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怪陆离,令人感叹。
作者有话说:
第77章
吴歌缓了很久, 才松了口气。
“的确如舟导所说,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人物不复杂,故事也不复杂, 但是背后的戏剧构建, 让人不敢深思。
电影的信息量太大, 是少有的观众比起故事可能更关注背景、场景的电影。
三十年后,我们的世界会变成这样吗?资源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人, 这些人在物质、精神上奴役其他人, 有的人甚至不关心奴役,满脑子把世人当作玩物。
电影时间的今年年末,赫尔格就会退场吗?
不,不只是赫尔格, 那其实是大批企业的淘汰潮, 劣币淘汰良币,它只是最标志性的企业。
某种意义上,比起企业的淘汰,管理局的全部退场, 被财阀企业取而代之, 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这个背景不像是幻想,而是确实可能发生, 甚至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种不现实又现实的感觉,让关注时事的观众不由紧皱眉头。
原科技巨头因技术更迭被淘汰, 财阀企业因愚昧自取灭亡, 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吗?
“有可能,端倪其实已经出现了不是吗?”
“财阀势头暗中聚集, 早就在酝酿了。”
电影里面, 未来那三十年多的历史不像没有根据的虚构, 而像是预测师针对现实情况预测出来的未来社会。
电影有一幕展开了三维全球地图。
他们可以看见,26个地区各有各的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不变的是所有区都在财阀公司的统治之下。
毫不夸张地说,部分人被深深震撼了。
不过,刚刚看完结尾,大家可能有个比较困惑的点,那就是老人为什么那么相信李海,甚至不惜挥刀砍向自己的公司。
在死亡面前,人真的会为了一丝生的希望,为了抓住那根唯一的蜘蛛丝,犯这么大的傻吗?
“自古有之,这种事情其实不少见,为了长生吃毒药的权力者历史上就有很多,现实中,岁数快到,性情大变,疯狂迷信,买功德,买保健品的人也不少见。”
吴歌说:“我家爷爷大学教授,都被骗去买了一个据说喝了就能延年益寿的饮水机。对于迫切地渴望某物的人,你只要给他希望,他可能就死死信上你了。”
还有被骗了帮骗子说话的,他们不在乎被骗的钱,反而还感谢对方陪伴他们。
这类事件吴歌就记得好几起。技术的进步不能完全消除愚昧,对个人来说,信即是真,客观的真假并不重要。
但,老人并不只是“愚昧”而已。
他的表现既是五分信了李海,还有五分是他自己想行毁灭之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个老人越老越偏执,他的肉体越是衰老,他越是仇恨生命,开局的嗜杀传闻是铺垫,后面他亲手掐死养了许久的金鱼那一幕,正是他极端偏执性格的体现。
他或许要死了,那他更见不得别人活着,所以李海命令他对其他财阀发动战争的时候,他惊异、犹豫的目光还有一丝得逞、兴奋。
那位老戏骨演的太好了,能睡着不动,光凭着眼神和表情演出了一个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跟活生生的财阀一样。
不知道给多少人带来了心理阴影。
吴歌没有亲眼见过这个级别的财阀人物,唯一见过的财阀还是李智仁这种傻憨憨,所以理解不了。
《赫尔格的崩塌》中,故事戏剧的搭建正是社会层面推到了极致后的极端状态。
有些作品就是这样,它们就致力于构建极端的戏剧空间,让人集中感受到其中的突出、夸张、强烈。戏剧就是对抗,取舍剪裁,把对抗性调到文艺的程度,以故事贯彻其中,就能达成戏剧的故事。
郝天元道:“看之前我没想到这么直接,真的是以赫尔格等企业的崩塌为背景的故事,真的没有丝毫的天真啊,不过后来算是希望的回归吗?”
财阀企业大多毁于战火,最后的场景好像有种百废待兴的感觉。
发人深省。
完全不关心时事的观众看得比较爽,他们不关心太多背景,只觉得后来李海忽悠财阀控制战争的情节太爽了!就要看逆袭打脸!
之前舟导的电影除了《此路茫茫》、《星舞》,基本就是叙事类的,没有多少刺激人眼的动作戏,但是《赫尔格的崩塌》设计了很多动作戏桥段,叙事节奏快,后期的紧张感直接拉满,称得上高科技般宅斗,一扫之前主角等人身上的抑郁气息。
看得人眼花缭乱,直呼痛快!
特别是李海借着老人的威势,对众财阀颐指气使的桥段,他狐假虎威,报复了杀死笛福的财阀,太爽了。
吴歌等人比较了解戏剧,会想得比较多。但绝大多数的路人只是看爽了就够了。最终结局还有彩蛋,任医生遇见了一个长得跟李海很像的患者,性格也是同样的爱照顾人,习惯性地为别人付出、牺牲。
这个结局带着几分轮回的意味,好似柳暗花明,希望伴随着新生而至。
不过,网友在意的点也比较复杂。
比如说,所以李海从头到尾是个鬼魂?那他怎么跟肉人一样,还可以做手术装芯片?一只鬼还能做手术?
好家伙,细思极恐,这个设定到底是什么啥意思?
要是赛博鬼大家还能接受,他可是活生生冒出来了,死后还把世界整得天翻地覆。
但是,回头一想,他们又发现,其实前面就做过很多铺垫了,比如李海碰见僧人时的忌惮,目睹佛象的与众不同的紧张。
可是他甚至还去了寺庙,跟几百号上千号人一起禅坐,这这这……他不是鬼吗?还能学禅?
未来题材大多讲科学,没想到舟导“逆行倒施”,拍出了这种鬼故事。
让大家猝不及防地受到了冲击。
这也未免太吓人。
除了李海这只鬼外,电影里还有其他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十步必出现的大小神庙、街头巷尾路边必出现的坐地僧……科技与宗教的碰撞太激烈,他们一时间还反应不过来。
这是设定而已?不,不一定,你看那个未来的社会形态,人的物质高度满足,剩下的就是精神,那满足精神的是什么呢?
一个是信息,源源不断的、刺激性的信息,让人如坠深渊般的下沉到信息的世界。
另一个是无信息,也即空,在电影里,主要体现为神佛信仰,这些人修行打坐,成天致力于将大脑里的信息净化干净,达到“觉醒”的目的。
前者是躁动,后者是平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救赎方案。
电影的背景信息丰富的不像电影而像游戏,光是写背景的文本量就已经足够写好几个电影剧本了吧?
另一方面,电影里面美轮美奂的飞天壁画、机械神像等也非常令人震撼,它们的设计完全不带重复,每一尊都能让人欣赏很久,然而可惜的是镜头推的太快了,他们还没来得及回味那是一种什么样设计。
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就跟艺术展览一样,但不是有距离感的那种艺术,人在那个电影的空间,几乎没有距离感,因为,当对面的信息量庞大到一定程度,人或许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初次被冲击,回头一想才逐渐回味起来。
有人说:“那是超现实艺术的盛宴。”
“不,你没发现,里面的古典成分也很重啊。”
“这是古典与现代的对撞!”
“还有现代和后现代的对撞!”
天啊,越说要素越多,得刷多少次电影才能扒出里面的细节啊。
有人发现了,电影的配乐超级讲究,不同场景的配乐编的都很细,配乐《天人》响起的时候,大家感觉天灵盖都在颤抖。
鼓、琵琶、古筝合成的电子乐,搭配着空灵的男女声合唱,将电影的意境推升到极致,而结尾更叫人毛骨悚然,竟是悠悠的蝉鸣。
不同于宗教场景,如果是街头场景,他们就选择了“漂移冯克”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结合了爵士、funk等音乐,低频的迷幻节奏,带来极致的压迫感。
如果说这部电影首先震撼大家的是cg技术,是表面的视觉感受,那么接下来就是它的“内容”,它往它的内部容进了太多艺术。
有人说,这个电影播出之后,funk音乐估计会火一阵子。
电影播放完,全球各界说法各异,影视圈好像反而是最慢的。
克拉米思考了很久,说:“这个故事让我心慌,算得上一种警世寓言吧。”
蒂雅微笑道:“一只鬼魂穿越未来掀翻了财阀的大局吗,生存与死亡、活人与鬼魂……舟导看样子很喜欢玩戏剧。”
朱莉则是感慨电影工业的恐怖生产力,舟导的剧组居然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了这个等级的作品?这也未免太夸张了,比起电影本身,朱莉更想知道他们的电影是如何拍摄的,光是流程的安排就相当复杂了吧?
另一边。
《导演卡特》节目组的成员想起了周疑的《拜欲教》,上一期的时候很多用艺术性拉踩《百年教育》,说舟导电影的艺术性成分不高,平淡无奇,不知道看完这部,那些人会作何感想。
《赫尔格的崩溃》的艺术性只要是看过的人都懂。
故事方面,电影的主要角色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不同态度,李海来自过去,脑里还是过去的价值观,有他保守、不敢跨线的心理成分,任医生立足当下,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笛福放眼未来,拼命只为未来。
他们的观念真实而且鲜活,碰撞起来更加有戏。
旧都市中刻画的不只他们三人,还有通过他们三人展现出来的未来社会百态。酒馆的老板娘、热衷于街头涂鸦的小女孩……三教九流,呈现出混沌的生命力。
不同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这部电影时长3个小时,信息量要订得过一部三十多集的电视剧了。
莫斯利奇看着不解,问了身边的下属:“所以ai法是存在的吗?李海到底在莲座上写了什么?”
下属摇头:“我感觉应该没有吧?李海后面的表现其实或多或少带点紧张?他也担心被揭穿吧?”
莫斯利奇感觉不好说,思考道:“既然这个世界里,神经芯片能够实现意识与机械交互,那就说明,人的意念也是一种物质,又或者说本来就不存在意识或物质的区别,本质上都是一种能量或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ai也是能量或信息,电影的人探寻的是一种能量的运行法则,它是存在的,证据就是我们人类的智慧是存在的,那既然存在,会被发现也不奇怪吧?”
本质都是同一物,只是状态不同,影响它们状态的正是它们的算法。
曾有人说,世界的本质是数,其暗藏的真理就是,没有事物没有量。换言之,若说世界的本质是算法,同理也即,没有事物不在算法之中。
下属思考道:“话说李海是灵魂状态,所以电影从头到尾是拍一只鬼魂思考ai法?”
“什么?”
莫斯利奇忽地鸡皮疙瘩,说:“不止,这只鬼魂还跑到寺庙里禅坐了几个月,这个时间里,他都在思考什么?”
还有肉体教、拜肉体组织等等,这个未来世界的构思未免太令人细思极恐了。
莫斯利奇想来想去,心中多少有点犹豫。
之前他推了两次舟黎的电影,而这一次毕竟是《赫尔格的崩塌》这种名头,作为周礼的朋友,他怎么也不能唱衰周礼的企业。
不过,他真没想到,桑托斯真的允许其他人拍出了这部电影。
桑托斯明明看重赫尔格更重过海森堡的,他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想法竟产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