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儿喝了一口奶茶,说道:“我也不太清楚,只听他们说,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冷,他们正在找资料佐证这个猜想。”
泉哥儿好奇道:“越来越冷?我觉得现在就挺冷的了,再冷能冷到哪里去?”
小果儿说:“听我爹爹说过一嘴,可能会冷到京杭运河全河段都结冰的程度。”
谢€€惊讶:“这么严重?那到时候京城不得被大雪封路啊?”
小果儿像是想到了什么,眼珠子一转:“到时候封路了,那我们岂不是不用去上学了?”
泉哥儿有些失望:“不能去上学吗?我还挺喜欢上学的。”
和小果儿不同,泉哥儿自有意识起,不是在府里就是在妇联里,很少和这么多同龄人接触,他和班上的那些同学相处还算融洽。
三人在讨论着以后大雪封路会不会影响上学,根本不知道接下来几十年将会有多么严峻的变化。
“陆大人所言是不假,这十年来京城一年比一年冷,但没有依据能够证实,将来气温会降至江南冰封,甚至持续几十年。陆大人未免太过危言耸听了吧!”一位官员说道。
文华殿内,圣上召集了京中三品以上的大臣,商议陆川前几天上报的事情,其中还有一些武将。
看了陆川的折子之后,尽管有数据支撑,圣上也还是半信半疑,派人将京中懂得天文气候的道长方丈寻来,和钦天监监正一起演算,结果表示陆川的猜想是有一半的可能会发生。
所以今日他把朝中重臣都召集到一起,商议此事是否可信,朝廷又该做些什么准备。
有人附和:“齐大人所言极是,总有一些年份会冷一些,兴许明年开始,天气就会变暖和呢。”
陆川面色平淡立在众人中间,没对众人的反驳有任何反应,若不是他前世的历史中真真切切经历过,他也不会相信,真的会有小冰河时期到来。
大家不相信,也是正常的。
“不管怎么样,今年会变得更冷是一定的,朝廷应及早做准备才是。”永宁侯难得来上朝,一改往日万事不管的模样。
“据北疆将领来报,近几年来,戎人时常派出小股骑兵犯边,大多是抢掠北疆村民的粮食,抢了就跑,并不伤人。”
“戎人的牛羊由于气温逐年降低,冻死了不少,他们若是生活不下去,必将会来犯我大安边境。臣恳请陛下派兵增援北疆各个关卡。”
永宁侯这话一出,把众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边防上,都纷纷开口,争论是否应该向边境增兵。
武官基本都赞成增兵,文官中有一半赞成增兵,有一半认为太过小题大做,没必要增兵。
三方争执不下,最后是圣上拿了主意,决定向北疆增兵十万,以保护北疆百姓的安危为先。
定下了此事后,永宁侯有种功成身退的感觉,带着一众武官缩在大殿一旁,听着文官们在扯皮。
天气变冷,除了边防问题外,还要预防雪灾。
在明启二年,那时陆川刚到大安才半年,北方各省就爆发了大小不一的雪灾,幸好朝廷赈灾及时,才没造成太大的伤亡。
如今的气温比起那一年,只会更加严寒,必须要提早做准备。
“陛下可下旨,令北地各省的知府知州以及县令,排查当地百姓的房屋情况,若是房屋危险,应当安排百姓到安全的地方避难。”白阁老提议,“冬日严寒,应该让百姓多准备柴火取暖,以防百姓被冻死。”
有官员说:“白阁老怕是有所不知,据工部的统计,由于近十年来天气越来越寒冷,北地各省每年砍伐的树木都有上涨,补种的树苗赶不上砍伐的速度,如今北地的树林已减少了不少。”
由于天气变冷,温暖的日子变少,很多补种的树苗都被冻死了。如今柴火的储备也是重中之重。
工部尚书叹道:“若只是今年变冷倒也罢了,百姓们靠现有的树木柴火储备,是能够撑得下去的。可万一真如陆大人所说€€€€”
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出来,但大家都明白他未尽的意思。
陆川现在苦恼的正是这桩事儿,百姓们取暖做饭,大多是用柴火。如今大安已经有开采煤矿的工艺了,提炼煤炭来取暖。
但煤炭产量低,而且价格不低,百姓们基本不会买煤炭来取暖。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随便到山上砍伐就行,还不用花钱。
木柴储量不足,煤炭产量又低,接下来几十年,百姓们要如何过冬呢?
第282章 孤寂
“这天气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冷了。”小果儿撑着伞,穿过月洞门快速进入学舍中,负责扫洒院子的学生,只扫了青石板路上的积雪。
泉哥儿迎了上去,把手里的热水袋塞过去,再接过小果儿手中的油纸伞,帮他收起来。
“快暖暖手,这大雪天的,都冻坏了吧。”
热水袋是用羊皮做的,把热水灌进去,一次能暖一个时辰,这是最近京中流行的。
天气越来越冷,汤婆子太过笨重,羊皮价格便宜,凡是家里有点小钱的人家,都会买几个羊皮袋子回去灌热水袋暖手。
小果儿把热水袋蹭到脸上,舒服地叹了一口气:“泉哥儿你真好。”
泉哥儿腼腆一笑,问道:“苏夫子找你做什么?”
小果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一边暖手一边说:“还能做什么,就是关心关心我学习呗。”
前些日子苏幕受陆川的嘱托,多关注一下小果儿的学习情况,最好能够定期写学习报告寄给他。
苏幕嘴上说着拒绝的话,实际还是老老实实写了,而且是按照陆川要求的格式写的。
泉哥儿点点头:“陆叔叔也出京好久了吧?有说什么时候回京吗?”
说起许久未见的亲爹,小果儿的情绪顿时低落起来,他叹气道:“还不知道呢,估计今年是没法回来过年了。”
泉哥儿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赶紧安慰道:“就算陆叔叔赶不回来,宁叔么也一定会回来的。”
岂料小果儿面色更愁了,他说:“我阿爹写信回来,说是雪太大了,官道都被封了,暂时回不来。”
“啊?那你今年岂不是要到永宁侯府去过年?”
“是啊。”
泉哥儿还想安慰他两句,上课的钟声就响了,他只好回自己的座位上。
这是小果儿在京城过的第三个冬天,也是第一个没和爹爹阿爹一起过的冬天。
两年前陆川在文华殿上提出了小冰河期这个词时,没有多少人信他的话,但经过了两个冬季,几乎所有人都信了。
面对正在来临的小冰河期,连带着可能会出现的雪灾、旱灾和洪涝灾害,朝廷上下一心,在圣上的威压下,暂时放下党派之争,一心为度过灾祸而努力。
能被圣上重用的大臣,即便有自己的私心,但在国家大义上面绝不含糊。他们只是想争权,可没想让这个朝代覆灭。
白阁老和梁尚书一党也同样如此,他们能坐上如今的位置,哪个不是人精,在如此关键的时候互相倾轧搞破坏,生怕圣上不把他们给换了吗。
边境增加了兵力,增强了防御,同时开放边境互市,让戎人可以用牛羊来交换盐茶以及粮食等物。
不过这些东西都是有定量,不至于养肥了戎人,也不至于让戎人因为粮食短缺而狗急跳墙。
如今大安国库虽然充裕了一些,但需要留着应对即将到来的各种灾害,没有财力和戎人大战。
只能选择这个温和的方式,一边用武力威慑,一边用粮食吊着他们。
以大安的兵力,也不是打不过戎人,只是如今北疆都渐冷,许多戍边的士兵都有些受不了,更北边的关外,只会更加严寒。
把戎人的地盘打下来,派人去驻扎戍卫也是个问题,倒不如留着戎人,让戎人挡着其他外族人的入侵。
而大安只需要防范戎人这一个外敌。
大安多了土豆和玉米这两样粮种,很多百姓都吃饱了肚子。
许老头年纪大了,向圣上推荐了席东当农司司长,席东去年正式任职农司司长,带人研究更耐寒的粮食种子。
唐政被委以重任,带领科研司的人研究更好用的采矿工具,以及采矿的安全防护工具。
树木生长期慢,大安百姓若想安全度过小冰河期,光靠木柴取暖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开采煤矿,降低煤炭的价格,让百姓们也能够用得起。
大安现有的煤矿产量极低,需要勘测新的煤矿来开采。
陆川因为前世了解的信息多,对煤矿有一点了解,于是就被圣上派出去寻找煤矿。
今年的雪刚开化,陆川就带着工部的人前往山西省,寻找煤矿并主持开采工作。
以陆川浅薄的知识,他不知道在大安境内有哪些煤矿点,但是他知道,山西省肯定有很多煤矿。
前世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山西省出现了不少煤老板,很多人因煤矿而致富。
所以山西省的煤矿产量是最多的,只要在山西省境内寻摸,一定能找到煤矿。
陆川的想法很正确,他来到山西省才半年,就已经带着人找到了三个大型煤矿,两个小型煤矿,就等着朝廷派人来开采。
唐政带领的科研司,需要实地考察,才能研制出更合适的工具,便一并来了大同府。
陆川这次出京没有带上谢宁和小果儿,气候变幻无常,百姓心中难免慌乱。为防百姓慌乱之下随便祭祀拜神,或者信奉邪教,谢宁需要待在报社做好安抚工作。
一篇篇气候科普的新闻,通过大安报纸和几个地方报社,传遍大安各地。
有些偏远乡镇,百姓很少能看到报纸,圣上还特意下旨,让当地的县令把报纸上的内容传到各个村落。
务必要让百姓明白,天气的变幻莫测是正常的,不是天罚,不需要祭祀请求神明的原谅。
既然谢宁还在京城,小果儿也还在读书,自然没有跟着陆川一起出京的道理,于是他只能和谢宁待在京里,父子两人相依为命。
不过好景不长,由于陆川找到了不少煤矿,报社需要派记者去跟踪报导,也是让百姓们安心,以后冬天取暖有煤炭可用。
谢宁自告奋勇,带着几个记者,在明竹镖局的保护下,前往了山西省,任凭小果儿怎么哀求,都不为所动把他留在京城。
“阿爹,你就带上我吧,夫子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正好可以去游历一番。”小果儿抱着谢宁的胳膊哀求道。
谢宁收拾着自己的文稿,表情没一点儿变化:“不行,你好好在书院读书,想要游历可以过几年让你们夫子带队,我这次是有要事的,不能带你一个小孩出门。”
小果儿说:“我不小了,都快十一岁了,我可以替你跑腿啊!”
谢宁:“别都别想,给我老实待在书院读书。等我离京后,你是想去外祖家住,还是想在书院住宿?”
小果儿如今也长大了一些,书院的同学友好,谢宁可以放心让他住宿书院,还能减少上下学的时间,每天能多睡会儿。
小果儿果然被谢宁带歪了话题,当即道:“那还是住在书院吧,省得外祖母这么大年纪还为我操心。”
谢宁点头:“也好,我去问问泉哥儿想不想住宿,若是他也想住宿,你俩正好有个伴儿。”
小果儿突然反应过来,拍着桌子懊悔道:“不对,我是要跟你一起去找爹爹的,怎么说到住宿上面了?”
谢宁不理会他的纠缠:“既然你决定要住宿,那阿爹晚点让荷花给你准备住宿的东西,再让你苏伯伯多照应着些。”
小果儿缠了两天,都没能动摇他阿爹的决定,也就绝了那条心了。
于是小果儿和泉哥儿入学两年多,终于开始住宿了。
山西大同府,一个待开发的煤矿点,边上建了一些房子,其中最大的那间院子,正烤着火。
屋内温度暖和,谢宁陆川和唐政三人,一起吃着火锅谈论事情。
谢宁是一个月前到这里的,陆川和谢宁小别胜新婚,在府城里住了好几天,两人才一起来到煤矿区。
这些日子谢宁不仅采访了采煤的工人,还去采访了科研司的人,有关煤矿开采的困难,一天的平均产量等等都了解清楚。
本来谢宁完成了采访任务,是要准备回京的,夫夫俩在一起固然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了孩子,不能双亲都不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