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134章

王€€却有十副之多,用的是最好的山羊皮子做的,抗风保暖,出门不怕被风吹,寒气入骨了。

“百户,你这咋这么多?”梁二惊讶了,这玩意儿又不是衣服,这么多送过来干啥?百户也用不了啊?

“他是让我送给手下几个人的。”王€€瞬间就明白了温润的意思。

送吃的送不起,且吃的吃进肚子里,一泡屎拉出去就啥都不剩了,可这东西要是给了几个人,冬天抗寒的时候,摸一摸,就会想起他这个上司,多好。

“你确定?”张三儿一愣,不由得怀疑:“他这是用心给你准备的东西,你送人?”

“你见他什么时候,送了这么多东西给我一个人用的?何况这马甲跟护膝,颜色不同,但都是同样的老山羊皮,这东西可不好弄。”王€€道:“不止给什长们,我还得给将军送去一份,他是北方人出身,对南方这冬天的湿冷,很是不喜欢。”

董浩将军要不是为了振兴家业,跑来这里剿匪,他才不在南方这里蹲着呢。

可怜以来军中就是十年光景,董浩将军还是不喜欢江南湿寒的冷冬。

“应该的,应该的。”提起董浩将军,三个人都很佩服。

王€€成了百户,梁二成了什长,而张三儿,被王€€要来,专门给他当差。

干什么呢?

养马!

给他一个人当马夫。

可不要小瞧这个时代的马夫,他的责任重大的很。

平时照料战马,战时牵马坠镫,在一定程定上,他的存在关系着马主人的安危,战马在战场上,就是一个人的半条命。

不是亲近相信的人,是干不了这个活儿的,一般的战马,都是各个亲兵,甚至是亲随在照顾。

养两匹战马,和养一群战马,那活儿能一样么。

在王€€这里,张三儿清闲多了,再也不用给谁谁的战马接生,或者熬油点灯的照顾生病了的战马,王€€的两匹战马,都是才四岁口上的壮马,身体健康,能吃能嚼的,基本上喂养好就行了,不用他多操心。

而王€€能这么容易将张三儿调来他这里,多亏了董浩将军好说话,王€€一提他就同意了。

王€€也是投桃报李,他带了精心挑选的东西,给董浩将军送去了:“家里人给捎来的一点小玩意儿,将军收下吧,这是马甲,比坎肩更灵活一些,这是护膝,膝盖不怕冷的……。”

在将军帐里,王€€带了东西过来,一路上也有人看到的,董浩身边不止他一个百户,其他三个百户也都在,王€€就是特意挑了这个时辰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很实用。

“这是睡袋?倒是巧思。”董浩将军看的若有所思。

睡袋做法简单,且不怕人睡觉不老实,你在睡袋里头,打滚儿睡都没事儿。

而且睡袋收拾起来也很容易,比被褥快捷很多。

还有那马甲,耳包,手套,脖套……。

“这些都是家里人送来的,标下挑了一些,给您也送一份,其他的让人分了一下,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主要是家里人的心意。”王€€道:“我那口子总是担心我。”

他这是炫耀呢,熟悉的人都知道,王€€家里有个契兄弟,且能被募兵招揽过来的,基本上也都是穷苦人家出身,结契这种事情,见多了。

可是王€€都是百户了,正六品堂堂正正的武官啦,结契就有些……好说不好听了,偏偏他还提起来,就有一个平时跟他不对付的百户,觉得这是他的一个软肋,不由得开口,有点讽刺的道:“又不是小媳妇儿,担心你干什么?军中还用得着他一个给别人当契弟的人担心?”

这话说的,好像温润是个啥也不是的人似的。

且语气轻蔑,态度恶劣。

第136章 谢六公子

“来人!”他这话刚说完,王€€对他怒目而视,董浩将军突然开口叫了人进来。

“将军。”进来的是四个人,都是董浩将军的亲兵。

“将他带出去,贬为伙长。”董浩将军一指刚才开口讽刺王军的百户:“不会说话,以后就别胡乱开口。”

“将军?将军!卑职……。”那个百户还想说什么,但是已经晚了,四个亲兵一拥而上,直接把人堵了嘴巴拉了出去。

剩下的百户人人都惊讶,随后大气都不敢喘了。

董浩将军背景深厚,区区一个百户,他说升就升,说免就免。

军中跟文官那里的升降还不一样,全看军功和实力,当然,这两样没有的话,最后看的是势力。

一句话,就免了一个六品武官的职位,那个百户王€€知道,只是个什么官儿的庶子,寸功未立,就当了个百户,真让人不服气。

将军突然将他降为伙长,解气啊!

等这个人被弄走了,其他人都不敢吭声了,董浩将军才道:“这些东西制作简单,材料也方便易得,若是全军推广,可行!”

“可行!”王€€第一个就支持董浩将军:“肯定可行。”

他没什么根基,只能听上峰的话,再说了,董浩将军这人不错,别看出身将门,但没纨绔之气。

“那就叫人先试着做几套,你给我的这些,我带去给大将军看看。”董浩将军很满意王€€的做派,这人虽然出身不高,但胜在听话,也不跟人意气之争。

是个好苗子,值得培养。

王€€只管听命行事。

温润还不知道王€€那边的情况,他开吃准备过冬的事情了。

如今家里有人管,他只是大略上看看就行,竹炭已经得了。

上好的竹炭,送到他家的那天,天也下起了一场初冬的雪。

雪很大,气温下降得厉害,温润特意送了五大马车的竹炭,一大马车的银霜炭去永宁书院。

为了凑个整齐,他又拉了几车宰杀好了的鸡鸭鹅,这些东西他家太多了,全村的人都知道他喜欢吃这些,故而用鸡鸭鹅抵账的很多,还有大肥猪,山羊没几头,可他可以多买一点回来,冬天就该吃羊肉。

吴山长看着竹炭笑着道:“书院自有衙门拨款,采购柴薪,你巴巴地送来这个做什么。”

温润可不敢再把竹炭拉回去,而且他也有自己的理由:“这才入冬下雪,初雪就这么大,今冬可能很冷,书院的炭火柴薪不怎么足,且竹炭烧起来有自带的竹子清香气,丢一点橘子皮进去,还能当熏香用呢,若是手冻得都握不住笔,如何研究学问?山长,收下吧,哪怕是给手炉里添一点热度,也是学生的心意。”

他都这么说了,吴山长怎么可能不接受?

只是他看着不止是有炭火,还有肥鸡大鸭子的:“这都是你带来的?”

“是,金秋丰收,家家户户送了些东西给学生,学生家里人口虽然多了点,但是也吃不下这么多鸡鸭鹅啊?叫家里人收拾了一番,给书院送来一些,算是学生的另外一份心意。”温润笑着道:“都收拾妥当了,直接剁了下锅即可。”

当然要收拾了,不收拾,他上哪儿攒那么多鸭绒去?

他打算做个羽绒睡袋,那个更保暖,不过怕羽毛透出来,要在里头掺入棉花和蚕丝,还要考究一下布料。

温润在县城待了一日就回莲花坳了,东北人的习惯,就是猫冬,一到冬天他就不爱动弹了。

整日里教学为乐,孩子们的学业也进步飞快,因为要正式的应考,温润教导他们的东西,就都跟考试有关。

今年就先把《论语》给学了。

“子使漆雕开仕……。”一群孩子摇头晃脑的背诵,温润拿着书本看的认真。

等孩子们背诵完毕,他才开口:“漆雕开,这是个人名,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也有的说字子若,乃是孔子的学生……。”

他将这段浅显的讲了一下,让孩子们大概知道是个什么意思。

孔子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

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兴。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要学的好,学的扎实了,学问上精益求精了,才有做官的资格,不能为了做官而学习,但是学习是为了科举,为了治理百姓,哪怕不能为官做宰,你学了知识,也能教育好自己的后代。”温润问他们:“懂了吗?”

“懂了,先生。”

孩子们学习认真,温润也教导的省力气一些。

除此之外,他的《声律启蒙》终于可以拿出来,教导孩子们诗词歌赋的时候用上了。

唐诗宋词元曲,都有迹可循。

温润自己在家待得消停的很,外面却热闹了起来。

张炳大人回到永清府,叫人刊印了《鸿升文会诗集》,鸿升酒楼一炮而红!

鲁明终于再次到永清府,开设了“大鸿升酒楼”,这栋楼厉害了,既然带着一个“大”字,那就肯定是大啊!

楼高三层,飞檐陡峭,大红灯笼,后头更是三座楼院相连,就连厨房,都分了好几个,红案白案,茶水灶的,点心厨娘的,光是在这里做工的人就有上百个,可是个大店啦!

在剪裁开业的时候,鲁明特意请来了很多舞狮子的热闹了一番,就连河道总督都来了这里用餐。

做的东西也很特别。

有复古盛宴,比如说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的《山家清供》,记载的各色吃食,也被研究出来了几道,这东西一般人没文化还搞不出来。

什么“莲房鱼包”、“拨霞供”的,做的十分复古不说,就连出处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且这边本来就口味清淡,这些菜,正合适。

还有全素宴,这全素宴有单独的厨房做,那里的人也全都是虔诚的信徒,或者是佛教,或者是道教,总之,那里连个烧火的都是吃素的,而且还分了佛道两个掌勺。

道教吃素,不禁葱姜蒜。

佛教吃素,尤其是净口素,葱蒜韭菜等都不吃的。

更有什么全鸡宴,全鱼宴。

还有各种“升学宴”,这都是温润给鲁明出的主意。

鲁明也真的敢干,他们家现在的买卖逐渐做大,见了不少人,也拉拢了不少的靠山加入,鲁明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而张炳大人对温润“雅士”的称呼,也不胫而走。

不少人都知道了温润温如玉的大名,随之而来的是知道了他与人结为契兄弟。

更有人打听了一下,知道了温氏一族的所作所为。

读书人都对温氏一族十分不耻,同时也警惕了一下自己的族人,是不是也跟温氏一族一样。

赶巧了,这不是冬日了吗?永清府旁边的梅山,乃是种植了一山的梅树,这会儿正好是花骨朵半开不开的时候,下了第一场雪之后,就有人想上山赏梅了。

更有远道而来,专门为了赏梅的游学之人。

古代的户籍管理,十分严格,不像现在,想出门就出门,出门必须有路引,相当于现在的通行证。

没有路引就出门,会被官府抓起来,作为流民处理的,而路引这个东西,要写明你户籍所在地在哪儿,本人要去哪儿,什么原因,无缘无故,是不许人跨境的,故而一般人只能在本县范围内转一转。

不过呢,如果是读书人,外出游学、或者是商号的商队等等,有特定群体,是可以随便开路引的,因为他们的去向很多,并不BΕíЬèì是专门指定哪里。

来到永清府,也听说了大鸿升酒楼,鸿升文会的事情,以及拿到了《鸿升文会诗集》,在一个很大的庭院里,一个面如冠玉的年轻人,一身富贵闲人的打扮,低头看着这本新鲜出炉的诗集的内卷第一页:“诗的确是不错。”

“听说这人住在永宁县,莲花坳,那地方,穷乡僻壤的,竟然还有雅士住在那里,真是奇怪呀。”

“也许是山中雅士?”

“是土包子雅士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