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汉朝搞基建 第428章

  刘彻看到他这个表情就想捏他的脸,宣室那是什么地方?大汉许多重要决策都是从那里做出来的,大家都以为小朝会才是大汉高层最精锐那批人的决策会议,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很多时候那些重要决策都是刘彻喊三公过去商议,然后才决定下来。

  多少大臣梦想着能够去宣室奏对,可能够踏进宣室的也没几个,甚至就连皇子也只有太子能够进去,别的皇子……哦,刘彻的儿子成分比较特殊,一般都是大一些就去了封地归藩,当然也没资格进入宣室。

  但这样更能体现出宣室的重要。

  陈阿娇刚刚还对他们说的所谓的科举比较有兴趣,只是听着听着头都痛了,她对这些有了解,但是不够多。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大汉不禁止皇后过问政治,陈阿娇为什么不学?

  实际上历史上有政治抱负的女人要么是自己有强烈的目的,要么就是后天被逼迫成这样,大部分皇后基本上都不会过多干涉政治。

  尤其是像丈夫是刘彻这种人,伸手伸多了就容易出事情。

  陈阿娇想做太后没错,但她也只有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才会关注一下,反正她丈夫儿子都厉害,何必自己费神?

  于是陈阿娇直接满意地带着画走了,一边走一边思考要挂在什么地方好看。

  而刘彻自然是拎着刘谈就去了宣室。

  刘谈无奈,只能跑去蹭他爹一顿晚膳。

  当然晚膳还要干完活才给吃。

  到了宣室之后,刘彻还没着急让刘谈开讲,而是派人去喊来了两个人€€€€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王卿。

  这两位一过来看到刘谈的时候都愣了一下,说实话,如果不是现在看到刘谈,他们甚至都快忘了北境王还在长安呢。

  按照道理来说,现在朝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太子一党€€€€其他皇子党的都被咔嚓的差不多了,唯有北境王他是直接把支持自己的人全带走,长安一个都没剩下。

  在这种情况下,北境王在长安停留时间过长,从太子到下面的人都不会愿意。

  就算不是太子一党也不会高兴,因为北境王停留在长安时间越长,太子的地位就越不稳固。

  就算不是铁杆太子党也不希望储君没事儿就换人啊,他们这些人现在能留存下来都是跟刘据关系还不错的,换一个储君还要重新相处,更甚至说不定还相处不好。

  所以一般除了野心太大的,基本上都不会喜欢乱换太子。

  结果他们竟然忽略了北境王的存在。

  仔细想一想大概因为北境王从再次回到长安之后就深居简出,哪怕不是深居简出也一头扎进了研究胭脂水粉的领域里,什么政事武事都不管,在他最能夺权的时候他退了回去,让所有人都安心了不少。

  刘彻让桑弘羊和王卿坐下之后说道:“之前朕曾提过科举之事,如今看来时机也算成熟,今日就来商议一下吧。”

  桑弘羊和王卿的目光立刻转向刘谈,他们总算是知道为什么北境王会在这里l-€€€€科举这东西不就是北境王先搞出来的吗?

  其中桑弘羊的眼神中透露着些许绝望:殿下,您不是去玩胭脂水粉了吗?怎么又给我们增加工作?

  之前刘谈所说的建立海上丝绸之路这件事情他们还在忙呢,一条航线的开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首先……船要够多。

  当初刘谈出海造船能那么快是因为交趾国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再加上交趾国用船很多,材料都比较齐全,外加很多小船是直接征用了交趾国的船,否则除非刘谈真的会仙术,也不可能在一个月之内就组建出一只船队。

  而如今大汉的船队要整个更新换代,尤其是主船,再加上现在造船不如当初刘谈舍得砸钱,让许□□班没日没夜地干,这个进度自然是不那么快。

  更何况在船队出航之前,他们还需要了解一下交趾国以西那些国家的具体情况。

  这些事情都很繁琐很重要,再加上大汉的官员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这些事情上来,还赶上了秋收,哪怕是徭役也得让百姓回去收粮食啊。

  所以到现在进展有些缓慢,已经让桑弘羊有些头秃,结果一转头……刘谈又搞出了科举?

  刘谈无辜地看着桑弘羊,这也不是他想的好吧?

  在他的想法里,至少北境国要经过三四轮的科举,才能找到最适合这个时代的规则,然后再运用到长安。

  只是刘彻好像没这么有耐心,毕竟三年一次科举,三四轮下来就是十来年。

  刘彻哪怕天天都在寻仙,希望能够活得时间更长一些,但实际上他算着自己的父辈年岁就觉得十年之后自己可能就差不多了,所以必须在他还在位的时候将科举这件事情给搞定。

  哪怕不搞定也要弄出雏形,来那么两轮,为以后奠基。

  作为一个极其有远见的帝王,他是能看出科举的好处的,否则当初也不会兴致勃勃的帮刘谈选人,甚至还主持了殿试。

  也正是因为那次殿试让刘彻更明白,这样出来的人都是帝王亲自选出,天然更倾向于帝王。

  不过,刘彻没想过的大概就是只有极其强势有作为的帝王才能让天下归心,否则换一个软弱一些的,那就是给朝臣结党营私的机会。

  刘彻当然想不到,毕竟高智商也猜不到智商低的人会做出多么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刘彻有这个想法,其他人自然不敢拖后腿,或者说就算有别的想法也只能委婉着来,当面反对这种事情目前只有两种人敢,确切说是一种人和一个人敢,一种人是不怕死的那种,如今大部分已经坟头草好几米高了,另外一个就是眼前这位北境王。

  现在连北境王都没提出反对,那么他们暂时也不会主动说反对意见,只能等北境王将具体事宜说完之后再一点点商议,他们不可能上来就反对,不过可以挑一些不太合适的点说出来,然后拖延一下。

  一项新政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再三讨论,再三推断才能上,不可能想要就上了。

  哪怕在北境国试行过,也不是说在整个大汉都能推行,北境国才多大,大汉多大?

  而且北境国也在行科举,到时候北境国的科举要不要并行?并行的话北境国的人是参加自己的科举还是参加大汉科举?

  这一系列都是问题,桑弘羊跟王卿对视了一眼,已经做好了准备跟北境王殿下唇枪舌战。

  政治就是这样,当初在面对刘屈牦的时候,他们都站在一条战线上,但如今却又隐隐站在不同的阵营。

  不过他们知道,刘彻就喜欢这样的臣子,如果一个个都抱团太厉害的话,他反而不开心。

  可问题是,刘谈能让他们找出毛病来吗?

第564章 [二更]564

  刘谈来宣室的路上已经将思路整理了一遍,哪怕他自己不行,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的科举变更足以让他应对任何问题了。

  只是在研究怎么进行科举之前,刘谈先说了他对于荫职的看法。

  不得不说,刘谈这个态度让桑弘羊和王卿都松了口气。

  他们这些大臣都比较敏锐,比一般人更能明白科举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冲击。

  有人能够一步登天,成为皇帝的宠儿,若是运气好说不定还能开创一个大家族,而就算不能一步登天的那些人也会挤占大家的生存空间。

  简单来说,贵族做官不像是以前那么简单了,以前就是哪怕你再草包,只要出身够好就有官做€€€€皇帝特别烦的那种除外。

  所以科举不仅能够加大朝堂的斗争,甚至也能加大贵族彼此之间的斗争。

  当然站在丞相和御史大夫的位置上,他们两个也觉得那些草包就不该进朝堂,一天天除了拖后腿还能做什么?

  但是作为父亲、祖父,他们又忍不住为自家儿孙担忧€€€€谁家还没几个蠢货呢?

  所以之前他们就思考过一定要先将贵族的待遇给弄好才能说其他。

  结果北境王自己先提出来了,这让两位放心了下来,不得不说他们之前隐隐担心北境王会站在寒门子弟那边。

  反正这位出格的事情做得多了,也不在乎一两件。

  好在这两位还有理智。

  不过荫职这个体系太庞大了,桑弘羊和王卿两个人都觉得哪怕只是梳理这个体系都需要一段时间。

  可问题是刘谈是谁啊,他可能不记得别的,但一定多少记得这些东西€€€€哪个学历史相关的能够越过官制这种东西呢?

  官制是一整个体系,不可能只研究金字塔顶端的那几位,而且就算只研究那几位也能通过这些人的履历看出一些。

  刘谈说道:“荫职的话,其实完全可以从个人资质下手,让他们去九卿手下做书吏,如果喜欢领兵的就直接入职羽林卫等一些护卫,反正怎么操作都看当事人的选择。”

  无论是羽林卫还是书吏基本上都是不限制人数的,或者说是不限制贵族人数,不可能整个羽林卫都是贵族吧?总要有长安周围的良家子入选。

  最多也就是贵族多的时候良家子就少一些,贵族少的时候良家子就多一些。

  书吏同理。

  这两个职位听上去位置都不高,但实际上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去的,书吏是最能接触到国家大事的那一波人€€€€他们掌管着九卿的书籍之类的东西,甚至很多文书都需要他们过目,通过天长日久的耳濡目染,十分能够提升政治素养。

  而且刘谈还打算让这些人进行轮值,九卿各个部门都轮值一遍,综合一他们在各个部门的表现记入档案,到时候就能看出这个人到底最适合什么。

  当然那些什么都不行的草包,肯定是没有升值机会的,终其一生也就可能在书吏的位置上混一混。

  这样一看,仿佛区别不大,甚至还给了贵族更多的机会。

  然而实际上是多加了一份考察,以前草包能够浑水摸鱼通过熬资历提升,现在就算资历够了,如果你的资质不够,那么对不起,跟你没关系。

  刘谈甚至还拿出了更加详细的方案,这个也是经过数千年考验的,当然,他不可能真的将后世的那种方案拿出来,不合适。

  但就算是拿出封建王朝那些注定已经被推翻的东西,也足够大汉用许久,并且进行一个平稳过渡了。

  桑弘羊和王卿两个人原本想着无论北境王说什么,他们都必须谨慎地挑出他的错处让陛下注意改进,倒不是跟北境王作对,而是谨慎总是更好的。

  然而事实就是等他们真的想要找问题的时候,却发现根本跟不上北境王的思路。

  只能愣愣听着刘谈说,还没回过味来,对方已经开始进行下一个节点了。

  其实刘谈倒也不是故意这样,他也没把这个场合当成自己的个人秀,他只是对自己拿出来的这一套制度有信心而已,所以他会礼貌的停下来询问在场的所有人有没有听懂,有没有哪里有意见。

  刘彻是不会参与的,他需要的是下面人找出问题来给他看,要不然什么问题都让他来找,他不是要累死吗?

  刘据倒是有心认真听,然而他也跟桑弘羊他们一样,听的时候听不出什么问题,想要仔细思考却又来不及,只能囫囵吞枣一样继续听。

  可刘谈还真以为他们是没意见呢,他非常知道这些人在大朝会小朝会上什么德行,别看一个个人模狗样,真的说到着急的地方动手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说他们会安安静静地听着不发表任何反对意见,刘谈自己都不信。

  等他说完之后,他就长出了口气:“荫职体系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不过现在我说的也只是简略方案,还有更深入一些的,那就只能一点点商量了,接下来就是科举,其实比起荫职,科举就简单多了。”

  刘谈说到科举的时候,桑弘羊和王卿两个人明显慌乱了一下:这就说完了?荫职那么庞大的体系,那么复杂的情况,这就……没了?

  只是这两位养气功夫太好,他们这样的人讲究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颜色,所以从脸上看是看不出什么的。

  然而这一次他们这种习惯简直是害惨了他们。

  刘谈真的以为他们没有任何意见,于是又开始输出科举观点。

  不过他说科举方面简单,那是真的简单,北境国都已经做出成效了,还有什么复杂的?

  他想了想说道:“长安行科举唯一的问题在于,要不要在各郡县先进行考试?通过了郡县考试的才能参加长安的考试?”

  刘彻果断说道:“郡县考试先行。”

  刘谈心说,郡县没有教学的地方,考生必须是读过书的,这年头也只有家里有点底子的才能读书。

  不过他没有提,什么都是一步一步来的,当百姓发现多了一条出路,那么他们就会对读书这件事情爆发极大的热情,人一读书就会摆脱愚昧,而朝廷一般不太希望全民摆脱郁闷,所以肯定要限制一下学习资源,怎么限制?当然是官办学校,然后卡一下入学资格,不是在官办学校毕业的没有资格考试。

  这不就结了吗?

  所以他一点也不担心这些问题,他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那进士要怎么安排?北境国是儿臣安排了学馆。”

  刘据不假思索说道:“那长安也安排就是了。”

  刘谈轻轻说道:“那个……有点费钱。”

  刘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