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的担心是多余的,世人的种种猜测也毫无根据。其实他们之间很简单,虽然历经无数岁月,走了无数的弯路,但一开始的本质就很简单。一开始,皇帝就喜欢他,而他最后也回应了这份喜欢。
虽然君臣之间的身份之别,依然横在他们之间,虽然未来或许还有种种困扰,不过只要他对身边的这个男人,信任一点,再多信任一点,其实一切都会很简单。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卫衍终于为自己遇事偷懒不肯多想,找到了最好的借口,自然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偷懒下去了。
“一大早傻笑些什么?”景骊一睁开眼睛,就对上了卫衍那张傻笑着的脸,不明白他一个人在那里笑些什么,纳闷地发问。
卫衍没说话,只是迎上他的视线,笑容更加灿烂。
景骊虽然满头雾水,不过,这样的卫衍看上去很可口,所以他忍不住凑上去亲了一口又一口。
卫衍任由他亲着,反手抱住了皇帝的腰。
虽然皇帝强健有力的身体,时不时在夜间折腾到他求饶,但是,此时抱着他的感觉很安心。
两个人抱在一起,耳鬓厮磨了半天,景骊才唤人进来伺候梳洗。
用过早膳,卫衍自去巡视防务,景骊则去议事用的偏殿处理他的政事。
当日,议了一半政事后,原南夷国的那位太子太傅,息木大人,听了卫衍的建议后,果断从善如流,当众为他们的旧主,向皇帝求起了情。
听完息木的那段话,所有的降臣当场都变了脸色。
在场的这些降臣,有些人的确不关心旧主死活,但是大部分人却是不得已。
不是他们不愿为旧主求情,而是作为降臣,他们地位尴尬,进退两难。
他们不为旧主求情,别人会鄙视他们性情凉薄,落不下好,但是他们真的求情了,别人又要怀疑他们心念旧主,依然落不下好。
无论他们怎么做,都不会有好处。
众人一直企盼着这事能不了了之,或者皇帝将人押回京城去处置,也是一桩事情,只要不当着他们的面讨论,要求他们对此事表态就好,所以根本无人在新主面前提起这事,恨不得皇帝马上就忘了它。
降臣们心中对此各有打算,此时听到息木提起,就知道这事躲不过去了。
今日,息木既然开了头,就算他们不说话,也是一种态度,也会落在皇帝的眼里,所以,众人很快七嘴八舌,各种意见跟进了。
有人为向新主表忠心,认为刺驾乃罪孽深重十恶不赦,绝不该饶恕,有人则以降君年幼无知为由,恳求皇帝能够网开一面,饶他一死。
这些原南夷国的众臣,各抒己见,种种表现,不一而足。
景骊一直期待着的好戏,终于在他面前上演了。
等到所有的降臣,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景骊还是不置可否,只留下一句“朕会考虑”,就将此事揭了过去,开始讨论别的事情。
这件事虽然一开始没人发出声音,但是息木开了头,所有的人都当场表了态,站了位置,接下去,关心的人就变得多起来了。
无论是支持从严处置的,还是支持从宽发落的,都想知道皇帝到底抱着什么样的心思,卫衍这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
知情者知道卫衍在皇帝心里的分量,不知情者知道卫衍是皇帝跟前第一宠臣,甚至连景朝的一些臣子,也开始找上他来探听,皇帝准备怎么处理这件事。
卫衍不知道皇帝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他知道自己希望皇帝怎么做。
不是他同情心泛滥,而是在局势没有完全平稳下来之前,留着南夷降君,绝对有百利无一害。
只要南夷降君在皇帝手里,只要降君不死,那些不甘心的南夷人,就没法推出替代品,没法得到大义这面旗帜,闹不出什么大事来。
若南夷降君死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倒是可以举旗闹事了。
不过他的想法,与皇帝的想法未必相同,虽然他会尽量影响皇帝的决定,但是不能保证每次都成功,所以他回答众人的询问时,只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这样的你来我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卫衍很不擅长,很快就变得一个头两个大。
对于他的可怜境况,皇帝不但不同情他,每每还要嘲笑他,对于他廉洁奉公的做法,更是多加抱怨,让卫衍的头变得更加大。
“陛下,我们什么时候启程回京?”终于,在一个百般欢好以后的夜晚,卫衍在枕边对皇帝提出了这个问题。
“怎么,想家了?”
“不是。”卫衍当然不会对皇帝说,他希望早点回京,是因为他被众人烦得怕了,希望赶紧能回京,躲开这些麻烦事。
在京城,景朝的臣子们始终遵循着外臣不与内臣结交的规矩,为了避讳,为了不让皇帝起疑心,对于像他这样身负皇帝安全职责的重臣,不敢太过亲近,过往甚密,但是一旦在外,所有的规矩就不成规矩,什么人都敢来找他探听消息了。
“再等两日。那些人你不想见就不要见,干嘛要委屈自己?”景骊当然知道卫衍在头痛些什么,不过他对卫衍的烦恼,不但不能感同身受,此时,还很有些幸灾乐祸喝茶看热闹的心态。
第六章 怨念丛生
景骊虽然存心不良,端坐一旁看热闹,看了个不亦乐乎,不过他心里很清楚,南夷降君的生死,对于这片刚被征服的土地上的百姓,有着特殊的意义,就算要杀,日后也有的是机会,根本不用急在一时,所以他在吊足了众人的胃口,特别是卫衍的胃口以后,最后也乐得做出宽厚仁慈的姿态,饶了左思溟一命。
弘庆四年秋,南夷国正式并入景朝的版图,隶属云州管辖,州治从原来的云城迁往奉城,南夷降君左思溟被封作奉城王,随皇驾一起北上归京,原南夷国太子太傅息木,自请随奉城王一同上京,镇南将军卫泽被留下来总领云州军务。
当卫衍随皇帝出征在外,被皇帝看热闹的时候,他的儿子正在京城的卫家家学中,看别人的热闹。
卫敏文,永宁侯卫衍独子,母不详,幼时流落在外,多年后方被寻回,天熙十二年末认祖归宗,随即卫家为其请封世子,翌日就得到了烈帝的恩准,于其父逝后袭爵,富贵安乐至终,一生不曾出仕。
在景史正册上,河西卫家的永宁侯这支,后来也是人才辈出,有过无数彪留史册的名字,但是对于第一代的永宁侯世子,记载却极其简单。
鉴于景烈一朝的史册,被两帝篡改过,要么这位永宁侯世子的一生,就是这么简单,要么留下来的记载,这么简单。
按照景史正册为尊者讳的最大特点,答案通常是后者。
在野史上,这位永宁侯世子则留下过无数风流逸事,而永宁侯世子与世子夫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在坊间传颂了无数年。
至于那些传说是不是真相?
既然正史上都没有留下真相,野史上留下的,当然不可能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