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许国 第35章

各个学校都是竞争关系,没人会傻不拉几的把自己学校的密卷拿出来给其他学校分享,就连隔壁县学生想多刷些题,那也只能花钱报名资格考。况且李凡提供的这些习题密卷全都是国家级重点中学用心编排的,只要用心做,高考轻轻松松提高个几十分,那都是很容易的。他居然把这么好的机会无偿贡献出来,这不是在给自己提高竞争门坎吗?

毕竟高考那可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会将人性里的自私放大的。

有的人为了能减少一些竞争者。

轻则会去故意破坏别人铅笔和橡皮,重则就会像牛壮壮那样买凶害人。

林毅老师的顾虑,李凡懂。

只不过他的关注点不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天下。如果真的能让周围人分数都提高,那么国家选□□的人,才会更优秀,更拔尖。

李凡点点头:“我粗略过了一遍。这些试卷涵盖很多学科,除了有咱们理科也有文科的,希望老师您可以转交给文科班。”

林毅表示一定。

于是乎,他抱起李凡交给他的试卷,就朝校长办公室跑去。

此时的蔡博雅正在办公室内小歇。

他今天可真的是累坏了,准了李凡半天假后,他就带着小舅子楚中天去了趟卫生所对牛壮壮做了询问笔录,采集了证据。

随后他又骑车去找了之前那位无故退学的学生家。

这人他是有印象的,他叫聂江。高一的时候成绩中等,但是他的体育成绩特别好,还代表学校去过市里比赛。

只不过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聂江父亲突然跑来学校给孩子办了退学。

当时聂江父亲的眼神他还记得,空洞没有光。

他那时还天真的以为是不是家里遇到了什么困难,如果是学校可以组织捐款,虽然大家都很穷,但如果可以用绵薄之力让孩子重新回归学校,他也是愿意勒紧裤腰带的。

只不过被聂江父亲给拒绝了,他只说了句,聂江现在不适合再读书了。

之前他一直不明白这句话。

现在他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了,蔡博雅伤心难怪的骑车都快看不清路了。最后他终于羽|西*整在下午两点的时候赶到了聂江家里。当他看见聂江那只断掉的右腿时,蔡博雅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哗哗地往外流。

他永远记得学校刚恢复运动会那天,那是1977年10月13日,下午1点多,聂江在满是煤灰的跑道上用力奔跑,那是青春的味道,那是无悔的追求。

可现在空荡荡的裤腿却将这一切都给扼杀掉了。

仅仅是因为牛壮壮想让自己履历变的漂亮些,蔡博雅红肿的眼睛顶在老花镜上。

他觉得自己必须要为聂江做点什么。

最后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聂江父亲才同意让孩子返回学校重新念书。

解决完聂江上学问题后,蔡博雅又马不停蹄的朝着当地教育局骑去。这一次他甩下老脸跟各个部门领导软磨硬泡了好久,上面终于松开,说会看这孩子最后高考成绩,给他写推荐信,推荐他进残联,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说不定还能继续跑步,因为国家现在正准备参加四年后的残奥委会。这是Z国首次参加残奥委会,国家很重视,如果真的是好苗子,国家是不会错过的,让蔡博雅把心牢牢放回肚子。

他这才重新骑上二八大杠。

在街边买了两个包子和一个馒头,回到办公室就着凉白开,就算是对付了晚饭。

“校长,校长!”林毅哪里知道这些事,他现在情绪无比激动,直接将蔡博雅从躺椅上拉了起来:“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睡得着。”

蔡博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望着向来稳重的林毅:“……林同志,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我睡个觉难道还要打申请吗?”

“哎呀,我不是这个意思。”林毅说:“你快看看这个吧!我就不信你看完这些你还能睡的着。”

蔡博雅拍打了下脸颊,努力让自己提了提神,随后他接过林毅递来的厚厚一迭试卷,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也是从事过一线教育的,什么题有含金量,什么题是滥竽充数的垃圾,他看一眼就能懂,显然林毅拿来的这些全都是足斤足两的高质量密卷。

“哪来的?”蔡博雅问。

“嘻嘻,”林毅挠了挠:“不睡了吧!”

“快说,哪来的,”蔡博雅抄起手里试卷就想砸林毅,但手悬在半空又放了下来,这么宝贵的东西,可不能这么瞎使唤。

“李凡捐的。”林毅也没卖关子,直接说了出来。

蔡博雅听完,当即原本就已经红肿的眼睛感觉又肿了些,足足过了半晌,他才缓过神,立马让林毅去找后勤老詹,将这些试卷都复印出来,作为接下来一中冲刺资料。

现在距离高考只剩下最后一百天,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在卯足力气往前冲。

再配上如此高质量的密卷,整个高三年纪组的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届高三要起飞。

于是乎对他们的要求更加严格了起来。

对于学校这样的安排,李凡很喜欢,毕竟学习使人快乐。

特别是他现在还有无比坚定奋斗目标,为国打造一艘足以媲美世界最先进的航空母舰,提升海上实力。

可他脑内001却不这么想,他感觉自己都快淡出个鸟了,刚出招待所那几天他的神经还时刻紧绷着,随时收集这周围人的恶意值,可接连几天都无事发生,他也就再次回归倦怠。再加上宿主如今不是刷题就是背书,不是背书就是刷题,简直就是台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

偏偏自己又劝不动他。

只能任由他这样继续沉沦书海题库。

原本001以为这就算惨无人道了,但很快蔡校长的一番话就直接让他体会到了什么叫绝望。

那是在一模考试结束后的下午。

所谓一模,就是一场全真模拟系统考试,它跟平常周考月考期末考完全不同,它是完全按照高考标准进行的模拟考试。

这样的考试接下来一共会出现三次,而且规模一次比一次盛大,参与人数一次会会一次多。

一模是全校联考,参与人数上千人。

二模是全市统考,参与人数上万人。

三模是全省会考,参与人数几十万人。

之所以这么高频高压,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高考不怯场,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来。

而且今年高考竞争压力可以说是远超以往。

因为教育司在前不久刚放出新规:从明年也就是80年高考开始,将采用预选考和正式考相互结合模式来选拔人才。也就是说今后要想参加当年的高考,就必须先报名参加预选考试,只有通过了预选考试,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如果预选考试不幸落榜,那将直接取消当年高考资格。

这无形倒逼了79年的高考压力。

蔡校长保守估计今年的高考人数将会超过七百万大关,比去年要多少一百多万。这样的竞争环境,光是想想就让他头皮发麻。

所以一模结束后,他就召开了高三年级大会。

决定从下周学校将实现全封闭式教学。

为最后的决战全力冲刺。

消息一发布,001直接跳脚,“宿主呀,蔡博雅都打算封闭集训了!而且会一直持续到高考,霍劲松的探亲假也就只剩下最后两天了,你要是再不去争取下,那可就真的没机会了!”

李凡:“那不正好,可以心无旁骛冲刺高考。”

“哼~” 001不满地斜睨着宿主:“你就嘴硬吧!”

李凡笑笑,弯腰从抽屉里抽出了一套英语试卷,刷了起来,这是华清附中出的英语试卷,比他之前做过的都要难,刷起来格外费神。

------------------

一模是县一中做过最像高考的一次系统考试。

所以大家格外的上心,只有了短短两天就把全校成绩给统计了出来。

理科总分650分。

学校平均成绩302.5分,比去年同期一模成绩提高了15.9分。

李凡他继续一枝独秀。

这一次他考了554,全校第一,领先第二名78分。

这此距离他上一次的资格考仅仅过去了不到两周的时间,他的总成绩就已经提高了近60分,这种速度,让整个高三年纪组的老师为止狂欢。

特别是当蔡博雅校长翻开他的各科试卷,脸色的兴奋更是止不住的往外冒。

数理化不用说,依旧强势到不行,三门加在一起只扣了一分。

而且被扣的这一分还是林毅故意为之,因为李凡他的解题步骤依旧简洁,虽然跟资格考那次相比要详细很多,但完全可以再详细一点。

如果高考因为步骤被扣分,林毅都觉得冤。

至于其他科目,语文和政治提高的尤为明显,平均一科提高了接近二十分,剩余的是英文和生物,两门功课加在一起也就“只”提高了十几分,这进步空间还是有很多的。

保守估计二模三模甚至后面的高考,李凡至少还能再提高个五十分。

光是想想就让人无比期待。

蔡校长鼻梁上的老花镜都快被他望起毛了。

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

当一模成绩全校公布出来后,就有人犯了红眼病,在背后偷偷说起了酸话:“这李凡是不是还有什么秘籍没有告诉我们啊,你们看他轻轻松松就进步了六七十分,而我们却只进步了那么点,而且还有的人退步了,你们说他是不是故意的。”

这话说完。

立马遭到周围一片白眼:“人家凡神好心好意无私奉献,咋地,你还不舒服啦!”

“就是,别人又不欠你。你要真不爽,就硬气点别用人家试卷和复习资料啊!”

“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就骂娘。狗东西!!!”

“你怎么不去自习室看看,哪天不是凡神最后一个关灯锁门的,别人一晚上要刷好多少套试卷,你知道吗!!!”

“又懒又哔哔,活该垫底考不起。”

“……”

此时理科一班的人要是在这里的话,肯定会比这些人还要更火大,因为这个人就是那天来班里约凡神去后门说他媳妇来了的人。

他叫卜甲,牛壮壮的跟班小弟。

他之前跟牛壮壮混时候,牛壮壮就是各种学习数据自己先看,全部看完了,都不舍得分享出去。他也就自然而然养成了这样认识,觉得天底下所有成绩好的都是自私鬼。

原本以为自己口嗨一下,能收获大家一致认同,可没想到自己却被万夫所指,那感受就像是被上万根针在扎一样,别提有多难受了,他干巴巴的扒拉了几口饭,连滚带爬的离开了食堂。

有了食堂这场短暂风波。

一中所有学生对凡神的佩服又一次被拔高了。

比你优秀的人还这么努力,你有什么理由继续选择当废柴呢!!!

于是乎当天向学校申请进入12点自习室的人直接翻了好几倍,弄的管后勤的老詹犯了难。要知道如今电力虽然不是什么奢侈品但它也不是什么廉价货。

学校用电也是有指标的。

开出一间12点自习室已经是蔡博雅卖了好大面子才换回来的。

“蔡校长,你看,这,这要不要在自习室里多加点桌子,剩余的人就都拒绝了?”后勤老詹问。

蔡博雅摘下老花镜擦了又擦,边边角角全都是毛,足足过了半晌,他才重新张口说道:“开,还是按照原来的标准开。不够的电量就从校领导办公室里扣,从今天起你就把校领导的电风扇全关了。能省一点是一点。”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