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秀才和他的侯门小夫郎 第195章

在官场上的事情,陆川从来不瞒谢宁,谢宁出身武将之家,对于文官之间的龃龉不怎么了解,陆川得让谢宁知道他走的每一步,这样才不会因为未知而担忧。

之前在翰林院的时候,陆川每天净看书了,回来也会给谢宁说些在翰林院听到的八卦,比如表面清高的高大人在家里是个妻管严。

一般这种八卦,谢宁是最爱听的,常常听得连菜都忘了夹,还得陆川伺候着夹菜。

昨晚听了陆川在户部被无视的一天,谢宁可气坏了,但今天赏赐一到,就暂时忘了那些糟心事儿。

过了兴奋的那个劲儿,他才想起要问陆川。

陆川给谢宁夹了一块红烧肉,说道:“今天还是有六个人没来,我直接写折子,让尚书大人把那六人撤职了。有了这一番杀鸡儆猴,剩下的八人全都服服帖帖的,以后办事应该不会拖后腿。”

听到陆川顺利解决了部下的问题,谢宁松了一口气,随即又开始不满起来:“你怎么说得这么简单?说详细点。”

然后陆川就一边给谢宁夹菜,时不时催他吃菜,一边声情并茂地给谢宁描述当时的场景,一顿饭下来,花了快一个时辰。

饭毕,谢宁满足地用帕子抹了下嘴角,既吃饱了肚子,又满足了他的八卦欲。

谢宁眉毛上扬,满脸笑意:“活该!让他们用权势压人!咱也是有靠山的人。”

“那个宣旨的公公来得正是时候,巴掌啪啪打在他们脸上,听着真爽!”

“要是能看到那几人的反应就好了,一定很好笑!”

宣旨的公公走后,元章义他们不敢再闹。明眼人都知道,陆川一个六品小官,能得圣上亲自下旨封赏,至少短时间内没人敢惹。

他们哪里还敢再闹,何况陆川还捏着他们的把柄呢。

元章义能屈能伸,当即就向陆川服软,承认是自己身子不好,不能胜任令史这个职务,然后灰溜溜地走了。生怕走慢点陆川就改变主意,把因病告假改成了玩忽职守,到时候他还得挨上一百杖。

剩下的几人看元章义都走了,自持没有那个资本跟陆川硬杠,也都灰溜溜走了,放不出一句狠话。

不做事的人走了,剩下的八人面对陆川噤若寒蝉,一个个怕得不行,怕陆川一并把他们都踢了。

毕竟陆川如今可不仅仅是商科的主事,还兼任着市舶司的主事,他们之前还舔着脸主动去市舶司帮忙呢。

陆川看这些人是能干活的人,也没打算继续踢人,经过这一番杀鸡儆猴,剩下的人应该不会再无视他的命令了。

陆川也没马上就去市舶司的院子,等把商科的事情理顺了,再去市舶司也不迟。

而且晚几天去,还能让市舶司的人心生忌惮,方便他以后行事。

于是陆川在商科让李令史他们介绍一下他们平时干的活,在商科需要做些什么,他好在心里有个数。

陆川和谢宁来到书房,陆川坐在桌子前,谢宁横竖没事干,就站在旁边给陆川磨墨。

谢宁一边磨墨一边问:“这商科都没什么事务,你准备做些什么?”总不能没事找事儿干吧。

陆川还真准备没事找事儿干,他说:“商科如今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收不上来税,大安的商税如今是三十税一,如此低的商税,竟还收不上几个钱来,不过是因为京中权贵太多罢了。”

若是算上商户被京中权贵交的分红,其实他们交的税钱也不算少了,一半的利润,若是能交到国库,国库能丰裕到让圣上笑出声来。

本该是朝廷的钱,全都进了那些官员的口袋里。圣上倒是眼馋,有意想整治,但牵涉得太广了,一旦整治容易动摇朝廷。

就陆川所知,其实连永宁侯府名下的铺子,也没怎么交过商税。

户部吝啬,每次拨给北疆的军饷都抠抠搜搜的,永宁侯也不想把税银白白交到户部,省得进了户部也用不到北疆军身上。

谢宁表情讪讪:“其实我陪嫁的几间铺子,还有报社,好像也没怎么交税。”

陆川手里的毛笔一顿,墨水滴落在宣纸上,晕染了墨迹,好在是草稿,也不碍什么事。

陆川安慰道:“无碍,以往大家都不交商税,你没有交税的概念也正常,而且报社赚到的银钱,都让你拿去做好事了。两相抵消,也相当于你交税了。”

自家夫郎不交商税,当然不是宁哥儿的错,是户部的问题,他们没能把税收上来,形成了惯例,宁哥儿才没有交商税的概念。

若是京中每个商铺都交商税了,以宁哥儿的秉性,也肯定不会逃税,所以都是户部的问题,是朝廷的问题。

陆川甩锅非常自然。

作者有话要说:

解释一下永宁侯为何不交商税:

第一,满朝文武名下的商铺都不交商税,如果只有他交,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第二,相比于把钱交给户部,再由户部当军饷发给北疆军,他更倾向于自己分配给那些伤残的士兵,前文也写了永宁候府的大部分收益是用在这方面。

至于谢宁,他没成亲前没接触过生意,之后也是交给谢母安排的掌柜来打理,他压根就不知道还要交商税这回事。报社的事务大多是交给荣斋先生处理,他只负责报纸的内容。

第202章 计策

“这是不是有点过了?”贺尚书看完陆川写的计划,一脸为难。

这法子有点无赖了。

陆川说:“不下重药,那些大人们会愿意让一部分利吗?”

贺尚书一塞,确实如此,想要从那些官宦权贵口中夺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否则圣上登基多年,也不会一直不敢动作。

见贺尚书面上还是犹豫,陆川又说:“这法子用不用,还得陛下抉择,尚书大人不必如此担忧。还是说尚书大人舍不得交那点商税?”说到后面陆川忍不住打趣他。

贺尚书为难的表情瞬间变了,连连摇头:“自然不是,交商税乃是天经地义,本官夫人名下的铺子也不例外。”

大安的官员不得经商,但店铺田庄可以挂在夫人或夫郎名下。

对比于交的那点商税,还是好好办差,让圣上更加看重才是贺尚书的想要的。到了他这个职位,钱财金银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不能更上一层楼。

陆川写的这份折子,是容易得罪人,不过圣上不一定会通过。哪怕通过了,跟他关系也不大,上头有圣上顶着,下头有陆川执行,他顶多挨几句骂。

这么一想,贺尚书捋了一把胡子,沉吟片刻,眼神变得坚定,决定把人带去见圣上。

圣上看完陆川的折子,脸色也是一言难尽,既觉得这法子无赖,又能从中看到希望。

他抬眼看向殿下的陆川,眼里满是惊奇,这位他前几天才嘉奖过的探花郎,永宁侯的儿婿,竟然是这样一个人!

光听永宁侯的描述和王勤查到的信息,圣上还以为陆川是个有礼君子、颇具才华的读书人,但这折子上写的,却不像是个读书人的行径。

倒像个为了要债而不要脸皮的无赖。

陆川和贺尚书并肩站着,恭敬地垂着眼皮看地板,任凭圣上打量。

身长玉立、穿着普通的青色官袍,仍能看出几分温润出尘的容貌气质,不愧是他亲自封赏的探花郎。

确实是个有实干的,不被世俗礼教束缚,是个可用之人。

陆川在圣上心里的份量,因为这封折子,又加重了几分。

这陆川就不得而知了,他心里只想着,圣上要看他到什么时候?他虽然垂着眼,仍然能感觉到从上首投射下来的目光。

圣上盯着陆川看了好一会儿,才收回视线转回到折子上。

京城繁华,即便商税是三十税一,能收上来的税银也不少,圣上很心动。

但是€€€€实在有损朝廷的颜面,面子和税银,圣上很犹豫。

圣上没忍住问出来:“没有委婉一点的法子吗?”

陆川恭敬道:“回陛下,若是再委婉一些,只怕事情就办不成了。”

那些达官贵人岂是好惹的,好声好气人家不会放在心上,太过强硬又难免会让全京城的商户都跟户部作对。

他说的这个法子,虽然有些无赖,但能把矛盾转移商户跟朝廷的矛盾,转移到农户跟商户的矛盾上。

圣上是个果决之人,面子跟银子,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

横竖他整日缩衣减食,早已没了什么体面。

他一个皇帝过得这么节俭,用一笔钱都得思虑再三,那些官员勋贵倒是富裕,这情况也该改改了。

圣上说:“那便去做吧,此事朕会让王禄给你行方便。”王禄就是专门和大安报社联系审核的王公公。

陆川行礼:“是,微臣定当竭尽全力。”

其实这商税的问题还是先帝一朝时留下的,在先帝登基之前,京中的商税虽然不多,但还是能收上来一些。

先帝是个优柔寡断之君,害怕祖宗的基业断送在他手上,凡是都听大臣的,哪个大臣有理就听哪个的,没有自己的主见。

渐渐地就滋养了大臣们的野心,谁都希望家里的钱财更多些,大臣们就带头不交商税,先帝被大臣们哄骗,也就默许了他们的行为。

下面的人有样学样,这商税就越发收不上来,到后面已经形同虚设了。

如今圣上登基已有五年之久,之前皇位还没坐稳,不敢轻举妄动,这两年来倒越发想整治先帝一朝时留下的乱象。

所以他才会同意陆川的法子。

得到圣上的口谕后,陆川和贺尚书一起出了文华殿,全程贺尚书除了介绍陆川,就没怎么说过话。

两人回到户部衙门,贺尚书看着陆川,无奈道:“此事只能你自己去做,本官可帮不上忙。”顶多帮着挡一些人。

得了圣上的准许,陆川心情很好,他笑道:“那是自然,大人便等着看好戏吧。”

之后陆川就回了商科的院子,剩下的八人,陆川给他们布置了任务,查清自从圣上登基后,京城各个商铺大致盈利情况,到时候好计算税收。

陆川到他们办公的屋子巡视了一番,八个人全都在,并且兢兢业业地做着陆川交代的任务,不敢有一丝松懈。

看来前几日那场杀鸡儆猴,很成功嘛。

陆川点了点头,他也不是什么周扒皮,看大家整日查阅卷宗打算盘,基本没有休息过,他让钱易去给大家买些点心茶水,犒劳一下。

打一棒子给颗红枣,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

看到钱易买回来的茶水点心,李令史他们着实感动了,干活也多了几分情愿。

李令史吃着京中名贵铺子的糕点,一脸羡慕嫉妒地看着钱易:“你小子如今倒是有了大造化,被陆主事看重,真是想不到啊!”

真恨不得那天留在这里的人是他,否则哪里有钱易这小子上位的机会。

钱易腼腆一笑:“都是些跑腿的活计,陆主事肯定还是更看重李令史您。”

李令史哼哼,懒得搭理他,就他观察,陆主事喜欢做事认真的人,只要他认真干活,何愁没有出头之日。

几人吃到一半,陆川走了进来,李令史他们纷纷向陆川行礼,陆川摆了摆手,让他们别多礼。

陆川动作自然地拿起一块糕点吃了起来,是少有的咸味点心,是他喜欢的味道。

今日这些点心茶水,都是用陆川的私房钱买的,他得吃回来才行。

见因为自己的到来,屋里的气氛变得拘谨起来,陆川也没打算多待,只简单说了两句。

“如今商科还缺一个令史、两个掌固、三个书令史,本官有意招揽人手。凡是有秀才功名的,都可以来参加考试,按考试成绩确定人员。”

“你们若是有亲戚朋友是秀才的,都可以让他们来考试,由本官出卷,绝对公平公正。”

钱易他们都惊住了,以往户部招收小吏,要么是有关系的人提前预定了,要么是用钱托关系,就连考试也是做个样子,哪里有什么公平公正。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