多半还是张家村的幸存者。

清庐知县张宽在洪水中丧了命,县衙也在洪水里泡着呢,朝廷一直都没有点派新的知县来,其余州府一见清庐县连个县太爷都拿不出来,都不肯接纳这些灾民。

……

泰州的时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毗邻的州府按照宜王府出的对抗时疫的告示,严格执行,效果虽然不及泰州府,但也逐渐控制住了时疫的蔓延。

一时间,无数赞美宜王的奏折如雪花般飞向了京城。

宜王不仅支援了这些州府物资,还拿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抗时疫的法子,这些州府的官员和百姓无不对宜王感恩戴德,万民书,请愿信,纷纷出炉,由州府最高长官代为提交给朝廷,恳请朝廷褒奖宜王的义举。

各地的百姓听说了这个消息,纷纷称赞宜王贤明,就连泰州本地的百姓也说宜王颇具当年老燕王的宽厚慈爱之风,乃泰州之福。

这后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是宜王没有想到的。

寒冬来临,宜王又接到了一封朝廷褒奖的圣旨,除了一些常规的赏赐外,同来的还有一封丹书铁券,上有:国之柱石,四个烫金大字。

宜王贵为一字藩王,已是封无可封,加无可加了,一封丹书铁€€,可免三次死罪。放眼整个梁朝,除了那些开国老臣的家中供奉着不知传了多少代的丹书铁券,朝廷已经上百年没有给朝臣赏赐过丹书铁券了。

宜王的风头,一时无两!

正好年关将至,宜王大手一挥开了八处粥棚,以感皇恩浩荡。

同时,宜王也没有忘记那个出主意的人,命人在府库里抬了十箱东西,挑出逾制的也不论箱子里面还有什么,通通送到了吴蔚的宅子里。

听说这个消息时,吴蔚和柳翠微正在米庄二楼互诉衷肠,急匆匆上了快马飞奔归家,到后院换了一身新衣裳,来到前院谢恩。

赏赐是宜王府的管家亲自送来的,他笑容和善地将吴蔚扶起,说道:“吴姑娘,可别辜负了殿下的青眼垂爱呀,今后要多为殿下尽忠尽力才是。”

“多谢殿下恩典,民女感激不尽。”

管家将赏赐清单递给吴蔚,吴蔚打开一瞧,银子没多少,尽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光大氅就有四件。

吴蔚见管家还不走,朝柳翠微使了个眼色,后者瞬间会意,快步回到后院开了箱子,一咬牙从里面取了二十两白银,找出一块红布将银子包了。回到前院双手奉上了孝敬,管家这才心满意足地走了。

……

吴柳记的一百套成衣也做好了。

次日,吴蔚正好借着谢恩的由头,把这一百件成衣装车,一同送到了宜王府。

谢了恩,请了安,宜王给吴蔚赐了坐。

这次宜王对吴蔚的态度很和蔼,吴蔚不知道的是:由于她献策及时,劝解得当,本次时疫泰州府只有不到五百人被查出可能患有时疫。统一被送到废弃矿山内统一安置后,有一百多人熬了过来,前些日子已经全部归家了。

这数量还不及临近一个县城的一半呢!

剩下的三百多人,宜王谨慎地按照吴蔚提供的处理尸体的办法,处置掉了。

在梁朝,除了罪大恶极的人,尸身可能会被焚烧后挫骨扬灰外,上及帝王,下至庶人,一律都是土葬。

火葬的方式的确是“残忍”了些,但宜王并不在乎。

其实,吴蔚在提出建议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古代的民风民俗,所以她提出了几个尸体处理办法,其中包括了在棺木内撒生石灰,火葬和另外几种,但宜王选择了最“简单”的一个。

“吴蔚啊,本王实在是很欣赏你,舍不得错过你这块美玉。要不然你再考虑考虑,宜王府内的官职,任你挑选,如何?”

“殿下……”

“€€,你别急着拒绝本王,不妨听听本王的诚意,再做决定?”

“是,殿下请讲。”

“除了上次许诺给你的大宅,俸禄外,本王再给你拨一些有些身手的丫鬟,家丁,护院,外加一队侍卫,负责保护你的宅子和你家人的安全,本王还特许你继续经营你的产业,哪怕日后再多开几家也随你。”

宜王朝吴蔚竖起三根手指,说道:“三年,你为本王效力三年,三年后若你还执意回归民间,本王绝不拦着你,所有赏赐全部留给你,只将侍卫撤回。若是三年后你愿意继续为本王效力,另有恩赏!”

第258章 官居九品

吴蔚看似平静地看着宜王, 心中却早已翻江倒海,在吴蔚看来宜王此举和恩将仇报也没什么区别了。

自己献言献策的初衷虽然是为了让百姓避免一场浩劫,但也在不经意间帮了宜王的大忙, 比起那些华而不实的赏赐和再次招募的意图, 吴蔚更想得到的是:宜王能够撤销从前的命令,准许自己能和柳翠微同时离开泰州。

如今她们的日子再不像从前那般困苦, 她们有银子又年轻, 梁朝大好河山还等着她们去看一看呢。

见吴蔚不说话,宜王拨动了拇指上的那枚翡翠阳绿扳指,悠悠补充道:“三年之后, 你即便不想再在泰州生活, 本王也绝不拦你。”

吴蔚勾了勾嘴角, 心中却是十分讽刺:看,这宜王明明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话说到这个份上, 吴蔚再拒绝未免就有些不识抬举,堂堂一州之主,想让一个平民百姓无声无息的消失, 这很容易。

吴蔚起身谢恩道:“多谢殿下青眼垂怜,民女感激不尽。”

宜王爽朗的笑声响起, 说道:“这宜王府内的官职,任凭你挑选。”

吴蔚垂下眼眸,谦卑地答道:“民女从未入仕, 经验尚浅,还请殿下指派。”

“那就还是担任本王帐下文书一职吧, 也不用你日日都来点卯, 每十天入府一次即可,你的新宅子离王府很近, 有什么事儿本王自会叫人去找你。”

虽然吴蔚给了宜王很大的惊喜,但宜王却也只是将吴蔚招致麾下,攥在手里,并没有打算给她指派实质性的任务。

宜王觉得:吴蔚除了有些出奇制胜的本事外,其他的能力平平。至于仵作的手段,又不是什么随时都能用到的东西,宜王的目的,只是要吴蔚名义上隶属于宜王府,绝了其他势力招揽吴蔚的路,自己需要吴蔚的时候,拿过来就能直接用上,这就够了。

吴蔚也听出了宜王并不打算重用自己的弦外之音,此举正合吴蔚的心意,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宜王在吴蔚心中的定位,永远无法与东方瑞和高宁雪相比。

吴蔚谢了恩,从宜王府出来,赶着马车回到了米庄。

……

米庄内,柳翠微正立在柜台后翻看账本,一边等待吴蔚回来,听到马车声响,柳翠微放下账本从柜台后面绕了出来,来到门口向外看去,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见到车辕上坐着的人,柳翠微展颜一笑,迎了出来。

吴蔚将马车停在米庄门口,叫了一声:“三娘”跳下马车拉着柳翠微进了米庄,自有伙计上前来,将马车拉到后院安置。

米庄的伙计纷纷和吴蔚打了招呼,吴蔚微笑点头回应,二人进了内堂,落了锁,分别坐下,吴蔚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吴蔚最真实的情感,永远只能在柳翠微的面前展示。

“怎么了?是不是成衣不好?”

吴蔚拉起柳翠微的手,柔声道:“别乱想,你的手艺是这泰州城内最好的。我之所以不开心,是因为宜王适才再度对我发出了招揽,这次还开出了一个让我没办法拒绝的条件。”

之后,吴蔚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了柳翠微,包括上一次宜王就下令不允许吴蔚和柳翠微同时离开泰州的事情也说了。

柳翠微心疼地摩挲着吴蔚的手背,宽慰道:“这泰州城也挺大的,好多地方我们也都没去过呢。再说……不过就三年而已,很快就过去了。”

“希望宜王能信守承诺吧。”吴蔚冷冷道。

“一定会的,你忘了?再有一年多东方大人和雪儿姑娘就要回来了,有她们在,宜王殿下定然不会为难你的,你们有过患难与共的情义,东方大人和雪儿姑娘一定会来找我们的。”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三娘,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泰州城里宜王就是天,我能拒绝他一次,不能再拒绝他第二次了,不然只会让这份盛情变成灾祸,宜王就是个阴晴不定的人,若是我这次再拒绝他,保不齐他会不会‘略施手段’给我们家找麻烦,这是我无法承受的后果,我只能答应他了。”

“我明白,委屈你了。你以后跟在宜王殿下身后,也算是脱了这层商贾的身份,再到商会去他们也不敢再看轻你了,也不算全无好处。”

“何止?在回来的路上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我加入到宜王府,撇开我的个人意愿不谈,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利大于弊的,既然我无法拒绝宜王,那么就顺势而为吧,未来的三年咱们努力赚钱,攒下一笔丰厚的身家。宜王说了:我三年后即便不给他效力,我的身家也可以全部带走,咱们的吴柳记成衣铺很需要这份力量,咱们很快就要日进斗金了!”

柳翠微立刻说道:“蔚蔚,咱们只做本分生意,以权谋私的事儿,不能做。”

“我没打算以权谋私!我既然加入了宜王府,今后宜王府的人就是我的同僚了,换季的时候我送他们几套衣裳总行吧?宜王府的人是泰州城的脸面,等到城中的那些有钱人看到宜王府的人时常穿着咱们吴柳记的衣裳,一定会动心的,我只当宜王府的这些个同僚,是咱们吴柳记成衣铺的活体广告牌了!这哪里算以权谋私?”在梁朝这个地方,讲究一个礼尚往来,不仅官僚之间,就连同一个商会的商贾们,逢年过节也会互相送礼,然后再根据对方的身份,门第,彼此的交情考虑回礼。

听到吴蔚这样说,柳翠微也就安心了。

二人又在内堂里说了一会儿话,商量了一下吴柳记下一个款式的成衣,叫什么名字,上一批一百套成衣,吴蔚将其命名为:“堂前燕”系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