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说着一步到位,但他也没打算做太大的砖窑,整个北带县才多少人啊,用得起砖的有几个?
做太大的话浪费人力物力,更何况如果以后需要的更多,那就找地方再建好了,反正空地有的是,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再建也不是很艰难,不过砖窑建多了唯一需要纠结的大概就是燃料问题。
这个以后再说,现在按照这个植被的茂密程度,一时半会估计是不会有问题,实在不行就记得砍了树再补种好了。
程敬微听后不在多说,叮嘱骆时行不要乱跑就走了。
骆时行对着他的身影做了个鬼脸,这货还把他当小孩子呢!
他做完鬼脸就开始继续糊了一块泥板写写画画。
砖窑其实也有很多种类的,比如说隧道窑、晾晒型轮窑、人工干燥室轮窑、多风道轮窑、直行轮窑、单风道轮窑以及骆时行穿过来之前最先进但是并没有多少条的移动隧道砖窑。
这些砖窑都各有各的特点,其中晾晒型轮窑一直用得都比较多,因为对各种数值要求比较低,也就是说只要用这种窑需求的各种技术含量都不高,但也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到了雨季基本上就不可能出砖,还有就是需要的晾晒场地太大了。
就这两个缺点已经能让骆时行放弃这种砖窑了,交州这边一年分旱季和雨季,雨季会持续很长时间,到时候一到了雨季砖窑就要熄火,这哪儿受得了。
更何况需要的晾晒场地还很大,他们的确不缺地盘,但山里动物多啊,砖要露天晒,那就需要人工看守,万一看守不到位可能这一批砖都会被破坏。
所以这个是不行的,而人工干燥室轮窑是轮窑的干燥和焙烧分开进行,这个算是晾晒型轮窑的一个进阶版本,因为是在干燥室进行干燥,所以雨季也能进行生产,但问题在于干燥室的排潮布局非常关键,一旦布局不好,那么干燥室达不到效果,反而容易出问题。
而交州大部分时间空气湿润,排潮……这个太难了,放弃!
剩下几种砖窑也都各有各的缺点,要么是对砖的成型硬度和成型水分有要求,这是单风道轮窑。
要不然就是骆时行只知道名字没有看到过相应的资料,这是直型轮窑。
其实直型轮窑据说是结构最简单的,但问题是骆时行当年看相关材料的时候,这部分只有一句话带过,不像是别的轮窑都给分析了一下施工难度和优缺点。
所以这个他是真不会,而现在也没有给他研究的时间,只能建造一个他知道的。
至于移动隧道窑,就别想了,那种窑是要让砖窑移动而隧道车不移动,为的是省下窑车的费用,在现在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骆时行最后还是决定建造一个隧道窑,隧道窑就如同后世的流水线工厂。
开口负责送砖入窑,然后前面是温度不那么高的预热带,干燥的砖先放到预热带去烧制一段时间。
其中预热带还要设计好排烟的管道和烟囱,紧接着就是后面的烧成带,这个地方需要的是做好空气输送。
如果直接弄成密闭空间的话,燃料缺乏氧气容易燃烧不充分,那样温度也上不去。
所以这个地方需要设置好第一次送空气的输送口,既然是第一次送空气,那么就有第二次送空气。
不过第二次送空气的输送口却是在后面的冷却带到出口之间,砖窑两边都开口输送空气,这样空气形成对流会往烧成带跑。
然后就是窑车的出口,砖从出口出去之后就是成品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长条厂房分成三个部位。
分好之后接下来需要注意的就是燃烧装置的布置,一般燃烧装置有三种,顶层加热、底层加热以及侧面加热。
一般侧部加热比较常用,顶部和底部都需要更麻烦的制作方式。
骆时行自然要选择最简单的那种,加热方式在侧面就意味着砖窑的宽度要扩充一些,因为除了侧面加热,还要留出窑车的位置。
而窑车是需要轨道的,因为窑车从进入到出来中间是不会有人操控的,砖窑里面那个温度动不动就一千多度,人进去怕不是直接就化成水气了,除了冷却窑那边,骆时行都不打算让人太过接近砖窑。
这样的话若是没有轨道窑车也没办法顺利进出。
只不过这个轨道的设置也有些麻烦,一开始他的脑子全是火车铁轨那种形式。
可问题在于他们没有那么多金属,之前去北带县的时候骆时行还特意观察过,发现整个县城的金属制品都不多,车架什么的大部分都是全木质。
显然受制于当地的冶炼水平才这样,至于当地对金属的开采如何,他没了解过也不知道。
其实这边山体众多,矿产应该还是蕴藏丰富的,就是不知道好不好开采。
当然无论好不好开采都不是现在的骆时行需要担心的事情,因为就算好开采,他也不能真的现开采现冶炼啊!
为了这个轨道的事情,他真的是从头发愁到尾,一直到程敬微回来,他还在思索怎么做轨道。
难道要用泥吗?可是泥不够结实啊,窑车上面全部都是砖,肯定很重,泥的话只怕几次下来,里面的轨道就不行了。
轨道出了问题砖窑就需要停火等里面冷却下来之后进去修葺。
可是砖窑一旦停火,损失就太大了,相当于修葺完毕之后还要将砖窑内部的温度从自然温度再重新烧起来,会浪费不少的燃料,燃料不缺归不缺,但收集松枝麦草之类的是需要人力的啊。
程敬微回来的时候就看到小猞猁坐着小竹椅,两条腿一晃一晃的,还把下巴搭在桌子上,皱着眉头一脸不开心的样子。
他走过去看了看泥板问道:“这是什么?遇到麻烦了吗?”
骆时行在面对魏思温以及阿勒真的时候还会有一种这些愚蠢的成年人的感觉,但是在面对程敬微的时候,他从来就没有过因为对方知识不如他多所产生的那种轻视。
他转过头,一只手托着脑袋看向程敬微将他目前遇到的问题说了一遍。
程敬微听了之后有些奇怪:“凸出地面的轨道?你从哪看来的这种轨道?为什么要用这种?”
骆时行微微一愣:“啊?”
程敬微说道:“你是想要做秦朝时期那种轨道?”
骆时行脑子一转才想起来秦朝的时候其实已经出现过类似于铁轨的轨道,只不过那个时候这种轨道都是用木头做的。
而砖窑不可能用木头,里面那么高的温度,有什么木头进去也都烧成碳了啊。
程敬微知道之后也坐在骆时行身边说道:“那如果用哪种凹陷轨道呢?”
凹陷轨道?骆时行一脸猫猫疑惑,程敬微就干脆在泥板上画了两条线说道:“想是这样,然后车轮安置在这条轨道之内。”
反正他们需要的是窑车不要跑偏,又不要求轨道好看,什么形式也无所谓。
骆时行瞬间反应了过来,程敬微所说的这种轨道更类似于后世家具用的轨道,轮子在门板上,而轨道凹槽在柜体,轮子一直放置其中来回滚动。
这个……好像真的可以试一试哎。
骆时行开心地对着程敬微抛了个飞吻说道:“我们阿微真是太聪明了,我都忘了这一点,好的,这个解决了!”
虽然他的动作比较大胆,但程敬微还是比较淡定的。
毕竟大唐风气开放,而他们两个又都是男孩子。
骆时行一开心就容易人来疯,他已经习惯了。
等骆时行将轨道相关记录在泥板上之后,程敬微疑惑问道:“这样的话砖窑没有人能进去,车要怎么进?”
骆时行干脆说道:“制作专门的窑车,车斗相连,入口出安排人往里面推,出口处安排人往外拖。”
这样两处用力,里面的车又是联动的,自然也会一个跟着一个的往外走。
这是他能想到的唯一的解决方式。
后世的话其实大部分都是用机器来解决的,比如说烟道有抽风机,入风口有鼓风机,然后里面的窑车都是设定好时间全自动进出。
然而如今骆时行一样都没有,那就只能用人力替代。
所以他所涉及的隧道窑实际上比后世的那种隧道窑要稍微小一些,首先是不需要那么大产量,其次要考虑人力推车是不是不行。
程敬微颇感兴趣地坐在他身边看他写的那些,骆时行头也不抬地说道:“那些都只是一些粗浅的东西,好多数据我还没算呢。”
程敬微学着他的样子趴在桌子上问道:“要算什么?”
骆时行点着上面的示意图说道:“比如说有效高度,还有隧道长度以及各带的长度,这些都要计算。”
程敬微好奇问道:“别的我还能理解,这个有效高度是什么?”
骆时行说道:“这个就是指从车台平面到拱顶内衬的最大高度。”
程敬微随口问道:“这个也需要精确计算吗?”
骆时行认真点头说道:“当然了,这个涉及到砖窑的效率以及内燃燃料需求多少。”
然后程敬微就看到骆时行在泥板上分门别类地写了一堆,什么断面尺寸,什么窑顶结构,什么窑墙结构后面都给空了出来。
程敬微只是稍微看了一下就觉得眼晕了,而骆时行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更准确的计算。
他看着看着突然问道:“你写的这是什么字?看上去好奇怪。”
说字的时候,程敬微都有些犹豫,因为那些东西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字,但是骆时行写得太顺畅了,一看就是经常用的那种,搞得程敬微都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读书读得不够多,所以没见识过。
骆时行被打断思路有些烦躁的拍了程敬微一巴掌:“哎,先别捣乱,等我算完这个。”
程敬微也不生气,就坐在旁边安安静静的等,然后他写出了更多让程敬微意外的花里胡哨的符号。
等他写完之后让程敬微重复了一下刚刚的问题。
骆时行听了之后看着泥板上加减乘除的符号以及阿拉伯数字,陷入了沉思。
这个……要他怎么解释?
第81章
还好程敬微并没有多想,骆时行努力运转着他小脑袋瓜解释说道:“这些都是简略数字,你没发现它们笔画特别少吗?”
数字?程敬微有些意外:“这居然是数字?”
骆时行用力点头:“对。”
他指着数字给程敬微从一念到了十,然后解释说道:“这个好写,计算的时候也简单,要是写字的话,写这些数字都要浪费好多时间,算起来太麻烦了。”
骆时行一边说一边给自己点赞,嗯,这个解释很完美,毕竟他年纪小拿着毛笔写字很累的嘛。
程敬微看了一眼然后问出了最难解释的问题:“那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符号来替代的?”
这些符号除了代表一的那个,剩下的他怎么看都跟汉字没什么关系,难不成是别的什么地方的文字?
可骆时行又没去过别的地方,怎么会知道?
骆时行眼一闭心一横:“哦,这个……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笈多商人,跟着他学了一点!就十个数字而已,挺简单的。”
所谓的笈多就是这个时代的印度,此时的印度正处在笈多王朝的统治时期。
是的,虽然叫阿拉伯数字,但实际上这个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
而且发明的时间很早,早在公元三世纪就出现了,一直等到公元七百多年才开始一点点向周边传播。
虽然现在距离公元七百年还有个十几年,但印度跟大唐本身就是通商的。
只不过阿拉伯数字在大唐没有流传开来的原因也很简单,大唐有自己的文字啊,并且是天朝上国,怎么会去学习别人的文字?
至于为什么印度人发明的数字最后叫阿拉伯数字也是一个伤心的故事,因为后来阿拉伯占领了旁遮普地区,阿拉伯人发现这里数字发达之后,过了几十年印度的数学家又被抓到了阿拉伯,被迫给当地人传播这方面的知识。
包括但不限于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特有的计算方法。
因为简单,所以阿拉伯商人也跟着学习,然后通过这些商人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所以大家只记得这些是阿拉伯人带来的,真正发明这些的人却没人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