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难撩 第64章

“灭齐的指令难道不是你下的?”她质问着,并不断向子冉逼近,所有言语几乎都是怒吼而出,她在宣泄心中的不满与恨意。

这是子冉几乎不曾见到的一面,陌生,但又无比真实。

“如果没有你的授意,范梁敢对齐王动手吗?”她走到了子冉的身前,瞪着仇恨的眼睛,那一直在强忍的泪水从她的眼角缓缓流下,“前线那些人,难道不清楚我与齐国的关系。我和你的关系。”

“现在你来这里,想告诉我什么呢,告诉我这一切跟你没有关系吗?”姬蘅看着子冉忽然发出冷笑。

她的笑,是那样的无奈。

凄惨,悲苦。

第072章 将星陨落

“不是的。”子冉靠近道,她伸出手,却被姬蘅用力打开。

“别碰我!”姬蘅瞪着充满怨恨的双眼,向子冉宣泄着自己心中的不满,“如果一开始你什么都没有做,我绝不会任何的怨言,也不会多说一句,因为你我本就不相欠,你是燕人,是燕国的王,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你身为王应该做的。”

“可偏偏你什么都想要。”姬蘅一边说着一边后退,无望到充满希望,再到失望,犹如从泥潭中被人救起,却又被亲手推向深渊,“你才是那个最虚伪的人。”

“为什么要接近我,又为什么要做出那样的事。”说话的时候,两行泪水从她眼角流出,“你不觉得虚伪吗?”

子冉体内的狂躁不安逐渐褪去,变成了痛苦,挣扎,就像陷入了黑暗之中,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好像在远离她。

不被信任,被抗拒着,引发了她的恐惧与更严重的不安。

自责,愧疚,再次涌入心中,变成了她对自己的痛恨。

这不安所驱使她做出的决定,是她无法克制的,明明她的内心深处并不想要如此。

可是她的举动却不受她所控,当冷静下来后,因为悲观而产生的恐惧占据了她的所有。

子冉向前逼近,“不是这样的。”可是她却不知道要如何诉说自己的内心,那样苦涩,又充满了阴暗,见不到任何的光。

“别过来!”姬蘅将她呵止,“既然你要灭齐,那我也是齐人,为什么不把我一起杀了?”

“这样你就可以心满意足了。”

子冉被姬蘅的话所吓,于是不敢再向前逼近,她看着姬蘅,没有说任何的话。

“对不起。”许久之后,子冉用着很细微的声音说出了三个字。

殿内瞬间变得无比安静,姬蘅在子冉的眼底再一次看出了久违的愧疚,这样的愧疚,也将她的不安抚平,她的眼中只剩下无奈与悲伤,这一刻,她只当她是燕国的王,“你走吧。”所以她不应该有怨念。

子冉没有停留,她看了姬蘅一眼,便失魂落魄的转身离开了中宫。

青荷急忙入内,“公主。”并仔细查看着姬蘅,“他有对您怎么样吗?”

姬蘅乏力的倒在了窗前的坐塌上,一种无法言喻的情绪,所衍生出来的痛苦,遍布她的全身。

子冉没有回到自己的宫室,而是前往了昭阳公主的住所。

今日的夜宴,昭阳公主也在,目睹了全部过程的昭阳公主,很是诧异姐姐的到来。

“蓟城的秋天寒冷,王兄进来坐吧。”昭阳公主倒了一碗醒酒的汤,她看着脸色泛红的子冉,“王兄没有去中宫吗?”

子冉长叹了一口气,昭阳公主很快就发现了姐姐的异常,她将侍女全部屏退。

随后走到姐姐身侧跪坐下,“阿姊。”

“昭阳,我今夜来,是有些事要跟你说。”子冉却将妹妹的话打断。

隐约感觉到什么的昭阳公主,内心之中充满了强烈的抗拒,“我不要。”

“只有你能帮我了。”子冉看着妹妹,哀求道。

燕王冉四年,深秋,继五国联军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三城后,燕国上将军乐易独率燕军攻破临淄。

齐王姬如被杀,一部分被俘的宗室也未能逃脱,齐国重臣王贾带着齐王的嫡长子姬璋逃往即墨,并将太子姬璋立为齐王。

至此,拥有千里之地的齐国便只剩下即墨一座城池,齐国,名存实亡。

是年九月,燕军引兵东围即墨,准备彻底灭齐,与此同时,列国都在观望,包括先前联军的诸侯王。

因此,乐易引兵围城后,没有擅动,而是派亲信快马将消息传回蓟城,同时还将俘虏的宗室与齐国的贵族及大臣一并押送回都。

即将进入冬天的燕国,气候异常寒冷,不少齐国宗室因为无法适应而病死在了前往燕国都城的途中。

至蓟城时,昔日仗着作为大国而飞扬跋扈的齐国贵族们,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神采,他们衣衫褴褛,手脚都戴着镣铐,在燕人的唾骂下,被燕国士兵押着游街示众。

“快点走!”士卒们手持马鞭,就像对待牲畜一般随意鞭笞着这些俘虏。

因为食不果腹,拖着一副力竭的残躯,所以他们的行动十分迟缓。

但赶路的士卒却丝毫没有怜悯之心,即便是对着妇孺。

赶路的队伍中,一孩童因为寒冷与饥饿晕厥了过去,众人纷纷停下脚步。

但却被燕国的士卒若不容忍,并进行了言语的辱骂与动手鞭笞。

其中一名男子实在忍不下去了,遂伸手将士卒手中的马鞭拽住,“我的妹妹是你们燕国的王后!”

士卒们听后,不但没有畏惧,反而变本加厉的惩罚起了他,他们将其踹到在地,抽笞着马鞭,“你以为这里还是齐国吗,你们这些公子,如今也不过是阶下囚罢了。”

“齐国亡了,再没有人能够救你们。”

队伍当中传来了抽泣的声音,士卒遂押着他们继续赶路,“老实点。”

€€€€燕王宫€€€€

前线的军报传回了蓟城,“我军顺利攻破临淄,但齐国重臣王贾带着齐太子姬璋逃往即墨,并立其为王,上将军已引兵围城,还请大王示下。”

与此同时,上卿剧昕也传回了一些关于诸侯国的动向。

看着这些奏报,子冉最终做出了决策,“撤兵。”

从前线回来的士卒大为震惊,因为现在是燕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齐国的负隅顽抗,也只能坚持一阵。

“是。”

“大王,一个月前,从前线送回来的齐国俘虏,已经相继抵达了蓟城。”章平将一份名册呈上,“途中死亡人数过半,有齐国王室子弟,以及齐国贵族,高氏,崔氏,及文武大臣,一些体弱的,病死在了路上,剩下的这些人要如何处置。”

子冉思索了片刻,“先关押起来吧。”

“是。”

“临淄已陷,齐国彻底失势,即墨城即便坚固,也难抵全胜之师,此时突然撤兵…”昭阳公主随在一旁,她看着子冉,若有所思,“王兄其实,根本没有打算灭齐吧。”

子冉看着俘虏的名册,“齐国已经付出了代价,诸侯王们都在隔岸观火。”随后她将一份册子交到了昭阳公主的手中,“我不能让燕国真的毁在我的手里,趁我还清醒时。”

“等凯旋,我会着重提拔乐华。”子冉又道,“乐氏一族对燕国的忠诚,毋庸置疑,这次对齐国的战争,从前线送来的战报中,有她的全部功绩,不输男子的骁勇,加上女子的心细与缜密,她的才华,远胜她的父兄。”

随后她起身走到一张挂在墙壁上的地图前,负手而立,看着原本属于齐国的疆域,如今有半数归于燕,“父王用了十五年,我用了十年,燕国才走到今日。”

“如此,对于燕国,我也算是无愧了吧。”

是年冬,燕国撤兵即墨,齐国得存,此战彻底改变了九州的局势,令齐国元气大伤,而最西边那个未参战的国家,即将崛起。

燕王冉四年十月,上将军乐易将军队留下来镇守收复的失地,而后便带着亲信将领回朝复命。

就在返回齐国的路上,队伍突然遭遇袭击,上将军乐易中伏击而亡,其副将乐简也身受重伤。

“大王,边境传来了消息。”章平脸色慌张的踏入殿中,而后满脸悲伤的说道:“上将军在回燕的路上遭遇伏击,不幸殒命。”

“我知道了。”子冉的声音很是平静,眼里看不出丝毫的波澜。

“阿兄。”只有昭阳公主看出了她内心的苦闷与悲伤。

是年十一月,燕国大雪,乐氏兄妹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蓟城,喜事变丧事。

灵柩抵达蓟城的当天,燕王子冉亲自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队伍在城前停了下来,乐华命人放下棺椁,带着人马上前跪拜君王。

子冉上前亲自扶起二人,“寡人闻你二人父亲之故,不胜悲痛。”

“于即墨撤兵之后,臣等随父亲回燕,却在临近燕国的地界遭到一小股人马的突袭。”乐华向子冉奏道。

“以上将军之勇,怎会如此?”子冉追问道。

“父亲是为了救我,才身中流矢,耗尽精血,不治身亡。”乐简抱着负伤的右手,朝子冉跪了下去,恸哭道:“父亲之死,是臣之过。”

遇袭的大概过程子冉已经了解,并且派出了人马调查,但她的心里十分清楚,这场刺杀定然与列国有关。

乐易的帅才,在对齐之战上,让九州震惊不已,尤其是参战的诸侯国,他们亲眼所见乐易之勇与军事天赋。

想到这儿,子冉既痛心又愧疚,她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到棺椁前,城池上空降下的漫天白雪,犹如上天的哭嚎。

才不过而立之年的子冉,却略显老态,干涩的眼里,涌现出了泪光。

她伸出手撑着身子,看着棺椁内死前因失血而面色惨白的人,片刻后解下了自己的裘衣,盖在了他的身上。

“将军之死,是寡人之过。”她仰天长叹一声,其声颤,悲凉尽显。

随后,人群中传来了哀嚎与哭泣之声,有乐易的亲族,同僚,门生,以及亲信。

将星的陨落,也让整个燕国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子冉解衣之后,伸手扶住棺椁,“进城吧。”

几位燕国的元老及重臣,还有宗室大臣,也都纷纷上前抬棺。

君王亲自扶棺入城,这是子冉能赐给乐易死后的,最大殊荣。

第073章 北国风雪(上)

燕王冉四年十一月,燕国以上将军殉国,对其追封,同时加封他的一双儿女。

是月,对伐齐有功的将领按照功勋进行封赏,作为首功的元帅已经殉国,所以他的封赏便加到了其女乐华,其子乐简的身上。

而按照功勋,伐齐之战,其副将乐华在几场关键的战役中分别取得了先登与斩将之功,并解围了一场僵持不下的攻坚战,济水之战,其功仅次于上将军乐易。

于是子冉便在朝堂上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封君。

在朝堂上追悼完上将军乐易,因功升任上将军的剧昕,念出了乐华的所有功绩,紧接着便说出了燕王对她的封赏,“乐华将军之功,唯次上将军,然上将军已故,当抚恤其嗣,故赐首功,燕国今日能有此荣昌,赖诸将舍命浴血沙场,遂封为,昌国君。”

而乐易的长子乐简,只被封做了侯,就连同样取得了功勋,并为伐齐出谋划策的剧昕也仅是侯爵而已,这样的封赏很快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群臣议论的,并非是因为乐华的功勋,而是她作为女子,被封为君,地位仅次于王之下,这是千百年来都不曾有过的先例。

“大王,乐华将军是女子,您让她进入军营又提拔为将军,这已是破例,因为战争的需要,所以没有人阻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