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四年早春的长安城,气氛亦是有几分微妙。
早前圣人言是要对那高昌国发兵,结果大军未动,那高昌王子领着数十名亲随,竟是一路骑马跑来了长安城,言是高昌国已被突厥人控制,他此来乃是为了求救,愿唐军能解了高昌之围。
早前多有冒犯,并非他们高昌本意,望天可汗海涵,此次特将他们高昌国国宝带来,献与天可汗,望天可汗能饶恕他们的罪过。
现如今坊间百姓大多皆已信了那高昌国乃是无辜,朝中大臣们却未必。
再说这无辜不无辜的,原本也不是最要紧的,要紧的是你高昌国既然与那突厥人粘连不清,唐军就是要打你的。
将来西域这边其他小国若想弃唐投向突厥,那他们首先就得想想后果,看看这高昌人的前车之鉴。
只是现如今民间已是形成舆论,尤其高昌国又是一个佛教国家,长安城中佛教亦是兴盛,那些佛教徒一个一个都站出来为高昌国说话,这时候若是再打高昌,那便有些失了人心。
李世民这几日心情明显是不大好,麴智胜说要给他献宝,他也不见,直接把人晾那儿,不闻不问的。
这高昌国前面多拽啊,早前有焉耆国的人来长安城告状,说高昌国阻挠他们的使臣进京,李世民当时就派遣使臣去往高昌,一二三四给那高昌王麴文泰列出了几点要求,结果那麴文泰一概拒绝,于是中原朝廷便说要出兵打他,眼看大军马上就要出征了,他又巴巴跑来献什么宝,这是逗人玩儿呢?
侯君集这几日也很恼火,本来说得好好的让他去打高昌,大军眼看就要出征了,竟然又生出这样的变故。
那高昌国的麴文泰竟是要向大唐求援,请唐军帮他们打突厥人。
本来侯君集想得好好的,他把大军开过去,三下两下把高昌国给灭了,然后在史书上记一笔,消灭一个国家,开拓大唐疆域啊,这得是多么大的一个军功。
至于这高昌国在哪里,这个国家多大,有多少兵力,那谁管,普通老百姓,有几个能弄得清楚明白的?
那万一现在要说让他去打突厥,突厥可是一块硬骨头,别说三下两下了,即便是他侯君集终其一生,那也肯定灭不了。
本来好好的一个军功,眼瞅着就要变成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计,那侯君集肯干吗?这几日他已是进宫见了李世民好几回,回回都说这高昌国要打,麴文泰麴智胜父子都不是什么好鸟,你眼下即便帮了他们,他们到时候又得回头反咬一口。
朝中那些大臣,有说打的也有说不打的,有说打高昌的也有说打突厥的,这几日的早朝也是闹闹哄哄。
就在这个时候,唐俭从河西走廊那边,令人送了一样物什到了长安城,另外,还有一份公文。
这样物什,便是常乐县出产的指南针,小小的一个圆盘,瞅着像是个小盒子,只有手心大小,乃是木制,外表打磨得甚是光滑。
按那公文上面所言,用手指轻轻一滑,这指南针上面的盖子便被滑开了,原是把圆盖上的一点与下面的盒子相连,开合便只需用手指一推一滑,倒是有几分精巧。
再看这盒子里头,中间定有一根指针,这根指针两头尖尖,分别指向两个方向,分别刻有南北字样,旋转木盘,那指针摇摇晃晃的,竟是并不跟随木盘一起旋转,而是依旧指向原来的方向!
这一日,皇帝与几位大臣议事,说完了正题之后,便令人将这个指南针取了出来,与诸位大臣细看端详。
“此物莫非……乃是司南?”朝中这些大臣也都是这个年代很有见识的人,很快便有人分辨出此物用途。
“唐俭来信,言是可以大量生产,成本亦是低廉。”皇帝言道。
其实唐俭在这个信件里还附带了一张说明书,言明此物制法,皇帝现在已经令人去做了,还未完成,不过这件事可以留到后面再讲。
“此司南着实轻便。”一位大臣手里把玩着这个小木盘,爱不释手。
细看,这圆盘便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下面那个凹陷的空间,乃是在一块整木上挖凿出来,这块木头用料也好,做工亦是精致。
为了区分上下,下面那部分便只在四周有花纹,底是平的,并无雕塑,上面的盖子则是弧形,中间厚四周薄,盖上亦有花纹,这么小小的精致的一个物什,用手指轻轻滑开盖子,内里又另有乾坤,着实精妙啊!
如此轻便之物,造价又低,又能给人指明方向,若是果真大批量生产……
“陛下,此物怕是不能轻易示人。”当即有人反对道。
“此乃利器也!”
“司南一物,自古有之,王公大臣所用,如何能让如此利器流入民间?”
“……”
皇帝听了,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拿了唐俭那一份文书出来,给他们看。
唐俭这一份文书上面写的什么呢,讲起来也是有几分复杂。
唐大人这段时间在河西走廊也没闲着,经常来往于敦煌城与常乐县之间,尝与胡人以及当地一些有识之士交谈,又从罗用那里拿了许多现成的,最后组织组织,便成了这样一份文书。
这份文书,与其说它是一份文书,倒不如说是一篇论文。
文中涉及西域各国以及他们的现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皆有涉及,甚至还画了几张简图。
不过这篇文书中所讲诉的重点,还是宗教,其中便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
西域诸国多信佛教,千里佛国,佛风浓郁。虽然其中也有不少其他宗教,但是大唐的佛教,与西域的佛教,还有天竺的佛教串联在一起,便是一个大佛教圈,这是一个无形的宗教文化防御圈,肉眼看不到,但是极其重要。
在遥远的西域,还有一个伊/斯兰教,近年阿拉伯半岛已经实现了统一,眼下正在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伊/斯兰教是一个政权与教义分得不甚清晰的宗教,具有很强的侵略性和排他性,眼下他们的国家又是处在一个不断膨胀壮大的阶段,不得不防。
最后唐俭又说,不管有没有伊/斯兰教,唐作为一个佛教兴盛国家,在眼下佛教在到处都很兴盛的时候,就应该争取占据宗教高地,让这股宗教力量,成为一股强而有力的拥唐力量。
纵观眼下形势,西有大食这个冉冉升起的帝国,南有吐蕃,松赞干布现在还这般年轻,便已有所成就。北有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那些可都是不好啃的硬骨头。
在这样的大局势下,小小一个高昌国又有什么要紧呢。
眼下正是应该要拉拢佛教势力的时候,大可不必为了那高昌国,令大唐政权与众多佛教徒生出间隙。
这样一篇放眼天下的论文,直接就把一些大臣给看晕了。
不免要在心中暗叹,唐俭这个人的胸怀与眼界,确实不是寻常人能比。
被唐俭这么一说,那高昌国完全可以不用打了,正好那麴智胜现如今就在长安城,整日说要与天可汗献宝,那要不然……
“依我看,这高昌国就算打下来了,也没有太大意义。”有一个大臣这时候就说了。
从河西走廊去往高昌国,还隔着大片荒滩,唐之国力若是强盛,他一个高昌小国自然也不敢造次,唐之国力若是不强,那样一个地方,就算打下来,根本也守不住,即便是派遣了文臣武将去到那个地方,最后这些人也很有可能占据地利自立为王,过个几年,便又是一个新政权。
为了这样一个国家,值当耗费那么多的粮草军饷,用那么多大唐士卒的性命去填?
不过就算不打高昌,那突厥肯定还是要打,眼下高昌国既然有意降唐,那便收了吧,然后再与高昌国合力去打突厥。
想来想去,还是这样的做法对国家最是有利。
待到诸位大臣散去之后,李世民却并不着急离开,而是依旧坐在原处,捧起唐俭那一份文书细看。
唐俭此人确有才干,纵观朝堂上下,怕是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这样一份文书,虽说是人才济济,但总归各有所长,有些人擅长打仗,有些人擅长治国之道,真正能够做到放眼天下的,确实也是寥寥无几。
这位后来名传千古的大唐帝王,他这时候已经不是很在意高昌国的事情了,天下之大,他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又何必钻了牛角尖,与那小小的高昌国死磕,既显得他不够仁慈,又显得他不够大度。
高昌既要降唐,那便收了吧,倒是可以趁着这次机会好好打一打那些突厥人,既能灭了突厥威势,也能让西域那些小国看看大唐的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