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 第154章

  而在他收徒的时候,会将最重要的东西隐藏起来,不仅仅只是炭窑的制造,还有在合适的空间封炉的技巧,以及根据烟的情况判断炉内状况的技巧。

  这一些学徒都是不知道的,只有等他为师傅干嘛三年到五年可以出师,才会被师傅传授这一方面的知识。

  全靠口口相传的烧炭技术,能够不退步,已经很好了,自然不会有所进步。

  而夏安然准备如何?他在刚刚开始烧炭的时候,便已将其所有的数据记录下来,包括如何制窑,在什么时间封窑,以及观察烟道的秘诀,还有就是什么时候开炉,这些他打算全部印制成书,放到图书馆内供参阅。

  之前他和荀彧细细协商了,将烧炭归为国营企业的方案被荀彧直接驳回了,荀彧非常干脆得告诉他,任何事情只要变成了垄断,尤其是官方垄断,那么他就推广不开。

  夏安然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使用炭火的取暖的成本,他的目的是使兖州和豫州的百姓都能够用的起碳。

  其中他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推广竹炭以及使用更可靠的烧炭方式,降低损耗。

  尤其是利用到竹子烧竹炭这一点。

  竹子这一植物作为豫州原生的木材并没有被列在百姓们取暖的范围里面,原因很简单,竹子遇到火之后他会炸,百姓们觉得它很吵。

  所以虽然豫州的人们有很多的竹子可以烧,但是他们在还有旁的植物都不会选择使用这些东西。

  但是烧制成竹炭,情况就不一样了,竹子变成竹炭之后的优势远远高于其他的木炭。

  如果烧竹炭的方法当真能够普及,那么就能够让多竹林的地区将可再生资源竹林变为竹炭,此举也能减轻制作木炭时候砍伐其余树木的消耗。

  好处可多啦!

  但是最后夏安然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他不再打算叫建立一个国有化的烧炭企业,而是准备将烧炭这一知识普及开来,让民众可以多一样选择。

  因为竹子量大,而且烧制相对保有率会比木炭更高,原产品便宜,碳匠们自然也会多选择这一个原材料。

  时间久了,碳的价格自然而然会下降。

  哪怕今年无法下降让民众都能够用上碳的程度,经年累月,总能将其变为一个普通的民生用品。

  夏安然的烧炭知识,全数来自永春州永春县的那位烧炭师傅,也就是那一位第一个烧火粪的人。

  这位师傅当年作为永春县数一数二的碳匠师傅,除了一开始负责烧火粪外,他的主要工作还是负责烧炭。

  红楼世界位于明清之间,在那一个已经拥有了火器的时代,科技的水平自然与大汉不可同日而语,而最重要的是他们使用的原材料不同,烧制出的砖也不同。

  在红楼的世界,耐火砖已经基本上可以忍受将近1500度的高温,而在大汉,耐火砖的承受程度不过1000多度,这500度的温度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天堑,阻隔了大汉的冶炼工业发展,以及更进一步的诸多工业发展。

  很遗憾的是,夏安然并不会炼制耐火砖。

  这个知识真的是他的盲区,在故宫也没有老师傅会说如何炼制耐火砖呀?

  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正当他如此作想的时候,炉门被匠人拆开,炉内的温度还没有降到很低,氧气进入之后,很快就能看到里面有了细小的火星。

  烧炭师傅姿态娴熟的拿铁条伸进去,将散落在地上的竹炭扒拉出来,然后旁边的学徒扛起一桶水就浇了下去,然后快速用沙土覆盖其上。

  夏安然可以明显的看到,不过是刚刚伸入片刻的铁条,尖头的部位已经有了烧红的痕迹,这显然说明炉内的温度已经达到了一千度左右。

  他伸手拾起一块已经被冷却的竹炭,拿指甲盖轻轻一敲,竹炭发出的声音就像金属撞击的声音,这个声音就说明了这一批竹炭烧的极好。

  成功在他的意料之中,基本上烧炭这件事情,只要控制控制好氧气的含量,一般不容易失败。

  令他惊喜的是竹节这一部分,竹节的这一片,把它当作引火的原材料,但是这一部分也留了一些下来,没有被烧成灰,而是成了碳。

  经过实验,因为竹节本身就比竹身更加坚固的缘故,这一部分反而更加耐烧。

  同等质量下,它的燃烧时间,比起竹身长了五分之一。

  这才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夏安然有预感,竹节这一部分的碳很可能会成为廉价又好用的炭火,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他带着第一批被烧制出的竹炭回到兖州,顺便带上的是几只在伐竹过程中被当地人不知道从哪里挖出来的竹鼠。

  这是他准备带回去给小少年吃的,那时候他同要回去补作业的小少年说竹鼠的美味的时候,小少年非常遗憾的样子。

  又恰巧真的抓住了竹鼠,夏安然便准备带回去给家里的几个人尝尝。

  咳,顺便去臊一下曹纯。

  他至今还记得这人一箭双竹鼠的窘事呢。

  但是还没有等他给别人惊喜,曹操先给他一个惊喜。

  夏主簿刚进了办公室,就发现里头多了一个人。

  那人见夏安然进来,不慌不忙得起身做了一揖。“可是夏主簿?吾乃凉州贾诩,为大汉尚书,此来专为问策。”

  “还请夏主簿行个方便。”

  贾诩的到来,令夏安然有些措手不及。

  他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聪明如贾诩,自然发现了这个年轻人对自己的反感。

  贾诩虽然有些疑惑,但是他倒并没有想太多。

  在他看来,他将夏安然的这种排斥心情,认定为了曹营的臣子对于大汉官僚介入的天然排斥性。对于这一点,贾诩表示,他完全可以理解,并且不以为意。

  他坐在夏安然身边,将今天的来意说明,其实也是他来得正巧。

  夏安然,今天早上,刚刚到的昌邑,还没来得及回家就先来了工房,目的是将第一批炼成的竹炭交给工房的匠人们检验,用来判定它的质量。

  质量好的话,以后曹营也会采购竹炭作为燃料,甚至于如果它的质量非常的完美,也有可能会被上贡给小皇帝使用。

  封建主义社会的皇室成员,就是最好用的品牌代言人,只要被他们使用过的东西,物价基本都是十倍百倍的增长。

  哪怕出于追风,民众们也会买来一试。

  作者有话要说:  愚蠢的作者君有一段打重复了!!

  为了删掉那一行就把后面剧情先放出来了啊哦

  被自己蠢哭

  今天的作者君依然在努力赶剧情!!

  立下的那么多FLAG我总能躲过几个哒!

  作者已经瘫啦!今天没话说,嘤嘤婴

  对了已经有人发现了,昨天愚蠢的作者君把没有修改过的版本发上来了……(伏笔)可明显,等上一张过审了我就去改。

  这个伏笔已经被你们知道了,那就不能用了,还是吃掉吧(冷漠.jpg)

  今天晚上可能会因为改前一张被顶起来,不用找更新的。

  今天已经更了9K!!作者君已经是扁踏踏的一张皮了,作者君已经被榨干啦!!需要浸泡在投喂里面才能恢复圆润!

  (疯狂暗示.jpg)

  PS:可能是快要到春天的原因,总觉得夏喵莫名开始浪了呢。=w=

  PPS:嘻嘻嘻看谁还说作话比正文长。

  竹子多生长于南方丘陵地带,北方分布较少,所以北方人在做炭的时候不会首选竹子(毕竟少+要吃竹笋呀)

  但是竹子这个东西把……只要根在,就能疯狂乱长,只要不开花,就没多大问题的那种。

  要说一句的是,古时候人不是不利用竹炭,而是因为竹炭的成碳率比木炭低。

  同样塞满一个窑,打开来竹炭比木炭少了五分之一,所以用它烧炭的人才不多。

  但是因为曹营造纸需要使用竹子,废弃物比较多,加上又有竹林,加上夏喵主要估计到所在地方是黄河流域,寻常树木尽量不要砍伐,才选择竹炭。竹子是一种把上头砍掉了下面根还是活着,能够继续保护水土的植物。

  所以如果农田附近有竹林……(那就真的很恨了)

第114章 三国(四十五)

  关系到竹炭未来的销量, 夏安然对此非常的关心,而就在一整个下午的实验过程中, 竹炭的大部分性能都优于中低阶层的木炭。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竹炭毕竟是出自于同一原材料,变成了碳以后,同样的原材料的燃点。消耗时间, 温度基本大致相同。

  如果全数使用竹炭,基本可以近乎完美的控制燃烧时间。

  这主要是因为竹这种材料的特殊性,他们的纤维紧密,寻常木炭,哪怕一棵树, 木质也是不同,但是竹子则不, 制成木炭后, 它们可以保证大部分木料的成炭质量相近。

  这不仅仅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更可以用到工业当中。

  这一特性还需要等第二批、第三批竹炭抵达后进行比对。

  但是旁的先不说,夏安然做出竹炭除了用来烧火外还有一个原因,他必须要扩大炭的产量。

  碳粉洒在田地里面可以利用他的颜色吸热提高土壤温度, 在这个没有办法做出温室大棚的东汉末年,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得提高接下来几年在小冰河作用下农田的种植状况。

  而除了吸热, 少量的炭本身也可以作为土地的肥料, 它虽然本身并没有什么营养成分,但是可以起到吸附化学元素的作用,从而培养微生物。

  顺带提一句, 现代农业里面就有利用到这一招,不过炭多半是被采用在农肥里面,作为缓释、以及平衡元素的效果出现。而现代农业覆盖在土地上的黑色薄膜就是利用了黑色吸热的特性,一方面给土壤增加温度,另一方面也通过避光高热的效果杀死土壤中的杂菌、以及杂草。

  本来夏安然的心情很好,等听到贾诩的来意,他的一张脸立刻就皱了起来。

  贾诩是来要人的。

  如今的贾诩于汉室尚书,主司择选人才。

  贾诩随着汉室大臣东归,最后脱离李榷郭汜二人,跟着曹军接人的队伍到了昌邑,他此行让李榷大为不解。

  在李榷心中,贾诩一直都是他的谋士,甚至可以说是谋主,而贾诩也的确用若干计策为他定下了如今局面,他待贾诩也可谓尽心尽力,贾诩想要的无有不应。

  而且在李榷眼中贾诩更是千好万好,就连贾诩只愿意承担尚书一职。不愿接受更高的荣誉,在他看来也是先生高洁的表现。

  只有赞颂没有拒绝的,如此情状下,贾诩要脱离他让李榷简直不明所以,只是那时收拾好行囊的贾诩已经站到了曹军的护卫之中,李榷纵有千百种不明所以,也没办法得到一个答案了。

  而就算他问了,贾诩也只会给他一个答案。

  诩为汉臣,自然随陛下而行。

  但是若要分析贾诩为什么会放弃这个对他言听计从的李榷,大概就是因为他是在太蠢了。

  贾诩为凉州人,为举孝廉,后因病辞官,他的出仕之路受到地域的限定,选无可选,他自董卓帐下出道,董卓拜灭后便怂恿李榷郭汜二人反攻长安,以安自身。

  事成之后,李榷郭汜二人抢尽风头,也抢尽了仇恨,他稳坐幕后,不再献计。

  直至这二人犯蠢,竟走上了董卓的老路,开始诛杀百官、掠夺百姓。

  更有甚者,他们侵吞了小皇帝用来赈灾的钱粮。

  也因此迎来了帝王之怒。

  在此之后,这二人不急着修复和小皇帝的关系,而是变本加厉折辱之。

  自此,贾诩也能断定,此二人无可扶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