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你喜欢 第12章

许顺和立刻被他逗笑了,一副拿他没办法的样子,而后说:“不读书也有不读书的出路,你既然出来打工了,就好好学一门手艺,以后不怕没饭吃。”

他们经常聊天,有一搭没一搭的聊。有时候是凌晨三点半起来干活时彼此说说话,有时候是晚饭后、睡觉之前的闲聊。冬天的三点半比夏天的三点半更难起床,这个时候,外面还是一片寂静,没人起床,就连同一条街的其他早餐店也没有起这么早。他们都是预制品,冷冻的豆沙包奶黄包叉烧包,五点开店就来得及。

夜色漆黑,天地之间仿佛只有“包你喜欢”在这个时候亮起一盏小小的灯。

许顺和会说起他以前打工的事,在包子店、快餐店、简餐店遇到的老板跟顾客,各种趣事,但除了那一次谈起读书的事,他从来不说自己的老家,不说自己家里的事。杨家盛不在意,也不问。他哥不想说,肯定有他哥的理由。就像他自己一样,他愿意讲他小时候的事,讲爷爷奶奶,但他不太乐意讲他爸妈,也没什么可说的。

大概他哥跟他差不多吧。

自从他电话、微信拉黑了他妈,他爸妈时不时在群里骂他两句,他不回,他们也就消停了。

元旦的时候,他大姐突然给他打了个电话,问他拉黑了爸妈,打算怎么办。

“马上就过年了,你不打算回老家了?”他大姐杨家珍问。

杨家盛沉默,他不知道。

杨家珍劝他:“一家人,没必要走到撕破脸皮的地步吧?大哥把你那一半地占了,确实不厚道,但是爸妈的意思,房子盖好了,你也有份。你得想好了,你以后还回不回老家,回去老家,你在哪落脚?以后成家了,没房子怎么行?你看我跟你姐夫,到现在还在大城市里租房住,滋味不好受。你想好了,这个房子你出不出钱?你出钱了,自然有你的一半。”

“杨家茂没那么好说话,他想独占。”杨家盛说。

“他想归想,他真能独占?就算爸妈偏心他,爷爷去世前不是找了叔公他们立遗嘱吗?有你的一份就有你的一份,他不敢。可你要一分钱不出,他反倒有理了。”

“妈让你来劝我出钱?”杨家盛一针见血。

杨家珍沉默了一会,说:“妈打了好几次电话,哭,要跟我借钱。我哪来的钱借你们盖房子?我还想跟家里借钱,凑个首付买个房,再小都行!我要求也不高,60平的就可以,就这我跟你姐夫都买不起。妈还三天两头打电话来哭,我不像你是男的,但凡我要是个男的,这个地有我的一份,我都回老家把房子盖了!怕杨家茂干啥?房子盖好了,你就在里面住着,他还能把你赶走?”

“我看他烦!”杨家盛说。

一通谈话,不了了之。

第20章

挂断电话后,杨家盛心烦。许顺和问他怎么了,杨家盛想了想,说了,问他哥:“我要出点钱吗?可我不想跟他们住一起,烦人!”

可是看他爸妈四处借钱,杨家盛也烦躁。

他爷走之前跟他说,一家人么,就得闭一只眼睁一只眼,不然一辈子咋过?

真要一直拉黑家里,那么过年也不回去了吗?他还得祭拜爷爷奶奶啊。

许顺和只想了一会,问他:“你们村的宅基地还批吗?一家好几个兄弟的,要是想都盖房子,怎么办?不得去村里申请宅基地吗?你问问村里的人,如果以后你想申请宅基地,能批吗?一块地多少钱?”

杨家盛被问住了,他才十八,想都没想过宅基地的事。

许顺和接着说:“还有,如果你不想住村里,你们县里房价多少?你知道吗?”

杨家盛愣愣摇头。

“去问一下。”许顺和说。

杨家盛拿起手机发呆,在微信里划拉半天,终于想起一个同村的初中同学,关系还行。跟他一样,考不上高中,直接不读了。他这个同学家里种了挺多果树,就一直待在老家帮忙,经常发朋友圈,在微信上卖水果。

杨家盛给他发了消息,他很快就回了。他说他大哥刚好去年跟村里申请了一块宅基地,今年正在盖新房。一块宅基地三万块钱,大概一百二十平大,但是村里优先批给结了婚的家庭,单身的没说不能申请,但是不知道排到猴年马月,县里的房价大概在一平五千左右。

“咋了,你小子在外面混,发达了?要回老家盖房子了?要我说你有钱还不如去县里买房子,以后小孩户口落在县里,去实小读书,比在我们这农村小学好多了!”

杨家盛谢了他,说问问而已,过年回去请他喝酒。

许顺和听了,说:“宅基地一块才三万,只要以后不涨得离谱,你完全可以自己买一块地,不需要跟他们住一起。兄弟成家了,不管关系好坏,还是分开住的好。县里房价也不贵,买商品房也行得通。如果你不想回老家,那更要攒钱在外面买房了。你就这么做,平时不要给钱,过年回家的时候给个一万。你就说,这钱给家里盖房子用,你这一年攒得也不多。再拿五千,给你爸妈,说这个钱给他们过年用。明白吗?”

杨家盛听得愣愣的。

许顺和强调:“一万五要分开给,明白吗?盖房子的钱给了,过年的钱也给了,他们无话可说的。你一年才赚三万六,给一万五够可以了。他们是你爸妈,也不能真撕破脸,一家人磕磕绊绊还得过一辈子。指不定什么时候,就需要家里人帮一把手。但是你大了,上面又有大哥,自己要晓得为自己着想,为自己攒钱,懂不?”

杨家盛点头。

“明年给不给钱,给多少,看情况再说。看你家的房子盖得怎么样,看你大哥工作怎么样。”

杨家盛烦心了许久的事,就这么解决了。被许顺和这么一说,好像也不是什么难解决的大事。

“哥,你真厉害。”杨家盛真心实意。

许顺和笑了,看他人高马大,眼神却还是个孩子似的崇拜,忍不住捏了捏他鼻子,说:“小屁孩,一点事就把你难住了!”

什么?!

杨家盛真的不能忍了,一直被说小孩也就算了,现在都变成“小屁孩”了。

他站起来,比许顺和还高半个头,不满道:“我才不是€€€€”

许顺和伸手呼噜他脑袋,直接把他后半句话压没了,还说他:“光长个子,不长脑子。”

光长个子的包子店小哥,在这个冬天,又长了两公分。

买豆浆的阿姨说:“你这包子是纯肉馅啊,真养人啊,看你弟来了包子店后,蹭蹭长啊,这又高了吧?不都说春夏才长身高吗,怎么你们冬天也高了啊?要我说,中国人还是得喝豆浆长得高,喝牛奶不顶用,看我那孙子,哎。”

许顺和一边打包豆浆一边说:“你孙子才几岁啊,等到了十几岁他就长得快了。我们这个都十八了,最后一波生长期了。牛奶还是得喝,补钙,我都让他每天喝,但是他不爱喝牛奶爱喝豆浆。”

阿姨瞪眼:“不爱喝牛奶还长这么高!哎呀!”

等阿姨走了,杨家盛才出声抗议:“我成年人了,别把我跟她家里的小学生比,行不?”

“行行行!”许顺和敷衍。

一眨眼,学生们都放寒假了。

每天的包子馒头都减量了,按说应该更清闲。但许顺和说,等接近年底,附近的居民会来订拜拜的面桃和发糕,到时候年前还要忙几天,其余时候还好。

春节放七天假,“包你喜欢”也放七天假。

上班族都回家了,到时候包子店也没什么生意,可以关门休息几天。

“你要是想在老家多待几天也可以,春节假期后店里也没那么忙,我一个人能顶得住。”许顺和说。

“你不回老家啊?”杨家盛问。

许顺和笑着摇头:“不回去。”

杨家盛想,他哥的家里,肯定比他家还复杂还过分,连过年都不回去了,估计闹翻了。

可他哥脾气这么好的人,到底是什么事能让他跟家里闹翻了?

难道是因为钱吗?

杨家盛正胡思乱想,有一天,他哥突然跟他说,他弟弟要过来南州玩几天。

“家里最小的弟弟,今年刚上大学。”许顺和跟杨家盛说,“明天放寒假了,今天突然跟我说,想来南州玩两天再回家。他搭高铁回去,南州刚好是中间站。”

杨家盛愣住:“哦。”

他还以为许顺和跟家里完全不联系了,原来还是联系的。

因为弟弟许昌安要来,这一天下午,拌好包子馅后,许顺和开始忙着打扫二楼的卫生。其实二楼已经很干净了,但他还是洗地板擦窗户换被褥,忙了一通。因为忙着打扫,这一天晚饭是杨家盛煮的,他煮了萝卜排骨汤,炒了一个青菜一个麻婆豆腐,像模像样的。他煮饭没有许顺和好吃,但煮个汤炒个菜还是可以的。

许顺和打扫完卫生,本来想叫外卖,下楼一看,他已经煮好饭了,夸他:“这么乖。”

被夸了,杨家盛挺高兴。

他哥家里还有人要来找他,不是完全决裂,杨家盛也挺高兴。

吃完饭后,两个人收拾好,就窝进房间里,在手机上琢磨这几天带许顺和弟弟去哪玩。两个人把南州的景点都列了出来,计算包子店早上营业结束之后,来得及到哪些景点玩。

杨家盛说:“八点半过后你们就可以走了,那时候人少了,店里我来顾。你们午饭可以在外边吃,我自己解决就行。可你得早点回来休息,不然三点半起床,早上还出去玩,不午休怎么受得了。”

许顺和笑着看他,杨家盛被他带笑的眼睛看得浑身不自在,气恼:“看什么?!”

“看这小孩咋这么乖。”许顺和又捏了捏他鼻子。

许顺和的手指柔软、温热,杨家盛只感到鼻梁上温热的一下。力气不大,捏得不疼,但在杨家盛的鼻梁留下了柔软的触感。

几秒钟之后,像被火苗灼伤,杨家盛感觉从鼻梁到额头,乃至整张脸,猛然地,热乎乎地,烧了起来。

第21章

算一算,许顺和已经九年没见过小弟了。他离开老家的时候,小弟才九岁,现在已经十八,上大学了。

这九年来,一开始二妹还有跟他联系,一年打几次电话,发发短信。后来他打工太忙,二妹在老家也忙。她是在厂里面做工,三班倒,有时候白班,有时候夜班。一来二去,两人渐渐联系少了,变成过年才发一次信息,彼此说说今年过得如何。

二妹结婚的时候跟他说了,嫁的人是谁,家里做什么,跟他这个大哥都说了。二妹没提让他回老家参加婚礼的事,他也没问。那时候有微信了,他给她转了五千的红包。二妹没收,二妹说,哥,你在外面不容易,你攒着吧。

后来二妹生了小娃,是个女孩子。孩子满月的时候、周岁的时候、生日的时候,他都给二妹包了红包,让二妹收了去买衣服,告诉孩子,是大舅给她买的。

小娃两岁的时候,给大舅拜年,视频里口齿不清、奶呼呼地说,啾啾,新年好~

这就是许顺和九年里全部与家人有关的联系了。

三弟前年结婚了,小弟今年考上了大学,二妹都发信息跟他一一说了。

今年八月,二妹给他打了电话,说小弟在家天天闹,给她打了好几次电话哭,他想读大学。

小弟考上大学了,但成绩不够好,公办大学没有录取,被民办的三本学院录取了,一年学费两万块,助学贷款只能申请八千,家里负担不起,叫他要么别读了,要么去读学费低的大专。

“小弟说,三本也是本科,本科专科的文凭天差地别,他不能去读大专。”二妹说,“一年两万,四年八万,哪读得起这个书啊!就是他去打工赚生活费,申请助学贷款,那也不够啊,还差好远!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没有本事,三弟前年结婚,彩礼钱给了十二万,家里这个钱都还没还完,你说咋办。他就是去读学费低的,也只能靠自己,家里是一分钱都出不了!”

许顺和静静听着。

二妹吞吞吐吐起来:“哥,你走的时候,小弟九岁,还记得你。那天,给我打电话,问你呢。我看他意思,想找你帮他……”

“你把我号码给他,让他给我打电话。”许顺和说。

随后,许顺和就像他二十岁前的人生一样,即使已经离开家了,还是再一次以大哥的身份,承担起本不应该由他承担的责任。

他每年给小弟出两万的学费加生活费,小弟自己再去申请八千的助学贷款,工作后自己还。

小弟顺利去读大学了,家里猜到了怎么回事,默认了。

对小弟来说,九岁到十八岁,离开了九年的大哥已经成为了童年一个遥远的影子。但对许顺和来说,他还清楚记得小弟刚出生的样子,记得小弟抱着他大腿苦苦哀求买根棒棒糖的样子,记得小学四年级的小弟懵懵懂懂冲上去抱住他爸喊“别打大哥,他会疼!”的样子。

小弟加上了许顺和的微信,偶尔会给大哥发发大学校园的照片,期中考的时候,发了自己的成绩,还挺不错。有了大哥的资助,他连打工赚生活费都不需要了,一头埋进书海,跟大哥保证自己要拿到奖学金。

期末考成绩还没出来,但他已经知道自己考得很不错。收拾行李的时候,想起九年未见依然慷慨资助他的大哥,虽然家里不让他们联系他,但许昌安还是决定偷偷跑到南州,见一见大哥。

中午十一点半,许顺和在火车站接到了许昌安。记忆里的小孩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眉眼间跟许顺和有点像,但没有许顺和白,人看着也比许顺和张扬。小弟远远看到他就喊:“大哥!”

一点没有九年没见的陌生、尴尬,许昌安热情地冲向许顺和,喊:“你怎么一点都没变!我一下就认出你了!”

许顺和带着小弟去吃了南州有名的沙茶面,吃完已经十二点半了。他想给杨家盛打包一份沙茶面,又怕杨家盛已经在睡觉,面放久了不好吃。最后作罢,想着下次一起来吃。

许顺和带着小弟回店里放行李休息,两人先坐地铁,接着转公交车。许顺和跟小弟介绍“包你喜欢”,说:“还有一个请的小工,就住在店里,跟你一样大。我们早上起得比较早,明天等包子卖得差不多了,我就带你出门玩。有没有想去的地方?”

小弟兴致勃勃地数着自己在网上查到的南州景点,还有南州的市中心广场,有名的商场。许顺和都答应了,说这几天一个个带他去玩。

到达“包你喜欢”后,卷帘门已经拉了下来。 许顺和知道杨家盛上去休息了,自己掏出钥匙打开卷帘门上的小门。小弟在店门口看了一会,问:“大哥,你怎么不租个大点的店面?要是客人能在店里坐下吃饭,生意会更好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