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娇夫 第44章

  柳玉的身体越来越僵硬,微张的嘴巴轻轻闭上,他的呼吸很轻,声音更轻:“甄大哥……”

  “嗯。”宋殊禹眨了下眼,坐回原处,面色如常地问,“上次我教你的‘杨’字,你还记得该如何写吗?”

  柳玉垂下眼睫,放在膝盖上的双手攥紧了又松开,他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感受,他以为宋殊禹要说什么来着,可宋殊禹什么都没说。

  “柳玉?”

  随着宋殊禹话音的落下,一支毛笔递了过来。

  “哦。”柳玉抬起双手接过毛笔,“记得。”

  宋殊禹把宣纸往他这边推了推,修长的手指点在宣纸上面:“你写来我看看。”

  “好。”柳玉强迫自己不去看宋殊禹的眼睛,他抿起嘴角,一阵酝酿后,捏紧毛笔在宣纸上面缓慢地勾画起来。

  宋殊禹已经教过柳玉很多次了,由于柳玉平时事多,只有空闲下来才能和他一起识字,他便用了比较特别的方式,先把生活中常见且常用的字词教给柳玉,等柳玉的字词量变大后,再从头教起。

  当然,这是一个长远之计。

  对比起宋殊禹,柳玉的写字速度就很慢了,像是蜗牛在爬,笔尖歪歪扭扭,费了半天的功夫才写好一个“杨”字。

  柳玉提起笔尖,往后让了让,紧张地对宋殊禹说:“甄大哥,我写好了。”

  宋殊禹歪头一看,夸赞道:“不错。”

  闻言,柳玉明显松了口气,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我们再把上次教的其他字复习一遍。”

  “好。”

  加上方才写的“杨”字在内,上次宋殊禹一共教了十五个字,并组合成了二十个词语,复习下来,歪歪扭扭的字写满了整张宣纸。

  起初柳玉的写字速度慢,可写着写着就快了,越往后写越是熟练。

  复习完字词,宋殊禹把柳玉用完的宣纸放到一边晾干,接着拿来早就准备好的画本。

  画本是他们昨天从菊香书肆里租来的,一共租了三个画本,宋殊禹没挑内容,伙计推荐什么,他便租什么。

  画本只是用来帮助柳玉识字,只要图文掺半即可。

  宋殊禹翻开画本,计划先把画本里的内容向柳玉讲一遍,等柳玉对内容感兴趣后,再让柳玉自个儿把认得的字镶嵌进去。

  柳玉以前就喜欢看画本,可以前的他连一个字都不识,有时苏元空了便跟他讲画本里的故事,更多时候苏元没空,他只能自己靠着图画连蒙带猜地想着画本里写了什么。

  一听宋殊禹要讲故事,本来有些犯困的柳玉一下来了精神。

  他双手撑着下巴,两眼期盼地望着宋殊禹。

  宋殊禹失笑,翻开画本第一页,目光扫过页面上一对男女背影的画像,落在画像旁边的蝇头小字上:“这个画本讲的是摄政王宋殊禹和户部尚书嫡女明檀的爱情故事。”

  “哦!”柳玉终于记得“宋殊禹”这个名字了,他立马反应过来,“是京城里那位很厉害的大人。”

  宋殊禹笑着看了他一眼:“你们村里的人貌似都对他忌讳如深。”

  柳玉没什么心眼,却也知道自己身为平头百姓不能随便和外人议论京城里那些大人之间的事,搞不好什么时候就要掉脑袋了。

  但宋殊禹不是外人。

  为了提醒宋殊禹,柳玉犹豫之后还是小声开口:“甄大哥,那位大人厉害着呢,听说现在的小皇帝都对那位大人言听计从,之前县上有个人不满那位大人颁下来的政策,跑去县衙里大闹特闹,还当着好多人的面说那位大人的坏话,结果第二天就被处以火刑了。”

  那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是整个桐溪县,连桐溪县附近的所有村落都在传。

  后来,村里没人敢再直呼那位大人的名字了。

  “所以我们不能说那位大人的不好。”柳玉郑重其事地说,“你没了记忆,不知道很多事,可你一定要记住这个。”

  宋殊禹看着柳玉故作严肃的模样,突然又想摸一摸柳玉的脑袋。

  最近他总是手痒。

  “好。”宋殊禹点头,“我明白了。”

  说完这个题外话,宋殊禹翻了一页画本,开始念正文。

  画本的内容在宋殊禹看来很简单,讲的就是一个一见钟情、你追我赶、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实在没什么新意,看了开头就能猜中结尾。

  只讲了几页,宋殊禹就感觉索然无味。

  然而柳玉从没听过这种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问上一两句。

  “元宵夜的灯会是什么样子呀?很多灯吗?”

  “应该是。”宋殊禹答,“街道两边的楼上和树上都挂着灯笼,河里的船上也挂着灯笼,灯光映在水里,和岸上交相辉映,街上除了酒楼和铺子,还有卖各种玩意儿的摊贩。”

  宋殊禹不知道自己脑海里为何会有灯会的画面,他压下疑虑,尽可能地把画面描述出来。

  “还有船吗?”柳玉惊讶极了。

  宋殊禹被他夸张的语气逗得想笑:“既然摄政王是在船上对岸上的户部尚书嫡女一见钟情,那么自然是有水也有船的。”

  “船上也能挂灯笼?”

  “船上为何不能挂灯笼?”

  柳玉仰起脑袋想了想,他没见过真正的船,只在苏元借的画本上看到过船,画本上的船小小一只,船头坐着一个披蓑衣戴斗笠的钓鱼人,那样的船连多载两个人都不行,又哪儿来的地方挂灯笼?

  他想了许久,实在想不出能挂灯笼的船长什么样子。

  他把心中的想法告诉宋殊禹,却见宋殊禹慢慢地收敛起了嘴角的笑意,表情归为平静,目不转睛地看着他。

  很快,宋殊禹开口:“以后我带你去看能挂灯笼的船长什么样子吧。”

  这句突如其来的话把柳玉吓了一跳,他无措地和宋殊禹对视,脑子里仿佛被一根木棍搅成了浆糊,一时间连如何回应宋殊禹都不知道了。

  “我……”

  “你不用着急回答我。”宋殊禹打断他,“现在还早,你还有时间好好考虑。”

  柳玉撑着下巴的双手放了下来,交叠着搭在桌子边缘,在宋殊禹看不到的地方,他的手指紧紧攥了起来。

  “可是县上没有灯会。”

  桐溪县建在一片平地上,连河都没有,更别说船了。

  “那就不去县上,我们去更远的地方。”

  “哪里?”

  “京城。”宋殊禹看着柳玉的脸,不疾不徐地说道,“我带你去京城看灯会,你愿意吗?”

  柳玉始终不敢直视宋殊禹的眼睛,他垂眸安静片刻,才说:“愿意是愿意……可是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我向你保证,在三年之内。”

  听到这话,柳玉条件反射地摇了摇头:“那不行。”

  “为何?”

  “我都十六岁了,再过三年就是十九岁了,可能那个时候我已经娶了媳妇,顺利的话,孩子都有一两岁了。”

  “……”宋殊禹瞬间沉默下来。

  屋里的空气安静到了让人有些窒息的地步,宋殊禹不再说话,像个木头似的坐在桌前。

  柳玉没有抬头,却能感受到宋殊禹的目光一瞬不瞬地集中在自己身上,仿佛要把自己看穿一般。

  他一时心虚,更不敢抬头了。

  其实他也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条件,哪怕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也不一定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如此一来,他对娶媳妇和生孩子这两件事的执念便没那么深,想着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等何时遇到了心仪的姑娘,再谈婚论嫁也不迟。

  可方才不知怎的,一听宋殊禹说要带他离开这里,他突然间乱了心神。

  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只知道在嘴巴上胡言乱语。

  “到时候我拖家带口的,怕是不太方便,甄大哥的好意,我心领了,京城那么远的地方,我还是不去了。”

  说完,他惴惴不安地等待宋殊禹的回答。

  似乎过了许久许久,宋殊禹终于有了动作,他将只翻了几页的画本一合,语气不咸不淡地说:“随你。”

  说罢,他站起身,三两下便把桌上的东西收拾好。

  柳玉呆呆坐在长条凳上,等宋殊禹收拾完了,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宋殊禹不准备继续讲画本了,他喊一声:“甄大哥?”

  “时辰不早了,我有些困乏,我们早些休息吧。”宋殊禹将晾干的宣纸全部折叠整齐,分别夹在书籍和画本当中。

  说完这些话,他甚至不给柳玉反应的机会,转身进了卧房。

  后面烧水擦洗的时候,宋殊禹都没怎么和柳玉说话。

  这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柳玉躺在床上,本该沉睡的他破天荒地失眠了。

  ……

  第二天,失眠到半夜的柳玉自然而然地起晚了,等他睁开眼时,已经到了日上三竿的时辰,屋里一片亮堂堂。

  柳玉暗道糟糕,手忙脚乱地从床上爬起来。

  村子另一头的毛胜家,早就起来的毛胜正坐在自家堂屋里分配昨天柳玉送来的三吊钱,为了避免出现纷争,毛胜一只手拨动算盘、一只手提着毛笔在纸上圈圈画画,把要用钱的地方都详细地记了下来。

  在河边洗了衣服回来的蒋若兰一眼看到了桌上的一堆铜板,晾衣服的同时随口问道:“谁家里又有活儿了?”

  毛胜头也不抬地回:“柳玉家。”

  “柳玉?!”蒋若兰把湿漉漉的衣服往架子上一甩,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进堂屋,不可置信地确认,“你说的哪个柳玉?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柳玉吗?”

  毛胜不耐烦地说:“你洗衣服把脑子洗坏掉了?我们村里除了那个柳玉,还有哪个柳玉?”

  “可是柳玉有这么多钱吗?”蒋若兰又惊又诧,“柳玉在我们村里可是众所周知的一穷二白,否则也不会连木头房子都修不起了。”

  “你还别说,人家拿这些钱就是用来修木头房子的。”

  毛胜可不关心柳玉有钱没钱,更不在乎柳玉从哪儿挣来的钱,他一天到晚要干的活儿太多了,哪儿有精力像蒋若兰一样想这想那。

  把蒋若兰赶走后,毛胜又专心致志地算起了账。

  蒋若兰眉头紧锁地思索了一会儿,没思索出什么名堂来,只好先回到院子里把背篓里的衣服全部晾了。

  晾完衣服,毛胜还在屋里算账,一时半会儿分不出神来,蒋若兰闲得无聊,在屋里来回走了几圈,最后还是没忍住出了门。

  毛胜不说算了,她找别人打听去。

  蒋若兰若有所思地在自家门口晃悠,没晃悠多久,便逮着了洗完衣服从她家门口路过的几个婶子,她问那几个婶子:“你们听说柳玉家要盖新房没有?”

  “没有。”几个婶子摇了摇头,接着同时吃了一惊,“柳玉家要盖新房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