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零和博弈 第31章

“过年应酬多,出来瞎逛,正好瞧见你了。”

多空对冲是场持久战,卓杭需要搜集宗兴、海湾、隆湾、纽腾、浩南5家公司的情报,并撰写非常详细的做空、做多研究报告。年前股市波动较大,卓杭一直空仓搜集数据,开盘日要盯盘做交易,没时间跟顾铮瞎扯。

卓杭端起卡布奇诺,喝不习惯甜甜的味道,不过确实挺暖的。

顾铮拿了张纸巾,想擦掉他唇角的奶沫,卓杭向后撤。

“躲什么?”

卓杭皱眉,“忙着呢,先别跟我说话。”

顾铮闭嘴,安静刷手机,端起拿铁慢慢喝。

大过年的,卓杭在星巴克办公,肯定是呆在家里不舒坦。

在襄城那会儿也是,搞到钱了还失落。

看来卓杭跟家里关系挺僵。

顾铮对卓杭的影响是巨大的。

尽管他只是静静坐在那,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但卓杭眼睛总是忍不住向他身上瞟,减少肢体接触也不行,只要顾铮在这,他就无法专心工作。

“你……”卓杭想让顾铮离开,又觉着直接开口不礼貌,正当犹豫该怎么说时,手机响了。

程芷发来的信息,视频号转发,标题是:弟子规。

家丑不外扬,卓杭之前问顾铮“咋知道程顺是我小舅”,就是怕程顺讲他家的事儿。

现在不用程顺讲,这明晃晃的大标题,顾铮肯定看到了。

因为他总不回信息,程芷就说他不孝,卓杭心中五味成杂,不知要怎么解释。

脚尖儿疼了下,顾铮鞋尖儿碰到他的。

始作俑者丝毫没有道歉的意思,一直低着头,继续踩他的脚玩,像是从未抬过头,没看见程芷发的信息。

卓杭锁屏,心中一暖。

见卓杭不再拒绝触碰,顾铮得寸进尺,在桌儿下夹住他的腿。

卓杭叹了口气,心想:午市前这交易是做不成了。

顾铮说:“上次做空只有我们,这次多空对冲会有很多合作伙伴。”

“廖氏兄弟压上全部家当,中伟华叔还是投3亿,我出2亿,我领导和胖子各投1千万,后续可能还会有其他人追加投入。”

顾铮握住卓杭的手,清楚地让他知道:就算没有至亲的支持,他也不是孤军奋战。

“卓杭,这次我与你承担同样的风险与收益。”

他们的合作不仅是欲望和利益,他也可以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让他纵横商海所向披靡。

“你可以做一切你想做的,放手去做。”

第28章 出师未捷

戎元集团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全国连锁机构,业务涵盖家具、景观、建材、设计、施工等领域。今年是戎元成立20周年,集团发展战略从B端供应商市场,向C端高端装修目标群体转移。虽地板和装修都用木头,但所用木材在质地和加工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戎元无法生产出符合装修目标群体需求的地板,所以需要收购地板供应商。

珍馐海汇春节人满为患,顾铮提前半个月花了双倍价钱订了包厢,初次面访带着十足的诚意。

“戎元没上市前,就是北市的小装修公司,那时多亏王局照拂。”姜永元身着轻便的运动服,面上一直挂着笑,“王局年前跟我说,同事的儿子想见我。我一直在国外,昨天刚回来,今儿个就来赴约了。”

顾铮立刻起身敬酒,“王叔经常跟我爸一起下棋,总是夸您经营有方赚钱有道。”

跟年过半百的企业家打交道,开场白必须油腻,油到脚趾扣地才能博取好感。

姜永元笑着与他碰杯,“那你是想跟我聊经营,还是想聊赚钱啊?”

上市企业老板最看重利益,姜永元与王广存一样,现在客气是卖介绍人的面子,若无法提供切实利益,就不会有合作的可能。

顾铮言简意赅,“听闻戎元集团今年要转战C端市场,我正巧认识几个板材供应商,就想跟您聊聊有没有合作的机会。”

企业收购动辄数十亿资产,股东要评估被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债务问题、经营状况和法律风险等情况,因为收购所需资金较高、涉及的决策层较多,所以谈判周期通常为1-3个月甚至更久。

谈私募能一次要来钱,谈收购至少要十次,所以顾铮本次谈判目的不是谈成,而是:探需。

要知道姜永元与毕浩南的关系,纽腾的核心优势,姜永元对收购公司的要求……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看来你是赚钱和经营都想聊啊。”姜永元夹了只开背虾,嚼两口,“虽然大家都说这儿的虾好吃,但吃了10多年自己家厨师做的,冷不丁换口味还真有点儿不习惯。”

“我口味比较刁,虾比起红烧还是更喜欢吃清蒸的。我知道自己挑食,就聘请了专门的厨师,按照我的口味做。”

这老登哪是说虾,分明是在说跟毕浩南接触10多年知根知底,不能让他一个外人撬行。

这可难办了。

初次探需若切不到要害,就很难有后续谈判的可能。

顾铮也跟着暗喻,“您挑食,我也是,但有些东西不是想不吃就能完全躲过的。上次吃日料看着盘里的东西挺好看,结果吃嘴里恶心够呛,那滋味儿别提多难受了。”

“对于咱们挑食的来说,菜肴能不能入口,厨师的厨艺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食材本质。现在挺多东西做得花里胡哨的,只看表象远远不够,必须得知道盘中放的究竟是什么。”

姜永轻笑,“你这小朋友挺有意思,挑食还挑得理直气壮。”

顾铮满上二人酒杯,笑着敬酒。

酒过三巡,姜永元终于切到正题:“你认识的地板厂有没有规模大一些的?”

他问的是“工厂规模”,而不是“硬件设施”,这说明姜永元比起厂商的实际生产能力,更在意面子。

顾铮试探道:“什么样的算规模大呢?是正儿八经做地板的上市企业,还是三流地板贴标出口的工厂啊?”

姜永元眸色微闪,道:“这桌儿上有主菜有配菜,有热菜有凉菜,有硬菜有充数的菜,这些菜不一定要每道都要吃。”

这老登不聊收购转聊菜品,就说明没聊到点儿上。

这桌子菜是按点评网友推荐点的,桌上只有雪绵豆沙没动筷,顾铮拿勺子挖一大口往嘴里炫,“点了肯定是要吃啊,不吃多浪费啊。”

“不想吃,非要吃它做什么?”

顾铮强压下被€€的不适,道:“刚没吃是没注意有这道菜,不想吃花钱点个摆设也没必要啊。”

姜永元也跟着舀了点儿雪绵豆沙,一语双关道:“确实,花钱买个摆设没必要。”

“这桌儿菜成本也就几百块,但饭店除了食材费用还要承担房租水电、人工费、品牌宣传费等,所以这菜价就贵了。”顾铮说,“我朋友想在我的广告公司投放广告,我若是一分钱不赚他,公司没有利润,员工得不到即时收益,久而久之合作就会很难持续。”

“利益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倘若厂商收购价远低于工厂实际价值,厂商得不到利益,为什么要甘愿被收购呢?”

毕浩南坐拥百亿资产又有名企背书,姜永元跟毕浩南的关系显然比跟他更近,顾铮谈判没有优势,只能点到即止、委婉暗示。

姜永元再次点头,满上酒杯,道:“谢谢你的提示,收购的事儿,我会慎重考虑。”

顾铮饮尽杯中酒,说:“谢谢您的时间。”

*

出师未捷,顾铮火速回俞城搬救兵。

澜海商务销售年入5-10万,年销售额不过百万;KA平均年入20-30万,年销售额不过千万;年薪百万的KA,年销售额过千万,在广告行业当属凤毛麟角。

顾铮入职仨月,签了俩框架,年销售额1500万。

销售这工作,有资源就容易,没资源就难。

林奕然赏识顾铮,经常带他一起谈单,将谈判思路、话术、技巧倾囊相授。顾铮年前跟林奕然说了多空对冲项目,说自己年后够呛有时间上班,委婉表示想离职。没想到林奕然仔细盘问过项目后投了一千万,说澜海考勤不严,在这儿上班是副业,别耽误主业赚钱。

林奕然为了将顾铮留在KA,给了他最大限度的自由。

“小顾啊,帮哥整个表呗。”胖子边擦鱼缸边说。

“张哥啊,我最近刚签俩客户,手头活儿挺多的,要不你找马哥帮你做吧。”

马哥就是旁边儿经常啃苞米的老大哥,他已经俩月没开单了。

顾铮这话一是指自己签了两单今非昔比,二是暗讽人效低的KA没资格指挥人效高的KA做表。

一语双关,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老大哥闻言虎躯一震,胖子放下鱼缸,陈夕挑眉,“行事儿了你,平时不来上班,签俩客户找不到北了?”

林奕然能给他一千万,就说明手里远不止一千万,陈夕每月销售额都过百万,这两口子年销售额没准儿过亿。

顾铮认怂,“没行事儿,还有问题想向陈哥请教呢。”

陈夕:“说。”

“我跟竞对一起谈业务,甲方老板跟竞对关系好一些,我没有客情,想在短期撬行,要怎么做?”

胖子接茬,“就是谈生单呗。”

“生单?”

这单还分生的和熟的?

胖子点头,“KA攻坚关键客户通常需要大半年,客户通过认可你的人来购买你的产品,这种先处关系再签约、瓜熟蒂落的单是熟单;极少数有一定关系但又没那么熟的客户,通过关系来切入产品,在三个月甚至更短的期限内签约的,就是生单。”

“那生单和熟单,哪种更难签啊?”

“当然是生单。”胖子说,“熟单是通过长时间公关,让客户对你知根知底,从而产生信任。客户信任你后,你就是卖坨屎,他都能笑着接受。”

顾铮一个头两个大,姜永元跟毕浩南认识10多年,姜永元没准儿能真的笑着接受坨屎呢。

“我想短期签约生单,就没什么办法?”

俩KA齐刷刷摇头,陈夕若有所思,顾铮鬼哭狼嚎,“陈哥救我!”

陈夕回忆道:“签第一个关键客户之前,所有人都说他家无法跟澜海合作,就连林哥也不想把开发客户的权限给我。我那时缺钱没办法,就硬着头皮在甲方那耗着,老板不待见我,负责人给我穿小鞋,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瘦了十多斤。那时心中就有一股劲儿,一个月内往甲方那跑了36次,现在想想觉着挺傻的。”

“那时竞对是甲方老板娘侄子的公司,我通过跟负责人软磨硬泡搞到甲方老板的真实需求。老板摇摆不定,我就天天往他跟前儿跑,也不过度承诺,就是用尽一切手段不让他跟竞对签协议,拖到甲方到市场营销节点,不得不做选择。”

“社会鱼龙混杂,耍心机的销售很多,老板或许就是看上了我这股傻劲儿,最后选择了澜海。”

回想过往,陈夕心中似有一团火,坦诚炽热。

“所以当竞对强劲、签约客户困难很大时,推进还不如拖着。只要先让老板不跟竞对合作,拖到甲方营销节点,或许就柳暗花明了。”

“做销售的,胜者为王。现在与其去想如何签约,不如去想如何不让甲方与竞对签约,把甲方对他们的好感度都耗光,你就赢了。”

“加油,顾铮,你可以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