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225章

所以为了保证阅卷质量,在公布录取名单之后,各省还需将取中进士的试卷解送到礼部复查考卷,这个步骤叫做“磨勘”。

“磨勘”一般由礼部会同翰林院完成,那些清贵无聊的官员们,会审阅每一份试卷,检查考官在阅卷过程中是否舞弊,以及考官阅卷是否认真,比如试卷中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等问题,同考官是否标明了。

对于同考官阅卷过程中的错漏,一经磨勘查出,都必须进行严厉的处罚。

按照规定,同考官阅卷过程中,没有通篇”句读”的,会有降一级的处罚,如果同考官”句读”有误,则会罚俸一年。

情节严重的,还会降几级,罚数年俸。那些同考官本就是些六七品的小官,谁能受得了?

在“句读”上做文章,来让同考官们好生阅卷,这主意简直变态到极点了。

因为这时候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的,同考官阅卷时,必须仔细读过每一篇文章的每一句话,否则根本无法断句圈点。

所以阅卷者根本不可能一目十行,他们必须逐字逐句的阅过,不仅要注意文字通顺与否,还要给每份试卷写评语,并陈述是否荐卷的理由。

想想吧,试卷时如此之繁多,时间是如此之紧迫,阅卷者又是如此之少,出了纰漏还要受弹劾,降级罚俸。

而考试内容又是如此复杂,涉及文体如此之多,且文章又是千人百面,有平奇虚实繁简浓淡之异,同考官们纵使都是神人,也不可能保质保量的按时阅遍全部试卷。

所以经过上百年的变通之后,考官们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阅卷只重头场七篇八股文,对于后面的两场,只需文字通顺,没有错别字即可。

为什么会只重八股呢?

因为这是一种格式极为严格的文体,对于考官来说,比较易于把握其对错优劣。所以它能大大提高阅卷速度,便于评判试卷的合适与否,使所有试卷都能如期一一阅过,且将考官的主观因素降到最低,从而保证官吏选拔考试的严肃性与公正性。

比如说,八股文的文体规定,开篇破题只能用两句,如用两句话都没破解出题意,或虽破解出题意,所用句子却超过了两句。

或破题未能扼题之旨,肖题之神;或者破题中涉及孔孟等圣贤之名,而未用代字,这篇文章便不合式,可以不取。

后面的内容便可直接不看。

之后的“承题”、“原题”、“起讲”、“入题”等每一股,都有严格的格式和章法的要求,对了错了,一目了然,绝无争议。

只要其中一股出了毛病,便可废黜此卷,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基本上,通过这种完全不需动脑子的方法,便可剔除一大半的考卷。

对于剩下小半全篇合式者,再看其是否做到了起承转合,文脉是否清晰,层次是否清楚。这些方面做得好,同考官便可加上批语,推荐给二位主考最后定夺。

所以,虽然其刻板程式、束缚僵化为人诟病,也确实是使考生只能亦步亦趋,不敢逾闲半步。

但正因为其对起、承、转、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在字数和句数上也有严格的规定,这才使同考官可以一目了然的检校每份试卷,大大节省了主观思考的时间,提高了阅卷效率,且增加了阅卷的客观性,将考官的主观因素降到最低,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考生的权益,使真正优秀者可以获取功名。

乃是在这个时代里,最客观,最公正的取才之道!

如何写好八股文,那是需要经年累月的苦读,千锤百炼的训练才行,现在这时候再想提高水平,已经太晚了。

在这种时候,前辈名师们主要是向考生传授写作中应该避免的问题,诸如需回避御名庙讳,不许自叙门地之类,总要避免这些大意失荆州才是。

总体来说,会试要比之前的任何一道考试都要严格许多,但也有不严格的,那就是对考生的字体要求不高。

因为所有的考卷都会被专人誊写成一样的字迹,只要你把字写清楚了,就不会影响成绩,会试也是如此。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笔端庄好字没用了,因为在殿试时,将采用现场阅卷的方式,不必誊写,只要字写不好,就别想进二甲,入翰林了,你说一笔好字重要不重要?

许攸的字是不错的,他对自己的字体有信心,但是他没去考!

原因很简单,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考前参加文会的时候,贪嘴吃了一点醉蟹,然后闹了肚子!

连拉带吐,还发了热,他就没去成!

温润恍然大悟,怪不得一开始说什么“酸臭味”的,这是嫉妒了啊?

信纸很厚,温润继续往下看,却发现京城出了大事!

原来许攸没去会试,心灰意冷,本来就打算再住上三年,再去会试一把,反正家里供得起他。

可是就在会试的第六天,突然就有了变故。

第219章 三个孩子

有人说会试考题提前泄露,朝廷为此,将贡院给围了起来!

几千举子困在贡院里,事情大条了!

温润也倒吸一口凉气,这考题泄露,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古代科举的严格,比现代的高考还严重。

写信的时候,许攸很庆幸,自己病了!

温润心说你是得庆幸,这要是被圈在里头了,可就惨了。

写信回来的时候,那些举子们还困在贡院里不得出来,兵丁围着贡院,水泄不通,一只苍蝇都飞不过去。

等到送信的人走了,这事儿还没完呢!

温润看过了心,倒是不担心许攸了,这家伙命好啊。

许老太爷回来了:“看过了信吧?”

“看过了,他命好,您不用担心啦!”温润笑着道:“这也是运气的一种。”

“是啊,这要是被困在里头,我这可得急死了!”许老太爷道:“不考就不考吧,你那天说得对,登天梯哪儿那么容易?他不考就不考吧,改成三年之后考,实在不行,就回来……。”

估计是许老太爷吓着了,自古这科场泄题的事情,就没好下场,甚至每一次都会出人命。

许老太爷就这么一个儿子,哪怕有了孙子也不行,还是儿子重要。

温润觉得此事太大,就没说出去,不过京中的风声还是飘了过来。

不过温润没那个时间,秋收了。

今年秋收不同以往,温润很重视,分红的那点钱,都用来收购粮食了。

一直到秋收之后,温润看着满当当的粮仓,以及县城里也满当当的粮食,终于舒了口气。

他去县城还帮许家秋收了一把,存了一半的粮食在家,又卖了一半的粮食给官府。

欧震大人很满意,许家毕竟是当地最大的地主,粮食多多。

秋收没几天,竟然又是雷雨天,下的雨还不小,赶上这天温润给自己休了个假,看着外面的电闪雷鸣,不由得跟陈旭道:“这今年是什么天气啊?这雷雨天也太多了点。”

“是啊,这都秋收了,怎么还有雷雨天呢?”陈旭也很纳闷:“而且今年的雷雨天气,的确是多了一些,该不是有什么翻江龙吧?”

“少迷信啊!”温润哭笑不得的摸了摸他的头:“这天气就这样了,不是什么翻江龙,哪儿有翻江龙啊!”

“我听人说,这是由翻江龙在闹腾,故而雷雨不断。”陈旭摸着下巴,看着外面哗哗的大雨:“我……唉?;老爷,你看那边!”

俩人正在竹亭上,欣赏雨景呢,结果陈旭看到那边有人来了。

一队人马,骑着马过来的,大雨中飞奔。

此时天色以晚,黄昏时分,雨天一线,这队人马在雨中飞奔,很明显,是有急事。

温润也看了过去:“这是……王€€的人马?”

他记得王€€的旗帜:“他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

“有急事吧?”陈旭赶紧下了竹楼:“快开门!”

“让人烧热水!”这大雨天的飞奔回来,人都浇透了。

不泡个热水澡,很容易着凉的,何况这些人很多。

老王家大门打开没多久,王€€就到了。

这次他带了五十几个人,还有女眷在内。

进门的时候,温润都看傻眼了:“怎么还有女子?”

“进来再说!”王€€将温润拉进了屋里头。

不止有女子,还有孩子!

进了房间之后,王€€带着三个妇人,这三个妇人,一个领着一七八岁的小姑娘,一个抱着一个襁褓,还有一个领着东西。

王€€怀里抱着一五六岁的小男孩儿,这三个孩子打扮普普通通,但是温润看得出来,这三个孩子养的不错。

“这……?”温润皱了皱眉头:“应该不是你的孩子吧?”

年岁对不上,他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孩子。

“胡说八道什么呢?”王€€哭笑不得的道:“这是贵人家的孩子,托付给咱们家,要视如己出。”

温润愣了一下:“贵人家的孩子?”

“是,贵人家的孩子,这个八岁,这个五岁,这个三个月,你记得给他找个乳母喂养,此事不能声张。”王€€道:“因为莲花坳人少,故而才选了这里。”

温润想了想:“原来如此,没事的,留在这里吧,家里不缺这口吃的。”

“不能只给吃的,还要教养他们。”王€€道:“这三个孩子,比我的命重要。”

温润闻言,立刻正色道:“我知道了!”

家里烧了热水,先给三个孩子洗漱了一番,家里没有小孩子的衣服,但是其他人家有啊,很快就凑齐了衣服,温润给大家伙儿的解释,是王€€同僚的孩子。

并且要求大家保密,众人也不是长舌妇,就都闭紧了嘴巴。

收拾妥当之后,上了晚饭,因为来的人多,这晚饭也做的不那么精致,不过知道他们淋了雨,洗了个澡之后,特意熬了羊汤,放很多的胡椒粉。

腌笃鲜以及白米饭,搭配红烧肉,以及清炒白菜和小葱拌豆腐。

“先吃饭,先吃饭!”温润抱着那才三个月大的孩子:“这是个小姑娘?”

“是,这三个孩子,你一定要看好。”王€€道:“我就在家住一晚,明天就走。”

“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就说。”温润看得出来,王€€这次回来,好像不太一样了,虽然一年没见,可他看得出来,这人心里有事儿。

“粮食,有什么拿什么。”王€€说的很干脆利落。

“行!”温润点头:“有的是东西。”

当天晚上温润都没睡觉,王€€他们休息了,温润却忙的很,粮食跟腊肉,是他给王€€准备的,整整上百辆大车!

七十车粮食,三十车腊肉和腊肠。

全莲花坳的马车都被征用了,幸好已经秋收过了,乡亲们暂时不用马车,都给王€€用了。

而王€€这次回来的理由,就是拉粮食,正面说法是卖给军中。

其实温润一文钱都没收到好么!

不过这么多的东西运出去,也够引人瞩目的,王€€走的很决绝,头都没回,温润有些担心他。

等他离开了,就给他留下了三个孩子。

陈强家的已经请了翠花婶子过来,给那个最小的孩子哺乳。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