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之寒门首辅 第721章

参加工作的人员都有专属的存折,每个月的工资都会汇入他们的存折,他们如果要取钱,可以到当地的银行随时提取。

对于这一举动,大家不仅没有异议,反而十分支持。

工地上人多眼杂,大家白天又要出去干活,钱放在宿舍里面也不安全。

存银行就没这方面的隐患了,存折和个人的身份信息绑定,而且还有专属密码,只拿着存折,不知道密码,这钱也取不出来。

加上韩家的信誉摆在那里,钱存放在银行里面,大家都很安心。

作者闲话:感谢伯乐6441614(6441614)对我的支持,么么哒!

第六百七十八章 分部

在新城投入建设后不久,一个好消息传来,梁振道带队建设的大运河修建完成了。

大运河的修建比预计最早的时间还要提早完工,这要多亏了韩正泰的支持。

以往这种大型工程修建都是让百姓服劳役,不仅没有任何工钱,还要让他们自己自带干粮。

在这种压迫这下,劳工的工作效率自然是不高的。

但是修建大运河所使用的劳动韩正泰采用的是雇佣制。

雇佣的劳工都是北方大旱遇灾的流民百姓,大家在灾情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不仅有饭食而且还有工钱领,干活的积极性自然是要比服劳役更高了。

除此之外,这次大运河的修建采用了水泥修建。

水泥这可是基建利器。

在以前,修建运河堤坝这种设施,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沙土黄泥去堆砌。

这种修建方式成本相对而言是比较低,但与此同时缺陷也很明显。

最明显的缺陷就是不够稳固,大水多冲几次就散了。

要想让黄泥沙土稳固,就必须要往里面掺糯米。

糯米是一种天然的黏合剂,但糯米价格昂贵,往里面掺的糯米越多,修建的成本就越高。

修建小型工程还勉强可以,大型工程建筑,朝廷不可能负担的起的。

然而这次大运河的修建,韩正泰给梁振道提供了水泥。

这种水泥和铺路的水泥略微有些不同,这种水泥里面掺了一些铁,凝固之后的硬度会大大提升。

韩正泰看过实验,就是用炸药去轰炸,也勉强只能够炸出一点碎屑。

只要砌地厚一点,完全是能够挡住洪水冲席的。

水泥的生产成本很低,成产的原材料都是韩正泰手中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所在地都被韩正泰用极低的价格拿下,相当于零成本。

只是一开始韩正泰手中的劳动力不多,所以没办法加大水泥的生产。

后面韩正泰雇佣的人手多了,水泥的生产也就加大了,能够供应给梁振道的水泥数量也就增加了。

水泥足够,劳工又众志成城,梁振道这个总工程师又负责尽职,运河修建工程想不提前完工都难。

大运河的提前完工让韩正泰十分高兴。

大运河一旦开通,南来北往的运输就被彻底打通了,资源的运输也会更加的便利。

韩正泰对交通的发展是特别在意的。

毕竟如果没有交通,材料运不进来,商品运不出去,工商业又怎么发展的起来呢?

想当初,韩正泰从清河抵达长安,中间足足走了大半年时间。

要是交通一直都是这种水平,那韩正泰想要发展商业的计划必然也会受到阻碍。

所以韩正泰很早就让人着手研发水泥。

水泥研制出来后,朝廷买不起,修不起路,韩正泰就免费捐路,前期就算是亏本也要将这路都修起来。

现在关中地区的水泥路已经越来越多了,而大运河的开通,让南北方彻底地链接在了一起。

各地的原材料可以通过运河和水泥路源源不断的运送进入新城,新城建成后,里面开办的各种商品,也可以再输送到全国各地。

一座新城发展起来了,接下来还会有十座,二十座。

这就像是一颗齿轮的转动,带动十个齿轮,最后带动整体的运动发展。

大运河修建成功后,很快就投入了运转。

里面的十万劳工,一部分返乡了。

这些人都是有户籍在身的,他们回去后根据户籍,就是免费领取土地耕种。

这些土地他们就算自己不耕种,也可以交给家里人耕种。

国家近些年灾祸不断,虽然现在市面上不缺粮食,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家里不种地,没有粮食收获,他们没办法安心。

剩下的一部分人,都涌入了云山继续寻找新工作。

修建大运河的工作自然是很辛苦的,但是辛亏归辛苦,伙食和工钱却没有亏待他们。

这些劳工也不傻,知道这些东西表明上是朝廷发放给他们的,但是实际上都是韩正泰的支持。

帮韩家做事不会吃亏,这是所有人的心声。

在大运河修建后不久,江南南京出现了光明报社的第一家分部。

尤康生来到南京后,立刻就展开了报社的组建工作。

和情报部接收,了解当地的情况,组织编辑人手编纂第一份报纸。

这些工作可要比尤康生在长安光明报社总部中担任一个编辑要辛苦多了,但是尤康生都咬牙坚持下来了。

尤康生最开始跟着韩正泰,是想要谋求一份前途,但是在进入报刊工作了一段时间,在见过那些隐藏在高门大院中的阴暗后,他的想法渐渐改变了。

尤康生内心生出了一种为那些无法发声的人们发出声音,替他们呐喊心中的冤屈和世道的不公。

这已经成为了尤康生的毕生追求和目标。

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他知道下江南这一趟会有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答应了。

南京光明报社的成立,让整个南京,甚至整个江南地区的世族都感到了不安,或者更准确一点,是让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感到了不安。

因为有商人将报纸从长安运送过来,所以即便是光明报社在长安的所作所为即便是远在江南的人们也有所耳闻。

它就像是一顶达摩克里斯剑悬挂在每个人的头顶,让每人在做恶事之前犹豫考虑这柄剑是否已经注意到他,若是做下恶事,是否会受到这柄剑的制裁。

而现在这柄剑又立在了南京的上方,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这片土地下的每个人。

大梁的司法审判系统还不够完善,世族对朝廷对律法也丝毫没有敬畏之心。

在司法审判系统完善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制衡他们的手段。

而报纸所能够引导的舆论就是最好的制衡手段。

这个时代的世族,虽然说贪婪的嘴脸一点都不输后世的黑心资本家,但是他们相比较资本家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些世族要脸。

无论私底下做的事情再怎么肮脏黑暗,但是明面上大家都还是会高谈道德正义。

所以对于这些人,舆论就是最好的武器和监督手段。

第一期报纸新鲜出炉,上报的头号人物就是南京中最大的两大世族,王氏和谢氏。

这里的王氏并不是王继志的淮阳王氏,而是几十年前因为北方战乱而迁徙到南京的他琅琊王氏。

谢氏则是南京当地的世族。

王谢两家联姻,这些年来,发展迅猛,这秦淮河畔上的花船,有一半都是这两家的产业。

除此之外,王谢两家还出了许多文人官员。

基本上包揽了南京的政治和文娱界。

报社成立之初,在南京这个地界,就直接报道了这两家的新闻,将两家的遮羞布扯下,足以看出尤康生的头有铁了。

当然了,尤康生之所以这么做也不是因为想要证明自己头铁,而是要向所有人都展露报社的决心。

不要心存侥幸,连当地最大的两头地头蛇,他们都不怕,其他世族就更不怕了。

报纸上报道了王谢两家在朝廷明令禁止了嫖娼后依旧在私下里,逼良为娼,强迫良家女子公子卖淫。

当然了,尤康生知道报纸第一期必须要有娱乐性来吸引大家的亮点,一开始并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而是以王家老太爷和自家媳妇偷情为开篇,引出王家道貌岸然这一点。

再一点点的引出王家和谢家联合一块继续经营拐卖人口,逼良为娼,违法开设卖淫活动这一系列的事情。

尤康生本身就文采出众,又在报社锻炼了这么久,写了那么多篇报道,经验十足,这篇报道措词简单干练,娱乐性和社会性兼得。

这份报纸一出来,立刻就引出了群众哗然,大街小巷基本人手一份报纸。

王谢两家在南京这块土地上经营了这么些年,他们不止经营土地买卖,同时还经营了自己的名声。

结果,这份报纸一出来,百年声誉毁于一旦,面子里子全都丢没了。

尤其是王家人。

经营卖淫活动,这件事情曝光出来,他们还要借口可以推脱,表示那些女子双儿都是苦命人,他们是出于善心才收容他们,让他们养活自己。

真正让他们哑口无言的是王家老太爷和儿媳妇偷情这件事。

这种事情越狡辩,越说不清楚,更何况,报社并没有污蔑他们,这件事情确有其事。

那儿媳妇是个寡妇,她嫁过来没几天,夫君就死了。

也正是因此,她被婆婆认为克死了自己孩子,对其百般刁难折磨。

这儿媳妇也不是善茬,激怒之下直接爬上了公公的床,让婆婆呕死的同时,还得想法设法的替她遮掩。

这位儿媳妇为了气婆婆,行事张扬高调,王家下人奴仆中许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情,甚至连外人都有所耳闻。

只是以前大家顾忌王家,所以也只是在私下里将这件事情当做笑话来看,明面上却不曾议论。

谁成想尤康生竟然将这件事情直接印在报纸上,宣之于众了。

作者闲话:感谢伯乐6441614(6441614)对我的支持,么么哒!

第六百七十九章 到期

王家人脸上蒙羞,一个个都禁闭家门,不敢出去见人。

王家老太爷知道自己晚节不保,气的想要吞金自杀,但是被王家人给拦下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