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翰林院里,大家基本都是和文墨打交道,大多数是各干各的活,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社交的。
据陆川的观察,翰林院大多数官员都是在看书偷闲,有些喜欢看典籍,有些喜欢看闲书,还有人偷偷在看大安报纸,总之都很清闲。
得出这个结论后,陆川眼睛都亮了几分,这翰林院不失为一个咸鱼躺平的好去处。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事情做比有事情干更让人痛苦。没有事干意味着上官不看重,没有表现自己的途径,也就没法往上爬。
但对陆川不一样,他不想当什么大官,只想当个小官,和谢宁平平淡淡地过日子。
一上午的时间,陆川也没干什么,翻看着自己桌上的书籍,都是各朝各代的典籍。
这典籍跟他读书时看的课外延展书差不多,当时还要应钟博士的要求,写自己观点和注释。
可能是习惯了,此时看到这些书籍,陆川不仅没有生厌,反而有股熟悉的亲切感。
时间很快过去,陆川感觉没过多久,就到了用午膳的时间。
翰林院是有小食堂的,中午包吃一顿,就是味道有些难吃,菜品也有点素,陆川这么不挑的人,都有些食不下咽。
“还是快点吃吧,用膳时间并不长,翰林院就这伙食,若是不喜欢吃,就少吃点。”
王允知夹起一筷子豆芽,面不改色地塞进嘴里。
众所周知,翰林院是清水衙门,朝廷拨下来的经费有限,伙食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都说翰林院清贵,确实是清贵,就是太清水了些。
陆川往嘴里塞了一口饭,边吃边想,要不明天让人送饭过来?横竖从家里到翰林院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像是看出了陆川心里的想法,王允知说:“你趁早给我打住!”
陆川抬头,一脸惊诧:“你知道我要干嘛?”
王允知轻蔑一笑:“无非是想让家里人送饭罢了,每个新进翰林院的官员,第一天都是这个想法。”
陆川问:“那为什么不行?”
王允知解释:“能在翰林院里当官的,有一半是家里条件不错的,送个饭自然不成问题;有一半则是指着俸禄过日子的,只能吃食堂的。”
“而且这条件一般的,有部分还是上官,为了不得罪上官,像咱们这些小官,基本也都是在食堂吃。这情况在翰林院,都是大家默认的惯例了。”
陆川恍然,一个下属吃得比上官还好,确实容易惹上官的眼,除非他不想当这个官了,否则没有一个人会这么没眼力见,故意去得罪上官。
陆川叹了一口气,当官也不是那么好的,处处都得注意着。
好在一同入职的王允知和他交好,把这些翰林院潜在的规则给他说了,要不然明天还真不知道会犯哪个上官的忌讳。
王允知有他爹罩着,和陆川可不一样。陆川虽然是永宁侯的儿婿,但文官可不会给一个武官的儿婿面子,他只能把自己当一介寒门书生,初入官场,做低伏小,谨小慎微。
陆川继续吃饭,还没吃两口,又突然开口:“我上午看大家好像都挺闲的,翰林院都这么闲吗?”
王允知说:“翰林院主要是为陛下起草文书、讲读经史,纂修史书以及为朝廷选才育才。”
“自陛下登基以来,只下令纂修先帝一朝的国史,于一年前已经修完了。至于选才,就是主持科举,现在殿试刚结束,自然没什么需要忙活的。”
“翰林院暂时都没什么活儿,你上官若是不安排活儿,也很正常。你就当在国子监时一样,多看看书,积累知识,以后会用得上的。我们翰林院的藏书是出了名的多,外面可找不到。”
王允知说到最后一句,还朝陆川眨了一下眼,那意思就是让他抓紧机会,趁着还在翰林院,能进翰林院的书库,就多看几本书,出了翰林院可就看不到了。
陆川意会,回了他一个“明白”的眼神。
在翰林院上值的第一天,没发生什么意外,也没有人特意来刁难他,陆川在翰林院看了一天的书,到点就回了家。
谢宁在家补了一个回笼觉后,起床时已经是中午了,索性便没去报社,给自己放一天假。
他在家练了一会儿武,出了一身汗,整个人都爽快了,都有心情让厨房给陆川做好吃的,庆祝陆川今天第一天去翰林院。
陆川一到家,厨房就已经把饭菜做好了。闻到食物的香味,陆川连身上的官服都没换下,直接到饭厅坐下,开始用膳。
因为中午吃得少,距离下值还有一个时辰,陆川就已经饿得不行,如今更是饿得浑身发软没力气。
谢宁难得见陆川吃饭这么急,边给他盛汤边说:“慢点,吃这么快小心呛到,先喝口汤顺顺。”
陆川接过汤碗,用勺子喝了两口,一口热汤下肚,加上刚才垫吧的那两口饭菜,感觉缓过来了一些,速度也就变慢了。
谢宁问:“今天去翰林院感觉怎么样?怎么回来这副样子?”
陆川夹了一块排骨到谢宁碗里,才又给自己夹一块,说:“翰林院的伙食太差了,中午没吃多少。”
谢宁惊讶:“伙食很差吗?我听别人说,翰林院清贵,凡是文官都想进翰林院呢。”
民间有句话,叫“非翰林不入内阁”,意思是一个官员若是没有进过翰林院,是没有资格入内阁的。
所以大家都抢着要进内阁。
陆川自嘲:“是清贵,就是太清贵了,才没钱改善伙食。”
谢宁看陆川都这么饿了,还想着自己,给自己夹菜,也心疼地给他碗里夹他喜欢吃的菜。
“既然伙食这么差,不然明天我让人给你送饭?”
陆川阻拦不得,只能任由谢宁往他碗里夹菜,没一会儿,碗里就都是菜了。
闻言陆川抬头:“这可不行,那么多上官都吃食堂的饭菜,我一个小官,比他们吃得还好,我还要不要在翰林院干了?”
第170章 妇人
在翰林院当编修的日子意外地平静,钱大人没有安排什么活儿。陆川一开始还觉得无聊,后来去了翰林院的书库,他就一点儿也不觉得无聊了。
陆川正看着一本前朝典籍,窗外的阳光明媚,偶尔传来小鸟叽喳的声音。春日微风和煦,时不时吹动书页,这时陆川就会稍微动一下手指压着书页。
不知过了多久,陆川翻到了最后一页,显然已经把书看完了。他把书合上搁在桌子上,端起桌上的茶杯,给自己润下嗓子。
看着桌上的史册典籍,陆川不禁感叹,遥想当初他刚来到大安时,连四书五经都看不懂,还是靠着原主在书上留的注释,才勉强看懂意思。
当初的他也不会想到,曾经的理工男,如今对这些晦涩的文言文已经能够流畅阅读,甚至还能看得津津有味。
果然是岁月使人成长啊!
又到了中午用膳时间,陆川主动喊杨仕坤一起去食堂,杨仕坤在书页间插了张书签,把书放好和陆川一起出门。
作为一起进翰林院同伴,即便杨仕坤比较社恐,这些日子下来,陆川和他多少也有些熟悉,至少是可以相约一起到食堂吃饭的关系。
翰林院的日子平淡还轻松,陆川过得比在国子监读书时还舒适,连带着精神面貌都好了许多,整个人容光焕发。
王允知嫉妒得不行,他现在跟着他爹一个手下后面学习,每天一堆活儿要做,感觉皮肤都变差了,还悄摸用了自家夫人的护肤品。
对此陆川只能说,能干的人多干点,他咸鱼一个,一点儿也不羡慕。
在翰林院悠闲度日的陆川不知道,其实有人早在他殿试之前,就计划好要如何为难他。
“大人,这是在下最近写的文章,还请帮忙指点一二。”一个穿着华贵的书生,把盒子往对面推了一下。
连英杰抬手掀起盖子,上面放着一沓文章,文章下面隐约露出的一角确实银票。他把卷子掀起一角,在心里数了一下银票的张数,满意地露出一个笑容。
“知道了,本官回去会仔细看的。”连英杰说。
书生谄媚一笑:“那在下就先多谢大人了,大人博识多才,定能给在下一个满意的答案。希望以后还能留在京城,继续向大人请教问题。”
连英杰把盖子合上,端起酒杯饮了一口,意味深长地笑道:“会有这个机会的。”
书生殷勤地站起身,拿起酒壶给连英杰续杯,连英杰却捂住了杯口。
“酒就不多喝了,一会儿还得回家,醉醺醺的,让人见了有损朝廷的颜面。”
书生意会,点头附和:“大人所言极是,作为朝廷命官,是不该在外饮酒放纵。不过在下看大人挺喜欢喝这个秋露白,不如带两瓶回去?在府中饮酒应该无碍吧?”
连英杰故作犹豫,书生此时极有眼色,不待连英杰说话,径直走出厢房,吩咐小厮去让店家打包几坛子秋露白,给送到连府去。
连英杰阻拦不得,只好任由他去。
之后两人又说了几句有关文章的话,连英杰就表示要走了,书生恭敬地把连英杰送上马车,一路极尽谄媚,力求把对方伺候好了。
书生目送着马车远去,直到看不见马车,才转身回到厢房。
厢房的门一关,书生的脸色就变了,抄起桌上的杯子,用力摔到地上。
“这姓连的,也未免太贪了!”
小厮赶忙劝道:“我的爷诶!可小声一点儿,小心隔墙有耳。”
书生的声音顿时小了,显然是怕了。不过他刚才伏低做小的憋屈还在心口,就算小声也要骂出来。
“实在是贪得无厌!都给了一千两银子还不够,就几壶酒都要贪!”
“不过是区区六品小官,就敢如此放肆!若非他身后站着吏部侍郎,我看谁还会巴结他!”
说起那几坛子秋露白,书生就心疼得不行。
这秋露白在京城可是名酒,一坛子就要五十两银子,他一下子让人送了四坛,又花了二百两,可把他心疼坏了。
不过为了能留在京城,付出再多,他也认了。
瘫坐在马车上的连英杰,并不知道方才还在一脸谄媚讨好自己的人,此时正在背地里骂自己。
他曲起一条腿,一只手搭在膝盖上,颇有兴致地点着银票。得了这笔银子,应该能给百香楼的秋离姑娘赎身了。
他最近迷上了百香楼的秋离姑娘,容貌妖艳,声音却极其清冷,听得他心都要酥了。
这位秋离姑娘,容貌有几分像谢宁,都是艳丽型的,不过秋离姑娘的性子可比谢宁要好,温柔可人有眼力见。
连英杰又想起了求而不得的谢宁,本来笑意吟吟的脸一下冷了下来,显然是想到了谢宁现在的丈夫€€€€今科探花陆川。
早在陆川考了会试第七名时,连英杰心里对他就已经开始防范了。
以他们的身份,注定是敌对的。不光是因为谢宁的缘故,还因为他之前找人想要毁了陆川的名声,断了他的前程,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仇是结下了。
所以连英杰要用一切权力打压陆川,让他永远也不能出头,否则遭殃的就是他了。
好在他如今在吏部,负责官员的任免调动,就算陆川考上了进士,想当官还是得经过吏部的调任。
连英杰早早就跟人打好了招呼,要把陆川调进吏部当官,当他的手下。到时候他作为上官,天然就能把他打压下去,还能把人安排去干一些脏活累活,功劳都是他的。
连英杰想得很好,人也打点好了,就等着殿试过后,把陆川调到吏部来。
结果陆川因为容貌冠绝,被圣上钦点为今科探花,直接进入翰林院当编修,致使连英杰的一系列计算瞬间落空。
吏部的手再长,也伸不进翰林院里去,能在翰林院待着的官员,不说各个都清高,至少是看不起连英杰的收买的。
所以陆川才能在翰林院一直悠闲度日。
当时听着街上百姓对陆川的各种称赞,连英杰面上不显,回到家就把书房给砸了。
连英杰恨得不行,却又无可奈何。此时看着手上的银票,他不禁在想,若陆川没考中探花,今日来讨好自己的人就该是陆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