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第372章

菌子之外,还有蜂蜜、皮毛制品、名贵药材。

蜂蜜和皮毛制品都拉到陆柳这里,药材放到码头铺面,菌子则在码头租仓房。

本次来的还有寨主家的大孙子黎飞,今年才十二岁,浓眉大眼的,一身虎气,眼睛很亮,一看就是个机灵孩子。

家里住得下,陆柳一并安排了。

当天摆酒,给他们接风洗尘。

都是自家兄弟,黎峰不跟他们客气。吃喝完毕,睡饱了,歇足了,全带出去干活。

尤其是黎飞,对黎峰来说,这跟培养下一代没区别,以后要在寨子里主事的,商号的根都在黎寨,他把黎飞带在身边教。

大强和王猛就让他们干点糙活,一起去贴冷屁股。

当爹的人了,全都不要脸了。大强那么毒的嘴,也会说漂亮话了。回到家里,被王猛频频笑话。然后一帮人互相学着对方的嘴脸语气,气氛很是欢快。

陆柳没跟他们出去,就在书院附近吆喝着卖卖皮毛制品的衣帽。

在天冷的时候,把保暖衣裳送到门前,买的书生挺多的,其中背心和护膝卖得最好。皮靴也是。帽子则滞销了。书生们不爱这种帽子。

蜂蜜在县城里卖过,都是切开了卖。这是陆杨想的法子,不用等着大主顾买下整个蜂窝,让散客们把蜂蜜包圆。

陆柳让顺哥儿想个宣传的词,往外吆喝着喊喊。顺哥儿知道怎么叫卖了,能喊得顺溜最好,喊不顺溜,就拿语气来凑,总之态度一定要热情。

卖蜂蜜,不拘在小食铺。

书生们不爱太市侩的地方,他们还制造了家的温暖感,就跟县城的情况不一样。

顺哥儿思来想去,决定在门口挂牌子。

他跟陆柳说:“大嫂,其实我早几天就开始想了,刚有了主意,我给你说说?现在天冷了,我们放下门帘,好多客人都不知道我们家还开着门。但门窗打开,屋里又太冷了。有什么法子能让客人们知道我们家还开着门呢?我们在外头挂了灯笼。但是只有灯笼,又会让人误会。很多客人过来,都以为我们家有堂食,能点菜吃,但我们家是没有的。我就想着,能不能像小摊贩的吆喝声一样,让客人经过我们家门前的时候,知道我们家是卖什么的呢?我们做书生的生意,书生们都识字,我们就挂个牌子。写上‘在开门’和今天卖什么汤,你看这样行不?”

这样可太行了!

陆柳把他大夸特夸。

牌子的样式,需要想一想。

一块大木牌不够,写上去不好改。每天贴纸也不行,他们字不好看,消耗也大。

陆柳记得他去码头铺面时,在铺子里看见的很多小木牌,这东西就跟酒楼饭馆的点餐牌一样。他们是做食客的生意,挂点餐牌再正常不过。只是一般人是把牌子挂在屋里,挂在柜台上方。他们是要挂到外边。

陆柳又出来看,在门口转悠比划。

铺面小,横着一排挂在屋檐下,不够显眼。最好是竖着挂,一溜串下来,高的矮的都看得见。

还能跟做虎头鞋一样,在下方系几个铃铛,随风有响声,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铃铛对于食客来说,太吵了点。那就做点小木头块,让它们互相碰撞,有声响,不刺耳,这便够了。

陆柳跟顺哥儿商量着来,开关门的牌子,只挂一个。这是陆杨的经验,让客人习惯他们开门闭店的时辰,风雨无阻。时辰不要变来变去。

他们离得近,店里还住人,这个可以定下。

往下就是汤羹的种类、早饭的类型,还有几个能外带的小零食。

比如超级小馒头、咸鸭蛋、炒面粉,现在还有蜂蜜。

中秋节时,陆柳跟黎峰出门看花灯,一路经过众多商铺,见识了各类的显眼法子。他又到窗格边瞧瞧。

他琢磨着,可以多做一面窗板。这面窗板用纸糊,平常能防风,在纸上写上“卖吃的”,或者“门开着”。窗后放一盏灯笼。在纸上就能映出光。等到真正关门的时候,就换上实木的窗板。

冬日里,天色暗,这个巧思能让铺面显眼一点,和不会发光的木牌互相配合,招徕生意。

木牌、窗格,一并找木匠定。

弄好之前,先拿块木板,在纸上写,放到门外,将就着用。

下午陆柳看店,顺哥儿出去吆喝,陆续有人来买蜂蜜吃,到次日,顺哥儿也要跟着黎峰去大集附近转转。

他们六月里都去过,大集未开市,附近的小摊子就密密麻麻摆开了。

顺哥儿想拎个篮子,装上蜂蜜去卖卖看。好卖就多带些,不好卖就算了。

黎飞昨晚上听他们说牌子、窗子,今天看顺哥儿要去街上卖蜂蜜,看得心中火热火热的。

他跟黎峰说:“大峰哥,你们到了府城都变得好厉害,我也去县里的铺面玩过,他们没这么多想法。”

王猛和大强也是点头。要说变化,他们对陆柳的变化最为惊叹。

有时候看着陆柳说话,都跟看见了陆杨似的。这俩兄弟长得像,陆柳会办事了,又是跟着陆杨学出来的,讲起话来,真是一样一样的。

黎峰盼着能有几个亲近的兄弟到府城帮他,顺着话头,让他们好好奔一奔。

王猛早有想法,满口应下。

大强则在这次运送蜂蜜的过程里,愈发知道坛坛罐罐的难处,一时不敢应下。

他们在山寨里,往外运酱料的时候,都觉着很难。从山寨到县城,再从县城到府城,这一路走的,他的心都凉了。

陆柳低头想想,道:“要么去问问洪管事?他们天天在码头出货,最知道怎么运坛坛罐罐的了。”

在码头出的货,并不全都是水路来回,很多都走了陆路。比如他们家的菌子。

先走陆路,再到码头。现在生意做大了,除却码头的水路,还有车马行和镖局的陆路。这都要运的。

黎峰听了笑眯眯的。夫郎有本事,他脸上有光!

他说:“这点事,不用麻烦洪管事,我们这几天都在车马行蹲着,找人聊一聊就行。”

大强给陆柳竖起大拇指,“陆夫郎,你脑子真灵光。”

早上就这一阵,他们都要走了。

黎峰带大强去车马行,让王猛跟着顺哥儿,带上黎飞去民富路附近转转。

陆柳到铺子里忙过早饭,就拿着纸笔列单子,也借着海有田看房多的便利,问过很多窗户的样式,让赵佩兰描画描画,全都定下来,就能去找木匠定制了。

这事海有田接了,挣个跑腿钱。他有相熟的木匠,这单生意送过去,还能挣个二十文钱。

家中有序的忙碌着,在大集之前,有好消息进门。

从省城过来的报喜班子到了!他们系着红腰带,敲着锣鼓,找到了谢岩的家,给谢举人家报喜。

人来的时候,赵佩兰正在择菜。

一群人吆喝着过来,她还吓了一跳。

还是陈桂枝听见了这些声音里的关键词,拉着她赶紧起来。

“别愣着了!你家谢岩考中举人了!这些都是来报喜的!赏钱呢?鞭炮呢?都买了没有?”

赵佩兰慌慌张张的,她准备了些赏钱,但没买鞭炮。

巷子就这点长,两人说着话,报喜的人就到了门前。

等赵佩兰进了屋,他们才赶着再贺喜一遍。

“恭喜啊!您家儿子取中举人了!是今年的解元!”

赵佩兰听得眼泪直流,嘴里连声说好,旁的招呼都慢一步。

陈桂枝让王丰年把孩子抱到屋里,让陆二保去铺子里喊人,把陆柳叫回来支应,她赶着把赏钱给了。

门前鞭炮声炸响,巷子里有几户人家出来张望。

报喜的人有经验,鞭炮声里继续敲锣打鼓的贺喜,让来瞧热闹的人都知道谢家出了个举人!

陆柳急忙忙跑回来,跟着娘一起招呼人。

这些从府城过来的报喜班子,不在这里多留,要趁着时日尚早,再跑几家。

拿了赏钱,喝了茶水,答了陆柳的问题,告诉他乌平之和刘有理也取中举人了,便转道往别处去。

陆柳追着问他们:“刘有理住哪里啊?他跟我哥夫是同窗,我问问地方,他们好聚聚。”

报喜的人也没多想,把他们打听来的住址告诉了陆柳。

刘有理还住府城,给的地址是府学。

陆柳点点头记下,返身回家,跟爹爹一起抱着孩子,过来给赵佩兰贺喜。她可算是熬出来了!

赵佩兰笑着哭,眼泪压不住,屋里来人贺喜,茶水都自理,她去给谢岩爹上香,说说这件事。

谢岩取中的消息,传得特别快。家中的热闹,持续了数个时辰。

先是街坊邻居,再是一些相熟的客商。比如说登高楼的余老板、丁家烧刀子酒馆的丁老板。

让人意外的是,洪家也在当天送来了一份厚礼。洪老五抬来的,绫罗绸缎、笔墨书本,各有一抬。署名是洪楚。

谢岩考中了,商号的底气也有了。

黎峰等人在外听闻消息,欣喜若狂,大白天的就往家里赶,什么冷屁股,不贴了!

门前的鞭炮放了几轮,两个小宝听着响,又怕又要看,窝在大人怀里捂着耳朵,眼睛忽闪忽闪的。

等黎峰他们回家,上门贺喜的人就更多了。

都说礼多人不怪。听闻的商人们留份薄礼,放个名帖,结个善缘罢了。

也有有意结交的大财主,送来的礼很厚。

赵佩兰早前收过这种礼。谢岩爹考中秀才的时候,也有财主示好。她知道什么该收,什么不该收。

拿着大额的银票、多多的元宝,嚷嚷着要赠良田美妾的,全都不能直接拿。要等谢岩回家,让谢岩来决断。

那时谢岩爹说过,这些银子,都是买路钱。他们还得起人情,就能拿。要搭上前程,决不能要。

陆柳都看着,喊着要送美妾的,他都没好脸。

家里的热闹,也传到了小食铺里。来吃饭的书生们听说陆柳家出了个举人,也问了两句,道声恭喜。

顺哥儿在铺子里守着,给人泡蜂蜜水喝,称做沾喜气。

这个喜庆持续了数天,才慢慢冷淡下来,被大集的热闹压过。

他们商号不去赶大集,但在大集之前极力宣传,黎峰贴的冷屁股有了回报,赶大集的客商,手里有点闲钱的,都会搭着问一句山菌。

部分客商对名贵药材感兴趣,这都是买来私藏或者送礼用的。黎峰耍个心眼,把部分药材捆绑出售。

比如人参,买一百两银子的菌子,才能去挑个好年份的人参买。这是他们商号的贵客。

这事办的,大家伙心里都没底。没想到忙活几天,人参都不够卖了!

码头铺面人多热闹,黎峰让大强再拿些野蜂蜜到铺子里来。

这次带来的蜂蜜不多,大强问过车马行的人坛坛罐罐怎么运送,心中有底,也大方了一回,带来的五十斤蜂蜜,都是作为赠品的。进店的客商们,都能割一块蜂蜜尝尝味儿。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