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卫给苏若沈与李用上了茶,便立于一旁,随时侍候着。
苏若沈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然后道:“李老先生,朕知道你不贪图名利,一心只在学问上。所以朕这次是想让您将各家学问更加广、更加快地在民间传播。”
李用的屁股只坐了一半,身体前倾,显然是小心翼翼。
“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苏若沈道:“朕欲让老先生主办一种可以让我大宋百姓可以时刻了解国家最新走向的刊物,谓之曰‘报纸’。”
李用不明所以,待到苏若沈细心解释后,才恍然道:“老朽必不负陛下所托。”
苏若沈满意微笑。
其实这个报纸嘛,苏若沈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开办。毕竟若是言论自由了,他这个皇帝还怎么独断专行?
但是海外贸易让苏若沈觉得,报纸的存在还是必要地,但是舆论之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他决定官府出面开办第一家报纸,然后再安排些人,去开设私家报社。等这几家报社成为深入民心的权威品牌之后,社会舆论走向便为苏若沈所控制。借着报纸煽动民众,可是十分之有效。
当然,最初是要利用报纸,将帝王的权威巩固才是。
苏若沈最恨的就是官场的黑暗,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官官相护,徇私枉法。宋朝时历史上人格最平等的时代,有些东西出现在宋朝比出现在其他朝代要更加的适合。适时地将新事物添加在宋朝社会的大染缸里,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催化作用。
利用报纸将朝廷政策透明化,让天下人都知道,这大大缩减了某些官员在里面动手脚的机会。再者,可以将各家学说放在一起,让那些整天吃饱了没事干专和朝廷过不去的酸儒们去打嘴仗吧。
放眼中国历史,被儒教扭曲的东西还少吗?从被儒教可以贬低的隋炀帝,到夸大美化的唐太宗;再到不被儒教承认的武则天的大周,武周之治可是比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还要强;这后面离苏若沈穿越后时代最近的,就是被儒教贬低的赵构,其实人家也没那么无能,否则宋朝早没了。
然后,加快其他方面的发展,提前进入工业革命,中国会早上数百年进入资本时代,那时候,老美什么的直接KO。
苏若沈晃了晃脑袋,将脑海中的那些离现实很远的畅想全部甩了出去,对利用细细吩咐了起来。
第一份报纸出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刊登了恩科的事情。虽然早就在各地张贴了皇榜,但是报纸却是要跟踪报道的。接着,报纸的第二页上面就是煽动有资本的地主去三角贸易去。后面又刊登了一些诸如临安军校、工部科技司招人等的信息,最后还有一些市井新闻。
百姓们第一次见到这种新鲜的东西,都十分地好奇。于是识字的便大声读了起来,最后煽动了一批人跟着买……
第一份报纸被皇帝亲笔题名为《大宋周报》,意为每七天发行一期。
《大宋周报》发行两期后,又跟风出现了几家民间报社,侧重点在于民间小道消息,不与官方报纸相冲突。
在这几家报纸出现后,从临安开始,慢慢发展开去,各家报社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苏若沈看着监察院送来的情报,不禁微笑起来。
已经到了春季,半月之后就是这次的恩科了。
公元1221年春季恩科对于一直致力于之乎者也的考生们来说,是一个灾难。
除了第一题是礼部出的“正常”考题外,剩下的简直让人抓狂。比如什么“怎样治理洪水?请举出三种以上方案。”之类的题目。
最后一道题更是前所未闻——若此次恩科得中,你最想担任什么官职?为什么?请简述你对此官位的理解及担任此官职后你会怎么做?
“陛下,”真德秀看着手中的试卷,嘴角抽搐,“您觉得您出的题目可能有哪位考生答对么?”
苏若沈很自然的道:“不可能。朕不需要他们全部答对,只要有一两点出彩,那就够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全才,朕要的不过是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才,而不是被磨灭了血性、只会‘之乎者也’的迂腐酸儒。”
程朱理学……苏若沈微眯起眼。本次恩科之后,朕就废除了你!
正在恩科对于常规考生如同灾难般地进行的时候,护卫几大世家进行三角贸易的大宋海军却是遇到了一个麻烦。
暴风雨。
在海上遇到暴风雨可是相当危险的,作者玩大航海时代的时候就曾经暴风雨+触礁=在海上漂流了30天……咳咳,跑题了。
林家主管看着满船的香料、犀角等与倭女,咬咬牙,决定如果发生什么事,就先把倭女扔下船去,以求减轻重量。
“转舵!”言之靖一头冷汗,面上却镇定非常。他知道,如果连自己都慌乱了,士兵们就更加无法镇定。
曲灵风在另一艘船上,言之靖不知道他那里情况如何,但是自己这里算是比较糟糕的了。
暴风雨还在继续,越来越大,他们已经偏离航向很久了……
“将军!前方有一座小岛!”近卫兵汇报。
言之靖眼前一亮,道:“吩咐下去,驶向小岛,停船休整!”
“得令!”
待靠近小岛之时,言之靖只觉天气似乎放晴了。
细看这座小岛,却是放眼望去,满目桃花。
此时正值春末,桃花香气扑鼻,好一派仙家景象。
“将军,曲将军不让上岛。”亲兵又来汇报。
言之靖皱眉道:“为何?”
“曲将军说,这是桃花岛。”
桃花岛?言之靖身体一顿。现今江湖上“五绝”之一的东邪黄药师的桃花岛……
听闻“东邪”此人性格乖张,行为怪异,且视礼教于粪土……好吧,这虽然是诋毁其的说法,但也透露出黄药师是不会将朝廷放在眼里的。
如今朝廷海军护卫着倒卖奴隶的船只要上桃花岛……再结合出发之前,陛下曾告诫他们,如无必要,还是不要和那些决定高手发生冲突的好。言之靖觉得,曲灵风的决定是对的。
于是他下令道:“原地抛锚,不得靠近前方小岛。”
——其实苏若沈的意思是,先赚钱要紧,等钱赚回来,再带着火枪火炮去将那些目无朝廷的家伙轰杀至渣。
第十六章 改元圣武
曲灵风看着前方的桃花岛,心中泛起无数滋味,却在一瞬间化为了苦涩惆怅。
他的恩师就在这个岛上。
他十几年来,一直想要回去的地方就在眼前,却不能踏上那里一步……
看到言之靖下令停下,曲灵风心里还是舒了一口气。虽然自己想上去,但他并不希望这么些俗人去玷污这一片净土。
海上的动静却是早已惊动了桃花岛上之人。
小姑娘径自划船到了曲灵风的战舰之下。
曲灵风立刻命人放下梯锁,将小姑娘接了上来。
小姑娘不过十一二岁,一身粉衣桃衫,肤色白皙,眼睛灵动,让人一见便不由自主地喜欢。
她一见到曲灵风,张口就问:“你们是谁?为什么会出现在我家门口?”
曲灵风大概是猜到了小姑娘的身份,他的嘴唇一直颤抖着,却丝毫说不出话来。
“协…师妹?”
言之靖见到这边有异,便搭着木板上了曲灵风的战船。
“曲将军,发生了什么事?”
曲灵风看他一眼,张了张嘴,却又憋了回去,只是道:“咱们回去再说吧。”
言之靖皱眉,又看了看那小姑娘,伸手就要去抓,却被曲灵风给截住了。小姑娘也是机灵,动作竟然比曲灵风还要快,就这么迅速地躲到了曲灵风的身后,还不时地向言之靖做鬼脸。
“曲将军,你什么意思?”
曲灵风摇头叹息:“抱歉,我不能让你伤了她。”
“为何?”
曲灵风沉默半晌,才道:“陛下不让你我招人不能招惹的人。”
言之靖心有所思,又盯着一点儿也不露惧色的小姑娘看了好一会儿。
“你们讨论完了吧?”小姑娘不耐烦地道,“讨论完了就快点带我走。”
走?曲灵风愕然地看着她,不明所以。
言之靖倒是明白了过来,他笑道:“你是要离家出走?不怕我们是坏人么?”
小姑娘眼睛一转,道:“你们是宋朝海军吧?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的皇帝那些个政策。”
言之靖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这么说,你不是我大宋子民?”对于自己最尊敬的陛下如此不敬,如果不是看在她是个小孩子的份上,自己早就杀了!
然后言之靖只觉背后有什么东西袭来,就被飞了起来,幸好曲灵风眼疾手快,将他拉住,才没有掉进海里。
船上瞬间又多出一个人来。
只见那人一身青衫,形相清癯,丰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
曲灵风看清来人,双腿不由一弯,就这么跪了下去……
言之靖只听那小姑娘不情不愿地喊了声:“爹……”
桃花岛主,黄药师。
公元1221年夏初,让所有人焦头烂额的恩科终于彻底结束了,苏若沈也比较满意地在各个部门招足了人手。
现在,大宋的经济军事文化政治都在按着苏若沈设定好的轨道飞速发展着。
这位爱折腾人的皇帝,终于大发慈悲,让人喘口气了。
“真爱卿,朕决定改元。”苏若沈看着凭记忆找画匠画出的中国地图,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真德秀一被叫到名字,立刻眼皮一跳,还以为这位皇帝又想出了什么花钱的招数来,结果仅仅只是一个改元。
改元虽然也不是小事,但相对于苏若沈这几年来一直做的事情来说,确实不算什么了。
于是他例行公事的问道:“陛下准备用哪个年号?”
“圣武。”苏若沈眼中浮现势在必得的笑意,“明年即为圣武元年,朕有生之年,誓要将‘圣武’定为全天下之年号!”
真德秀早已知道,眼前的这位是个中兴明主,却未想到竟然还是位想要开疆扩土的武皇帝!这位户部尚书不禁有些担忧起来。毕竟“开禧北伐”给南宋官民留下的阴影实在是太大了。
所谓“开禧北伐”,是由南宋宁宗朝时的宰相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国的战争。
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
开禧二年即公元1206年,身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建康府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江陵府,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江州,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然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上述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只有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败局。金军乘胜分路南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割让关外四郡,金封吴曦为蜀王。面临这种不利局势,韩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斩韩侂胄等人而未果。
开禧三年,吴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势也渐平稳,金大将仆散揆又病死军中,形势对宋有利。但宋廷内主和派开始阴谋活动,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杨次山等勾结,杀死韩侂胄,宋、金罢兵议和。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宋、金订立嘉定和议。
“开禧北伐”可以说是最后一次粉碎了南宋政府独立抗金的信心,这也使南宋上下对于金国的惧怕得到了很大的升级,为日后和蒙古联合灭掉金国起很大的作用。现在苏若沈露出想要北伐的意愿,难怪真德秀会那么担心。
苏若沈轻轻一笑,道:“真爱卿,朕不会盲目北伐的。在有把握之前,朕是不会拿自己的子民生命当做儿戏的。”
真德秀叹了一口气,道:“臣相信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