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第328章

谢来点头,“这世上天才太少了,孩儿算不得天才。更多的天才都是靠着勤奋才能造就。孩儿不过是勤能补拙罢了。”

除此之外,谢来告诉了谢夫人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别人不知道的。

比如自己和三位老师的关系,以及天书的出现。不让别人知道,是怕别人人多嘴杂。但是谢来相信谢夫人不会透露出去。她是值得自己信任的人。

谢夫人越听越觉得惊奇。

最后才终于觉得一切说得通了。原来是这么回事。难怪司马是那个态度。她还以为司马是念着往日的情分呢。

原来还有和来儿的这一层关系。

谢夫人终于放心了,朝中那些人是不会伤害来儿了。

紧接着,谢来却说了一句让她继续紧张的话。“但是母亲,您来这里的事情,不要让司马老师知道。他并不知道这里的存在。我上课的地方和这里是不相通的。他们无法来这里。也并不知道这里的存在。”

谢夫人疑惑道,“为何?”

“因为我要做的事情,可能和他们所想的不一样。和他们的利益是相互违背的。老师们可能会顾念师徒情分不伤害我,但是却不一定能忍受我做的这些事情。”

为了给谢夫人解答疑惑,谢来邀请谢夫人去参观了图书室。里面存放着一些资料。都是来禄他们整理出来的,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将原本图书馆里的一些书籍翻译,简化而成的。这些书大部分都是思想方面的书。同志会最重要的东西。

谢来认为,一个组织可以没有别的,但是一定要有信仰,思想一定要统一。所以思想学习是很重要的。

“母亲,您当初的抗争之所以输掉,是因为您在一个人对抗整个天下的制度。是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您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现在我们有很多人一起,共同对抗这个腐朽的制度。”

谢夫人原本以为谢来在朝堂上面做的那些事情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了。没想到这背后还有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情。

但是谢夫人却没觉得害怕和担心。

因为谢来做的这些事情,是她曾经想做,却没做成的事情。而她当时是一个人在横冲直撞,但是来儿却有这样的组织,有这样多的同伴。他会成功的。

谢夫人心中有这种预感。

“为什么突然想到让我加入?”谢夫人问道。

谢来还有点不好意思,“之前想着您吃苦了,以后就过好日子,无需再操心了,这些事情让我们小辈们来做。没想到母亲您初心未改,孩儿总不能让你能再单打独斗了。”

谢夫人笑了,“来儿,谢谢你。”

谢来道,“母亲,那以后咱家这田地啥的……肯定就不能留这么多了,我知道这是您的心血,但是土地兼并确实对社会有害无益。”

“这点觉悟,我还是有的。”谢夫人很有底气,丝毫没有不舍。“咱家也不靠这个吃饭。这些年咱家做善事,也便宜卖出去许多。以后咱再分给家里的佃户们。”

这下轮到谢来感谢谢夫人了。

虽然谢夫人加入了组织,但是谢夫人却也不用特意离开边城做什么。她还是按照她自己原来的计划,在边城搞养殖。

因为谢来的计划中,边城这边的民风开放,很适合发展改革的力量。

而且要想有一个好的环境改革,边境也不能不稳定。谢夫人留在边城发展也很好。

谢夫人加入,来禄他们都很高兴。

让他们心里好受了许多。其实每个人来这个组织,肯定都是背叛自己的阶级,背叛自己的家中长辈的。

他们很幸运,拥有如此开明的长辈,不止支持他们,也和他们有着同样的理想。

谢夫人离开课堂之后,心情也是很放松。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到了年轻的岁月,那个充满了抗争精神的时候。

她还记得自己在学堂里面看到的那些思想书,觉得自己觉悟应该更高一些。要更有决心。

所以第二日,她就和自己身边几个姨娘宣布了一件事情。从此以后,她们就不要称夫人了。就称她为大姐。她们以后结拜姐妹。从此以后,她们不再以谭玉的夫人和小妾这样的身份面对世人。

“以后我会让孩子们称你们为娘,称我为母亲。如此就能分清楚了。”

姨娘们:……

夫人咋突然又冒出这么一个重大的决定来了。

“那我们还是谢家人吗?”叶姨娘紧张道。

“当然是的,咱们一家人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只是身份上面要改变了。我知道你们怕人说闲话,那在边城的日子,咱们就这样称呼。以后你们跟着我出去办事,也用自己的姓名。咱都要做有名有姓的人了,再不是任何人的附庸。”

“可我早就忘了自己的名字了……”吴姨娘小声道。

叶姨娘和钱姨娘也都点头。

她们从小就没名字,到了谢家之后就更用不上名字了。

谢夫人就给她们取名字,希望钱姨娘有容人之心,便取了个容心字。

希望吴姨娘开心点,别总是谨小慎微的,就唤她吴乐心。叶姨娘性子挺好的,就是人总是不自信。就取名信心。

几位姨娘有了名字了,都激动万分。虽然不知道夫人咋突然就来这么一出了,但是有自己的名字了,这当然是让人激动的事情。

几人都念着自己的名字,觉得取得真好。夫人,哦不,是大姐。大姐真会取名字。孩子们的名字就取得很好,现在给她们取的名字也特别好。

在边城的来寿自然是第一个知道了这个消息,他总觉得以后自己这日子会越来越热闹了。

这件事情谢来他们自然都知道了,然后都被要求开始改口了。

反正以后家里没有所谓的小妾姨娘了。家里不搞那一套了,先解放自家人。

对此,大家倒是接受良好,觉得这样挺好的。反正不管啥称呼,都是一家人。

谢夫人很快就带着几位女同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边城事业。

此时,谢来也收到了刘连青汇报的关于东州府的信息。

东州开始扫盲之后,谢来就安排刘连青去东州府开羊毛长分厂。准备让百姓们感受一下学习之后的好处。

准备在那边大规模招工呢。

刘连青一路奔波过去之后,就开始在那边选址,建厂,建宿舍。反正花钱费力之后,终于把台子搭建好了。这会儿就准备开始招工了。

这次汇报工作情况,顺便也要和谢来再商议一下招工岗位和男女比例问题。最终确认之后,这份招工启事才会正式发下去。

刘连青的想法是,不需要特意的分配比例,就直接让大家来参加考核。岗位也不特意的要求要男人还是女人,而是让大家公平参加考核。谁通过了,就是谁的工作。反正要让人觉得男女待遇一样。

谢来道,“想法很好,但是要考虑现在的实际情况。如果不规定男女,你信不信来参加的都是男人。”

刘连青:……

想想还真是,现在男主外女主内,有外出的工作,自然是让家中男人出去做。

谢来道,“岗位分配比例,然后实行同工同酬吧。”

分配了比例,就不用担心某一方的人数过多或者过少。实行同工同酬,也自然让人愿意让女性走出来工作。

既让底层百姓有机会走出来,找到新的出路,又能解放女性生产力。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试行阶段,在实行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积累经验,争取在未来全国推行的时候,更加顺利,行之有效。

第286章

东州府的扫盲工作已经做了好€€段时间了,在各种奖励之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基本上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认识几十个日常字了,能写自己的名字了,会算数了。

这在过去来说简直是不敢想的事情。

走在田间小道上,还能听到孩子们比赛背诵口诀表的声音。

不过学字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其他的变化,所以长久以来的热情似乎稍微有点儿消退了。特别是田间地头工作繁忙的时候。

而且又来了许多新的农具,他们学习用新的农具工作,倒是转移注意力了。觉得有学习的功夫,不如多去田地里干点活。毕竟奖励的名额少,这么多人竞争,自己肯定争不上的。

过了那个劲头,很多人都开始这么想了,也慢慢松懈下来。

这是人之常情,毕竟在看不到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自然要开始合理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家里多赚点粮食。这才是正理。

就是在这个势头下,招工启事在各个乡村中公告了。

公告是由扫盲的老师在课堂上面宣布的,这就防止了当地的里正为了自家人而隐瞒消息的情况。

也能让大家更加重视扫盲的事儿。

老师们先给他们介绍了厂是个什么地方,因为这个时候百姓对于厂这种存在还是陌生的,基本上都是作坊。

“其实就是大型作坊,但是大很多很多。听说初步是招几千人,后续不断的加人,以后能容纳两万人左右呢。”

有村民就好奇了,“不就是个作坊吗,干啥还要考试啊,县里员外家的作坊,咱也去过,只要管事的看中了,就能去做几天事儿赚点钱贴补家里。”

老师顿时不高兴了,“那小作坊能和户部直接办的厂比吗?那可是户部,管着全天下的百姓户籍和国家财政呢,是一个员外能比的?这可是官府办的,待遇可好多了,每个月给工钱,工钱标准是全天下作坊里面最高的。一个月放四天假,包吃住!厂里是吃三顿饭!过年过节还要发东西呢。”

老师说得自己都想去了,现在€€般人家还是吃两顿。

“……!!!”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大伙儿真的觉得的自己幻听了。包吃住,而且还是吃三顿饭!每个月拿别的作坊都高的工钱?

待遇这么好?

特别是男人女人都要招,招的人还不少呢,很多人都有机会。

这一下子可算是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了,甭管男女老少,都为这事儿激动万分,€€路从学堂吆喝到自家门口,“府城要招工了!”

家家户户为了这事儿开始议论纷纷。争取谁去府城竞争名额,谁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

按照以往的惯例,那肯定是让男人去的,女人留在家里,又要照顾老人孩子,又要种田地。男人只在农忙的时候请假回来帮衬€€下,其余时间还是在外面赚银子。家家户户都是这么干的。

但是这次却不€€样,男人刚提出来,公公婆婆就反对了,“这么多人竞争,不一定能去成呢,这不是还有女工的名额吗,两口子都去,这样保险。谁争取上了,谁就在那赚工钱。”

儿媳妇在那边激动的捏手。

男人问道,“那万€€都争取上了呢?”

公公敲桌子,“那就都留那儿,家里田地咱自己种点儿,其他的租出去。真要是包吃住,家里一下子省下两个成年人的粮食呢,还能多赚工钱,怕啥?现在又有这么多省力气的农具,我都能下地了。怕个啥?”

男人又问,“那谁伺候你们呢?”

婆婆立马道,“要啥伺候啊,那可是实打实的工钱,还包吃住。在外面多赚钱不好?”

儿媳妇是个聪明的,知道这会儿得让两老坚定才能有机会出去,立马道,“家里辛苦娘了,回头我工钱都交给娘存着。”能在外面当工人,能吃饭,可比在家里累死累活的强,在家里做得再累也得不到€€句好的。出去了拿了工钱,还能知道自己给家里多少银钱呢。反正在家里,她手里也捏不到一文钱。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她还有的熬呢。

果然听到这话,当婆婆的就高兴了,虽然她€€早就是这么想的,但是媳妇儿自己主动提出来,那肯定是更让人高兴的,“这事儿就这么定了。都去,争取都留下来。”

媳妇心想,要是她当了工人,自家男人倒是回了家里,那才好笑呢。

她觉得自己在做美梦。

同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里面发生着。

反正这次家里年轻人多的,也不用争什么名额了 ,都去参加。毕竟谁也不能比保证自己去了就€€定能上,万€€自己没上,其他留在家里的人肯定要说风凉话的。还不如一起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