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第218章

陆杨摇头:“你还少说一样,他们还印书挣钱呢。这些东西加起来,哪一样不要人力物力?他现在还怀着孩子,肯定忙不过来。只是刚开始做生意,需要多一些尝试。有一样做起来了,手里捏过银子,见过世面,就知道取舍了。我那傻弟弟,琢磨来琢磨去,想一堆乱七八糟的,到现在还是小抠门精,也可能他想明白了,只是舍不下。以前没富过,也不知道他省下来的精力多值钱。”

陆林若有所思,道:“我也没富过,哎。”

陆杨笑道:“你看我像富过的吗?只是我做尝试的时候,你们都不在我身边。”

他以前学本事的时候,这这那那的舍不下,总觉着多一样本事,以后就不会饿死。现在开始做自己的生意,铺子里也挺杂的。

这间铺子摆出来,谁能想到他最初只是想开包子铺呢?

幸好,这个“杂”,总体都是“吃”,还让他做出了特色。

弟弟也需要这样走一遭,才知道哪些东西摆一起,是最合适的。

中午陆林做饭,让石榴和银杏到前面试着看店。陆杨到隔壁铺子,找丁老板唠嗑,饭点上门,不久坐,他给丁老板送书来的。

谢岩写好《科举答题手册》第二册的内容了。按照计划,是把上一册结尾留的题目当做起始,先放文章,写夹批,做整体分析,再引入第二册主题,讲下一个题型,再留题目。留待下回讲解。

这是谢岩答应要送给丁老板儿子的书,印出来,还没卖,陆杨拿到几本样书,就一并捎带上。

丁老板大喜,也提前恭喜陆杨发大财。

陆杨说:“这书还没开始卖,老哥哥不要给别人看。我是过几天要去府城了,怕忙完忘了,就提前给你送来了。”

丁老板听懂意思了。陆杨去府城期间,铺子里的事,和上回一样,让他帮着掌掌眼。

一般没大事,一个月找不了他两次。

丁老板笑呵呵答应,问他:“是去府城卖书吗?”

陆杨摇头,直言道:“卖山菌。”

进入六月,县城的干货铺子都进入缺货期了。

普通百姓只讲究吃饱,粮米油盐排第一,肉蛋菜排第二,菌子虽能吃,但不算主要食物种类。

干货铺子的山菌生意一般般,每年都有固定走量,大差不离的。连带着黎寨那边的赶山人都不积极。

雨季来临,新一批山菌出货,该有大量鲜菌子流入集市和各家铺子的,但黎寨的人反常,今年只有零星几个人来县里卖菌子,都是些品相不大好的。

四五月份的时候,还有人到寨子里去收货。因价格谈不拢,商户们拿乔没讲价成功,只得捏着鼻子按照他们的报价拿了一批货。还以为雨季会好一些,没想到价格还是那个样子,且贵价山菌有价无市,早都被人收走了。

丁老板最近跟人走动,听闻了消息,还跟别的商户推荐了陆杨的铺子,说他这儿的山菌多得很,让他们来拿货。他也记得陆杨有个嫁去黎寨的弟弟,跟黎寨的猎户们交情好。

还是不敢想,这样明显,都没敢想陆杨闷声不响的,把生意做到了府城。

陆杨就去过一次府城,那还是去陪考的。

丁老板真是佩服他。

“陆老板,大气。”

陆杨问他:“老哥哥有什么想买的东西不?我帮你捎带回来。”

丁老板摇头:“不劳累你了,我也认得一些游商,家里不缺东西。难为你惦记,这样,你帮我带封信,送到府城的丁家烧刀子,他是我本家大伯开的酒馆,平常三教九流的人都认得一些,你去他那儿坐坐,我请他帮你介绍介绍生意。”

陆杨真是感动。

他有时候到酒铺来坐坐,都不想谈生意、聊利益的,丁老板真是没得说。

陆杨想了想,在他这儿多坐了会儿,把谢岩的读书方法讲了。

这法子不适合所有人,但丁老板家的儿子还小,只是小学生,县试都还早,学习习惯可以摸索调整。

谢岩读书确实厉害,给人做个参考。

“一般人家不会随便拆书,这太费银子了。老哥哥可以帮他裁些纸条、单独做个本子,他平常看书,就自己夹书签,在纸条上做内容标记。孩子还小,你跟哥夫就帮他理理目录,这样以后书签掉了,翻翻本子,还是能找到当时标记的页码。

“再是一点,要舍得用纸,我家阿岩说,不动笔,不读书。书不是看的,是要思考的。思考的东西不能只在脑子里琢磨,要写下来。写下来要看,不能放着。刚开始,看着记录的内容,能想起原文最好。尤其是要背诵的书籍,最好能背出原句。小侄儿这个年纪,不指望他背下来,写完以后,就多辛苦点,自己把原句抄录在纸上。以后多读几年书,看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想法,两相比较,可以自行订正。学问一事,要多看多思多写。”

丁老板起身,朝他抱拳拱手,“下回我带这孩子给谢秀才敬茶!”

陆杨笑笑,再与他客气几句,就回铺子里吃饭。

下午他再去一趟俗话书斋。

府城一行后,他已经决定让利,跟俗话书斋合作。

当时金老板跟金师爷过来,开的条件有两样,一个是先付定金再分红。一个是一千两银子买断全套《科举答题手册》。

合作的方式,陆杨选了分红。这样书斋承担的风险和压力都会小一些,双方相处愉快。但他提了额外要求,印书要交给鲁老爷子办。

谢岩写字快,这些内容都是他很熟悉的东西,因字多,加上平常还有课业,约莫一个月出一本。校订的事是财神爷办,财神爷正好温习功课。

谢岩打算一次写完,第二册之后,第三册也会继续写。有些不常出现的题型,他会三题、四题这样合订来讲。预计五册结束。

出书快,小作坊就忙不过来。

金老板还想多出一些书,雕版都做两套,他的作坊也在印书,两头一起忙活。

今天过来,是双方再确认一下契据,开售之后,不可更改。

陆杨早看过,没有意见。

金老板请他上坐,跟他提前说好卖书的种种风险。

“天灾人祸那些就不提了,就讲生意上的事。这书卖得好,别的书斋就会模仿。就说府城吧,府城那头,肯定有人在往后印书了,院试期间那么多书生抢着问,有脑子的人不会放过这个商机。所以我们卖到府城,可能不如预期生意好。

“还是模仿,因为有模仿,所以会出现一些同类型的书。如果出书人是个举人,就更加麻烦了。科举一途,功名高一级,书生们会盲目相信。”

除却这两样,还有另一种模仿。

比如说,他们没有得到谢岩的首肯,也没拿到谢岩的手稿,不知道他们从哪里请人写的书,也冠以谢岩的名字,以他的名号去卖。

如果被找到,他们会说是同名同姓的人,他们根本没说是哪个府县、考第几名的谢岩。

到冒名顶替这里,都是后期的事。

书斋跟风无效,又十分想要挣钱,所以会有这种无赖之举。

一般而言,都是盗印、仿写。

仿写的事,金老板不担心。

他听金师爷讲过,张大人都赞誉很高,一般秀才抢不了风头。就怕来举人。

“举人老爷清高,轻易不会下场挣这种银子。”金老板说。

轻易不会下场,就是有可能下场。

再就是市场饱和,卖远了运费关税人力都会增加,不值当。金老板会跟几个朋友合作,把雕版卖出去。这样挣钱会二次分红,利润薄了些,好过没有。

种种风险提过,是为了让陆杨降低期待,以免销售册数不如预期,当他昧了银子。

都合作了,陆杨要睁只眼闭只眼,只要拿到的银子数目过得去,他不会计较。

他也提醒金老板:“要帮我多多留意好文章,尤其是举人进士的文章,越多越好。”

金老板知道的。

他们刚定下的合作,立即联络人,都要等等回信,有了回信,他会给陆杨送去。

金老板还说:“我这儿跟以前一样,谢秀才想来看书,随时都能来。”

陆杨听在耳朵里,想起一件事。

既然都这样合作了,不如让金老板便宜卖他一批煲汤书,最好能底价给他,金老板就不要挣钱了。

他们这回去府城,会在码头停留几天。码头那里汉子多,让黎峰摆摊卖书去。

这样子比攒雕版快,雕版又贵,以后有钱了,攒一批留着,现在没钱,就把金老板的价值压榨压榨。

陆杨都印书了,自然知道成本。

平常往外卖三钱银子、四钱银子一本的书,成本一钱左右,他挑一些,各拿二十多本,一起两百本,让金老板给他准价。

金老板:“……”

没记错的话,上次谢秀才要的额外报酬,就是十几本艳情书。

金老板沉默地看着陆杨,目光在他眉心孕痣上速速扫过,没法跟个夫郎就这种书讨价还价的,摆摆手答应了。

陆杨大气,这些书,他一样拿了一本,送给了陆林,让他好好研习。

再隔天,他碰见罗家兄弟,又神秘兮兮,给他俩也一人送了一套。得两个哥哥瞪眼训斥。训完了,书也拿走了。

而家里的谢岩,看见这些书,已经面无波澜,接受良好。

陆杨要养精蓄锐,不能挑灯夜读了。

谢岩要读正经书,这些书除了放在屋里占地方,影响不到他们。

衙门有人好办事,罗家兄弟催催,金师爷手上忙一忙,路引很快就办下来了。

本来说是当天就能办完,赶上收夏税期间运货出城,县里要好好算算账。

拿了路引,让张铁跑一趟黎寨,通知黎峰他们可以出发了。

陆杨回家收拾行李,轻装上路,带上蓑衣。

他赶着马车,车上也拉货。还多坐一个人——乌平之借给他使的伙计。

为着防水,货物之上,都盖着草席。

黎峰他们进城,是到他们家里拉货。

暂时没有仓库,家里地方大,空屋子多,先放一放。

黎峰看陆杨真要跟着一起去,还问谢岩想法:“他怎么当男人的?”

陆杨不爽:“怎么了?谁说男人都要是你这样的?”

黎峰指指他的药瓶子:“你四月走,五月回来,六月又去?”

陆杨说:“我躺车上睡觉,天热了,不怕风吹。”

伙计也当车夫用。到府城之前,让他赶路,到府城之后,让他带路。

六月二十一是谢岩的生辰,陆杨算着日子,应该来不及回来,心中有些遗憾。

临出门之前,他在枕头下、书册夹页里,还有他的画像后面,都放了一封信。

以后日子还长,只要他们还在一起,每天都能好好过。不差那一天。

出门来,赵佩兰给他拿来两条抹额,让他出门系上,可以遮孕痣。

小夫郎行走在外,不如男人们方便。陆杨骨架小,乍一看就是小哥儿,但他性格弥补了这一点。戴条抹额,可以少些麻烦。

陆杨接了,当时就戴了一条。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