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 第229章

书生应一声,跑去买野味,几个人干脆一商量,合买吧!

还能凑一桌吃。

几个房东都傻眼了,最后推出两个厨艺好的出来给他们做,连先前准备的菜都省下了。

第161章 小买卖

一天过去, 村里因为多了几张新面孔谈资骤然增多。

招揽到租客的人家聊着城里的书生们爱吃什么,没能招揽到人住的人家准备再积极点儿。

第二天一有人来, 做了一晚上心理准备的村民在他们一进村时就先说“我家有空屋子,都是干净的被褥,小兄弟晚上若是不回家可以到我家住”。

茫然的书生们上山后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村原来能住宿,问清楚了昨天、前天就已经住过的人,还真有不少人心动了。

被派来抄书的眼睛都亮了。

他们替书院抄书每日书院可是给钱的,一天五十文、六十文, 还有给一百文的,在这儿吃住一天才三十文,还能赚钱呢!

住,一定要住。

他们到山上的藏书室转了一圈, 按照五天抄一本儿的速度,他们能住好多天呢!

村里的民宿业务就这么如火如荼顺风顺势地干起来了。

里正生怕招待不好这群祖宗, 每天在村里转, 看着谁在聊租户的事, 就叮嘱他们饭菜做好点儿, 被褥弄干净点儿, 院子、门口, 村里都亲洒扫着点儿, 别冻着弄病了这群看上去普遍不咋壮实的读书人。

村里来人多, 卤肉家生意都好了。

姜四山都想赚这份儿钱, 既想卖吃食, 又想租院子, 还打上了姜二山家空房子的主意。

“二哥那房子不是空着吗?”

姜奶奶:“那都快塌了的屋子你想给谁住呢?”

“哪能啊,我看了,结实着呢, 我朝墙上踹了好几脚一点儿事没有!比曲先生住那破房子结实多了。”

姜奶奶懒得搭理他。

姜四山让人给姜二山捎信,没等回信回来,就自己进去收拾了。

他和姜大山都有姜二山家钥匙。

一年不回来,夏天草高,他们会进来帮忙烧烧草。

要是太旱了,也进来给院子里的树浇浇水。

有人进来转转,也不爱进蛇虫。

姜二山回来前,他们也会来好歹收拾收拾。

他跟被他硬拉来的姜大山抱怨,“去年就说叫他回来住,他非拖一年,你看看,要是今年早早就翻盖了,这会儿正好赶上能用!”

另一边,姜大山家姜家俊也在给未来的大舅子、小舅子收拾出一副好桌椅,帮他搬到下山道那儿。

刘家兄弟俩挺不好意思。

他们村有人听说姜家村最近来的人多,想来这边支个摊子卖米糕,自己不好意思来,喊上他们一起。

他们原本就想在村口卖卖,才来就让出去送豆腐的家俊瞧见了。

家俊让他们到村里来。

“你们在村口不行,他们下山也瞧不见呀,我领你们去山路那儿。”

刘家兄弟挑着蒸饼来了,家俊还上家里给他们搬桌椅。

“我们摆这儿你们村里人没意见吧?”

家俊:“没事,我们村又没人做这个,要不是我们家豆腐不好直接吃,我也弄个摊子摆。”

起了这份儿心思的人还不少。

家里没屋子能租的人家也挺想赚钱。

但想来想去又不知道该干什么好。

想着想着,就有人摆起摊子了。

恰好租房子的人家又不是人人手艺都好。

做饭不好吃的,干脆都和住在自己家的书生们商量好了,一天二十文,管一顿早饭,热水一直供着,他们中午、晚上,到村里做饭好吃的人家去吃。

这些书生刚开始还不好意思,后来有人开始摆起卖吃食的摊子了,手艺也确实不错,他们就开始满村子找饭吃了。

里正一瞧,干脆让都摆到从村口到山道那条路上。

卤肉家正好在那条路上,也支起桌子在家门口卖,卤肉家隔壁瞧着生意好,想着只吃卤肉卤菜也不能当正餐呀,灵机一动,连夜弄来几张桌椅摆到门口、院里,让自家孩子写了个牌子“茶馆”“售有粥、面、馒头、饼子”。

另一家一瞧,收拾好了自家屋子也不去村口揽人了,也挂个牌子,让自家孩子写上“干净客房,十五文一晚,三十文包饭”。

几天时间,姜家村各式小铺子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

连邻村都有小年轻跑来凑热闹吃东西了。

沈青越高兴坏了。

不用去镇上,不用出村,蒸饼、米糕、点心、粽子、包子全能买到了。

还有面馆、粥铺。

他们村大厨经不住儿子、媳妇劝说,收拾屋子,在自家弄了个可以点菜的餐馆。

搞得他中午都愿意下山吃饭了。

知道他天天往山下跑就是为了点菜吃,作坊那边做饭的嫂子们好一阵埋怨,她们以为沈青越从前不下山,是因为懒,好家伙原来是觉得她们做的饭不好吃呗!

这话姜竹听了可能就不好意思出去吃了,但沈青越充耳不闻,还一通胡扯:“那当然是不一样的,人家靠卖吃的赚钱,你们靠编竹帘赚钱,比编竹帘他们肯定也不如你们。”

明知道他是胡搅蛮缠乱说,但嫂子们还是被他哄得心花怒放的,起哄喊他请大伙儿吃饭。

沈青越大手一挥,请。

这会儿请客方便,都不用出村,直接上大厨家里点两桌,做好了过去端就行。

要不是人家院子没那么大,他们人又多,直接在那儿吃也行。

他还把曲家兄弟、贾文彬也叫上了。

最近来的人多,还都是书生,他和姜竹帮忙引了一天路,就不想听他们那堆之乎者也和见了面的寒暄了。

怪累耳朵的。

然后他就心安理得地让曲学甫、贾文彬来招待人,自己搬着画稿、拉上姜竹,愉快回家了。

反正这俩纨绔从前也是上过书院读过书的,肯定和书生们说得着。

只是他们谁都没想到赵先生号召力如此之大,头一天来了三个人,第二天来了十多人,之后人哗啦啦地来,光抄书的就来了八个,要在村里长住一阵子的也有七八个,加上每天临时来随时走的,他们真是从早接待到天黑,引路引的都想听沈青越的主意,往山道上戳个引路牌子算了。

自从遇到第五个走错路一口气顺着山路跑他们家去的人后,沈青越就想在山道戳个大牌子——

“去往青竹书院请右转”

“止步,前方是私人住宅”

就这还多亏赵郁川从一开始就解释清楚了他对大虞的书院不熟,不上课,只解惑,欢迎交流,来者不拒,但不会教授什么内容,更不提供任何科考技巧。

有些不死心非想试试的,发现他真的不针对科考教东西,就不再来了。

而集中的问题,赵郁川也准备汇总一下,安排到书院沐休的那天集中解惑授课。

这是沈青越给他出的主意。

沐休当天人是最多的,一天也见不了几个人,答不了几个问题,不如干脆就改成讲座得了。

这样不用问了,来了的都能听。

还有打听他们书院招不招生的。

贾文彬他们天天婉拒各种年龄、各种层次的书生。

一遍遍重复他们书院不收束脩不招生。

平时什么时候来都行,只要不打扰正常开蒙上课即可。

若是沐休日集中授课,因为人多,最好不要迟到,来晚了就只能站在外面听了。

赵郁川这么一定规矩,县城的几家书院着实松了口气。

他们生怕赵郁川一呼百应,把他们学生都给呼喊走了。

这样便好。

只是攒些问题去请教一下,或是沐休时候去上一天课,那他们还挺鼓励自己学生去听听的,甚至自己都想去听了。

沈青越也觉得这种平时座谈会,定期搞讲座的上课方式挺好的。

毕竟他们条件所限,就两间屋子,想招生都没地方上课。

现在这样正好。

问题多的岔开了平时来,问题少的集中来,既不耽误那些书生正经上课,也能尽可能保证每个人来了都能问上问题有所收获。

而他们村子每天有人来,除了集中的那一两天,平时人也不是太多,大家能应付得来,不耽误秋收备冬。

该忙什么还忙什么。

村民们也很满意,特别满意。

秋收完正是准备交税的时候,平常这时候大家因为钱捉襟见肘,难免发愁,今年倒好了,他们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觉得赚钱如此简单。

不止卖吃食的、租屋子的赚钱了,那些什么手艺没有,什么也不会,人还比较木讷的也跟着赚钱了。

别人卖饭菜,他们往“餐馆”卖菜、卖柴,帮忙挑水、洗碗筷。

有家门口地方大的,弄了几个柱子专门看马车卖草料。

还有专门做衣服、洗衣服的。

这些书生大多都不会做家务,不会洗衣服,有些一住好些日子的,带的衣物不够,还真得找人做,雇人洗。

他们的衣服普遍料子好,也不怎么脏,拿到河边一顿洗很快就洗好了。

江宏明灵机一动,还把他们买来进山卖的东西拿来在村里先零卖。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