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家的夫郎只想种田 第67章

太康元年, 金秋十月。

如今正是田地里忙碌的时候,这几年,平溪村的村人也种植了玉米。看着成熟的金灿灿的玉米, 人们心中乐开了花。

这玉米跟那红薯可不一样, 红薯的存储期短,而玉米却跟稻谷一样, 晾干之后可以保存好几年。而且,这个玉米做出的玉米馍馍香香甜甜的, 可比杂粮面好吃多了。

平溪村现今也很少有人会吃以前涩得难以下口的杂粮饼, 大多时候都是以面饼,玉米馍馍还有红薯为主食。

很多年纪大的,看着现在如同蜜罐中的日子, 就感慨万千。他们以前哪里会想到有这么一天,不说填饱肚子, 就是平常饭桌上也能见到荤腥,再不济, 鸡蛋什么的都能想吃就吃了。

“还不快些吃,吃完我们还有得忙, 等会你去跟你爹下地去。可不许跑出去疯玩了。”黄大婶手指点了点儿子的头,叮嘱道。

小儿子不过七八岁的模样, 听到他娘让他跟着爹下地,就一副不情不愿的模样,“娘!我要跟村里许二牛玩。”

一听这话,黄大婶不高兴了,柳眉一竖, “不许去, 这么大个人了, 成日里只知道玩,也不知道帮爹娘分担分担……”

还没教训完,黄大叔就开口了,“孩子还小,地里的活计,他能帮什么忙?”

现在正是农忙时节,地里的玉米已经成熟了,到了收获的时候,大家都赶紧着将玉米收拢归仓。

“什么还小?也就是现在落在福窝里了。我们那么大的时候什么活不能干?每日天不见亮就起来干活,还吃不饱穿不暖。现在的孩子,你看看,被惯成什么样子了?你就由得他偷懒,以后哪个媳妇能看得上!”

黄大叔见自家婆姨发火了,连忙道:“好好,吃了饭,我就将这小子带去地里。”

黄大婶这才满意了,顺手给了身边一直没说话的女儿一个鸡蛋,“来,翠儿多吃点,免得一会儿饿。”

女儿十三四岁了,如今跟她一起每天在村子的作坊里做工,她们俩工钱都能养活一大家子了。

已经有很多媒人上门来提亲的了,可是黄大婶一直没有松口,她女儿能干着呢,她还想留几年再说。人家欢哥儿不是说了吗?女孩儿成亲不能太早,太早可是对女孩子身体有损害的,等到十七八再谈婚论嫁也不晚。

现在她们村子的姑娘可是十里八乡都抢手着呢,晚点也不急。总要多看看,选个合适知道疼人的。

“黄大婶,收拾好了没?快些走啦!”屋外有声音响起,是一起要去作坊做工的村人。

黄大婶应了一声,几口将手中的玉米馍馍吃完,便跟女儿匆匆出门。

如今村子里除了蜜枣,粉条作坊,又新建了个饴糖作坊。这是专门用玉米做糖的地方,她们从来没想过,玉米还能做出甜甜的糖来。

这么多作坊,村子里的人手肯定是不够的。于是里正大手一挥,答应如果外村愿意来做工的,也可以,银钱照着村里人给。

这么一来,不少外面村子的哥儿媳妇也都吸引着过来了。有了外村人,他们平溪村的人也有了一股子紧张感,就怕外头的比她们还做得好,这脸面可就给别人拉下来了啊。于是本村的和外村的,都较着一股劲,暗自里竞争,倒是让作坊蒸蒸日上。

黄大婶与人汇合,一起朝着作坊而去。没走多远,就见到前方停了一辆马车,来人似乎是外地人,正在问路。

对于这样的事,她们早就见怪不怪了,蜜枣,粉条,还有饴糖,这么多新鲜的东西。只要是打听到消息的,很多外地的掌柜货郎都跑他们村子里来问询,想要拿货去外头卖。

所以一年到头,几乎每天都会有马车牛车什么的过来。

“什么?你们是找碧水山庄?”听了来者的问话,众人也都知道了他们的目的。

不过一般去碧水山庄拜会的都是有名有姓的达官权贵,这么个老头子,而且看马车也朴实无华,不像是权贵出来的啊。

老者身边跟着几个护卫,倒也像是那么回事。她们也没有多想,指了条路,“碧水山庄在河对岸,那边花红柳绿的地儿就是了。”

老者笑着道了谢,“老夫第一次来到这里,听说这里人杰地灵,果然名不虚传。”

见来人态度和蔼,大家也七嘴八舌的问起来,得知他竟然是京城来的,有人就笑道:“京城来的,跟瑞王爷有啥关联不?”

“能有什么关联?难不成还能是皇亲国戚不成?京城那么大,听到风声过来的人也不在少数。”

“说得也是。行了,管他那么多呢,快些走了,不然时辰该迟了。到时候又得让那外村的嘲笑。”

听了这话,众人连忙应是,慌忙就走。老者奇怪,拦住黄大婶,“你们这是做何去?”

黄大婶笑道:“我们是要去作坊做工,现在农忙,男人们在地里忙着收成。我们没事便去作坊做工,每日里都能赚不少的银钱。行了,不说了,我得走了,迟到了可是要扣分的。”

老者倒也没有过多为难,看这群人远去的背影,脸上流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他一路从从京城过来,越往这边走,就发现这边的与众不同之处。尤其是平溪村,似乎每个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幸福满足。

男人们地里忙着收成,女人哥儿们在作坊做工,填补家用。人人丰衣足食,这不是他做梦都想看到的景象吗?没想到,却在这儿见到了。

再假以时日,他能想见得到,在这个封地上,会有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主子?”护卫看老者有些怔愣,不由上前提醒。

老者回过神来,挥挥手,吩咐道:“去河对岸碧水山庄。”

马车再次启程,很快就到了山庄门口。

李槿正在与秦修文商量规划着林欢说的学院私塾的问题。按照林欢的说法,是想不论什么身份,让适龄的孩子都能入学。

只是现在问题却很大,即便他办学可以不收束€€,让孩子免费入学。然而,现在面临的问题却是很多人家中的孩子很小就需要帮着家里人干活,等稍大一点,就是半个壮劳力。让孩子去入学读书,还不如帮家里多做些活计。

这是绝大多数人家的想法,祖祖辈辈都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些读书人的事儿跟他们这样的农家人根本就不沾边,又何必浪费人力精力去上学?

“到底如果不能改变大家的观念,这事儿就没法具体操作。”秦修文摇摇头,“或许只有等人人都丰衣足食,不再为生存所苦之时,推行起比法方能一蹴而就。”

李槿也知道很难,但是无论如何他都想在自己的封地试试。读书能让人明理开智,做事有度。如果全民都达到这个标准,是否就能国富民强,生生不息?

看王爷沉吟不语,秦修文道:“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此事大举推行,只怕会遭受天下读书人的反对。”

读书人是少数,一般也只有世家权贵才会努力培养读书人,他们本就自认高人一等。如果王爷不拘一格,让所有的孩子都入学读书,降低门槛,必定会导致那些世家读书人的不满。如此以来只怕会得不偿失。

李槿当然明白这一点,世家权贵这样的庞然大物,就连皇室都不敢轻易招惹。

“臣以为,此事应该一步步来,潜移默化。先在本地,或者就在附近试试,等到有条件之后,在不触动这些人利益的情况下,缓慢推动。”

如今看来也只有如此了,等他的封地施行成功之后,再推广到天下,或许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就在这时,有人过来禀报,说是外面有人要见王爷。

李槿不耐,正要说不见,就看到来人呈上来的一个玉扳指,大惊道:“来人是什么模样?”

下人描述了一番,李槿与秦修文对视一眼,脸上都现出来不可思议的神情。

李槿已经坐不住了,整了整衣襟冠戴,便急匆匆的迎了出去。

见到老者,李槿大礼参拜,“儿臣见过父皇。不知父皇来此,儿臣有失远迎,还请父皇降罪。”

那老者正是皇帝,确切来说,应该是太上皇祯武帝。

李槿他们回封地之后,朝廷风云迭变。太子在外戚的鼓动下,宫中发动政变,然而皇帝早有准备,太子注定失败。

皇帝一怒之下,将太子幽禁,太子外戚但凡参与者一并处斩。从小到大,皇帝对于太子的培养可以说是倾尽心力,一直以来太子都是他的骄傲,没想到却做出这等谋逆反叛之事,实让人伤心不已。

这之后,皇帝到底心灰意冷,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好在林欢离开京城之际,留给了皇帝一颗药丸子,以备不时之需。皇帝服用之后,身体总算好起来,只不过却再也无心朝政,索性将皇位传给了一直以来克勤克俭,精明干练的老四。

这些年来,四皇子不遗余力推广红薯玉米,做事兢兢业业,皇帝也是看在眼里,很满意的。

不管朝廷上下如何震惊,皇帝意已决,便无从更改。即便有皇子不服,也只能恭顺服从旨意。

退位之后,太上皇祯武帝闲着没事,想到老十四的封地,索性就谁都没有惊动,轻车简从就过来了。

也是如此,李槿才意料不到,慌了神。心中不由埋怨四哥,怎么父皇过来也不来封信什么的说一下,这么突如其来,实在让人心惊肉跳的啊!

“不知者不罪,起来吧。”皇帝让李槿起来,自己负着手踏进庄子,“还以为你会在府城兴建王府,没想到却在这偏僻之地。”

李槿跟在皇帝后面,笑道:“之前养病就在这里,已经住习惯了。加上欢哥儿喜欢这里,不愿去府城,儿臣便也就随他了,反正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只有欢哥儿在的地方,那才称的上是家,其他地方,不过就是落脚处罢了。

“欢哥儿呢?怎地不见他出来?”皇帝问道。

“他如今正在田地里,儿臣这就派人去叫他回来。”

“不用了。”皇帝伸手拦住了李槿,有些诧异道:“欢哥儿居然亲自下地?怎么?你没有安排种地的人手吗?怎么能让堂堂的王爷正君做此事?”

说起这个,李槿也很无奈,不过欢哥儿坚持,他也就没办法了。“父皇,这是欢哥儿自己要求的。说他弄的什么实验地,不许其他任何人插手,完全是他自己一个人看顾。儿臣也没有办法。”

皇帝无语,心情很是复杂的看他一眼,这个儿子,怎么在欢哥儿面前完全就振不起夫纲。自己都替他害臊。

李槿完全没有理解皇帝那一眼的意思,替林欢解释道:“欢哥儿对于种植一道颇有心得,不然也不会有红薯玉米了。听说他最近在弄什么双季稻,也就是一种在南方一年可以种两次,并且收获两茬的稻谷。”

“什么?能种两季?”皇帝惊住了,这么说来,这个什么双季稻,收两茬,那一年的收成岂不是比原来多一倍?

一想到这个结果,皇帝迫不及待,“快,欢哥儿在哪里?带朕去看看。”

“父皇,您这刚来,一路劳顿,不如先歇息休整一番……”

李槿话还没说完,皇帝已经打断,此时得知此事,他如何还能歇息休整?无论怎样,他都不能耽搁了。

“休整什么?朕的身体好着呢。朕既然来了,那就得小住一段时日的,什么时候不能歇息?少€€嗦,快快带路!”

李槿叹气,只能从命。

地里田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林欢种下的双季稻也沉甸甸的压弯了腰。

他好不容易兑换了几粒种子,亲自种了两年才有了这么点小规模。

今日也该收割了,所以林欢亲自主持,原本以为阿槿会来的,结果秦修文过来一起讨论私塾学校的事,便没能前来。

林欢也没勉强,反正有里正李二叔他们在。林欢实验地里种出来的东西,这两人每回都不曾落下过。

这一小块田,已经收割了一半了,加紧时间的话,一天功夫也就弄好了。

他亲手种出来的,自然知道东西的好坏,本来系统商城出品,就属于精品。这双季稻种产量可比以前的粳稻要高不少,加上一年可以种两季,更是能让人惊喜。

里正和李二叔都是种地的好手,这双季稻,他们也是看着一点一点的成长起来的。不得不说,欢哥儿的红薯,玉米,再加上这双季稻,在未来,大顺百姓可以很好的应对饥荒了。

他们不敢估算欢哥儿的成就贡献,只知道,有了欢哥儿,整个大顺朝都会改变,变得越来越好。

李槿带着人过来,林欢还以为他的事情完了,所以过来看看。见到皇帝时,林欢心中一惊,这位怎么过来了?

连忙迎出去,正要行礼参拜,皇帝一把拉住他,直接说出自己的目的,“老夫是来看看你种的什么双季稻的。”

说完什么都不管,直直朝着田地里收了一半的稻谷走去。

林欢看了一眼李槿,满是疑问,李槿这才悄悄跟他说了个大概。

听了来龙去脉,林欢也不禁咋舌,所以皇帝这是不声不响的就过来了?

那边皇帝已经弯腰拾起了一株稻穗,巴掌长的禾穗,颗颗饱满,看着就喜人。

知道皇帝肯定会问话,林欢便上前去,小声道:“父皇,您又何必跑这一趟,您要看,儿臣直接给你送回去就行了。”

皇帝拈着胡须,心中早就激动不已,“欢哥儿,你这稻谷真的能一年种两季?”

林欢如实道:“其实也是有条件的,我们这里的南边可以种两季,再往南边,一年种两到三季都可。但是北边的话,保守估计只能种一季。”

皇帝深吸一口气,如此也是极好的了。北方本来就以麦粟为主,如今有了红薯玉米,不分地界的农作物,还有南方一年两熟乃至三熟的稻谷,大顺朝的百姓不会再挨饿了啊。

“很好,很好!”皇帝点头赞赏,“欢哥儿,朕替这大顺百姓谢谢你,将来天下百姓都能丰衣足食,欢哥儿你功不可没。”

林欢被这话夸的有些脸红,看了一眼身边的李槿,谦虚道:“父皇,这只不过是儿臣应有之义,算不得什么的。”

倒是李槿是个脸皮厚的,坦言道:“父皇说得没错,你怎么能妄自菲薄。幸好你进了我们李家门,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不然,你这功劳,只怕是得封侯赐爵皇家才不算亏待了。”

林欢闻言瞪了他一眼,一脚踩住李槿,疼得他龇牙咧嘴,叫你在父皇面前胡说八道。

“哈哈哈!”皇帝开怀大笑。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