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 第333章

那时的他是很瞧不上肃昌的,就劝先生不要在这里隐居,如果想辞世隐居,他完全可以给他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居住。

但却被拒绝了。

慈溪先生当年在京里发生的事他大概知道一些,也猜到他是被冤枉的,不过当时他在外游学,来不及赶过去。

后来他赶回去后慈溪先生已经回到了江南,他想着这个时候出现也好,毕竟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个时候他出现帮一帮,肯定会感动先生,先生也能顺道收他为弟子了。

可他一路追到了肃昌,还是被拒绝了。

这么一想,杨二郎心里渐渐心有不平起来,这个肃昌知府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他出面就能说动慈溪先生下山来,还去了书院里。

不得不说,杨二郎心里有几分嫉妒。这些年在外游学他也学了不少东西,自认为自己如今是个有大才的人,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就被人比下去了呢。

他对肃昌知府这个人更感兴趣了,一定要去拜访一下。不过在他拜访知府之前,他要先去一趟书院,见一见慈溪先生。

还有这个蒙学班,他从未听说过这个说法。不过光是听字面意思也能猜得到这是个什么班。小孩子就小孩子吧,也许慈溪先生现在的想法跟以前不同了,想从小娃娃开始教起。

他现在还是有机会的,慈溪先生的才华大家有目共睹,虽然已经过了十年,但想要拜在他门下的人还是趋之若鹜。

宋声并不知道肃昌来了这样一号人物,锦绣街才刚刚开业不久,他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这上面,这条街是他费尽心思打造的商业步行街,而且还是靠湖岸,景色优美宜人,是准备打造成地标性景点的,定然要多花一些心思。

杨二郎在锦绣街整个转了转,发现这个地方还真有些特别,不论是建筑还是做生意的小贩,都跟他去过的其他地方不一样。

把整条街都转完之后,他打听了一下去书院的路,然后带着随从径直去了书院。

路上杨二郎又打听了一下关于蒙学班的事,这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吓一跳。这个蒙学班竟然是免费开办的。而且这里面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是来自慈幼院的孤儿。

对于他来说,新的问题又来了,慈幼院是什么地方?

这些消息对他来说不难打听,他很快就得知了慈幼院是一个孤儿收容所,里面收了很多无家可归的孩子。

慈幼院是知府夫人负责修建的,周围的人提起他来也都赞不绝口,夸他是个好的贤内助。

杨二郎一开始觉得没什么,但听人说这竟然是个哥儿的时候,他惊讶了。要知道他们家中的那些哥儿除了会涂脂抹粉小声嘤嘤之外,旁的无甚用处,没想到这个知府夫人这么厉害。

“看到城里陆记的招牌没有?陆记酸辣粉,陆记麻辣烫,还有那个叫做一枝春的铺子,都带有陆记的标识,这些全都是知府夫人坐起来的生意,厉害吧?”

这人说起这些话来的时候十分自豪,仿佛这些铺子都是他家开的一样与有荣焉。

杨二郎着实是没想到一个哥儿竟然这么能干,经营了这么多家生意。

第307章

杨二郎吃过饭之后在客栈开了一间房,吃过饭之后休息了一会儿就出门了。

他去的自然是书院。

时隔多年不见慈溪先生,他也想过去看看当年那个不听劝的老先生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然而到了书院,他却没能进去。重开的肃昌书院跟以前可不太一样了,如今的规矩不是里面的夫子或者学子,是进不去的。

不进去怎么能见到人?还有一个法子,就是等里面的人出来。

但杨二郎显然没有这个耐心,他在书院旁边等了一会儿,门口守着的人还是不让进,他就没再等了。反而是朝着旁边的蒙学班走了过去。

蒙学班就在他所在地方的一墙之隔,里面孩子们异口同声读书的声音十分响亮,另外一个有些年迈的声音听起来很像慈溪先生。这么看来,铺子里头那几个学子说的没错,慈溪先生去教小孩子去了。

不说他们想不明白,杨二郎自己也想不明白,小孩本来就比较难管,教她们不是更费工夫了吗?

而此时的蒙学班,慈溪先生教他们正在读的是千字文,而他们这些孩子里面有一些跟团团和圆圆一样先前上过两年学堂,所以千字文对他们来说十分简单。

慈溪先生也知道这小孩子中有一部分有基础,所以每次教学的时候除了千字文,还会讲一些比较深的内容。

毕竟读书不全是为了学习知识,也是为了学怎么做人。慈溪先生见多识广,很多东西从他嘴里讲出来幽默风趣,完全不似古板的夫子一般呆板无趣。

而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慈溪先生已经对他这个班上的孩子们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条件大多都一般,但还算勤奋刻苦,读书的态度也端正,这让他每天教授起来轻松不少。

时间一长,孩子们的资质如何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在这些人里面,慈溪先生最喜欢的学生是团团,他有一种见猎心喜的感觉,这个孩子实在是个好读书的好苗子,他还是跟多年前一样不忍见明珠蒙尘,看到有好苗子总是会忍不住指点一番。

若不是他早先发过誓不再收弟子,他肯定是要把这个孩子收下来亲自教导的。世上真正过目不忘的人寥寥无几,这宋明翊就是其中一个。有这个长处在,在科举一道上不论背什么书都事半功倍。

杨二郎不知道慈溪先生对一个八九岁的孩童有如此惜才之心,甚至还萌生了想要再次收徒的念头。

今日没等到人,他也不着急,实在见不上就算了。不过途经此地,此处变化这么大,游览两日也算是长长见识。

他得让家里打听一下这肃昌的知府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竟然这么受当地人的吹捧,他冷眼瞧着这里的百姓们恨不得要给他塑个雕像供奉着了。

若是个没什么靠山的,他可以举荐到族中,他们族里有不少都在京中做官,如果能够吸纳这样的人才为他们所用,岂不是更好。

杨二郎对于宋声的靠山一无所知,在当地待了两天打听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些消息。

一,此人名叫宋声,前些年科举的状元郎,出身于微末,是个寒门之子。

二,这人很有才华,不仅会读书,还会治理地方。听说走马上任的路上就遇见了一桩河伯娶亲的荒唐事,硬是没有服软,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事儿解决了。

三,这人的夫人是个哥儿,育有一子一哥儿,很有生意头脑,这几年在这边经营的生意越做越大,听说还跟军中有合作。

杨二郎越打听越觉得这夫夫两个人都是人才,动了招揽他们的心思。

他们杨氏虽是名门士族,但这些年圣上有心削弱士族,家里在京为官的人虽然不少,但保不齐后面会出什么事。多吸纳一些寒门官员进来,也能稳固一下家族的地位。

他想了想,盘算着寻个机会拜见一下这个宋知府。

而此时的宋声和陆清压根不知道他的想法,他们一个忙着衙门的事情一个忙着生意的事情,压根没有心思想别的。

晚上宋声从衙门回来之后先吃了个饭,然后照例先去看了看两个儿子,最后才回到房中。

陆清现在已经不做针线活了,白天忙了一天,这两天还要忙着给沈植再交一批货,吃过饭了他还在打着算盘算账。

算盘珠子布拉布拉的响,宋声坐到他旁边,按住了他的手,低头凑上去亲了两下,一手揽着他的肩膀说道:“别忙活了,白天忙晚上忙,也不怕累坏了身子。”

陆清抬头斜睨了他一眼,眼尾微微翻动,“相公说的轻巧,这么多过两天可都是要给人家大爷送过去的,再不赶紧算出来,就赶不上了。”

宋声才不管那么多,干啥也不能累着自己的夫郎,他道:“赶不上就赶不上,让他再等两天。”

陆清轻捂着嘴笑了笑,“好好好,那就再让他等两天吧。”

“锦绣街这段时间营收如何?租那些铺子的城中富商们有没有闹事?”他闲聊提起道。

锦绣街刚开始修建好之后,因为租金高,一开始没多少人愿意租。毕竟这条街虽然挨着河边,但其实地处城西,人流量并不多,把店铺开在这儿很容易亏本。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开始没人愿意租。后来宋声跟那些人说可以让他们先试租一个月,这一个月如果铺子不赚钱,就不收租金。但如果赚钱了,要按照他们营收的比例交租金。

至于这个比例是多少,可以再商议。宋声特地办了个灯会吸引了不少人过来,我这条街上开的美食铺子也多,陆清更是把酸辣粉,麻辣烫,还有一枝春的奶茶全都开在了这条街上。

尤其是这个地方的夜景更为优美,沿河而建的商铺地势高的地方都盖了不止一层,宋声特地让人找了当地比较厉害的建筑工匠,盖了几座三层楼的酒楼。

晚上把街上的灯笼全都点亮,晚上坐在楼上看夜景看河景,岂不美哉?

宋声把这条街按照旅游景点打造的,试运营了两个月,生意不是一般的好。如今是第二个月,那些原来租铺子的人都争着抢着要续租。而原来举棋不定没有抢先租铺子的人悔死了,早知道他们也弄上一件试试了,谁曾想这块儿的生意竟然这么好。

两个人清洗完之后躺在床上,还没有太多睡意,陆清趴在宋声的怀里闭目养神一般说道:“相公,有时候我真的很佩服你,把肃昌这里建设的这么好。现在我每次出门,都有老百姓上前热情的跟我打招呼。看得出来,他们很爱戴你。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想,如果当初我嫁的人不是你,如今的我会是个什么样的光景?”

宋声揉了揉他的头,温柔的亲了亲他的额头,“你又在胡思乱想了,你不嫁给我还要嫁给谁?我不同意,你肯定是要嫁给我的。不光这辈子,下辈子我也非你不娶。”

陆清噗嗤一声笑了,相公现在脸皮越来越厚了,这般肉麻的话都能说出口。

两个人东拉西扯了一些家常,陆清想到什么说什么,这会儿他突然想起一个事情,说道:“相公,我看慈溪先生对咱们家团团态度不太一般,每回上课总是提他回答问题,有时候还会临时给他加一些课业,教导他感觉要比其他人严格一些。”

其实这些陆清本来也不知道,是有一次放学后团团好久才回来,晚上他问了一嘴才知道的。不过这些并不是团团说的,而是圆圆这个小话唠说的。

宋声听完之后说道:“慈溪先生大概又起了爱才之心吧。咱们团团的确是个读书的好料子,跟我一样,读书过目不忘。而且他性子从小就沉稳,适合走科举的路子。”

“那咱们团团以后是不是有机会能拜慈溪先生为师啊?”陆清问道,虽然他也知道自己先生曾经发过誓不再收弟子,但他作为一代大儒,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他的青睐呢?

陆清自然也有这方面的私心。

宋声摇摇头,“不见得,慈溪先生为人还是很有原则的,既发过誓,应当会遵守誓言。”

陆清也没失落,“也罢,收不收弟子其实也不影响什么,左右咱们团团和圆圆现在都能跟着他读书,已经挺荣幸的了。”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这才缓缓入睡。

京城,皇宫。

肃穆威严的皇宫日复一日的立在这里,向人们展示着这个国家统治者的威严。

此时的一国之君已经缠绵病榻半年有余了,原先的大朝会三日一次,也因为皇帝的精力和身子不济,改成五日一次了。

这会儿早朝刚过,景帝刚回到勤政殿中,就感觉浑身疲乏无力,身边的刘德福赶紧把他往旁边的卧榻上扶。

然而景帝绝摆了摆手,想去书案前坐着。

刘德福赶紧皱着一双眉劝道:“我的陛下哟,你还是赶紧去榻上歇会儿吧,这会儿可不敢再去看褶子老累了。您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老奴还在乎呢。”

景帝似乎是习惯了,也没太强硬非要去书案前坐着,就依刘德福的话到榻上靠着了。

刘德福结果旁边干儿子递来的茶,给景帝递了过去。

景帝不太想喝茶水,让他先放在旁边的小几上,自己先闭目养神躺一会儿。

不知道过了几柱香后,景帝醒了,问道:“几时了?”

“回陛下,巳时了。”

“扶朕起来吧。”

刘德海把人扶起来,景帝又道:“中间有人来过吗?”

“回陛下,敬王殿下来了,被老奴挡回去了。”

“哼,他倒是来的勤快。”景帝不大高兴的说道。

自从景帝身体不好之后,处理政务的精力日益不足,他让太子监国,皇长孙一块学习处理政事,这段时间,敬王一党越发的不安分了。

李德福不敢吭声,这些说起来都是皇帝的家事,他可不敢多嘴。

好在景帝没在这种事儿上问他话,不知道想到什么,转而问道:“宋声那小子在肃昌有几年了?”

这个问题就是李德福擅长的区域了,他道:“回陛下,四年多了,今年是第五个年头了。”

“快五年了啊……时间过得可真快呐。”景帝感叹道。

自从身体不太好之后,太医说他不宜操劳,把国事交出去之后,他已经许久没有过问过宋声在肃昌如何了。

这是他丢出去磨练的一把刀,也不是现在磨的如何了。

他又问道:“近来肃昌如何呀?”

这个问题涉及政事,李德福自然也是答不上来的,他把能回得上话的人叫来了。

皇上的耳目遍布天下,尤其是肃昌,景帝更加关心一些,只要他想了解,随时都能听到那边的消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