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陈家村的村长老泪纵横,恨不得当即跪下给江无眠磕头,激动地嗓子都要劈叉,“大人,这是真的!是真的!”
反反复复地确认这个数是真的,摆在他们面前的粮食是真的,亩产真接近六石!
张榕眼睛发亮,嘴角压不住地上扬,“大人,商队!船匠!”
韶远县亩产达六石,收成高到这一地步,若不是京中陛下距岭南太远,一定会亲身降临,甚至日后能以此祭天也并无可能。
待消息传出,韶远县要的人和钱还会少吗?
加上江无眠献上了改良后适用北地的水田犁图纸,两项功劳摆在皇帝面前,韩党意见根本不重要!
再说,江无眠做的全是利民好事,即是抹黑都找不到理由,他恩师是贬谪不是死了,京中人脉还在。
此等天大好事,有的是人想来锦上添花。
后续影响自不必说,先看眼前。
陆陆续续,陈家村的水稻收割完了,平均亩产三石。
这等产量,有史以来,闻所未闻!太平年间,前朝盛世之时都见所未见,就这么出现在韶远县中。
县衙众人再度聚首,皆是神情恍惚又激动万分,心绪激荡之下,看起来精神失常。
江无眠最先恢复镇定,指挥县衙上下,“林师爷,数据文书与肥料使用观察报告一并整理得当,一书三份,县衙留档,两份发往府衙,不要有任何添油加醋,一应据实描述。”
林师爷深吸一口气,“是,大人!”
其实此刻外界早有传闻,毕竟县里有八个村寨,收割水稻的日子持续半个多月,时间一长,消息瞒不住的。
紧挨着韶远县的几个县最先得知此事,尤以平清县为先。
当年从县里挖走不少人,那些在韶远县扎根的人可没和亲人断了联络,消息一出,立刻回家报喜去了。
平清县就此得知,韶远县大丰收,下等田都能亩产两三石!
第054章 公文
继而传到整个南康府,州府上下第一反应:韶远县开荒了?那也不对啊!
开荒地的亩产他们还不清楚吗?!
用了化肥?
真的假的?
江无眠着实没时间处理外界风声,让张榕关注着,自己去接恩师入城。
一听闻韶远县的消息,谢砚行立刻赶来县衙,询问是真是假。
谢砚行一改往日平和近人的性子,大步流星走在前面,问道:“稻子入了何处?预备仓里?”
韶远县免税粮,粮食不必入库。
预备仓是县衙花钱从百姓手里收购的,以防天灾人祸时没粮可吃,用以兜底的。
江无眠疾走跟上恩师,“入了预备仓,恩师这边走。最为理想的是县衙试验田,文稿还在整理中,大致来讲,种植过程的重点分为三部分,土壤基肥、排水追肥、病虫害治理。”
预备仓未满,但恐怕是七年来最多的时候。
满仓是稻米与阳光交织的香气,打开查验,金灿灿尚未脱粒的稻谷出现在眼前。
“县内近一年开了不少荒地,因动乱落下的地重新开拓,又投入耕种。”江无眠引人到一角,指着麻袋道,“全是荒地产出,更详细的数字在这。”
转而递上粗略整理出的开荒统计,上面仅有总数、均数,还没详细列出每一块地的情况与产量。
轻飘飘的一张纸,谢砚行捧着却重若千钧,它牵系着万户百姓的生计,容不得轻松。
良久,他收回目光,将纸递给身后的同知与通判二人,两人不可置信的视线在纸张与麻袋之间徘徊。
圣母娘娘在上,这江知县是真的会变粮食啊!
这等产量,往年哪儿不是苏湖苏杭一带,哪儿轮得到他们?
岭南道地热能种,一年能种两季不假,可产量一直上不上去。
以韶远县为例,稻谷插秧之前挑拣种子,以免有空壳干瘪的种下去不发芽白白浪费时间。
等到出芽成秧苗后插秧,稻田的水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深了秧苗出不来浅了水不够不抽条。
抽条后得施肥,看情况要不要养鱼。倘若是不养鱼,那就要日日在水田里干活除草。
遇到病虫害,全家老小下地,顶着蚊虫叮咬水蛭吸血都得捉虫防害。
分蘖灌浆时,更是要注意稻田注水,偶尔还要放水晒田。
生长期间,因韶远县特有的风雨气候,穿上蓑衣斗笠顶着狂风暴雨去地里清理水渠里的淤泥,方便排水,不至于淹死稻苗。
好不容易成熟,终于能收割时,必须要在风雨落下前抢收,以防粮食在地里扎根。晾晒时也要注意,太过潮湿会导致粮中生虫,必须晾晒透彻。
如此这般,半年下来的收成也只能支撑一家四口剩下半年的生活,再留一点余钱以防万一。
谢砚行看过粮食,又去尚未收割的水田里观察,跟着称量入库,保证没有一丝一毫地作假。
“好!即可整理好文书,府上立刻发往朝中。水泥一事一同报上,记得表明缺陷。”
谢砚行边吩咐边在心中列出名单,该让谁知道让谁先有准备,前后顺序不能错乱。
公文即刻从韶远发出,抵达宫中时已是夜间,建元帝还在兢兢业业批改各地公文奏折。
御案上分为四堆,躬请圣安折子、巡查公文、官吏本地情况与明日朝会时合该讨论的策论。
建元帝翻过巡查公文,挑出两册放入“明日朝会”之中。
又继续批阅地方递上的公文,看到公文厚度惊了一下,足足比四书加起来还高。
此地究竟出了何事?
“南康府,亩产平均三石,最高……近六石?”建元帝忍不住瞪大眼睛,怀疑眼花看不清字,将“一”误认成“六”。
“肥料之故,韶远县内上等田最高亩产近六石,最低亩产不到一石,开荒第一年,科学施以肥料,可得一石之多。”
南康府韶远县,此地太过眼熟,建元帝想假装不认识都要掂量一二。
要知道,前段日子江知县才献上月上霜的方子换恩师前往岭南道,他亲自允准的,怎会忘记?
“来人,拿南康府卷宗来。”
南康府?
前些日子谢砚行调任过去的州府?
齐总管瞄了一眼陛下脸色,不见怒颜,轻手轻脚退出,亲自去寻。
于落灰书架上,找了组组一刻钟才呈上卷宗。字迹有些年头,卷宗倒是挺新,一看没怎么翻阅。
卷宗囊括南康府下各县情况,韶远县的停在上任知县连任那一年,此后至今一片空白。
建元帝对偏远地方的掌控一向不强,近些年诸如此类的地方上更是连公文都不递。
江无眠的公文来得勤快,架不住地方太远,来往一次耗费时间太长,任何政令下去都太迟了。
如今不是计较的时候,建元帝更看重所谓的“肥料”,哪种肥料能让韶远县如此贫瘠的地方,变成均产三石的肥沃土地的?
建元帝快速翻阅一遍,在公文后面找到一句“随公文附上韶远县稻田试验报告”。
用词新鲜,与上回的“月上霜”方子同出一辙。
一瞧就不是谢砚行那老狐狸的手笔,定然是江无眠撰写的。
翻开报告,建元帝脸色更加古怪,无他,这份所谓的“报告”形式太过新颖。
见多了公文中对自己政绩大肆夸耀的,头一回见全文多用图表、图画、数字精准概括描绘“肥料”的使用限制、使用方式与使用情况的。
此“报告”一出,足以见撰写人的用心之处,若非是深入其中了解,决不会有如此精细、精准的数据。
但均产三石,贫瘠土地化作沃土一事仍需谨慎小心求证。
“……三例为证,第一年荒田耕作标准施肥早稻情况、常年耕作标准施肥早稻情况、常年耕作不标准施肥早稻情况……”
建元帝对着三个例子翻看报告,每个例子的描述极为清晰。
荒田是韶远县县衙开的五亩荒地,说是“田”都是夸张了,半块石头地半块草地,硬是让江无眠开垦成荒田种地去。
先是用绿肥肥地,又增加基肥养地,插上秧苗又追肥,时刻精心伺候着才有第一年的产出。
如此贫瘠的石头地上,最低产量是四十五斤,最高是九十三斤,将近一石!
常年耕种,精耕细作的下等田都达不到的产量,开荒第一年养出来的地竟然能种出来!
常年耕作标准施肥的情况更是激动人心,最高达六石,最低也是两石!
“报告”中指出,这是因本身田地常年精耕细作,肥力充足,县衙又在种植过程中给予标准指导,还及时防止病害害、水涝等问题影响产出,方才得六石粮食!
最后一个例子是最为正常的普遍性产出。
施肥过程中出现失误,部分秧苗烧死;分蘖期间受风雨影响大,部分水稻倒伏,出现损失;病虫害防治力度不大,又被祸害部分。
故而,最终产量只有三石多。
“报告”篇幅有限,对前因后果、韶远县发展情况仅是做了简短概述,更加详细的部分在南康府知府的公文之中。
建元帝平复了下激动心情,又从公文里找出南康府知府撰写的那份,开头是“臣请圣安”。
确认无误,这是谢砚行亲笔写的。谢家师徒四人,公文写得全然看不出师承一脉,谢砚行倒是会教。
斟酌用词与江无眠追求简洁的公文全然两样,行文洒脱至极好似市井中的通俗小说,看完印象深刻。
“竟连江南道都有所耳闻。”那此事很难作假,事情大概是真的。
公文之中不仅提到最为重要的肥料增产一事,后面还清晰地描绘了韶远县一年多的变化。
县城向外扩张,新城区错落有致,由红砖打造的房子,外有水泥抹面,危房伤人事件大大减少。
修新城区也没忘记修路,新知县把全县的路修了一遍,雨天走路不用担心陷在泥浆里,更方便村寨赶大集。
最后还不忘提一句韶远县正在建码头和船坞,明年再来能看见码头百舸争流的景色。
建元帝一时之间只觉眼花缭乱,不知要先问那件事,翻过最后一页折子,竟还有一句,“随折子附上一小袋新稻谷,未脱粒,可留作种依‘报告’所言试种。”
霎时之间,只觉哭笑不得。
唯独此时,才能看出谢砚行江无眠真不愧是师徒,都喜欢随公文送东西!
这么一打岔,建元帝激昂的情绪回落,“遣锦衣卫速去查清事情原委,另,召薛文回京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