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选了A。
首先,大家都看的出来,望梅止渴和无济于事是近义词。但是A和B都是啊!
区别就在于,望梅和止渴,一个是方式,一个是目的。A项的捉襟见肘不是,B项的割肉医疮是的。
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考试的时候,就是很容易钻进牛角尖。我没发现这题存在方式和目的的关系,于是开始说服自己,是不是割肉真的可以医疮……然后……我就成功地说服自己选了A。】
作者有话要说:
修改错了章节,是我没有想到的……[1]百度百科“辛卯科场案”词条:中国科举史上涉案金额最大、审理过程最复杂的莫过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科场案。江苏省人才最集中、考试成绩最佳的苏州地区,在这次江南乡试中只有十三人被录取(其中五人是买来的),而多个扬州盐商子弟榜上有名。苏州学子愤怒抗议,并写下对联讽刺主副考官左必蕃和赵晋一个昏庸无能,一个胆大包天:“左丘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苏州织造李煦和江宁织造曹寅密奏此事,康熙大怒下令追查。此案牵涉到众多高级官员纠纷,经过长达数月的艰难调查,副主考官赵晋及考官往曰俞、方名与考生串通舞弊,被处以斩立决;对串通考官的吴泌、程光奎以及三个三个参与舞弊的中间人被判处绞监候,主考官左必蕃被革职。因为礼金的层层流动,所以难以确定每个参与舞弊的官员所收受的具体脏额数目,但我们可以看看舞弊考生的花销:吴泌在考前预付李奇三千两引子买通关节,因为自己水平太差实在难以糊弄,又花了5000两银子请权相代考,录取后再通过李奇付给轩三3000两银子,另外对于帮忙录取自己的赵晋,吴泌也托人送了300两黄金曰3000两银子,总共折合人民币约588万元,数目之大令人咋舌。[2]百度百科“吴兆骞”词条: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父明珠营救,得以赎还。归后三年而卒。[3]百度百科“戊午科场案”词条:戊午科场案为清朝咸丰八年发生的一场科举舞弊案,因当年是戊午年而得名。考生罗鸿祀贿赂主考官柏€€的家人,企图借此考中举人,最后事情被揭发,柏€€按律处斩。这次科场舞弊案与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并列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
第18章 类比推理
【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我感觉老是考到。
之前刷到过望梅:止渴,这样判断逻辑关系的题型,根据刚才讲的,这个词应该属于是方式和目的对应关系。
但是当时我做错了,理解成了因果关系,而真正的因果关系应该是鸟尽:弓藏。
特地提一嘴,有可能只有我做错过,当时我一看到这个词,脑子里就自动开始造句:鸟尽了然后弓藏了,是一个先后关系。
啊呸!各位宝子请注意了嗷,咱们做类比推理,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别造句。造句毁一生!
还有一次,我刷到过一题,题目是,望梅止渴:曹操。
选项中有A、陈桥兵变:赵括
B、程门立雪:杨时
C、草船借箭:周瑜
D、刮骨疗毒:扁鹊
这题考的是什么?典故和主人公。
第一次刷到这题的时候,我只知道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来形容恭敬的求学态度,却不知道这个成语的典故。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杨时是谁,但凡它改成程颐,我都能通过这个“程门”来蒙一波。
这题选B。
A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是赵匡胤。赵括是纸上谈兵的那个官二代。所以A不对。
赵括也是惨,从我小学起,他的形象就是和这个成语绑定的,并且一直考考考,考到我都毕业出社会了,还在考,就差没把没能力三个字刻在他脑门上了。
C草船借箭,我当时选了这个的。可惜明明是三个人的典故,周瑜却在这个题型里么的姓名,因为主人公是诸葛亮和曹操。
D刮骨疗毒,主人公是华佗。扁鹊是和讳疾忌医而死的蔡桓公绑定的。
这两成语也是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关羽面不改色,吃喝如常地坐着让华佗刮骨,彻底去除深入骨髓的毒性。
另一个是扁鹊明明都追着要让蔡桓公治病了,蔡桓公不听,非觉得自己没毛病,最后把自己拖得病入骨髓,快不行了才想找扁鹊。可惜拜拜了您呐,扁鹊早逃到秦国去了。
这次逃的没有问题,但再过几十年,他再去秦国的时候,就因为治好了举鼎伤到腰的嬴荡,而被太医李某,那个字我念不来,因为嫉妒给暗杀了。
但是我之前查过嬴荡和扁鹊的生卒年份,嬴荡比扁鹊晚死三年,所以他是真的心大啊!都已经因为举鼎伤过腰了,还要去举,结果直接被当场砸死。】
后周。
刚刚装醉,被将士披上黄袍的赵匡胤:这我还要不要醒?这被迫的戏码还能不能唱下去了?
赵匡义也是有点懵,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这是兵变成了的意思呀!
天意如此!天底下哪还能找到比这更好的兵变理由!
“拜见陛下!”赵匡义带头跪下,进行了叩拜。
其他人互相瞅瞅,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也当即就跪了下去高呼万岁。
赵匡胤顺势醒来,装作为难地走了下流程。
赵国。
已经撤换了廉颇,并收到赵括传来的捷报的赵王:天幕不会错,可捷报也不会错啊?究竟是哪里不对?
正因为秦军退兵而洋洋自得,打算犒劳士兵的赵括:?
秦军将领:不好!他们要长脑子了!
东汉。
曹操:怎么成诸葛亮了?难道不是孙仲谋吗?
秦国。
秦武王嬴荡扶着被扁鹊推拿过的腰:上一秒还在为痛失神医而伤心,正欲叫人去将所有李姓太医令都给查一遍。下一秒就听到了自己的死讯,还是被砸死?!
扁鹊:说的是李醯吧……会被砸死……哎……还是赶紧收拾家当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吧。
【说到这,我再延伸一下,这题还有一个更深层次一点的考法,就是考一个典故的主体和客体。
比如草船借箭,它的主体是诸葛亮,客体是曹操。
而程门立雪的主体就是杨时,客体是程颐。
刮骨疗毒的主体是华佗,客体是关羽。
所以我现在有事没事,就会去看下成语的典故,了解究竟成语背后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都涉及到了什么人。
前几天还买了本三国演义,准备好好看一看。
说起来,我这人文化素养真的不高,四大名著里面,西游记只看过电视剧和动画片,红楼梦就看了林黛玉病死和贾宝玉成亲那几章,另外两本,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一章都没看过。
这点文化荒漠,直接就反应在了我的教招考试上。
有一次的考试题目,有一道是让我写出四大名著中和“三”有关的五个故事。
还好就五个,我搜肠刮肚想到了三打白骨精、桃园三结义、三碗不过岗、三顾茅庐、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也不知道三碗不过岗算不算故事……】
吴承恩:电视剧和动画片是什么?
曹雪芹:这我……黛玉病死吗?
罗贯中: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竟都被后世选入四大名著了吗![1]
施耐庵:将《江湖豪客传》改为《水浒传》,也委实不错![2]
四个人心中愉悦,不禁同时想到:若是天幕能看完我的书,并且多讲讲感悟,就好了。
这个想法第一时间飘到了何夏夏的弹幕上。
【看完后聊一聊读后感吗?也不是不行,但恐怕……短期内是不可能了。
哈哈哈哈,先跳过这个话题吧!
来看最后一道类比推理。
地图:旅行
A、牙刷:刷牙
B、行李箱:出差
C、教室:学习
D、相册:摄影
这题,我多少也是因为造句才错的。
用地图去旅行,用牙刷去刷牙,用行李箱去出差,听起来,行李箱这个不怎么通畅吧!
所以我选了A,正确答案是B。这两个选项就是必然和或然的区别。
旅行不是必然要用到地图,出差也不是必然要用到行李箱,但刷牙,必然要用到牙刷。
C中,教室是学习的地点,而D,相册是摄影的结果。这两个明显不对,可以直接排除。
这道题就是再一次告诉我,做类比推理,不要造句!不要造句!不要造句!
我下次模考,要是还因为造句而错题,我一定把这句话抄一百遍,好好给自己涨涨记性!】
这题一讲完,想要和天幕交流的人都张开了嘴,但是都没发出声。
问什么,才能和这题目相关?
秦朝。
李斯颤颤巍巍地发问:“不用舆图用什么?”
西汉。
刘彻抚掌大叹:“刷牙……指的可是用手指擦牙,而后世用一名叫牙刷的物件,代替了手指?朕原以为用盐水漱口便可,看来还是不够。”
西晋。
司马炎想到自己用来揩牙的嫩树枝,直接赐名:“日后便称那物为牙刷。”
南宋。
乡绅们俯首暗想:天幕说的牙刷,就是刷牙子了吧?之前嫌那物硬,听天幕所言,还是得用。[3]
明朝。
明孝宗朱€€樘兴奋地拍着龙椅。
他前不久把野猪毛镶在了骨头的手柄上,不就是天幕所说的牙刷?
【没有纠错互动的话,我们就进入到资料……
啊,有位秦某人互动了,问主播,多抄写就能记住吗?这么多纷杂的知识点,不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吗?】
秦朝。
激动地昂起头,准备向陛下陈情和力表忠心的李斯:……突然僵住。
天幕!你害我!
【我觉得秦某人你可能,有点没get到我的意思点。
我指的抄写一百遍,不是知识点,是一些我做题的时候,容易犯的小毛病。
通过抄写加深自己的肌肉印象,争取下次做题的时候,形成条件反射,不去犯这个小毛病,比如做言语的时候爱用语感,爱想太多;做类比推理的时候爱造句这种。
至于知识点,其实我有整理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