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散热塔喷涌出白烟,加密货币矿场轰鸣的显卡序列则升腾起扭曲空气的热浪。
“全球算力中心每年耗电超3500亿度,几乎等同于英国的年用电量;比特币网络单日消耗3.56亿度,相当于阿根廷全年总电力消耗。这些庞大的数字中,有30%-50%用于散热……这些电的一半都变成废热,白白消散在空气中……
“如果将废热能转换成能源,既解决散热问题,同时实现能源的重复利用,我们离零碳未来还有多远?
“这不是永动机,该理论通过拓扑材料‘作弊’,让热量打工还债——事实证明,只要思想不滑坡,万事万物皆牛马。”
这条虽然也夹杂专业名词,但通俗易懂多了,简而言之,李博士的理论研究应用到现实,就像视频最后的总结——极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掀起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
除了面向大众的科普向视频,方规也点开一两条批判其为“民科”、“学术炒作”的视频。
内容没听明白,只感觉旁白歇斯底里的语气和满屏加大加粗的字体非常……无理取闹。
甚至还拿一张不知从哪扒来的陈年照片,攻击李博士外表。
“……不是我说,李大聪明真该好好捯饬捯饬。”
耳边突然响起林爽的声音,方规一刹那心脏快蹦出嗓子眼,人也跟着猛地一弹。
“林爽!”
“酒吧一条街喝什么奶茶啊。”林爽捞过方规手里的奶茶杯,打开盖子自己喝了一口,随手扔进垃圾桶,“走,我刚刚问到了一个好地方。”
方规揣起手机反方向跑,“不去,不跟你们玩。”
但她跑得没林爽快,而且刘素娟正好在前方守株待兔。
“去哪儿啊?”刘素娟一把拽住只顾往后看的方规,乐呵呵地问。
前有狼后有虎,方规沉下脸:“没意思,我要回去睡觉。”
“刚才爽子问了本地人,人家给推荐了一个好地方,咱们去看看嘛。”刘素娟哄她,“不好玩咱就回去睡觉好不?爽子,快给我们阿规看看。”
“喏。”林爽把屏幕怼到方规面前,给她看社交平台上推荐的一家小众酒吧,中间打了不少彩虹emoji,配图则是几个背影、侧脸看上去蛮有气质的女生,“就这家,都是漂亮小姐姐哦~刘姨掐指一算,能帮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方规:“……”
方规没感觉新世界的大门向自己打开,倒觉得钻进了这对卧龙凤雏合力编织的笼子。
……
大众舆论热度在第三天转弱。
不知是否有关部门干预了,因为李博士虽然国籍没变,但通讯单位却不是某些视频评论提到的理工大,而是一家外资研发中心。
意味着这项理论在政治意义层面缺少可圈可点之处。
又或是这项理论本身对于大众而言过于晦涩,在社交平台掀起一两天热潮实属意外。
学术圈和产业圈的轰动在意料之中,它切实地戳中了某些企业的敏感神经。当晚,数十封邮件塞进了沈晓睿的邮箱。
沈晓睿相信投递到李博士邮箱的邮件数量只多不少,她猜测李博士一封也没看。
次日起,李博士医科大的前同窗、前导师、前同事纷纷致电沈晓睿。沈晓睿合理推断,因为李博士断联,这些人才辗转找到她这里。
理工大反而暂时没动静。
沈晓睿判断理工大近期可能就这项研究主张校方权宜,询问过李博士的意见。
李博士反问沈总,当时没有切割清楚吗?
沈晓睿便不再说话。
沈晓睿确信切割得很清楚。
大学里有很多缺乏实际意义的研究项目,她以雇主在国内布局ESG全生态链为由,向不同院校购买了一大批可有可无的项目。
而李博士这课题,反而是价格最低的那一类,属于校方认定为“科幻级研究”的项目。
沈晓睿还记得那位院领导傲慢到不愿意掩饰的意外,好像在说:这种垃圾也看得上?
沈晓睿其实还蛮想看看那位领导现在是什么表情——不过这纯属她不为人知的恶趣味,她不想也没必要节外生枝。放任不知名的推手在网络推广这项理论的影响,已足够她隔岸观火了。
在切割过程中,沈晓睿隐隐有过一种直觉:李博士似乎在加入理工大,选择这个课题之初,便已推演了其后的发展。
李博士是通过特殊人才引进渠道加入的理工大,协议内容苛刻到令人发指。
校方为了规避责任、节约成本、剥削劳动力,在最不应该约束的研究领域设置了一大堆章程,让人不由怀疑:如此贫瘠而充满恶意的土壤,怎么可能结出丰盛的果实。
沈晓睿曾以最坏的心思去考量它:任何一位原本拥有无限潜力的科研人员,在这样的约束下,都会变成为了个别指标兢兢业业的体力劳动者,而非科研工作者。
这种协议只在一种情况下对校方不利,恰好是李博士这种情况——两年内无有效突破,双方经友好商议,无法就后续研究方向达成一致,双方和平解约。然而就在解约后不久,“嘭”,被学校弃如敝履的研究员携带着颠覆级理论横空出世。
理工大相关领导怎可能不捶胸顿足?
说不定一夜之间几个关键岗位的人员都要换一批。
可这只能怪校方行政人员的短视,以及他们杀鸡取卵的贪婪愚蠢。
大概是看前面那么多苛刻的条款都无异议,李博士在补充协议里加的一条:若乙方承诺放弃在校期间形成的研究数据、核心理论、实验设计,可继续进行该课题研发,且无竞业限制——校方居然接受了。
这一条,为未来可能产生的由理工大发起的诉讼,提供了最佳抗辩依据。
与其说沈晓睿率团队如临大敌战战兢兢地切割,倒不如说不过帮李博士走了个过场。
拿到校方盖章的「双方确认,乙方在校期间未产生任何具备知识产权价值的研究成果,学校不对乙方后续独立研究主张权利」的声明,沈晓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但理工大真要追究的话,并非毫无破绽——从李博士离职到论文发表的时间,过于紧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她和李博士恶意串通侵害职务发明。
不过这和李博士无关。
李博士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去哪个地方度假。
沈晓睿授意Alice给李博士发邮件,提醒她休假。
同时她请梁教授慰问李博士。
因为L&L中心新到岗的技术人员在回顾安全日志时发现,李博士将近一个月没离开过研究中心了。
尽管李博士的住处离中心步行只要十五分钟。
梁教授在实验室隔壁的私人休息室找到了李博士。
坦白说……
李博士的状态没想象中那么糟糕。
至少卫生方面没有,依然清清爽爽,散发着格外浓郁的、属于洗浴用品的草木清香。
梁教授在李博士头顶看到了一坨没冲干净的洗发膏。
侧面证明了她的精神状态欠佳。
梁教授决定开门见山:“联系不上小方了?”
李笃半个眼神没给梁教授,专心看监控里的猫。曹阿姨把她养得很好,透过屏幕依稀可见毛发油光水滑。
曹阿姨有时来中心送衣物和生活用品,也会带上猫。
梁教授说:“反正我是有好久没收到小方的信息了,这孩子,明明答应过我,有事没事喝喝茶聊聊天的。”
她听到一声极细的、仿若幼猫发出的呜咽,不知是来自未静音的平板设备,亦或是低头不语的李博士。
梁教授说:“我认为小方是个挺有责任感的孩子,你是不是给她施加了太多压力?”
李博士专心看监控,偶尔眼珠会转向手边那部常亮的手机,屏幕贴了防窥膜,从梁教授的角度只隐隐看到屏幕上一栏一栏的内容自行跳动,像收件箱。看不清楚内容。
梁教授无意窥探隐私,遂将目光投向李博士下半张脸。她有段时间没打理头发了,刘海细密地遮了眼。
作为同事,梁教授自然偏向李博士,但她心知肚明,她所掌握的安慰技巧对于李博士不过是隔靴搔痒,不如一刀捅上去给个痛快。
于是梁教授慢悠悠地说:“人嘛,总是有聚有散。你知道的,有些东西你抓得越紧,它散得越快。”
没反应。
“小方很有主意,也不缺主见。你以为和她形成了固定的相处模式,但如果有一天这种模式带给她的负担大于正向反馈,她离开你,也很正常。她不走,才让人担心。”
有反应了。
李博士忽然放下平板拿起手机。
她把一条信息翻来覆去看了两分钟,忽然冷不丁喊了声:“梁教授。”
梁教授:“嗯?”
“有句话我很早就想告诉你了。”李博士高傲地抬起下颌,“行为学跨行搞心理学,啥也不是。”
那是一条来自刘素娟号码的短信。
「李笃!快来救我!我被假道士送进盘丝洞了!」
第76章
盘丝洞是真盘丝洞。
名称就是「盘丝洞」,而且不多不少正正好七位女主理人。
七个天南海北的女孩子合伙在古城开了家酒吧,白天供应软饮和轻餐,晚上摇身一变livehouse酒吧,招待的客人以女性为主。
算古城游民和一些本地人心目中的宝藏。
前几天之所以没发现它,是因为「盘丝洞」没有上线OTA平台,客人们在社交平台的分享大多存有“不想让太多人发现宝藏”的私心,标签打得堪称密码。刘素娟这个新入网的假道士只知道看评分看排名,还没学会分辨软文硬推广和纯分享贴。
推荐「盘丝洞」的那位本地姑娘评价它:既文艺又摇滚。
被刘素娟和林爽架进「盘丝洞」不到十五分钟,方规也必须得承认,这里确实是个好地方。
尤其在舞台地板和墙面出现大片大片的海浪投影时,酒吧的喧嚣一瞬间被铺天盖地的浪潮声覆盖,一名身穿靛蓝长裙的女子忽然出现在奔腾的浪花中,宛若优雅、内敛的蓝孔雀,漫不经心地一颔首,旋即零帧起手,当真像蓝孔雀“唰”地开了屏,在海面上翩翩起舞,随之而起的海豚音听得人头皮发麻——乡下人林爽受到了亿点点震撼!方规比她少了点,只受到了亿点震撼。
丝毫不输于国际舞台的民族舞和美声表演。
一曲终了,旁边有人说今天运气好,正巧遇到了两位主理人同台献艺。跳舞的那位主理人松月,同时是一名白族扎染传承人,而在舞台边缘蒙面伴乐的则是「盘丝洞」另一位主理人,是网络上小有名气的原创歌手,艾琳。
三人来的时候赶上了压轴曲目。
舞台表演的最后一曲来自台下观众,从独唱到合唱的《海阔天空》。
深受酒吧夜店群魔荼毒的方规终于感受到了夜生活的魅力。
「盘丝洞」的客人很多是经受过高压折磨,来这里寻找片刻喘息之机,享受安享宁静的职场人士。
这里没有其它夜店那种不醉不休从一种极端到另一种极端寻求释放的歇斯底里,也没有被灯红酒绿扭曲变形的欲望,有两个人高马大的女保安镇守,更不会有猎色的“怪物”。
很难形容一堆人自发自乐地合唱起《海阔天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