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34章

从煤商手中大批量采购煤块,能够将价格压得很低。在城外官道附近设立工厂,尽量压低了运输成本。专门培训工人,集约化规模化管理……

明远很有信心,别人就算是知道了蜂窝煤的配方和大概配比,在成本上也干不过他。

更何况,他家厂子里出产的蜂窝煤,还会加入一些便于引火的成分,让蜂窝煤比较容易点着。这些则是明远不会轻易对外透露的。

“但若是有升斗小民,为了自用,自行去拾了石炭,自行磨碎了做这蜂窝煤,我也不会拦着。”明远微笑着为薛绍彭解释。

薛绍彭看着明远在灯下那张清秀无俦的面孔,突然叹了一口气。

“都说家父在货殖财计上那是一等一的,小弟却没有学到家父的半点本事。反倒是远之你……将来成就必不下于家父。”

他家老爹薛向,如今正任着江浙荆淮发运使,才能得了王安石的青眼,日后恐怕是要进三司使的,也就是朝中的“计相”,专管一国财政。

而薛向唯一可惜的,就是没有个进士出身,是荫补官,阻碍了他迈向中书政事堂之路。

此刻薛绍彭自怨自艾的,则是他没能学到老爹的半点本事,科举上也不怎么行,无法弥补老爹的遗憾。

谁知明远却在灯下淡淡一笑:“道祖兄,凭你那一手书法,就能让后人记住你,你信也不信?”

薛绍彭顿时来劲了。

薛家衙内大公子最爱书法,爱搜罗古人碑帖,爱临摹,也爱自己挥毫写意。

还有一点,他的书法比明远的强太多了。明远的字虽然端丽俊秀,但看得出还是练习太少,也缺少天赋,在这方面难成大器。

明远这么一安慰,薛绍彭心情无比舒畅,忍不住又吃了两筷子美食。

最后他想起一茬儿:“祖母看那蜂窝煤炉子挺好,打算进了腊月,就让人放进卧室里,冬天夜里取暖,再舒服不过了。”

谁知这话一出,明远突然变了脸色。

“道祖兄,此事万万不可!”

他猛地站起来,那架势看起来就像是要冲进薛家,去将薛家的蜂窝煤炉抢出来似的。

薛绍彭呆住了。

他听明远连比带划地解释了一通,说是卧室里空气不流通,那煤球燃烧不充分,会出一种无色无味的有害气体,能在睡梦中致人死命的。薛绍彭也惊得变了脸色,马上起身,要回家将这件事告诉祖母。

但想想这事不算着急,于是薛绍彭又坐下来,问明远:“远之,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明远的脸色比平常时候发白,他见薛绍彭问,便叹了一口气,说:“前日里与太原府来的石炭商人闲话的时候,曾经谈及此事。他们说起太原府出过这样的无头案子,冬日在密闭的卧室里,人无灾无病地便去了。官府怎么查也没查出头绪来。”

“但后来又有两三起这样的案子,共同点都是卧室里烧着石炭,人们才醒悟过来的。”

明远想了想又说:“道祖兄试着回想,若是家里的炭盆哪天烧了湿炭,是不是也会感到头昏眼花,恶心欲呕?”

薛绍彭抬起头想了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明远便道:“那便是燃烧不充分,无论是木炭还是石炭,都会释放出毒素,被人吸入,便有伤身体了。”

薛绍彭顿时全信了,拱手作揖道:“多亏远之提醒,愚兄这就回去告诉家祖母去。”

他又赞叹道:“‘燃烧不充分’云云,都远之是师从横渠先生门下时学来的吧!愚兄真是羡慕你,横渠弟子懂得可真多啊!”

明远:!

至此他终于发现了试验方为他安排这个身份的深意:

一个“永远在别处”的爹,可以充当名义上的资金来源,源源而来从不停止;

一个“当世大儒”身份的先生,可以充当知识来源,什么都能说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

实在是高啊!

他送走了薛绍彭,没忘了再三叮嘱对方,一定要注意用炭安全,甚至还推荐了一下自家“地炉”的形态€€€€明家的地炉,砌在卧室里,但是烧火的地方却在屋外,有烟道能把“有害气体”都排出屋外。

等到回到自己屋内,明远想了想,取出笔墨纸张,在纸上刷刷刷地写了起来€€€€

*

随着天气转冷,长安城里的炭行门前,人头攒动。

新出的蜂窝煤价格便宜,烧得又好。既可以搭配专门的煤炉,也可以就这么买一块两块地回家去,扔灶台下面一样能烧。所以这种货品很紧俏。

谁知今日炭行跟前却多了少年人散发“小广告”。

发放“小广告”的少年们声音清亮,念起了童谣。

“烧炭务必要通风,卧室烧炭要不得。”

“可别贪图炭炉暖,点上一夜很危险。”

人们支起耳朵:真的吗?

“轻则头晕眼花,重则人事不省。送医花钱一大把,郎中未必能治好。”

这是最要紧的,若是取暖把自己给取伤了,还要花钱就医,那多亏?

顿时有人转身离开队伍,摇着手说:“既然如此,这炭我不买了。”

谁知身后的童谣又高声地唱了起来。

“蜂窝煤,火力足,最适宜,烹佳肴。”

“勤通风,排烟气,保平安,没问题。”

“用炭安全记在心,欢乐祥和过个冬!”

后面的这几句就又把人给拉了回来€€€€毕竟很多普通人家用起燃料来,烧火做饭才是最大头。冬夜里要取暖,完全可以烧水冲个汤婆子,一夜就安安稳稳地过去了。

炭行附近,还有些穷汉带着孩童偷偷捡拾小块的石炭,扫扫炭粉什么的,听见这童谣,也都暗自记在心里€€€€这毕竟是性命交关的大事。

谁知还不止是少年们唱的顺口溜。

在炭行门口,竟有一个牙人站在那里,手持一张纸,高声诵念“安全须知”。

每一名前来买炭的百姓进店后,这牙人就会字正腔圆地将使用蜂窝煤的一应安全要求都诵念一遍,末了还会向主顾确认一遍,对方听懂了,记住了,回答若干问题之后,再将主顾送出门外。

这名牙侩是程朗推荐给明远的,也是官牙,但却是个“不成器”的官牙,因为做人太一板一眼了,不懂得灵活变通,即使有个官牙的身份在,也撮合不了几桩买卖。

然而这种较真的个性,对于明远来说却再合适不过了。

因此明远接受了程朗的推荐,礼聘这名牙人来炭行,作为“安全宣传员”,职责是确保每个来长安炭行里买蜂窝煤的主顾,都听过一遍“安全须知”。

这是明远为可能的安全隐患和买卖纠纷安排下的“先手”。

官牙字正腔圆,在炭行里一遍一遍地念着“安全须知”,不可能有人会不重视。万一日后引起纠纷,炭行这边可以说是已经尽到了义务。

他这样做也是防着潜在的竞争对手借口“安全事故”找他的麻烦。有官牙出面解说,官府那边必然更倾向于他。

只是这样一来,蜂窝煤的销售进度未免缓慢了一点。但长安百姓的普遍反应是,这发卖蜂窝煤的商人不是个“奸商”,对主顾的安危,还挺上心的。

在蜂窝煤的销售一点点提升的过程中,长安城里另一种取暖用具突然火了。

这件用具就是“地炉”。

地炉在时人家中颇为常见,多见于堂屋之中,修得比地面略低,冬日里热气上升,能将整间屋子都带暖。

地炉之中通常都是烧炭,上面还可以顿个镣炉架子,用来烹水煎茶。

但在长安城中新近流行的“地炉”却不同于传统,是一种用砖砌起的封闭式炉灶,灶口和烟道都在室外,完美符合“勤通风,排烟气”的安全使用要求。

据说,这地炉上还可以直接坐卧,特别舒服。有人多年的老寒腿在这“地炉”上坐了两天竟然就好了。

于是,这股修“地炉”的热潮从达官显贵开始,逐渐火到了小康之家。

不少人按照亲朋的指点,到东市找一位姓王的砖作匠人,说是请他出山,为自家砌“地炉”。那王老汉却只反问一句:“啥?啥地炉?”

“当初教我砌这物事的小郎君可是说得明明白白,那叫‘炕’,叫‘火炕’。”

第33章 十万贯【第六更】

进了腊月, 整个大宋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标准时间表,每一天都有预先设定的行程。

腊月头上是冬至。宋人似乎也有“冬至大如年”这句话,不仅要祭祖, 而且要守岁€€€€这令明远有点吃惊, 他的生物钟过分固定因此熬不起夜。

但有一样习俗与后世相同, 就是这个时空里人们在冬至也同样吃饺子。

阿关姐剁了馅儿包了香腴肥嫩的羊肉饺子, 又取了早些时候用白萝卜和菘菜制的腌菜用来解腻,味道好极, 让一家人大快朵颐。

唯一让明远不习惯的是,阿关姐, 胡四哥, 向华,十二娘……甚至是他的母亲舒氏娘子, 都管这种半月形, 里面有馅儿的食物叫“馄饨”。

而明远所知的“馄饨”,在这个时代却被称作“€€€€”, 有点像是后世的大馄饨,可以煎可以煮,甚至还可以用签子穿起来架在火上烤着吃。

明远:好吧, 饺子叫馄饨, 馄饨叫€€€€, 馒头叫炊饼,包子叫馒头……这个世界的吃食名字,还能再给我点儿惊喜不?

冬至之后, 长安人民开始热衷于走亲访友, 采办年货。

这时明家收到了渣爹明高义的来信, 并无意外地告知, 因为要在汴京的生意非常忙碌,今年年节他需要留在京中,无法赶回京兆府了。随信寄上一万贯盐钞,希望明远能够带领明家人一起,过个好年。

这时明家早已经进入了男主人可有可无的“贤者时间”,大家听说这个消息,基本上都是表达了一下遗憾,然后各自该干嘛干嘛去了。

明远倒是注意到自己的母亲舒氏娘子闻言怔住,流露出几分疑惑与不解,然后便以手支颐,默默地坐在桌边,沉思良久,一言不发。

明远无法,只能让自家那个天真娇憨,活泼可爱的“开心果”十二娘时时去开解。

事实上,他也不大清楚,将明家“渣爹”的真实意图瞒住,对于母亲而言是件好事还是坏事。

但明远知道,只要他在这个时空一天,就不会让母亲在渣爹面前受半点委屈。

渣爹来信只是冬月里的一个小插曲,很快便是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祭灶君,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扫房子……

转眼便是大年三十,明远再次与他的生物钟对抗€€€€大年夜里惯例也是要守岁的。

再次祭祀过祖先以后,一家人全都聚在明家的堂屋里。

屋里烧着热炕,暖意融融。堂屋正中,给明高义留着的那张椅子空着,其他人则都围坐着,一边闲话,一边喝茶,桌上则堆满了各种食物,谁也饿不着。

但除夕夜里却吃不到“馄饨”。

当夜的时令食品是一种叫“€€€€”的面食,类似手擀面。

阿关姐做面食相当拿手,她做的€€€€口感精道,配上鲜美的肉羹,明远依稀觉得有后世打卤面的感觉。

吃过饭,明远正在食困,忽然听见耳畔系统1127的声音响起:

“亲爱的宿主,过去这大半年来您真是太棒啦!”

明远感觉自己马上就清醒了:怎么?试验方竟挑了这个时候要做年终总结?

“回想十月里我还在提醒您,十万贯的目标您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现在您已经快要将这目标完成啦!”

明远:果然是来做年终小结盘点的。

的确,十月之后,他在花钱进度上有着突飞猛进的“飞跃”。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