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诞生 第308章

“你肯定知道这个!告诉我们你的看法,威尔?”

“对于自己演绎的其实是一名隐藏的同性恋这件事你想说点什么?”

“还有那些纳什自传里有,但是《美丽心灵》电影里根本没提到的离婚和私生子情节?”

“威尔,告诉我们你怎么看待影片在刻意回避纳什大量的真实经历?”

举着话题的记者们争先恐后的对威廉抛出自己的问题,还像是在举办声音比赛,谁喊得大声就睡获胜似的。

摄像机上的标志显示出这些记者来自《纽约邮报》、《纽约太阳报》和《国家讯问者报》,而咄咄逼人的问话态度以及用力到差点把镜头戳到威廉身上去的行为,也正是这些小报追新闻时的一贯风格。

威廉虽然应变能力一向不错,也被这一连串的问题和记者们紧追不放的态度打的有些措手不及。

他觉察到,这些媒体的出现泄露出了一件很糟糕的事,那就是好莱坞有人在朝《美丽心灵》泼污水,意图毁掉影片极佳的口碑。

而且,不妙的是,这种泼污水的行为很有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不然纽约的媒体反应不会如此迅速。

至于那些人是谁,目的又是什么——现在正处于金球奖颁奖典礼即将举行、奥斯卡提名名单马上出炉的关键时刻,答案难道很难猜么?

威廉对着身前不知哪家媒体的话筒回答道:“我不知道为什么电影上映这么久了,你们才突然开始关注起约翰·纳什年轻时的同性传闻来,这些问题如果要被讨论,影片首映过后不才是最好的时机么?现在已经过去快要两个月了。而且,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是需要适当改编才能升华的——”

威廉的语气非常亲切和善,但是纽约的小报记者们并不买账,他们只想要猛料:“这不算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

“为什么影片要隐瞒纳什人生里的很多重大事件?是因为这样改编更能讨好观众吗?”

“《美丽心灵》是不是一部专为奥斯卡量身打造的电影?”

“电影刻意省去纳什的同性恋倾向,难道不是在歧视同性恋、故意讨好异性恋观众吗?”

大概是威廉出现在漫画店的消息已经传遍了纽约媒体界,不断有人从外向里涌,整个店的人数多到快要爆炸,连店里原本的漫画迷们想要离开都挤不出去,加上那些不断大声朝威廉发问的记者,乱糟糟闹哄哄的场面终于开始变得混乱。

指望这群记者主动撤出放他离开应该是不可能了,威廉凭借身高的优势寻找着出路,却发现他的周围已经水泄不通了,而且在短短的时间内,大腿就被好几个人摸了一下。

幸好就在这时,威廉发现漫画店的店主正在不停的朝自己使眼色,并且目光看向书架深处。

“店里有个后门。”店主做出口型说:“我带你从那里离开。”

威廉立刻回以感激的目光。

接下来的几分钟里,在曼哈顿的这家漫画店和外面街道上发生的一系列情况,在这一年末的时候被不少娱乐杂志评为好莱坞年度最有趣的十大事件之一,也成为了店里不少漫画迷的人生重要谈资,并且在每个圣诞节的派对上增添气氛——

几乎就在局面混乱到快要崩溃的那一瞬间,漫画店内明亮的灯光突然熄灭了。

漫画店内部是狭长而非宽广的结构,里面没有透光的窗户,平时白天也全靠灯光照明,现在灯光忽然全部灭掉,每个人都感觉眼前突然一黑,什么都看不到了,直到过了几秒钟适应了从门口橱窗那里透过来的自然光才好一点。

等记者们感觉自己又能看清楚周围的东西后,很快,就有人发现了不对并大叫道:“威尔不见了!他跑掉了!”

本来就岌岌可危的秩序彻底崩溃,所有的媒体都躁动了,他们抓着店里无辜的客人们大声询问,在没有得到一丁点线索后,从店里一涌而出,开始在整条街道上焦急的搜索。

就在二十几个抱着照相设备或扛着摄像机的记者浩浩荡荡奔跑在街道上的时候,威廉刚好在漫画店主的指引下,穿过一间溢满甜香的蛋糕店离开这个街区。

两人在蛋糕店内,都透过橱窗看到了外面街道上记者们四处搜寻但徒劳无功的场景,威廉再次向对方道谢,漫画店主为自己戏耍了一大批的媒体记者而哈哈大笑。

如果不是漫画店主绝非休·格兰特式的帅哥,威廉也和茱莉亚·罗伯茨性别不同的话,这俨然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现实版诺丁山了。

……

“威尔真人很有魅力,非常亲切和善,像最讨人喜欢的好邻居,而且他比电影里还要英俊!还道歉了好几次,说是非常抱歉扰乱了店里的正常经营,他真的太好了,一点巨星的架子都没有。当然,最后离开的时候没有忘记拿上他买的超人漫画!是的没错,《超人之死》那一期——实际上,在知道威尔也喜欢看漫画后,我感觉他更亲切了。”

这一天晚上,NBC一档知名度颇高的娱乐新闻节目播出了白天威廉闲逛曼哈顿漫画店,然后被几十个小报记者围堵追逐的新闻,电视台不仅找到了漫画店主,还设法让他接受了采访。

而漫画店主除了在采访中狠狠的称赞了威廉一番外,就是在斥责狗仔记者们的无良了:“他们一出现就搞砸了一切,把我的店当成农贸市场一样吵吵闹闹,更糟糕的是,等他们离开后,我才发现有好几本珍贵的漫画书或是封面破掉了,或是被踩满了鞋印,但是直到现在,都没有人来进行赔偿……”

经纪人的电话打进来的时候,威廉正在曼哈顿的顶层公寓里,看着电视节目想着明天要给漫画店主寄去一张支票,将那几本受损的漫画书买下来。

“威尔,白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还好吧?”亚蒙·高夫曼也是看了NBC新闻,才匆匆忙忙打电话过来的。

“放心,亚蒙,我一切都好。虽然过程有点刺激,但那些记者没对我怎么样,我们也没有发生冲突,多亏了好心的纽约市民。”威廉安抚了自己的经纪人一番,接着说:“现在轮到你解释来龙去脉了。我这几天没有看多少报纸,但刚刚也去网上浏览了下新闻,怎么似乎一夜之间,大量的媒体和影评人都开始针对《美丽心灵》了?”

威廉用针对来比喻,还是选了个褒义词,据他在网上浏览到的一些来自《今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芝加哥太阳报》专业影评人的最新文章,用“攻讦”来形容可能更加适合。

☆、风暴袭来颁奖季

按照后来《纽约时报》的说法, 这一年的北美颁奖季异彩纷呈, 个别公司(或个别人)为了一己私利, 像竞选美国总统一样角逐这届金球奖、奥斯卡, 各种涉嫌抹黑及不公平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 将整个颁奖季搅合的比政坛大选还要乌烟瘴气,最后大半个好莱坞都被拖下了水,其中的曲折情节和戏剧性,不禁令人瞠目解释,简直精彩到都能拍成一部电影了。

当然, 在《纽约时报》看来, 那会是一部真实映射好莱坞颁奖季现状的讽刺电影, 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桥段, 而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的时尚大片。

要谈这场影响深远的风波, 还要从一家名叫“德鲁奇报道”的新闻网站讲起。

这是北美最臭名昭著但影响力也是最大的的新闻网站之一, 2000年的美国大选,共和党和民主党候选人的不少黑料都是最先被德鲁奇报道曝光的。

1995年,高中辍学后辗转来到好莱坞打工的马特·德鲁奇在自己破旧的公寓内, 用两根手指和一台手提电脑创办了德鲁奇报道, 网站最初的新闻全是德鲁奇通过工作(CBS演播室纪念品商店店员)收集来的一些关于CBS的小道消息,三年后,当有关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见习生的婚外情绯闻从白宫传出, 美国的传统媒体纷纷闭口不言,《新闻周刊》甚至还“枪毙”了快要刊登出的一篇报道,只有马特·德鲁奇在德鲁奇报道网站中图文并茂的点出了莱温斯基的名字, 才正式揭开了克林顿性丑闻事件的序幕——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新闻网站抢在了传统大报前面报答送全球重要性事件,是互联网新闻时代来临的象征,也让德鲁奇报道一跃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网站。

虽然现在的年轻网民可能更为青睐HSO(好莱坞新闻在线)这类新闻网站,因为HSO的气氛开放又自由,也兼具BBS式的社交功能,人们既可以在上面爆料自己知道的名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又能互相畅谈讨论。但是想要看到猛料的读者或是害怕看到猛料的名人,还是会经常关注德鲁奇报道——尤其是有志竞选总统的政客们,他们最恐惧在德鲁奇的笔下看到自己的名字——因为马特·德鲁奇就是那种隐藏在网站和电子邮箱后面默默窥视他人,尤其是名人隐私的人,他要么不爆料,要爆料必定轰动全美。

这届的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投票举行的一天里,德鲁奇报道的新闻网站上突然出现了让人兴奋的闪光警报器的标志,并立刻吸引了所有浏览新闻的人注意——通常来说,只要网站上出现了闪光警报器的标志,就是马特·德鲁奇今天有猛料要爆——果不其然,没多久,一篇由德鲁奇本人亲自炮制的爆料就出炉了。

又大又闪的标题果然也很醒目:《双,双,谎言:《美丽心灵》男主角不为人知的同性之爱!》

“今年以来好莱坞最大的谎言出现了!”马特·德鲁奇在他的报道中语气激烈地指出:“《美丽心灵》这部根据约翰·纳什的一生创作的传记电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极高的票房和绝佳的口碑令它成为同类题材影片中的佼佼者,几乎每一个看过电影的观众都说他们为纳什与命运搏斗的勇气感到赞叹,为他和妻子艾丽西亚间不离不弃的爱情感动,但是,这一切其实都是个谎言!”

“令人震惊的真相是,约翰·纳什的真实生活远不像电影里描写的那么完美浪漫,他的人生远比一些现代人更“多姿多彩”——纳什的初恋对象就是一名男性,他还曾亲吻过朋友唐纳德·纽曼,1950年,约翰·纳什向数学家约翰·米尔诺示好并试图挑逗对方,1954年,纳什在加州圣莫尼卡因“有伤风化罪”被逮捕,还因此丢掉了当时的工作!而且,早在与艾丽西亚相遇之前,纳什就在麻省理工和一名护士施蒂尔相恋,两人还有一个私生子,只不过纳什以两人社会地位存在差距为借口并没有和施蒂尔结婚罢了。还有,纳什和艾丽西亚的爱情也没有电影里描述的那么美好,他们在1962年就离婚了,1965年时,艾丽西亚还差点嫁给另一名数学家约翰·科尔曼·穆尔。”

“《美丽心灵》其实并未展现一个真实的约翰·纳什,电影不仅回避了原著传记里大量的剧情,还虚构了很多情节,影片从头到尾都在撒谎!为一个有私生子、离过婚的同性恋大唱赞歌,这才是《美丽心灵》的真实面目!”

换做其他温和派的媒体来讲,他们可能会说“电影本来就是一种艺术,艺术是存在虚构成分的,百分之百忠于现实的那是纪录片”。但德鲁奇报道的抨击非常毒辣,只抓住原著中存在、影片里删去的约翰·纳什年轻时和一些同性的暧昧关系不放,并对这点大加批判,转移视线和抓重点的手法非常巧妙。

而且,这些批评在这个时间段被炮制出来,明显是有另有目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