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第164章

第79章 大炮仗

县试前后, 铺子里都在忙。

越临近考期,城里人就聚得越多。

考生有大几百,有家人陪同的大有人在。

再有凑热闹的摊贩, 人往一处走, 财往一处流,衙门口、县学外,被戏称为金窝窝、银窝窝。

陆林跟他爹爹和两个兄长,出去卖炒面粉和散装瓜子花生。

他嘴皮子练出来了,在外吆喝的词儿一串串的。家人跟着学, 加上周围很多摊贩都在叫卖,气氛感染之下, 不吆喝的人反而奇怪,互相都比着嗓子。

是人就要吃喝, 这几天,陆杨的花样馒头也卖得好。

寓意好,样式特别,个头大, 用料实在,三个一组,金榜题名, 只要八文钱。

小包子让价,四文钱三个。四文钱的包子,八文钱的馒头, 叫四平八稳。馒头包子加起来有六个, 叫六六大顺。

铺子所在的地方,离县学较近,张铁空出手, 就要回来背馒头出去卖。小包子则装在竹篮里拎着。

他出去跑一回,陆杨就要提醒他一回怎么吆喝,怎么喊话。张铁实在太木头,得追着叮嘱。

销量大,家里的面团就不够用。

陆林就把两个哥哥都拉到铺子里歇脚,喘口气,喝杯茶,一人揉几个面团再走。

陆松、陆柏再加一个张铁,三个轮换着来,差不多时辰就回一趟铺子,歇脚、揉面再补货。

陆林和苗青也会回来,间隙里帮着做些花样馒头。

花样馒头好卖,耗时也久,不如圆圆的大馒头,揉搓两下就成型。

馒头单卖,也就两文钱一个。

他们家这样凑数,生意可以做到八文钱、十二文钱,价格匀下来,比常价略高一点。走量又大,铜板直往兜里塞,让他们都产生了错觉,钱真好赚!

陆林他们炒的面粉不多,只有一百多斤,远远没到陆杨说的两百斤的数量。

卖个几天,就不够数。陆二保、王丰年,还有陆大河他们,都在村里炒。别的亲戚看见,都来问话。

陆杨说想炒就炒,盈亏自负,劝退了一帮人。

肯留下的,货都由他们早上拖到县里。

这点炒面粉,陆杨吃得下。这阵子卖不完的,就留铺子里慢慢卖。

他这儿红火,但他本人不太忙。

谢岩前阵子常回家,追着陆杨哄,把人哄好了些。他知道陆杨是个闲不住的性子,各处生意红火正好,把他哄着在前面看店。外头的事和后厨的事就不劳心了。

人多,但各商铺的人没聚起来,客栈、酒楼、茶楼的人多。他们铺子也冷清,忙忙碌碌的都在外头奔波。

店铺不能关,开着就要人守着。陆杨给自己找事情干,在前面搭手做馒头。忙不过两天,黎峰带人过来送了酱料和春笋。这下子,他没法做馒头了,只能等着散客上门。不然拿一次货、收一次钱,就要洗洗手。他不嫌麻烦,看看洗到水里的面粉,也会心疼。

人老实下来,他不想心焦,免得身子出问题,在正忙的时候添乱,就拿书看,还坐门口看。

这几天,《科举答题手册》的销量持续增高,第一天卖出七十本,第二天卖出八十本,第三天有一百三十本,到第四天开始回落,所有的托儿都收工了,书生圈子里自然会有信息流传,不愁卖不动。

卖不动,那就是没有买家了。

回落是匀速的,到二月十六这天,总销量在四百七十二本。

按照他们预期的,等考试结束,还有一部分考生会买。

再就是各私塾的教书先生,以及筹备科试的秀才们,也会买来看看。

教书先生们不会嫌本事少了,考期将近,也没几个人能真的放松。

陆杨在门口坐着,还想吆喝两嗓子。

哪知这天,陆林急忙忙跑回来,赶紧把他拉到屋里了,紧张兮兮往后看,跟后面追着恶鬼一样。

“怎么了?这么慌?”陆杨问他。

陆林跑一路,脸都跑红了,盯着陆杨的脸,脑子里闪过很多画面,然后问他:“你认得做豆腐的陈家吗?”

陆杨恍然大悟:“怎么了?娘经常去他家买豆腐吃。”

他稳得住,陆林一时哑然,缓口气,喝杯茶,再与他简单说来。

满县城的商贩都活动起来了,陈老爹也不例外。他跟陆三凤挑担出去卖豆腐脑。

他们这几天都碰到好几次了,之前没注意看,主要是陆林他们这几个年轻的不认得陈家人。

巧得很,今天苗青跟陆三凤正面碰到了。

陆三凤以前日子过得不错,劳苦几个月,人憔悴了、显老了,样子还是那个样子。

苗青把她认出来了,还记得陆杨交代的事情,当街就认亲了,一声声的好妹子,把陆三凤喊得想跑。

人那么多?她往哪里跑?

陆林说:“我爹爹要去陈家吃饭,陈老爹不乐意,说忙得很。我爹爹当街就骂他了,把他两口子都骂了,说这些年不回家,知道的是忙,不知道的是看不起穷亲戚。挣钱的时候碰见都这样躲着避着、装不认识,各种推辞,真有事求上门,不得拿扫把打啊?陈老爹被人指指点点的,怕了,带他回家吃饭了。我爹爹把二哥带去了。大哥还继续卖货,让我先回来跟你说一声。”

离得这么近,碰到是正常的。

陆杨早做好了准备,让两个爹跟大伯一家通气,他们这阵子在村里常常提及,做好铺垫。碰见就碰见了,回村说一说,把陆柳还有个双胞胎兄弟的事捅出来就行。

他跟陆柳是同胞兄弟,认亲就好了。谁也想不到他们是换亲,以后就稳当了。

他不害怕,反过来安慰陆林:“没事,碰见就碰见了。回头你们也去他们家里吃饭。大松哥跟二柏哥都不好意思在我这里多吃,那就去陈家吃,吃个饱!”

陆林在铺子里久,跟陆柳都打过几次照面了,对这些事猜得七七八八,他迟疑着问陆杨:“那陈家要是找来?”

陆杨双手环胸,并不害怕。

“让他找我家状元郎说话。”

陆林笑了:“行,你心里有数就好。”

他回都回了,那就先吃饭。

家里忙,这几天是吃面条多。

忙起来就捞一碗面条拌酱吃,实在忙狠了,就拿个馒头啃一啃。

前头客少的时候,陆杨也会去灶屋炒几个菜备着。

别人都太忙了,赵佩兰都在灶屋蒸馒头蒸迷糊了,做饭的事,陆杨要搭把手。

铺子里山货多,人一天天干着体力活,他舍得割肉,笋子要炒肉片,山菌也要炒肉片。

陆柳又挖了些野菜来,他一并洗洗,做了些春卷和肉丸子。春卷蒸着吃,肉丸子打汤。

陆林还想出去卖春卷,看铺子里实在没人手,这个提议都不敢说出来。

陆杨看出来了:“放心吧,能卖我也不会去卖。春卷要配菜,铺子里这点就够自家吃的,我再一开口,我弟弟也要跟着忙。这么远的路,何必麻烦?”

桌上还有一小碟酸萝卜,是上回黎峰捎带过来的。

他们都没吃过这种酸萝卜,口味实在特别,酸爽可口,十分下饭,可惜量少。

家里只有陆杨需要开胃下饭,别人捧起碗就能吃,尝过一回,心里惦记,都没跟陆杨抢食。

这会儿吃饭,就他们兄弟俩,陆杨给他夹两块酸萝卜吃。

铺子前面离不得人,他俩端碗,夹菜到前面吃。

陆杨跟他聊天:“林哥哥,你们家的地种得过来吗?”

陆林点头:“忙了些,但忙得过来。”

很辛苦,没法子。少种一亩地,就少一亩地的口粮。

亩产就那些,交了粮税,留足糊口的粮。余下才能卖。

要是手头紧,卖的还要更多。卖完了,家里没得吃,又要拿钱出去买粮米。

陆杨说:“阿岩这次能挣不少银子,我们可以有个小家了。你那儿要是忙得过来,可以叫上哥夫一起过来我这里帮忙。”

他们有个小家,后院就可以空出来住伙计。

陆林想来,但是家里不如以前和睦了。

原来一家子住着,谁也没比谁好,他们夫夫俩一开始是出半天工,都没当回事。后来是全天工,但早出晚归,风雪里跑着,都知道辛苦,也没说什么。

早前,陆林跟张铁都有考虑,他俩还没孩子,不能长期分开。为着孩子,陆林想要舍弃县城的差事。

话都放出去了,等开春,就老实种地。猪崽都放家里养上了。可变得太快,家里翻地了,这都二月中旬了,他们一天忙过一天,忙完了,还要留县里干活,家里肯定会闹起来。

陆杨听完,觉着这事简单,分家就能解决。

成家的兄弟,本来就不适合一屋住着。

各人性情不同,干活多少,爹娘偏心,饭菜多吃一勺,谁偷懒吃肉蛋,谁干活喝稀粥,这都要吵。

这还是都种地的情况。突然有个兄弟不种地了,酸水能把人淹死。

分家事大,他不说出口。

陆杨点点头:“没事,还早,阿岩要准备科试,我们应该在六月份准备搬家。那时候地里正农忙,再看吧。”

说起种地,大伯一家真是拼。

他们起早贪黑的,壮劳力都带出来两个了,家里的地是早晚犁。

睡得晚,起得早,两头都不耽误。

因为来县里还要拉人驼货,驴子没法留家里,白天家人干不了太多活。

这头都商量过,找了别的亲戚租用耕牛,说好了价钱,他们算一算,还有得挣,舍得花这个钱。总之,钱要挣,地也不能荒。

还赶着时辰出去卖货,陆林跟他聊几句,三五口吃完饭,放下碗筷,上个茅房,就背起背篓往外赶。

二月十七,县试开考。

大伯家就来了苗青和陆松,留二柏在家干农活。

县里没有贡院,考场设在衙门里。

众多书生家属在外等信儿,附近摊子都满客,走在外头的摊贩比客人多。

做生意的人精,一打眼看过去,全是卖吃喝的,花样馒头都有人学出来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