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第294章

他去府城见过世面,这不是他第一次离开,可他身上束缚的无形丝线,像是今天才被剪断。从此,海阔天空。

此时,黎寨。

陆柳哄睡了孩子,摆上炕桌,盘膝坐在炕上,拿着账本与算盘,再摆些纸张做记录,对账又算账,再点点家中余银,然后收起账本写文章。

陆杨教他,想不明白的事,可以写下来,慢慢梳理。

以前陆柳写得很多,很杂。他现在写得较少,很多时候,只是几个字词,圈出来连线,互相之间再添几个字。他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跟陆杨一样的习惯。

新年几桌酒,把家里的鸡和兔子都吃完了。

家里不用再买米面粮油,小铺子里都有。年节做的腊肉,不用不舍得吃,顿顿都能割一点。

他之前顾着亲戚面子和兄弟情分,待陈酒很好。

现在快要离开了,他想要任性一些,把小铺子留给姚夫郎。

这是他最好的朋友,教会他很多,陪伴他很久。

大强的事业总是落后一步,吃不上热乎的。他没别的能给了,养鸡的法子教了,他这些年养鸡遇见的所有问题,他能想到的,都跟姚夫郎说了。

养兔的经验就那一点,他也都说了。印书的事没办法给出去,这需要大成本。而且村里没有那么高的消费力,他们家做这个生意很久了,姚夫郎再接手,只能亏本。

小铺子已经经营出名声,寨子里的人都习惯了,哪怕去县里赶集,都会少买一些东西。现在一个月能挣个一两银子左右。

大强每个月会去县里送柴火,送柴的时候就能顺路进货,人不白跑。

有小铺子在,再搭着炒酱,只这两头,姚夫郎每个月都能挣一两五钱银子左右。

他还能养鸡养兔,足够让大强摸索出养蜂之法,在山里搭建蜂巢。以后他们家的日子也会过起来。

除此之外,陆柳又细细想了家中安排。

去年开年的时候,娘说让他管家。他这一年,学习又怀孕,思绪起伏,心境辗转,直到现在,才终于能心平气和的一样样列出来。

给王猛种的田地,可以继续留给他们家种。不用卖掉。

他们家宅子还要留着,田地也要留着。以后是个退路。

骡子不卖,黎峰常出门,会把马骑走,他们家平常要做个什么,有骡子车会方便些。

两只小马和两条狗要带走,这是必须的,没什么好犹豫的。

娘想要歇息,就在家中歇息,不用太劳累了。大峰能顶着外面的天,他就能照顾好家里,不会再事事让娘操心。

顺哥儿要学本事,等到府城以后,他们才会常常见面。等见面再说。

二田那边,他心软,可怜孩子。让二骏和三苗他们帮忙收田租,二田年年交的粮食,就当是这孩子的口粮。以后二田苛待孩子,就把孩子接走养。

这事要跟大伯和小叔通个气。孩子落地长得快,眨眨眼的功夫就是大孩子了。胡郎中很喜好这座山,想要采很多好药,可能会留下住很多年。

他们可以等等,等孩子大一些,如果胡郎中还在,就让黎峰找人说说,请胡郎中收个小徒弟。

两个爹会在年中时,跟他们一起去府城。

那时候赶路安全,府城一切都安置妥当,适合定居。

接下来是他自己。陆柳在纸上写出他擅长的事,这次把养鸡养兔剔除了。

哥哥说他有千金不换的能力,他会守住他的心,然后一点点的朝外试探,做一些微小的事,挣一点小钱来贴补家里。

这点钱对于现在的黎峰来说,根本不值一提。陆柳这样做,是为了自己能开心。

他享受省钱与挣钱的感觉,这会让他喜悦又满足。

他可以正视他的需求与喜好,并保留下来。

一切好像是回到了原点,又变得不太一样。

渴望获得认同,与坦然取悦自己,同样的行为,却这样天差地别。

陆柳抬头,看到墙面上挂着的画像,也看见了柜子上放着的风筝。

黎峰说,三月回家,带他去放风筝,也带他去县里转转,让他知道一两银子能买多少东西。

陆柳都答应了。

二月,是哥哥的新起点。

三月,他会跟上步伐。

第140章 二月

天还没亮, 府城外就排了很长的队。

有些是商队,有些是附近村落的百姓。他们都带着货物,大包大包的货都在车上, 小堆小堆的货物, 则千奇百怪。

有的装在篮子里提着、抱着,有的是在背篓里背着、放脚边,还有人挑着扁担,扁担两头吊着的竹箩、木桶。

卖什么的都有,各类粮食应有尽有, 大米小麦,豆子面粉, 还有红薯和油面。

家禽家畜种类多,鸡鸭鹅, 也有养兔子的。卖蛋卖肉,还卖小鸡小鸭。

也有卖竹编草编、卖柴火木炭的,再有一些旁的用品、吃喝。比如牙刷竹刷、扫把斗笠,再有酸菜野菜和时蔬。

陆杨一行人排在队列中间, 周围是口音各异的人。

太阳冉冉升起,城门缓缓打开,卫兵站列两队, 放人进城。

随着日光亮堂,他们离城门的距离拉近,把贴在城墙的告示看得清楚。

为捉贼匪, 即日起, 凡是进府城的商队,需要有本地商户做担保,除路引之外, 还要有人能证明身份。

前面被拦着的商队跟拦截的兵卒讲道理:“要人担保,也得我们进城找人啊?这样拦在外头,怎么找人?”

城内,好些人挤在道两头,听见这话,比兵卒还激动,纷纷举荐自己,“大老爷,你写信啊!给个口信也行!你报个名字,我都能找到人!只要二钱银子,为你把腿跑折了都值了!”

还有人说:“大老爷,你别听他的,口信有什么用?要写信啊!你请我,我保管把信送到,人带来了,你再给钱!”

也有人说:“大老爷,你听听他们的口音,这事找外地人能成吗?您就得找我这种本地人,府城的地界上,大小商人的府门朝哪里开,我都知道!”

……

他们七嘴八舌的叫嚷,陆杨听得好新鲜。

去年来的时候,还没这样。

他侧头喊黎峰:“年前有这个规矩吗?”

黎峰大概能猜到原因,他去年离开府城之前,连捉两批匪徒,还在知府衙门哭诉一场,知府大人下令捉贼了。

去年捉到今年,贼不知捉到了几个,反而出个告示,把他们拦住了。

他再看看城内争抢着送信生意的人群,不由惊叹:“府城真是遍地是黄金。”

勤快人怎么都能挣到银子。二钱银子跑一次腿,一天跑一单,就是两百文钱,一个月能有六两银子的收入。

旁边有排队的百姓,跟他们说:“听说很多劫匪都是混进商队,跟着进城,然后去码头作乱。年底的时候,码头又被人抢了。”

陆杨更新鲜了,“还能抢第二次啊?”

附近百姓很有聊天欲,这点事情,本地人都听腻了,也就能在外地人面前吹吹牛。

他们说:“没想到吧?就是没想到才被抢了!水兵追过去的时候,货物都沉到水里了,船也被烧了,听说那些人上岸,跑到了老河乡。”

老河乡是离府城最近的一个小码头,那里算半个县城,城墙都没修建,地处开阔,到了地方,能一路往野外逃窜,追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追。

陆杨隐有担忧,怕这些是上岸报仇的水匪。

队列继续往前,旁边停靠着三个商队。他们要等人来接。

陆杨摇摇头,先想想找谁来做担保。

他们在府城认识不少人,关系最好的是乌家。乌家在城内有商铺,算府城商人。可惜乌家父子都在县城,管事没法担保。

再是登高楼的余老板。只是这人八面玲珑,对他们的善意源自谢岩的潜力。这种浑水,不一定会沾手。

余老板都不沾手,另几个客商更别提。再有丁家烧刀子可以作保,这有丁老板的信件,属于熟人推荐。

他们跟药贩子黄家有往来,再是码头的洪家。这两家,以黄家为先。

洪家排场太大,能不欠他们人情就不欠他们人情。

陆杨想着,先给丁家烧刀子送信,这头不行,再给药贩子送信。

这两头再不行,就让乌家大掌柜的,帮忙找个中间人,请个商人来作保。

他想好怎么办,队列也到了他们。

谢岩拿出文书,问兵卒:“我在府学读书,这是我的文书路引,这几车是我夫郎带来的货物,能进城吗?”

谢岩想法很简单,参加科举的人,祖上三代都刨了根,身家清白得很。他在府学读书,月月领廪膳银米,算是吃朝廷饭的人。他的担保,比找商人稳当多了。

兵卒看了谢岩的路引文书,直接放行了,脸上都有笑。

“谢相公,我们听说过你,您的文书收好了。”

谢岩接过文书,问他们在哪里听说的。

兵卒道:“您的书卖得好,城里百姓都听说了。”

谢岩来府城读书,没往外打听他的名声,听见了忍不住笑。

陆杨机灵,立马从竹箱里拿出一套《科举答题手册》,还在下面夹带了几本画册,塞了给兵卒们。

这些人过路费都收得,几本书而已,拿到手里,自己看不懂,还能送亲戚。送不了亲戚,能卖几个钱。往下看见画册,他们笑容更真了,货物粗粗检查,都没刁难。

谢岩冲陆杨挤眉弄眼的要夸夸,陆杨自是大力夸夸。

进了城门,门内守着送信的一堆汉子还不肯错过生意,有些人追着他们走了一段路,说能给他们带路、给友人递拜帖。

他们实在没有需求,这些人才调头回城门口,继续等待下一个生意。

顺哥儿坐在马车上,把进城这一幕都看在眼里。

很快,他就没空回想那些事情。进了城,就进入了繁华之地。

这里的街道比县城宽阔,人也更多,甚至能用密集来形容。

城门刚开,城内就煮沸了烟火,叫卖声挤满了两只耳朵。

真的是街连街的生意,同样的吃食,摊子挨着一起,这些人都不生气。

顺哥儿说:“待会儿都要去客栈的,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在这里买吃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