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 第255章

她兄弟怕忙不过来,说要带儿子、女儿过来帮忙,趁着这会儿人还少,她得先去街上帮他们把位置占好,先卖一会儿豆浆、豆腐脑。

作坊里,梁玉兰边吃着包子边把今天讲课要用的板凳一排排摆出来,没一会儿,贾家、曲家大人孩子也搬着板凳来了。

梁玉兰:“不着急,他们从镇上、县城过来还有一阵儿呢,赵先生还没下来呢。”

家业和姜松跑来了,家业:“赵先生下山了,和沈先生在面摊吃面条呢。”

梁玉兰:“一大早就吃面条?”

家业:“赵先生说要讲一天,怕饿。”

梁玉兰好笑:“那沈先生呢?”

家业:“不知道!可能他饿了。”

几人全哈哈乐。

梁玉兰:“你们都吃饭了吗?没吃的先去吃点儿东西,天怪冷的,今天太阳也不好。”

两家都没吃饭呢,又被梁玉兰赶着去吃东西,家业追着贾文彬说他从今天就是他的帮手了。

贾文彬人都是懵的,干脆领着家业去面摊找沈青越问问是怎么安排的。

梁玉兰摆好了凳子去把屋里的炉子点上。

天冷了,赵先生讲课的位置从院里搬到了屋里,为了暖和从上次起他们就把炉子都生上了。

炉子边的三排位置是给年纪大的听众准备的,年轻力壮身体好的,就往靠外的位置坐坐吧。

收拾完桌椅,就开始切姜。

今天是个多云天,还有点儿起风了,早上姜竹特意来了一趟,让今天多煮点儿姜汤,若是谁觉得冷了,可以过来舀碗姜汤。

而村口、村里卖东西的大小摊子全然无惧这点儿严寒,满含期待地迎接他们已经逐渐习惯的“赵先生集”。

赵先生开课时间是巳时,提前到了和村里住的可以趁开课前找他问别的问题,从辰时起,作坊人就开始变多,还有连饭都没吃,揣着个饼子或鸡蛋跑来作坊吃的。

瞧见厨房有汤,开朗地跑来要汤喝,不好意思的则在远处看着,瞧见真能要到,才慢慢往厨房来。

太阳开始升高时候,村子里人开始变多。

除了专门来听课的,还有附近村来买卖东西的、跑来凑热闹玩的,乌泱乌泱的一波又一波。

到了中午,还有专门跑来他们这儿买东西吃的小孩和小年轻。

和他们村议亲的人家没说定的悄悄借着凑热闹来看人,说定了的趁着忙来表现,姜竹忙得晕头转向,都没发现一上午有三个媒婆领了人来看他,倒是有人找他打听沈青越,姜竹一下子警惕了,对不买东西还在摊边晃来晃去问东问西的大爷大娘表现得十分冷淡。

中午他喊家俊替他看会儿摊子,自己买了饭菜跑山上跟沈青越送了一趟,没让他下山。

沈青越稀奇:“你怎么又上来了?”

不是说好他下去找东西吃吗。

姜竹:“人太多了,今天冷,别出门了。”

沈青越也乐得轻松:“行。”

姜竹看了看客厅的炉子,早上他也把炉子点上了,稍微暖和点儿,沈青越也能持续有热水喝。

他又跑去后院搬了几块儿木头来,陪沈青越吃了顿午饭趁山上没人亲了他几下才跑了。

一天过去,他们活着的猎物几乎都卖完了。

到晚上收摊只剩下几只个头小的野鸡了。

江宏明捆了捆打包便宜卖给卤肉家,反正他们家是按个头或者切块称斤卖肉的,不介意小。

收了摊,姜竹先把姜奶奶和石生送回家,小姑娘今天生意挺不错,挂出来的小东西卖了一多半,还帮着赵舒云把走马灯都卖完了。

家业和姜松也跑来帮忙,一见面先道:“小叔,当监院好累啊!”

姜竹听笑了:“不是就在作坊帮忙吗,怎么累了?”

家业:“他一直给新来的人找地方坐,还要告诉他们哪儿有茅厕,中午好多人问我哪家饭菜好吃,村里的客栈什么时候能住,说的我嗓子都累了。下次咱们也在作坊门口放个指路牌子吧?”

姜竹:“好。”

不过年前讲课应该只有一次了,再之后就太冷了,无论考虑别人还是赵先生的年纪,都不适合吹着冷风讲课了。

书院差不多再上半个月课也该放假了。

县城里的书院会上到腊月,不过他们只是开蒙,学生年纪也小,可以早点儿结束。

冬天谁想多学点儿什么,可以上赵先生家里再学。

昨晚睡前赵先生还提了一嘴想趁着冬闲编一编《幼学童蒙》的第二本,再理一理明年教什么课呢。

正收拾着,有几个外村的青壮过来问:“你是姜竹吧?你们山上现在缺人盖房子吗?”“你们村客栈弄差不多了吧,还找人干活吗?”

姜竹被问得一怔。

山上是缺的,不过得问问张师傅的安排,客栈这边好说,姜竹让家俊、家业他们送石生他们回去,他领着人去找里正问问。

客栈也该上梁了,这几天张师傅都被喊来这边帮忙了,只今天村里忙着招待人临时停工一天。

一说来意,里正先问了问他们都是哪个村的,从前干没干过木工、泥瓦。

附近几个村子自己家房子都收拾完了,趁着下雪前想找活儿干的,要么得去镇上,要么得去码头,相比之下,来他们村算是最近最方便的。

问清了情况,里正叫他们明天就来。

他也想赶在下雪前把客栈盖好,等明年开春就能开张。

倒是他们山上不怎么急,新盖的讲堂地面和墙都弄好了,琴室也在修了,他们不急着上梁,冬天先砍树把需要的木材准备好,开春解冻他们就能上梁铺瓦了。

现在他们暂时在山上搭竹屋住着,天越来越冷,正好等讲课结束,在村里借住的书生们都离开了,就能空出地方给他们借住了。

第183章 装修

忙完集市, 活物就只用操心那三只羊了。

姜竹、江宏明都没空养,姜大山看了看那三只羊都还算精神, 干脆把羊牵到他们家的牲口棚,先替姜竹喂着了。

等下雪了先宰一只,腊月宰一只,年前再宰一只,一冬天都不缺羊肉吃。

都收拾完,把剩下的东西全搬回仓库放好, 姜竹到江宏明家盘了下账,剩下的山货他们按出钱比例分一分,就只等卖了药草再分下钱,他们俩今年主要的买卖就能告一段落了。

江宏明将银票和碎银子收好, 问道:“明天你们就上码头去了?”

姜竹:“嗯,我顺便把药草带过去。”

江宏明:“行, 那我就不用再跑一趟了, 对了, 你到码头看看有白芷吗, 要是有帮我捎上十斤。”

姜竹:“你弟弟用?”

江宏明笑盈盈点头:“是呀。”

今年村里条件好了, 一入秋都想进补, 去年孙大夫教给宏亮那个做调料的方子村里人都挺喜欢, 有人问宏亮还会不会配, 他给弟弟买了个药铺用的小秤, 买齐了香料和草药, 今年他们家一直在卖料包。

一包能赚一文钱, 入秋来一天能卖个两三包,最近卖得更好了,还有外村的人来买, 赚的钱都足够给宏亮买读书的纸笔了。

最近他还自己琢磨了一个新方子,是治风寒的,不知道能不能用,写了信托马五爷给孙大夫看看,还没收到回信呢。

姜竹答应了,顺便也买了几包调料拿回家,那个炖料包味道不错,冬天下雪不好下山的时候,他们在山上也能做肉吃。

第二天姜竹、沈青越叫上姜家俊先装了五十张竹帘,八盏走马灯,和他画的“海报”到码头布置。

几天过去,展馆又更新了模样。

外面卖瓷器的摊子摆得更整齐了,一个个小摊子像草市似的如格摆开,还夹杂了一些卖旧衣、卖杂粮、卖鱼、卖柴的小摊子,像个固定集市了。

不过可能因为天气冷,江边风还大,人不是很多。

有生意的还好,没生意的摊主都缩着膀子团成一团,还有绕着自己家摊子又走又蹦来取暖的。

展馆内温度也不比外面高多少,但好歹有墙能挡风,体感比外面要舒服多了。

面朝江面的一侧摊位也都关着窗户,只有餐食铺子到了中午、傍晚才开窗,饭菜的香气飘出去,都自带广告效果。

饿肚子的船夫、乘客看着旗幡飘飘的展馆本就新鲜,再闻见饭菜的香味儿,看见热腾腾的炊烟,不赶时间的都扛不住要靠岸看看。

上次来展馆内卖吃食的铺子开张的不多,这会儿全都开张了,进门先是免费的茶水摊,旁边紧挨着可以点菜的中档到高档餐馆,靠江一排都是吃的,还有宝峰县特产的小吃摊,一眼扫过去有已经做好了买了马上就能吃的小吃,也有现点现做的,不输县城内的大餐馆,鸡鸭鱼肉,汤水点心,样样齐全。

再一看价钱,也不贵,甚至因为县衙为了招揽这些吃食铺子来头两年不收租子,加之附近村子的菜价、肉价都比县城低,有些菜卖得比县城还便宜点儿。

家俊一路走一路看,都看馋了。

这可比他们村卖的吃的丰富多了呀!

各种香味一个接着一个地往人脸上扑,这哪儿顶得住。

看,沈先生就顶不住。

进门没找到自己家摊子呢,先跑去买了份儿鱼糕,又买了份儿水煎包,走了没几步,又看上人家正在炸的小鱼了。

家俊腹诽,等找到地方,沈先生就吃饱了。

吃食铺子对面是面积更大的各类铺子。

先前地上摆的都是瓷器,快正式开张营业了,这会儿瓷器都已经归拢到了各家的摊子内,不再满大厅乱摆。

除了瓷器铺子,还有卖玉石的,卖纸的,卖药材的,卖茶的,卖布的等等。

而占位最好,摊位最大,也最讲究的几家还在布置着。

最中间的是县衙的展位,里面已经摆上了博古架,错落有致地布置上了宝峰最名贵的茶、茶器、玉雕、药材、皮毛,还挂了几张宝峰县的画轴。

摊位的分布应该是安排过的,除了中间这几大家的摊位,其他的卖什么品类的铺子都集中在一起,像他们家摊子附近都是卖纸、笔之类的。

卖瓷器的一边都是卖茶的,另一边全是卖玉石摆件的。

路过县衙的展位时沈青越往里瞥了一眼,发现一把椅子上竟然还摆了张虎皮,也不知道他们县令大人是从哪儿搜罗来的,还是哪家捐来显摆的。

和他们一样停下看的人有好几个,碍于门口有值守的官差,大多人只敢站在外面往里瞧,并不敢近前去细看。

“那是老虎皮吧?”

“那还能有假?”

“宝峰县还有老虎呢?”

“怎么没有,深山里啥都有。”

也有不知是来吃饭,还是好奇下船来的参观的外地人问:“你们这儿有虎皮卖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