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相 第11章

  听她说不必害羞,刘藻面颊更红,想了想,以为谢相所言有理,皇帝的衣食住行皆有人侍奉,要避过人是很难的。她强自镇定,与谢相道:“如此,有劳卿了。”

  闹到最后,还是要让宫人们知晓。刘藻颇觉懊恼,早知如此,她自己召宫人入内收拾便是,也不必让谢相来了。

  宫人们相继入内,皆是宫娥,并无内宦。刘藻瞥了眼她们的神色,见她们神态自然,与往常无异,方觉好一些。

  谢相入殿来,见她依旧站在原处,脚上未着袜履,赤足踏在地板上,便走了过去,弯身碰了碰她的趾尖。

  刘藻大惊,倒吸了口气,正要后退,谢相的指腹便触到了她的脚上。她在她身前矮下,显出纤弱的后颈,刘藻一不留神就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她微微睁大眼睛,顿时一动一不敢动。

  谢漪直起身,道:“陛下受凉了。”她知小皇帝面皮薄,便也不特特指出月信时,只道:“赤足踩地,地气寒凉,自足底浸入,与陛下圣体有损,下回切不可如此。”

  刘藻几不敢看她,道了一声:“记下了。”努力将梦境中的情景赶出脑海。

  谢漪不知她怎地忽然腼腆起来,只以她仍为初潮羞赧,也不再多言。

  宫人们手脚颇快,不过片刻,便已备下温汤。刘藻正觉尴尬,忙去沐浴。沐浴后,换上干净的衣袍。回到殿中,床上也收拾齐整了。

  宫人们当真如谢相所言,毫无异色。刘藻安心的同时,又很羞恼,本可静悄悄地将此事过去,偏生她却请了谢相来,显得大张旗鼓。

  少女的心事,总在事后后悔,刘藻也不能避免。

  谢漪在殿外等她。二人恰好一同上朝。

  大朝是在前殿。前殿乃未央宫正殿,并未取名,就叫前殿。谢漪来得及时,兼之宫人们手脚麻利,一番耽搁下来,竟也未误了大朝。

  新君第一回 大朝,自无人上禀什么要事,只是见一见大臣罢了。不知是昨日累着了,还是赤足在地上站得久了,受了寒,刘藻腹中隐隐作痛,且痛意渐强。

  太常滔滔不绝地在读一份奏表,赞扬新君有尧舜之德,贤仁堪比商汤夏禹,并祝祷天下大治,海内升平。

  刘藻高踞宝座,竭力专注地听,奈何太常文辞骈俪,频频用典,她有大半,是听不懂的,腹中痛得愈加厉害,好似有重锤不住击打她的小腹。刘藻疼得不行,不得不转移注意,好使痛意不那么厉害。她望向殿中,这一望,当真发现使她惊奇之事。

  大将军孙次卿竟仍在殿上。

  刘藻稍有不解,昌邑王是大将军拥立,他失去了天下,为何大将军却仍在殿中。昨日黄门令言,昌邑王不能保有天下便是罪过。难道大将军身为近臣,不能劝谏昌邑王仁德从善,就不是罪过么?

  太常仍在喋喋不休,刘藻则审视起孙次卿的容色举动来。但她还未来得及多看上几眼,腹间的痛意却越来越难忽视。

  孙次卿正与其他大臣一般,垂首静听。忽察觉有一道目光落在他身上,便稍稍抬眸,往宝座上睃了一眼。这一眼却使他微微一惊,他竟见新君面色泛白,连唇色都是白的。

  孙次卿不动声色地往前倾了倾身,以笏板戳了戳位在他前的谢漪。谢漪被戳动,回首看他,孙次卿以目色示意上首。

  谢漪一看宝座,蹙紧眉头,侧过身来,以宽袖遮掩,用玉笏指了指太常。

  太常位在大将军后,大将军会意,稍稍后退,戳了戳太常,太常被打断,总算发觉陛下脸色不对。

  三人都未出声。新君第一次朝会,容不得出错,他迅速跳过余下几段,念了结尾。

  大臣们皆低着头,恭敬聆听,并未发觉三人异样。刘藻意识有些恍惚,痛意难以忽视,她唯有忍耐,暗自祝祷将朝会安稳度过。

  太常息了声,刘藻听到谢相说了些什么,而后群臣皆俯身下拜。

  刘藻眼前一阵发黑,她勉力振作,辨清了“告退”二字,方扶着宝座,站起身来。

  宫人们都慌了神,手忙脚乱地将皇帝送回承明殿,安置到床上。

  刘藻躺在床上,昏昏沉沉地想起外祖母,外祖母说过,来月信时,兴许会腹痛,却没想到是这样一种痛法。倘若每月都要受这般折磨,可真是太糟了。

  刘藻一贯寡言,眼下腹中疼痛,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缩在床上,强自忍耐。不知过了多久,兴许片刻,又许是良久,有一人近前,摸了摸她的额头。

  刘藻睁开眼睛,看到谢漪在她床前。

  谢漪见她睁眼,也没有说话,将手探入被中,覆在她的小腹上,轻轻地揉。

  刘藻不知怎么,就想起那句“昌邑王不能保有天下便是罪过”,她望着谢漪,问道:“我能否坐稳天下?”

第15章 不正经

  外祖母从未隐瞒过刘藻的处境。她自幼便知她是武帝之孙,太子之女,只是她的父亲为人所害,使她生来失势,处境艰难。

  这样的出身,又是那般处境,常人多半怨愤不平,及年长,难免心胸狭隘,怨天尤人。但刘藻却不同。外祖母爱护,她衣食无忧,过得甚为安逸,甚至不觉就那般无权无势地过一世,有甚不足。那般坎坷的身世,也只使她多思多虑,心思较寻常孩子重一些罢了。

  然而入宫两月,却使她见识了许多闻所未闻之事。

  昌邑王失位,待罪京中。他原先是诸侯王,后来入京即位,当了皇帝,如今失去皇位,就成了阶下之囚,连王位都未必能保。

  有此下场,只因他未能守住天下。

  倘若她也失去天下,又会落得什么下场?

  谢漪不妨她忽有此问,正欲安慰,小皇帝从锦衾下伸出手,抓住她的衣袖,坚决道:“朕必能坐稳皇位!”

  她要坐稳皇位,当好这个皇帝,不断不能与昌邑王那般沦为阶下囚!

  话一说罢,腹间痛意加剧,小皇帝“哎呦”了一声,弓起身来。

  豪气不过瞬息。谢漪失笑,轻揉她的小腹,道:“已去召医官了,陛下再忍耐一会儿。”

  刘藻点头,冷汗涔涔直下,连唇上都失了血色。想到月月皆要如此,刘藻便极是忧愁,抱怨了一句:“真是烦人。”

  宫娥捧了一耳杯来,杯中盛了温汤。谢漪倾身将她扶起:“陛下昨日受累,又使寒气侵体,自会腹疼,好生调养,便能好了。”

  刘藻一听能好,稍稍振作,接过耳杯,饮了一口。温汤入腹,遍体生暖,温汤竟有立竿见影之效。她又连着饮下好几口,将耳杯饮空了,还给宫娥,腹痛缓和许多。

  刘藻赞了一句:“真良药也。”又将耳杯还与宫娥,“还要。”

  宫娥垂首轻笑。刘藻不由脸红,转向谢漪,谢漪情绪内敛,只是这时,眼中也染上了淡淡的笑意。

  刘藻愈发害臊,只是她不善言辞,也不知如何使自己脱离窘境。幸而宫娥接过耳杯,便出殿去,谢相也非喜爱调侃说笑之人。

  她稍稍好了一些,却仍闷闷的,痛得难受。方才躺着,谢相揉揉,也很有效,减缓了她许多痛楚。只是适才谢漪扶她起身之时,将手收了回去。此时也无再为她揉揉的意思。刘藻纵然心中希望她能再为她揉揉,却也不好意思开口。

  谢漪坐在床边,身上还穿着朝服。朝服宽大,却未遮掩她的美色,清秀的眉眼,高挺的鼻梁,还有湿润微抿的薄唇。

  刘藻只看了一眼,又想起昨夜那梦。心中一阵慌乱,好端端的,她竟梦见谢相,梦见谢相也就罢了,偏生还是这般不正经的梦境。

  谢漪见小皇帝神色变幻,关切问道:“陛下疼得厉害?”

  “啊?”刘藻反问一声,待回过神来,她说了什么,又忙摇头,“好些了。”

  谢漪再是精明,又哪知这少女心事,见她说好些了,便起身欲告退,官寺中尚且积了不少案牍,待她去处置。

  刘藻见她要走,狠了狠心,将疑惑问了出来:“我、朕,朕想知,这个,来前,会否做些奇怪的梦?”她从前从未做过这样的梦,昨夜离奇之梦,必是因月信的缘故。她还是一个正经人。

  谢漪身形一顿,看向刘藻,迟疑片刻,斟酌用词道:“当是不会。”

  刘藻面色骤变。

  谢漪以为她害怕,不禁软下心肠,语气也跟着柔和下来:“倘若凑巧有梦,也无妨碍。陛下平日留神,勿要受寒,也不可过于劳累,便无大碍了。”

  此事要自年少时调养,调养得好了,便不会腹痛。宫中自有良医。谢漪只大略说了说,并未往深处讲。

  说罢,却见小皇帝的神色并未好上多少,反倒有些恍惚惊恐,犹如一只落入羊群的小羊羔般惶恐不安。谢漪顿觉无措。

  她只以为将陛下扶上皇位,再送一程,助她坐稳天下,也就是了。其中也只君臣之分,不想,竟还要疏导少女初长成时的忧虑。

  谢漪甚为无奈,然而一见小皇帝面色苍白的躺在床上,双手牢牢抓着锦被,想是还疼着,额上渗了一层细汗,又不免心软。

  她原可在宫外平凡却安然地度一生,却因她的私心,被卷入宫中这摊乱事中。谢漪多少有些愧疚。只是她这一世都忙于争权夺势,从未关心过什么人,当真要哄孩子,不免有些生疏。

  宫娥去而复返,又端了温汤来。刘藻干脆坐起,倚在床头,捧着耳杯,一口一口地将温汤抿下。她不大敢看谢漪,虽说那是她的梦,只要她不说,便无人知晓,但她却仍觉心虚,不大敢看谢漪。

  谢漪坐到床边,也未开口,只是在小皇帝饮尽温汤时,替她接过耳杯,又帮了掩了掩被角。

  八月底,时节还称不上寒冷。但刘藻却从她这动作中看出了关心。

  她心中觉得温暖,竟当真纾解了慌乱。一场荒唐梦,不当放在心上,她以后,对谢相好一些就是了。

  一殿的小躁动,竟就此沉淀下来。

  又过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医官方匆匆赶来。谢漪见此,自是告退。刘藻也不别扭了,很认真地冲她点了点头,道:“今番,多谢丞相。”

  谢漪抬袖一礼:“为君解忧,乃臣分内之事。”

  待谢相一走,刘藻叫医官看过,便睡了一觉。醒来,已过了午时。

  腹中不那么疼了。刘藻从无昼寝的习惯,唤了宫人来,侍奉她起身。上午那身衣袍都皱了,自穿不得,她换了身新衫。

  春和被她吓了一遭,见她竟下了地,忙劝道:“陛下圣体染恙,不妨多歇息,不必急于下榻。”

  刘藻冲他笑了笑,安抚道:“不妨事。”

  她想做好皇帝,至少得勤勉,怎能第一日便躺过去。她说罢,又令奉上饭食,草草用了些,便往宣室殿去。

  宣室殿乃帝王起居之所,召见大臣,批阅奏疏,皆在此处。

  刘藻欲勤勉一些,却也知量力而行,并不逞强。她入殿中,端坐御案后,捧了案上书简来看,又令黄门令去向大臣们讨要一些文牍来。

  她要治理天下,总得知晓天下是何模样。只是天下之大,包容万千,她要从何入手,又是一难题。

  案上书简是些杂文,不知是昌邑王留下,还是昭帝之物。刘藻也不挑,认真地阅读。

  只是还未等她看过一篇,便闻殿外来禀,太后驾临。

第16章 亲疏

  天高气清,朗日高悬,宣室殿前,显得格外空阔。

  刘藻匆忙迎至殿外,太后正拾阶而上,她身后跟随无数宫人,皆低眉顺目地拱卫着她,她走在最前,见刘藻亲迎,面上显出一丝笑意。

  刘藻待她行至高台,方从容抬袖:“拜见太后。”

  太后笑道:“皇帝免礼。”

  刘藻不知她因何而来,侧开身,做恭请状:“请太后入殿。”

  太后颔首,自行于前。刘藻跟随她身后。

  入殿,各去鞋履,只着袜。

  因殿中昏暗,故而不论白昼黑夜,皆点灯。宣室殿乃处置政务,召见外臣之所,格外正肃,殿中所用铜灯,便没有那般栩栩如生,皆是连枝灯,排在大殿两侧。

  太后入殿,四下一顾,目光落在御案上。她停下步子,微微回顾,待刘藻行至她身旁,方道:“陛下即位首日,便已劳形案牍,未免过于克己。”

  刘藻肃手而立:“朕愚钝,于万事俱是生疏,为天下苍生计,自当勤勉克己。”

  她言辞恳切,实则不过是说些大话来搪塞罢了。太后斜睨了她一眼,道:“倘若谢相问你,你也这般答?”

  刘藻茫然,这又与谢相何干?

  太后前行,在御案后坐了下来。春和亲取了坐席,置于案旁。皇帝走了过去,在席上跽坐下来。太后骤然驾临,她也欲知太后前来,所为何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