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 第11章

“这王玄策是谁?”

能一人灭国的奇才,当然不能错过!

房玄龄赶紧搁笔,沉思片刻之后依然不得要领,只能叉手谢罪:

“贤人不能得其位,都是宰相的过错。”

皇帝出声抚慰老臣,侍奉在侧的长孙无忌却欲言又止€€€€以他的看法,这位王玄策倒未必有这么知名;毕竟吧,以天音中那大唐辽阔到不可思议的疆域,这种一人灭国的事迹,搞不好相当之多……

毕竟吧,那纵横数万里的边疆,总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吧?

作者有话要说:

从知乎大佬遥想当年少年勇那里找到了部分史料~还有部分来自于宋人笔记《南部新书》;关于极昼的计算过程见新唐书天文志(当然我压根没看懂)。

说句好笑的,很多唐朝的轶事都是宋人发掘出来并记载的,但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宋人对唐人那种无自觉的凡尔赛是真的羡慕嫉妒恨啊。

大唐:钱太多地太大,管都管不了,好烦喔。

宋:日内瓦,听到没有,日内瓦!

€€

ps 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当年玄奘大师求经的时候,刚好赶上大唐在西域扩张的高峰。换句话说,大师脚步慢一点,那就直接成国内游了。

如果把这个设定套到《西游记》上就更有意思了:

唐僧:贫僧归来,有一事实在不解,想请陛下赐教。

二凤:大师请讲。

唐僧:贫僧东归长安一次,怎么西行所见的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国,祭赛国等等,现在都已经不见了呢?

二凤:咳咳,所谓西域自古以来……大唐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和平的国家,朕请诸位国王到长安来参观参观,那不是很正常的吗?喔对了,大师在天竺盘桓许久,不知天竺气候如何啊?

唐僧:气候湿热,不太宜人。只是听说那里的水稻一年几熟……

二凤(喜):€€€€是吗?喔喔喔那大师暂且歇息。朕去料理一点小事,朕去去就来……王玄策呢?王玄策在哪里?!

pps:玄奘大师写的西域游记被大唐视作珍宝,主要目的是按书灭国,依次点名。死亡笔记了属于是……

第12章 第二个视频(三)

天幕徐徐变化,展现的却是泛黄史册中逐渐远去的血雨腥风,三国南北朝与隋末的刀光剑影逐次闪过,最终定格于一座辉煌而繁盛的长安城上。

那是摩肩接踵、百业辐辏,繁荣莫可比拟的世界第一城市。

【那么,这种盛世的气质,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说来相当意外,这样的心态诞生得很早€€€€长安西门的石碑应该是立于贞观十七年前后,北极圈的朝贡使者是贞观十四年抵达的长安,而领土急剧扩张所导致的财政壅塞、仓储不足,则可能在贞观十年左右就有了苗头。

当然,大多数观众对这种时间可能没有什么概念。毕竟贞观之治听得太多了,繁盛一点可能也不算稀奇。但请不要忘记,贞观之前的大唐可跟“繁盛”一点也沾不上边。武德六年统括人口,天下可以纳税的百姓不过两百余万户,仅仅相当于隋朝大业年间的三分之一;武德七年,突厥叩关,掳掠汉民无数,高祖李渊以金帛重贿,卑礼谦辞,才总算打发走婪索无度的突厥可汗;武德九年,突厥骑兵更是军临渭水、直逼长安,胁迫唐朝达成城下之盟。为了赎买和平,李世民尽取府库金银,全部送予了颉利可汗。

€€€€这样孱弱、屈辱、不堪回首的唐初往事,距离大唐的辉煌盛世,又有多久呢?

不到二十年。

换句话说,贞观初年的大唐朝廷接手的是一个人口离散、百业凋敝,军事羸弱动荡的国家,而它要在二十年里打造一个盛世,顺便让半个亚洲叫自己爸爸。

这种难度嘛,放在游戏里大概都会被投诉不人道,或者完全不讲逻辑。

实际上,不仅仅是我们觉得离谱。亲历盛世的唐人可能更觉得离谱€€€€不要忘了,大唐离隋末与南北朝的乱世可是近在咫尺。如果生于北周北齐晚期的老人足够长寿,完全可能在六七十岁时亲眼目睹突厥可汗入京献舞、万邦使者纷至沓来、乃至长安西门那疆域万里的石碑。

那么,这位老者又会是什么感想呢?他在十余岁时看到天下分崩、活人相食;在四十余岁时看到突厥肆虐,汉人沦为奴婢,华夏不绝如缕;又在七十岁时看到万邦来朝,长安天子的威严从太极宫一直笼罩至漠北,没有胡虏敢直视大唐的光辉。这样的冲突、反复,这样激烈的今昔对比,又会在他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大殿中寂无声响,李世民陛下却不由抬头望向了奋笔疾书的房玄龄房相公。在殿中诸人之中,唯有房玄龄年纪居长,是真正经历过北周与隋朝两代乱世的老者。不知房相公听到这天音渲染出的宏阔图景,心中又会是什么感受呢?

大概也是百感交集吧。即使以房相公的沉稳敦厚,在天音提及这恍如隔世的巨大变迁时,神色亦不由微微起伏。

这样的情绪隐忍而又平静,却令皇帝也不由动容。一国宰相尚且难以自抑,何况真正在乱世中被搓磨凌、辱过的古稀老人?青年李二凤稍稍默然,隐约领会到了天音中所说的那种心境。

……这片土地遭受的苦难已经太久了,就让一场前所未见的盛世,来洗刷它的痛苦与耻辱吧

【我们实在难以体会,因此只能做模糊的猜想。贞观四年,唐灭东突厥,李靖将突厥颉利可汗押赴入京,于太庙献俘,沿途观者如堵。有笔记记载,眼见掳掠中原的蛮夷终于授首,甚至有人哭泣失声,几乎以为尚在梦中。

的确犹如梦中,即使我们再度翻阅史册,往往也被这区区二十年里的巨大变化震惊。仅仅二十年的时间,国家的气质便一扫南北朝与隋末的低迷颓丧,转而明亮自信、飞扬无忌,俨然是强汉的模样。

但巨唐的气质比强汉更为珍贵。强汉是中华文明的青年时代,它理当充满热血,跳脱轻盈。但大唐不是,大唐承接的是南北朝与隋末的乱世,是中华文明惨痛、悲凉、岌岌可危的低谷,而正因为这个低谷,大唐才如此特殊。】

天音停了一停,似乎尚在酝酿,而李世民陛下却不觉一愣。

特殊?

至登基以来,李二陛下暗自效仿的目标,便是大汉的太宗孝文皇帝陛下。虽然自天音泄漏的种种细节中,将来的大唐似乎比文景之治更为繁盛,但以李二陛下的本心,也实在想不到这盛世会有什么“特殊”。

是因为功业比大汉更为强盛,而疆域比大汉更为辽阔么?

……不,不应该是这样。李二陛下隐约觉出了不对。天音的口气意味深长,似乎带着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用意。

到底是什么呢?

天音低沉温和,娓娓而来,天幕中景象转化,却是一轮暗淡无光的夕阳:

【文明也是有他的少年青年与老年的,辉煌过一时的文明有很多,曾经飞扬跳脱的文明也有很多。但它们都终于衰老、颓废,并渐渐消弭了。过早的辉煌往往意味着过早的衰落,最早点燃文明之火的民族总是最早衰败,并终将沦落消亡,只留下一点供人凭吊的残迹,这似乎已经是世界文明的定数。

古埃及没有逃脱这个规律,灿烂的文明最终泯灭在希腊人与波斯人的手里,留下的唯有数千年无人可以释读的象形文字,以及被风沙侵蚀的金字塔;古罗马没有逃脱这个规律,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蛮族的屠刀下凋零,光辉与理性从此湮没,至此是数百年不见天日的中世纪。古波斯,古希腊,古印度,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很长,名单上的文明都曾经光芒万丈,但太阳总有下山的时候,并且再也没有升起。

那么,华夏呢?

它似乎也已经逃不脱这个规律了。商周是它朦胧的童年,春秋与战国是它躁动的少年,强汉是它的所向无忌的青年,而伟大的强汉之后是漫长黑暗的大分裂时代,中原的文明之光已经暗淡微弱,随时可能熄灭;华夏文明终于似乎要迎来它的落日了。

当然,衰老了也不算奇怪。古埃及衰老了,古罗马衰老了,古波斯也衰老了,衰老的文明已经有那么多,似乎不差这么一个。

想来,南北朝时盘踞中原的胡人们也是这么猜测的吧?他们围绕着那条垂死的龙,一边窥伺一边窃喜€€€€它已经活了这么久,这么多年,应该要完了吧?它应该要衰老、应该要倾颓,应该要退出这场历史的牌局了吧?

难道枯木还能再生吗?难道死灰还可以复燃吗?难道折断的还可以再续,分裂的还可以弥合吗?

事实似乎也正如他们的猜想。西晋与隋朝旋即兴起又旋即消灭,统一似乎是异态,在分裂中枯竭才是华夏的结局。

但唐朝来了!沉沦的太阳再次升起,横扫阴霾的天空,枯冷的死灰熊熊复燃,衰老的枯木发出新芽,垂死的龙居然又盘旋在正空,比四百年前更加强大、威严、不可战胜。四面的蛮夷仰面瞻望长安的光辉,只能惊恐颤栗,不敢相信:

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

但很不好意思啊,就是这样。那一千年过去,连树都老了;但古老的文明依旧存在,并且光辉灿烂,更胜往昔。】

“……陛下?”

长孙无忌突然出声呼唤,跪坐于几案前奋笔疾书的宰相们随之一齐抬头,看见了皇帝陛下那隐约有些恍惚与怔忪的面容。

诸位心腹重臣实在太熟悉自家的皇帝了,仅仅瞻望陛下的神色,便知道至尊心中必然暗潮汹涌,情绪激荡起伏,不能自控。

但压抑情绪是要伤身的,长孙无忌立即起身,叉手行礼:“陛下有何思虑?”

李二陛下长长吐了口气,低声开口:

“没什么。朕只是觉得……难以置信。”

的确是难以置信。李二陛下本就以明君自诩,立志要在新朝创建不逊于前人的文治武功,以此而留名青史。但当历史真正向他展开,面对这宏大到超乎于想象的天命,即使以李二凤的凌云壮志,依然难以自制的感到了恍惚:

三百年……三百年后的复兴么?

他沉默片刻,缓缓道:

“朕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皇帝陛下当然欣喜于这伟大的复兴,但想想未来的自己“自己”所构筑的盛世,仍然不免会有一点小小的戒惧:

朕真能达成如此的成就么?朕真能不辜负上天的期许么?朕真能负荷这复兴文明的“天命”么?

长孙无忌就是长孙无忌。以彼此至亲的默契,他早已猜到陛下的那委婉曲折,难以倾诉的心思。但长孙无忌并未直言安慰,而是俯身行礼:

“陛下,当日孔子与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所求的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宰官而已。”

€€€€有谁又是天生就要做圣人的呢?不都是自细处做起,不知不觉间成就事业的么?

杜如晦也随之起身,叉手向皇帝劝谏:“陛下,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是老李家(自认)的祖宗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教诲,所谓反者道之动,愈要成就大业愈要着眼细节。祖训殷殷,后世子孙自当遵从。

李二陛下果然不觉动容,他沉吟片刻之后,徐徐点头: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与其临渊羡鱼,朕更应当退而结网了。”

光辉夺目的盛世当然令人目眩神迷,但琐碎而细小的政务才是盛世的根基。

当然,即使在劝谏中冷静下来,但想到天音所言的“华夏复兴”时,心下仍旧忍不住波澜起伏。以大唐现在的实力,当然还不能达成天音中所述的万分之一。但以自己中华天子的身份,似乎也应该给这所谓“文明的复苏”做些什么……

是了,虞世南前几日不是有个奏折,请求要收集南北朝以来散失的典籍、文物,恢复已经遗失的典章制度。华夏者,极言衣冠礼仪之美也,要光复旧日的伟业,倒似乎可以从这上面稍稍入手。

李二陛下思忖未毕,天音又开始了讲述

【正因为这种种的缘故,大唐的光辉才如此动人。大汉当然也是耀眼的,但那是一个文明鼎盛时应该有的耀眼。这世界辉煌过的民族很多,各自都曾有这样的好时光。

但大唐不同。它是低谷之后的高峰,落日之后的朝阳,死灰中复燃的火焰。它雄辩的告诉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打破不了的“定数”;一个民族€€€€即使已经衰落、分裂、濒临灭亡的民族,只要它还愿意奋起,那就能够奋起;只要希望复兴,那就能够复兴。只要它不放弃自己,历史就不会放弃它。

自魏晋以来,南北朝分裂三百年;自三国以来,中原分裂则将近四百年。四百年啊,这条复兴的路真的太长太长。诸葛丞相倒在了路上,谢安倒在了路上,刘寄奴倒在了路上,这个民族最聪明、最勇敢的孩子都倒在了路上,他们没有看到最后的光。

但没有关系,没有关系。诸葛亮走不完的路由谢安来走,谢安走不完的路由刘寄奴来走,刘寄奴走不完的路由李世民来走€€€€终究要有走完的那一个,也终究要有复兴的那一天!

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仰望这条三百年的道路,才总会激起那样大的勇气,那样的信心€€€€既然先祖可以做到,那么我们当然也可以做到;既然文明可以复兴,那么就应当令它复兴。

这是足以激励整个文明一千年的事迹,这是足以照耀整个文明一千年的光辉。】

作者有话要说:

在写这一段的时候,我想到的不是唐朝,而是近代的萨镇冰萨老爷子。

萨老爷子曾任北洋水师管道,亲历了甲午战败。而在他死前的最后一年,他亲眼看到了抗m援c,志愿军开进汉城。

老爷子那时候是什么心情呢?大概我们永远也无法想象了。

但想来,他终于可以闭上眼睛,去见北洋军舰上的英魂了吧。

所以你看,枯木也可以再生,死灰也可以复燃,折断的可以重续,分裂的还可以弥合。落下的太阳再一次升起了,便宛如一千五百年以前的贞观。

第13章 第二个视频(四)

天音的语气并无太大的变化,但天幕的形象却在变幻晃动,展现古老文明数千年来起伏兴衰的光阴,从久远的商周至喧嚣的春秋,从春秋至金戈铁马的秦汉,从秦汉至昏暗分裂的魏晋南北朝,而后是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万千的宋明,乃至于灯红酒绿、霓虹闪烁的现代……整整三千余年时光里,这个文明已经变更过太多次容颜,但它依旧存活,悠久而又健壮。

这当然也是极大的冲击,但贞观君臣们已经顾不得什么百感交集了。他们瞪着天幕旁标注的小字,真恨不能将这短短十几秒钟的视频吞咽嚼烂,抽骨吸髓!

未来,天幕向他们透露的是长达一千余年的未来!

尽管只有浮光掠影,只言片语,但这一千年时光中的一丁点碎片,对他们来说也是无可言喻的至宝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