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比扬卡的孩子们 第15章

“谁给你灌输这种想法的?”

“为什么非得是别人给我想法?为什么所有不同意见都非得是‘灌输’?我没有自己得出结论的能力吗?你没有吗?”

“要是你跟任何其他人说这种——”

“可你不是‘任何其他人’。”菲利克打断他,“我以为至少你能理解的。”

你变得太激进了。瓦西里这么想,说不出口。菲利克看起来没有任何激进的样子,反而显得畏怯而委屈,好像他一点点剥掉了在“旷野”里积累起来的层层羽毛,重新变回那个内向的十五岁男孩,鼓起勇气向什么都懂的大哥哥提出异议。瓦西里的焦躁换了一个方向,变成一种尖锐的忧虑,就好像目睹一只玻璃酒杯在桌子边缘打转。菲利克看起来很疲惫,像是承受着某种精神上的折磨,也许折磨不是一个准确的词语,应该说“磨损”,随这份工作一起来的,那种经年累月在敌人的土地上试探冰层厚薄的紧张,还有隐姓埋名的无形压力。瓦西里叹了口气,把菲利克拉进树丛的阴影里,双手捧住他的脸,凑过去,让两人的额头碰在一起。

“别再说这些危险的话了,对你和我都没有好处。”他低声告诉菲利克,“我们都有过动摇的时候,我能理解,但是那些喊着追求这个追求那个的人们,最后改变了什么?什么都没有改变。不是因为他们不勇敢,而是因为这行不通,莫斯科——”他停下来了,不想讲政治,把菲利克推开一些,盯着他的眼睛,“告诉我你没有做过任何危险的事,菲利克,以后也不要冒险。”

“我永远不会背叛你。”菲利克回答,看起来如此真诚,瓦西里甚至有种被烫到的错觉,“我保证。”

——

火车转轨了,突然摇晃,很快又恢复平衡。瓦西里惊醒过来,抓住了手枪,心脏因为突如其来的恐慌而怦怦直跳。货厢依然漆黑一片,火车疾驰,车轮和铁轨哐当碰撞。他慢慢放松下来,深陷在床单做的茧里,长长地呼了口气。

混沌的梦退去了,但它翻搅起来的那种既焦虑又恼火的感觉还在,清晰异常。1987年,瓦西里咀嚼着这个数字,1987,菲利克已经暗中为英国人工作十几年了,哪里来的勇气当着瓦西里面说“我保证”?他一度以为菲利克身上那种挥之不去的疲倦来自工作,其实是他背着一条名叫背叛的水蛭。

车慢下来了,他能感觉到惯性的拉扯。这列火车不去维也纳。瓦西里必须设法溜出去,偷偷爬上另一趟南行的列车,才有希望赶上那一班从布达佩斯开来的火车。

他检查了伤口,血暂时止住了,他从床单上扯下长布条,草草包扎。也许会感染,但眼下也没有别的办法。火车现在减速很明显了,前方远处传来刹车的尖细刮擦声。瓦西里在火车完全停稳之前跳下去,设法让没受伤的那条腿先着地。一瘸一拐地走向货场。

只有一两个仓库亮着灯,其余都漆黑一片。穿着脏兮兮衬衫和夹克的搬运工抬着箱子进进出出。瓦西里躲在静止车厢之间的阴影里,寻找开往维也纳的车,最后找到了停在最外侧铁轨上的一列货运火车,前面运煤,后面的货厢都垒着木箱,为了方便装卸,都开着门,瓦西里轻易溜进去,在箱子之间找了个空隙躲起来。

他没有等很久。五六分钟之后,有人过来逐一锁门,铁和铁相撞,砰砰作响,钥匙叮当。脚步声靠近了瓦西里所在的地方,他等着门关上的声音,听到的却是火柴擦亮的细微声响,一道光线切开了黑暗,沉重的皮靴踏上来,一股烟草燃烧的气味飘来。已经无处可逃了,手电筒光线落在他身上的时候搬运工吓得叫喊起来,嘴里的烟落到地上。瓦西里把他按在木箱上,捂住他的嘴。手电筒也滚到地上,影子乱晃。

“我不想伤害任何人。”他飞快地说,“我从东德来,需要尽快去维也纳。我现在准备放手了,不要发出声音,也不要攻击我,好吗?如果你明白就敲一下箱子。”

一阵紧绷的沉默,搬运工用右手敲了敲木箱。

瓦西里松了手,重重地靠在车厢壁上,疼得冷汗直冒。搬运工捡回电筒,后退两步,紧张地打量瓦西里。瓦西里这才意识到对方很年轻,也许刚过十八岁没几天。嘴唇上有薄薄一层汗毛,说话口音很重,瓦西里听得很费力。

“你从东德来的?”

“是的。”

“逃出来的?”

“是的。”

“去维也纳干什么?”

“转车。”太复杂了,没必要向陌生人解释那么多,“我必须见一个人,在苏黎世,这很重要。”

搬运工盯着他,手电筒直直照着他的脸,瓦西里眯起眼睛,什么都看不见。

“怎么受伤的?”

“斯塔西,他们开的枪。”

“我怎么确定你没在说谎?天知道呢,你可能是个杀人犯。”

我确实是。“我真的得去瑞士。”

手电筒仍然照着他的眼睛,过了好一会,搬运工才移开光柱。

“出来。”

“我必须去——”

“我知道,你出来,这班火车不去瑞士,我给你找一班直接到苏黎世的。”

瓦西里像梦游一样走出车厢,四下环顾,防备着突然冲出来向他开枪的秘密警察。他不习惯他人的好意,因为在莫斯科,这往往意味着陷阱。但车站黑暗而安静,搬运工把他带上一列挂着瑞士铁路标志的客车。九成座位都空着,他们悄悄从零星几个熟睡的乘客旁边走过,推门走进一个空车厢。搬运工在乘务员的小隔间里翻找了一会,抱出一个急救箱,把绷带和碘酒塞给瓦西里。

“谢谢你。”

“不用。还有,恭喜你。”

“为什么?”

“这里是奥地利,你自由了。”

搬运工冲他挥了挥布满汗渍的帽子,下去了。瓦西里呆坐在原处,手里抓着绷带卷,试着消化他的最后一句话。

第30章

对所有双面间谍来说,有一件事是百分百肯定的:你一定会被抓住,只是早晚问题。彼得每时每刻都在为这一天做准备,永远在听风声,永远绷紧神经,永远准备战斗,或者逃跑。

他选择战斗。自从坐上伦敦联络站第一把交椅,彼得就把每一天视作失去自由前的最后一天,以一种秋天松鼠搜寻橡子的狂热劲头在转运秘密文件,能复印的就复印,复印不便的时候就直接把原件装进公文包里,趁着午休带出去——没有人想到要搜他的身,感谢等级制度——方便情报官快速拍照。他不加筛选,RYAN计划产生的大量电文和报告,大韩航空007号班机,关于中程导弹协议的只言片语,农产品进口配额,切尔诺贝利遮遮掩掩的报告,全部交给六处。

军情六处守口如瓶,不仅没有向美国盟友透露彼得的存在,连军情五处也不知道。因此彼得不仅要躲克格勃的眼线,还要设法逃脱五处的监视,那些狂热的跟踪者恨不得当场把苏联人抓起来驱逐出境。六处帮他伪造了一份诊断书,证明彼得有胃病,每周都要到医生那里取处方,再去药房买药。情报官会把下次碰头的指令藏在其中一颗胶囊里,上面有微小的隐形墨水标记,在紫外光下才能看见,这很容易,办公室里就有两盏黑光灯。彼得时常抱怨反酸,并且故意把药瓶放在办公桌上,久而久之,它成了彼得办公室里的固定物件,没有人会起疑。讽刺的是,因为日渐积累的焦虑和压力,虚构出来的胃病不久之后就变成了非常真实的疾患,他不得不从药房同时取真的和假的胃药。

彼得许久没有安稳睡过一晚了,要不就彻底合不上眼,要不就莫名惊醒,误以为自己听见了皮靴踢门的砰砰声,公寓里一片寂静。他打开台灯,起来换掉浸透冷汗的睡衣,躺回原处,数着自己的呼吸,等待心跳平复。他想很多事,大使馆,北约,布置在西德的潘兴-II型导弹,热核战争,卢比扬卡监狱。偶尔也想瓦西里,但大多数时候不会,从维也纳回来之后就更不会了。

罗克韦尔和他谈过钱的事,提出给他设一个账户,方便他以后“留在英国”的时候取用。彼得拒绝了,仿佛只要沾到一点点英镑,他就会变成一个普通的背叛者,他不是普通的背叛者,他是个没有阵营的士兵,要一公尺一公尺地收复克格勃留下的焦土。不过他并没有拒绝考虑终有一日要留在英国的可能性,六处和他一起设计了详细的出逃计划,推演了每一种突发情况,并且敲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他们甚至考虑到了彼得被绑架回莫斯科的最坏情形,编排出一个需要中情局通力合作的庞大方案。

这些计划一个都没有用上,最后绊住了彼得的,是一个古老的反间诡计。反间处同时将同一块“毒饵”发给所有嫌疑人,不过每个人拿到的信息都稍有不同,比如巴黎站听到的是“7月16日测试弹道导弹”,但伦敦站收到的却是“7月16日测试制导导弹”,假如还有第三个嫌疑人,他或者她获得的信息也许是“7月17日测试导弹”,诸如此类。接下来反间人员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耳朵贴在地上,聆听远处传来的细微震颤,最后,逮捕那个吞了毒饵的人。

这个方法并不常用,因为它成功的前提是克格勃在敌方情报部门有耳目,而且这个耳目必须身居高位,能够监察情报流进流出。彼得提供的情报恰恰协助军情六处拔除了这些稗草,自从上一次军情五处大规模驱逐间谍以来,克格勃在伦敦就长期处于盲聋状态,不过因为彼得接连不断地将琐碎的假情报发回总部,莫斯科误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英国的花园是安全的。

但美国人的花园不是。

彼得至今不知道K处抛给他的毒饵是哪一块,很可能混在关于战略武器削减条约的那一批备忘录里。六处和中情局分享了这些消息,在这一小群有幸读到报告的人里,就有克格勃刚刚开始培植的地鼠。这个人一直到1991年才被揪出来,1994年判刑,他的姓名还要再等二十年才会公布给大众,对彼得来说,都太迟了。

克格勃的围猎非常克制,以至于彼得事先没有察觉到任何异常。莫斯科既没有“冻结”外勤,也没有中断和伦敦站的通讯,维持着一切如常的假象。可能是为了试探他,也可能是为了消除他的疑虑,莫斯科命令彼得起草一份冗长的文件,以便回莫斯科参加一场“会议”,彼得按时交了草稿,但总部又临时取消了命令。一周之后,返回莫斯科的命令又重新出现在他的办公桌上,“立即出发”。

从英国去俄罗斯需要在柏林中转,并知会当地联络站。当时,克格勃派驻柏林的最高级别军官就是瓦西里·安德罗索夫上尉,彼得按照正常流程给他打了电话,后者语气轻松,答应办妥一切书面手续,顺便邀请他在柏林多留一晚,“见个面”。

彼得自然把这一切都报告给罗克韦尔,两人都有些疑虑,但又没到警铃大作的程度。这是十月,不是夏天,也不是新年,彼得没有理由回去,近来也没有发生什么值得专门开会的事。也许是陷阱,但如果是的话,瓦西里不可能邀请他在柏林多留一天。他们不能确定瓦西里在这件事里扮演的角色,可以是放烟幕弹的主策划人,也可能毫不知情,只是想见见彼得。再说,瓦西里并不是突然出现的,他从1988年起就担任克格勃驻东柏林特使。即使是克格勃,钓鱼线也不太可能放那么长。

无论如何,除非立即叛逃,否则彼得不能拒绝返回莫斯科。出于谨慎,又或者出于他自己也没立即发现的敏锐直觉,彼得临走前决定部分启动应急方案,把那份伪造的、写着瓦西里姓名的避难申请放进办公桌抽屉。要是他安全回来,可以偷偷销毁;要是他回不来,那可以用作和瓦西里谈判的筹码。行李里还有一本英国出版的欧洲铁路指南,内附线路图。这本书很常见,出现在一个旅客手里根本不会引人注意。不过彼得的这一本指南,在特定页数有些看似无心涂鸦的铅笔痕迹,标出了一些不起眼的小站,只要彼得能逃往任何一个,用电报发出求救信号,六处就会派人捞回这只漂出去的浮标。

11月6日中午,彼得登上了去柏林的飞机。那是个阴天,太阳早早消失,云层把残余的光线过滤成脏污的灰白色。彼得提着行李穿过寒风阵阵的停机坪,刚钻进航站楼,就有人迎上来,用“奥尔洛夫上尉”来称呼他,自称“迪米特里”,是使馆人员,特地过来接他的,车就在外面。直到此时,彼得还不觉得有什么异常,跟着迪米特里往出口走去。

看见汽车的那一刻,彼得就知道事情不对劲了。还有两个男人等在那里,抓住彼得的手臂,把他塞进后排座位,一左一右把他挤在中间。迪米特里负责开车,迅速穿过灯火初现的西柏林,途中只停了一次,向检查站的士兵出示证件和签证,随后继续开过无人区点缀着铁蒺藜的弯绕小径,驶入东柏林。

审讯地点就是东柏林,总部从来没打算慢慢等他回到莫斯科再动手。迪米特里和那两个沉默寡言的打手拿走了彼得的护照和行李,给他注射了某种药物。记忆在这里陷入断层,彼得觉得自己的意识被倒进一个用毛玻璃做的瓶子里,什么都是扭曲的,人影和声音模模糊糊。迪米特里冲他高声大喊,把一个接一个罪名砸到他脸上,要求他说出同伙的名字,不管彼得说什么都扇他巴掌,要是他昏睡过去,就往他脸上泼水。彼得也不确定自己说了些什么,脑子除了嗡嗡的回音,什么都没有。时间和空间都消失了,他一时以为自己在莫斯科家里,发着烧。一时又觉得这里是101学校的训练室,被同样的光线所迷惑。所有抛给他的问题,他一概否认,否认,否认。你说错了,我什么都没有做,我非常忠诚。

他并没有察觉到瓦西里来了,有人碰到了他的手腕,彼得瑟缩了一下,等着被打,但什么都没有发生。

“解开他,迪玛。”

迪米特里咕哝了一句什么,可能表示反对。

“按我说的做。”瓦西里坚持道。

冰凉的刀片贴着他的手背划过去,割断了绳子。彼得小声呜咽,差点栽倒在地上。瓦西里扶住了他的肩膀。

“出去吧,迪玛,我来处理。”

“是的,长官。”

门关上了,然后是上锁的声音,两个锁。克格勃看来很担心他跑掉。瓦西里抱起他,放到床上,轻轻抚摸他的头发。彼得躲开他的手,昏昏沉沉地把脸埋进枕头里,想马上睡过去,瓦西里没让他这么做。

“他们不该这么对你的。”瓦西里按着他的后脑,凑到彼得耳边,“把整件事告诉我,一切都会得到处理的,我会带你回家,什么事都没有,好吗?”

彼得皱起眉,灯光让他头疼,瓦西里的脸一时很清楚,一时又被挡在毛玻璃另一面。他摸索着找到了瓦西里的手,握紧。

“我什么都没有做。”

“菲利克,我们什么都知道了。”

“我没有背叛我的国家。”彼得重复道,在他混沌的大脑里,这很重要,只要继续重复下去,就会变成真相,“我没有背叛你。”

“把你知道的都告诉我,我们会澄清这件事的。跟我说说卡罗琳·罗克韦尔。”

“那是谁?”

“军情六处苏联司司长,你的情报官。”

“我不认识她。”

“你可以信任我,小老鼠,我可以帮你逃跑。”

有那么一瞬间,彼得差点相信了这句话。瓦西里紧靠着他,很温暖,彼得能闻到他的须后水气味。药物拉扯着他的大脑,逼他投降,彼得竭力抵抗,攥紧了瓦西里的手。他很想相信瓦西里的话,瓦西里果真会帮他逃走吗?为什么?他没有理由允许嫌疑犯从自己眼皮底下逃跑,比起旧日情分,更有可能是狡诈的审讯技巧而已。

“我为什么要逃跑?我什么都没做错。”

瓦西里什么都没有说,过了一会,从彼得掌心里抽回手,站起来,彼得伸出手,想碰碰他,把他拉回来,但瓦西里已经离开了。灯光熄灭,彼得蜷缩起来,陷入不知道是昏迷还是沉睡的黑暗之中。

——

有什么东西发出哐啷哐啷的响亮声音。

小推车的轮子,有一个不太灵了,在地上滚动的时候像受了电击一样震颤,发出难听的噪音。推车在门外停住,锁咔嗒打开,哐啷哐啷地进来了。彼得一动不动地躺在原处,仍然像个婴儿一样抱着自己,迪米特里的沙哑声音从门外传来,说的是德语,房间里的这个人答了一句什么,重新锁上门,把小车推到床边,摸了摸彼得的右手腕,转过身去准备药剂,玻璃瓶互相碰撞,发出细微的叮叮声。

彼得睁开眼睛,这才第一次看清楚了这个囚室。应该是个旅店房间,或者曾经是个旅店房间,窗户被封死了,一点亮光都透不进来。写字台上放着不知道给谁用的杯子,倒扣着。旁边有个放着发黄导览小册子的木筒,里面插着一支铅笔,散落着几个信封和便签纸。除了床和桌椅,没有别的家具。地毯被掀走了,露出光秃秃的地板。

那个毫无戒心的医生还在背对着他捣鼓针筒。彼得放缓呼吸,药物的效力差不多退去了,给他留下隐隐的头痛和虚弱感。他试探着活动了一下手指和手腕,轻微的酸痛,并不影响他表演。

穿着白袍的男人在床边坐下,用酒精棉球擦了一下彼得的手腕内侧,着手把针头刺进他的静脉里。彼得击中了他的太阳穴,一下,既狠又快,那人发出一声闷哼,倒下了,像袋水泥。

锋利的针管划伤了他的手腕,血沾到袖子上。这无所谓,眼下还有重要得多的事要关心,彼得爬起来,因为眩晕,不得不在原处坐了一小会。他跨过医生毫无知觉的身体,试了试门锁,没办法,只能从外面打开。他紧贴着墙壁站着,敲了敲门。

迪米特里打开了门,以为医生要出去了,一眼看到瘫倒在地上的人,手立即伸向腰间的枪。彼得从背后勒住他的脖子,两人一起摔倒在硬邦邦的地板上,迪米特里挣脱了,翻身把彼得压在地上,双手掐住他的脖子,彼得踹了他的腹部两下,迪米特里都没有松手。彼得在地上胡乱摸索着,抓到一个翻倒的玻璃药瓶,敲碎在迪米特里的脑袋上,后者发出一声吼叫,掐得更用力了,几乎要压碎彼得的气管软骨。有什么冰凉的、细细的东西碰到他的手,针筒,彼得一把抓起来,用最后的力气把它插进迪米特里颈侧,把药水全部推了进去。

新鲜空气涌进肺里。迪米特里动了动嘴唇,没有发出声音,眼睛上翻,昏了过去,脸朝下倒在地上。彼得咳嗽着,一时间站不起来,跪在地上喘息,眼前一阵阵发黑。过了好一会,他着手搜索迪米特里和医生的口袋,拿走了证件和零钱,拿起扔在地上的黑色长外套。他的行李堆在墙角,那本铁路指南还在,彼得撕下一张便笺,给瓦西里写了几句话,和列车时刻表一起塞进信封里,留在桌子上,摇摇晃晃地走出门外。走廊上空无一人,这确实是个旅馆,但早已废弃,墙纸像坏死的皮肤一样剥落,地板四处开裂,凹凸不平,像噩梦里的场景。一个守卫看管着门口,根本没察觉到从后面潜来的彼得,轻易就被打昏了。

他穿过东柏林破落阴森的街道,裹在长大衣里,低着头,缩起脖子,抵挡从小巷里涌出来的寒风。他要去的是火车站,并不是说那里的检查站比其他的宽松,而是因为那里西德人更多,更容易蒙混过关。

彼得用迪米特里钱包里的西德马克买了车票,掏出了医生的护照、医师执照和通行证,故意挤进人最多的队伍。时间是11月8日晚,夜色已深,士兵人手不够,超时工作,已经很不耐烦,看到西德护照就草草翻一下,盖章,放行。医生显然经常来往东西德,士兵瞥了一眼证件上的一长串记录,打量了一下彼得身上那件法国生产的大衣,挥手让他过去了。

等到斯塔西的人慌慌张张打电话给瓦西里,告诉他嫌犯逃跑的坏消息时,彼得乘坐的火车已经驶出墙外,在夜色中开往瑞士。他将会在苏黎世下车,换乘破旧的区域线路,去一个冷清的、在路线图上几乎看不清的无名小站。

——

已经过了午夜。这个苏黎世郊外寂静的小站里,连雪都停住了。气温还不足以积雪,落在铁轨上的雪片都化了,轨道湿漉漉的,映着站台微弱的灯光。

原定九点四十五靠站的、从布达佩斯出发的慢车始终不见踪影。倒是一列从萨尔茨堡开来的瑞铁火车到了,慢吞吞的,一点也不着急。这班车只停了两分钟,继续往东进发,天亮之前就会到达马赛。

只有一个旅客下来了,因为腿上有伤,走起路来不免一跛一拐,眼窝深陷,胡子拉碴,衣服上还有干了的血迹,像个流浪汉。车站办公室的门开了,柔和的灯光洒出来,照亮了旅客的脸,勾出了另一个人的轮廓。他们对视良久,都没有说话,也没有靠近对方,仿佛两人之间横亘着一堵墙,漫长的二十年,和一个世界。

菲利克关上门,往前一步,说了第一句话。

“瓦西里。”

第五部 :终点站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