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我回家养蜂了 第157章

毕竟,这年头山里的年轻人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谁还愿意跟着老师傅学什么竹雕手艺啊?

学这玩意儿,没个三年五载的根本没办法出师,即便学出来了,要是没有做这一行的天赋,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竹雕艺术品,也可能卖不出去砸在手里。

年轻人不爱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工业流水线对竹雕工艺品的成本冲击,才是最致命的。

打个比方,同样一个图案的竹雕艺术品,纯手工雕刻的话,起码要卖一两千才算回本,可要是换成机雕,成本可能还不到一百块!

人家哪怕把零售价格翻两倍呢,价格上也比纯手工雕刻更有优势。

学艺周期漫长,欣赏的人少,行业太冷门,再加上不赚钱,传统竹雕工艺到了现代,简直就像是后宫年老色衰被打入冷宫的妃嫔!

等等!

冷宫的废妃起码还管吃管住。

做竹雕的要是东西卖不出去,喝西北风都赶不上热乎的!

这么一想,这个行业会在时代的大潮中被无淘汰,以至于时至今日,还需要基层跟考古似的去“挖掘”一番,才能从犄角旮旯里把这门手艺给挖出来,倒也正常……

只是,连江小满这个儿子都不知道,他爹居然还是个“竹雕工艺传承人”?

这感觉简直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主角某天回到家,突然被老爸告知:崽儿啊,其实我们家有个皇位要传给你……

咳!虽然他们家这个不是什么皇位,但也挺惊人的了。

真正让他诧异的是€€€€

“爹,你啥时候去学的竹雕手艺?我咋不知道?”

“你怎么可能知道?”江有粮翻了个白眼,“我当年跟着师傅学手艺那会儿,你还不知道在哪呢。”

江有粮年轻那会儿,郎山这边出去打工的人还不多,大家祖辈都生活在大山里,靠山吃山,什么编筐的、打铁的、磨豆腐的、做竹凉席的、打家具的……各种手艺人都有。

那个年代要衡量一个年轻人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把女儿嫁给他,并不是看城里有没有房子(肯定没有),也不看能拿出多少彩礼(基本都拿不出多少),大多看的是这小伙子除了种地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手艺。

因为手艺人吃香,所以那个年代拜师学艺都是有很多规矩的。

一般拜师的都要先在师父家白干两年活,跟着师父打打下手,也就是俗称的考验品行。

等过了这一关,师父才会带你入门,教你些真本事……江有粮性子憨厚老实,特别得师父欢心,十四岁拜师,十六岁就跟着师父做一些小玩意儿了。

竹雕这一行虽然冷门,但手艺学好了,接的都是富贵人家的单子,尤其是本地一些大户人家嫁女儿娶媳妇的,都要请人雕一整套过日子的家伙,因为要雕的东西多,一般都是把师傅请到家里,管吃管喝,有时候东西多的,要干上一两年才能全部做完,是真正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只可惜江有粮运气不好,空学了一门好手艺,还没等他接过师父的衣钵、靠这门手艺赚钱养家,过上好日子呢,外面就开始流行那种工厂里做出来的新式家具了。

年轻人结婚都要买什么欧式啊法式的家具,嫌弃老式的雕花工艺太土了,而且价格还是新式家具的好几倍,谁还会请几个师傅在家里养上几个月,就为了做几样家具呢?

江有粮出师即失业,白白耽搁了那么多年的功夫,学到的手艺是半点都没用上!

辛苦学来的手艺没办法变现,就赚不到钱。

没有钱,就娶不上媳妇。

就这样,家境贫寒的江有粮,蹉跎半生,终于在某个赶集的上午,捡到了被人丢弃在集市角落里的江小满。

他有了儿子,也有了后半生的希望和依靠。

……

言归正传,有了儿子之后,为了养儿子,供儿子上大学,江有粮想尽办法赚钱,所有能赚钱的活儿他都愿意干。竹雕这种不赚钱还可能赔钱的爱好,自然就被丢到了一边。

因此,从小到大,江小满只知道他爹心灵手巧,什么木匠篾匠的活儿他都会做,却不知道,他爹除了是个手艺人,还是个正儿八经的竹雕文化传承人呢。

听说当年带他的那个老师傅,在本县曾经小有名气,很多大户人家都愿意请他去做家具,时至今日,本县一些“名人故居”里,还能看到不少这位老师傅的作品呢。

正因如此,县文化局才从江有粮的雕刻技巧和籍贯上,猜测到这位有可能是那个老师傅的传承人,所以才希望请他去一趟县里。

如果确定是本人的话,正好就留在县里,帮忙把这一块已经断掉的文化传承重新续上。

“主要还是请有粮叔口述一下当年那位老师傅的生平,还有再找找咱们这边有没有其他同门,大家一起努力,重新把咱们郎山的竹雕文化给挖掘出来,发扬光大!”孙哲远解释道。

“那、爹你的意思呢?”江小满决定尊重他爹的决定。

“去吧,也顺便去看看你祖师爷留下的那些东西,我自己都没看过呢。”江有粮惆怅道。

江小满:“……”

什么祖师爷?

我可不想学什么竹雕!

“想学老子还不教呢,就你这坐不住的皮猴子,还想学竹雕?你可别祸祸咱们祖师爷的手艺了。”江有粮怼了儿子一句,心里也暗暗有些发愁。

这年头大家都爱买现成的家具,或者买板材请木匠自己做,又好看,又便宜!

当初家里盖房子置办家具的时候,其实本来他也想自己做两套的,但一来纯手工的竹木家具,做起来太耗费时间了,二来,也真的没有新样式的家具好看实用,所以最后索性提都没提,任凭儿子在网上找了样式,自己家请木匠打了两套。

听说县文化局还收藏了一批师父当年的作品,哪怕他们没有邀请,江有粮也想去看看。

“行,我把家里安排一下,陪你一起去。”

江小满才不放心让老爹自己去!

就他爹这厚道的性格,别人把他卖了,他还要夸别人卖的价格不错嘞!

第198章

孙哲远也觉得江小满最好是能跟他们一起去。

他是这么劝江有粮的€€€€

“我觉得让小满跟着一起去, 在县领导面前多露露脸,对他以后的事业发展也有很大好处。”

“有粮叔你不知道,咱们县里这几年对农村青年返乡创业这块, 扶持政策虽然很多,但各乡镇申请的人也多。”

“虽然说是公平竞争,但要是能让小满在领导面前混个脸熟, 下回审批报告送到领导面前,领导一看还是个熟人,这第一眼的印象分不就比别人高了?”

孙哲远真的很懂老人家的心思。

一听到对儿子有好处, 江有粮顿时不反对了。

江小满就跑到隔壁民宿, 留了一把家里的钥匙在那边, 请鲁心然帮忙喂一喂家里的猪和鸡鸭。

附近多了个邻居就这点好,父子俩有事出门的时候, 家里的猪崽和鸡鸭什么的都能临时托付一下。

孙哲远跟江有粮父子俩聊完就急匆匆下山了, 他也要回镇上收拾东西, 这次去县里估计要多住两天,还得跟领导汇报呢。

第二天一早, 父子俩下山,江小满又把快递站这边的事情托付给郎英, 茶叶厂工地那边两三天不去也没什么, 刚忙好,孙哲远就开着车来接他们了。

“咦?孙主任, 您这还是个豪车啊?同事借的?”

看到车头上一个圈圈里面的三叉星, 江小满吓了一跳, 这奔驰车不便宜啊!

难道孙主任为了去县里汇报, 还特意找人借了一辆豪车充门面?

“什么借的?我自己的!”孙哲远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

“平时也没见你开过啊……”

“咱们镇上的路, 你觉得能开上奔驰吗?还不如骑小毛驴快呢。”

“那倒是。”江小满点了点头, 随即八卦道,“没想到孙主任你家挺有钱的呀,都买得起奔驰了。”

他可不会觉得孙哲远这辆奔驰是攒工资买的。

就他们镇上公务员那点工资,攒三年都不够买这四个车轱辘的。

大家都这么熟了,孙哲远也没必要瞒着他们,江小满这才知道,孙主任的父亲是一位老教授,母亲是做生意的,说起来,郎山人民对孙主任姥姥家的产业更熟悉€€€€

孙主任的姥爷开办了本地第一家民营的酒厂,他们公司主要生产中低端白酒,不像茅五剑那么高端大气,却是郎山这一片几乎家家户户请客吃饭必备的白酒,价格亲民,口感据说也还不错,是真正的粮食酒。

听说自己常喝的白酒居然是孙哲远的姥爷家厂里生产的,江有粮顿时觉得孙主任看着比以前更亲切了。

三人一路走一路聊,上午十点多,终于到了县政府。

文化局听着是个清闲衙门,实际上也挺忙的,不光管着全县的文体娱乐单位和企业门店,还要负责人民群众的文化休闲生活,不可能只盯着非遗文化这么一件小事。

因此,他们到了文化局办公室,就被人带到了会议室,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钟,文化局非遗文化中心主任陈€€才急匆匆赶了过来。

“不好意思,久等了,我们这边正要向各乡镇街道发文呢,孙主任既然来了,就顺便带回去吧,这位就是郎山竹雕文化传承人江师傅?”

江有粮被点名,立刻局促地连连摆手:“不敢叫师傅,多少年没动过刻刀了,我也就是跟着师父学了五年手艺,刚出师呢,这竹雕就没人要啦。”

此言一出,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心酸起来。

江小满是心疼他爹。

陈€€和孙哲远是心疼这门差点失传的传统手艺。

毕业即失业,难怪郎山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竹雕。

从入门到出师,还要好几年的时间,有这几年时间,进厂打螺丝都攒下十几万了!

陈主任也是第一次接触江有粮,这次把人请过来,主要还是想当面核实一下,面前的这位江老汉,到底是不是郎山竹雕文化传承人,以及,江有粮的竹雕技艺,到底是不是符合传承人的标准。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江有粮努力回忆年轻的时候拜师学艺的那段时光,一点点把自己“师门”的情形描述出来。

听说那位老师傅的徒弟们因为没了生计,都四散进城打工去了,因为当时的郎山特别穷,很多人家别说手机了,连电话都没装,更不会像城里人那样写信,几十年没有来往,江有粮当初那些师兄师弟们,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

“倒是有一个跟我是同乡,但是前些年得了癌症也没了。”江有粮唏嘘道。

这就是他宁可放下家里的猪崽,也要跑一趟县城的另一个原因了。

师父早就没了,师兄弟们也走的走,散的散,他不知道自己的手艺到底符不符合什么传承人的标准,也不知道这种没人要的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有什么意义,只是心里还存着一点念想。

万一县里有办法给他找个徒弟呢?

听到江有粮说要是县里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他愿意免费授徒,陈主任暗暗点头。

自从县里成立这个非遗文化中心之后,他也借着工作的机会,接触到不少本地的老手艺人。

不得不说,老一辈对于这种传统手艺,都是很有情怀的,有些非遗文化之所以还能艰难传承下来,就是因为一些手艺人哪怕不赚钱,也一直没有丢下这门手艺。

他们县去年就挖掘过一个剪纸手艺人,老人家一手剪纸栩栩如生,家里堆了一本又一本的剪纸册子,小孙女做手账的时候,却宁可上网花钱买贴纸,也不用老人家的剪纸,嫌弃这玩意儿不够洋气……

老奶奶听完只是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潮流,现在的女孩子喜欢新潮的手账本,却并不妨碍老奶奶细心把自己的剪纸作品收藏起来,这也是她们这一代的“手账”呢。

不过,县里专门成立非遗中心,就是为了挖掘本地非遗文化、想办法把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的,当然不可能让传承人们放下生计,为爱发电。

听完江有粮的回忆和讲述,陈主任已经掩不住脸上的喜色了。

没想到这位江老汉非但是正统的传承人,而且对于郎山竹雕文化的历史,还有那位老师傅的生平,也都非常了解,这太好了!

陈€€当即站起来,回办公室拿了一份文件和一张表格过来,让江有粮先把表格填好,然后再给他解释文件内容。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