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第70章

小孩子其实是很敏锐的,不像大人以为的那样什么都不懂。家里境遇的变化,他们能第一时间察觉。

就比如韩信,父母在世时和父母去世寄人篱下之后,他就明显感觉到了不一样。表亲家对他不算好也不算差,毕竟家里条件也就那样,顶多保证他短期内饿不死。

大人不会欺负他,小孩子却不同。有些孩子很会看人下菜碟,发现韩信没了父母就拿他当软柿子捏。

于是小韩信只能竖起尖刺戳回去,表现得像是父母在世时那样调皮捣蛋不服管教。其实这不是调皮,只是单纯在自保,让别人不敢欺负他。

那天面见扶苏和秦王政时,小孩还没调整过来。浑身写满了防备,像个小刺球。

小刺球还怪可爱的,扶苏日常喜欢去逗一逗。小孩每日下学就把人叫过来捏捏脸揉揉脑袋,一开始还要偷袭,次数多了韩信就习惯了。

韩信暗暗握拳:等我长大捏回来!

之所以韩信能习惯这些动手动脚,其实主要还是出在扶苏的身份上。

去了六英宫上学他才发现,同样是寄人篱下,住在表亲家和住在太子宫,简直就是两码事。

在太子宫里没有任何人会欺负他,更不敢欺负他。

桥松和舜华没兴趣欺负别人,反而高兴多了个一同上学的小伙伴。剩下的侍者则是不敢怠慢太子发话要养的小郎君,对方什么来历可不是他们管得了的。

如果只是太子宫也就罢了,去了六英宫,满宫王孙居然也不敢欺负他,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韩信发现他跟随的这位太子殿下,地位好像特别特别高。

众人:不,那是重点吗?重点难道不是大兄是个魔鬼,没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无所谓,反正殊途同归,最后的结果都是韩信可以在咸阳宫里横着走。

小孩子嘛,想不了太周全。

所以韩信发现这件事之后的第一反应是想试试看太子的底线在哪里,为此他开始带着桥松和舜华逃课打架。

桥松还好,很有一种身为太子长子的责任感,逃课是不肯的,只有在课间才会屁颠颠跟过去。相比起来舜华就比较捧场了,上课哪有玩耍有意思,所以当然是选择跟着韩信满宫乱窜啦。

不能指望三岁的舜华做点什么,她就是个啦啦队。韩信在前面打架,她在后面喊加油。

这天扶苏收到了韩信揍了胡亥一顿的告状。

偏心眼的太子殿下于是问道:

“胡亥为什么去招惹阿信?”

先生嘴角一抽:

“是韩小郎君先动的手。”

扶苏:“我知道,所以胡亥为什么去招惹阿信?”

先生:……

太子殿下一点都没觉得这么养孩子有什么问题。

他家大将军天生就桀骜不驯,把人教成乖乖仔那就不是兵仙韩信了。扶苏也不怕把人宠坏,这点自信他还是有的,回头好好教导一下三观就行。

先生们无法理解太子教孩子的逻辑,分明他教太孙桥松的时候就很正常啊。

扶苏:这叫因材施教。

总之先生们管不了,确定了公子的态度之后,选择不再多管,毕竟管了也是自讨苦吃。

晚上回到太子宫,扶苏看见韩信带两个孩子出去野了一圈回来。吩咐人去准备沐浴,期间拉着韩信问起白天的疑惑。

韩信用袖子抹了一把脸上的灰,不怎么在意地说道:

“胡亥上课不认真听,偷偷玩东西。我就把他拖出来揍了一顿,让他好好听课。”

扶苏夸奖:

“阿信真乖,知道替我盯着他们。”

韩信挺起小胸脯:

“那是,殿下放心交给我,我天天盯着他们!”

于是第二天扶苏送三个小崽子去上学的时候,就对先生说起了这件事。

你看,这分明是阿信在做好事,先生怎么能因为他打了人就苛责他呢?胡亥人呢?来,再加两份作业。

先生:……

胡亥的眼泪顿时就飙了出来:

“凭什么!他自己也逃课!他要是不逃课怎么会路过我这边的学殿?他有本事把自己也打一遍啊!只打我算什么好汉!”

要是大兄抓住他开小差也就罢了,你韩信一个自己就是逃课的,居然好意思揍上课不听讲的。

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韩信拽了拽因为自己过于调皮捣蛋而松散垂落下来的发丝,只当没听见这番控诉。

一刻钟前侍者才给他束好的发髻,居然就已经成这样了。

扶苏示意三个小孩先走,转头问胡亥:

“他五岁你也五岁吗?你都七岁了,被五岁的小孩抓住不听课,很荣耀?你还和他比烂起来了?”

胡亥:……

扶苏淡淡地提醒道:

“韩信不是秦国公子,他虽然和你们在上一样的课,但那些课本来就不是他必须要学的。”

扶苏为弟弟们安排的是文臣的路子,所以要学很多东西。可韩信以后是走武将路子的,两边不一样。

不过是韩信年纪小,暂时还不用着急学而已。因此扶苏没有立刻给他组建针对性的先生团队,而是让他蹭其他公子的课。

别看韩信天天逃课,实际上学习简化隶书和强身健体的武课时,人家都是老老实实一节不落。

这群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前觉得阴€€能逃课他们不能,这不公平,却不见阴€€早就学会了。学霸的逃课能叫逃课吗?

现在也是一样的道理。

韩信一个五岁的孩子都比他们聪明,知道什么是自己一定要学的、什么是可以不学的。

真以为人家调皮捣蛋是无底线乱折腾呢,知道什么叫“试探”吗?能主动试探别人的,也得有本事摸清楚被试探者的底线。否则那不是试探,那叫送人头。

韩信能当兵仙,脑子当然是够用的。

他只是单纯地对人心险恶、阴谋猜忌方面不太玩得转,只要不碰见个疑心病君主就没有半点问题。

教训完心中不服气的弟弟,扶苏回了章台宫。

自从韩信去六英宫上课之后,他就不必再去亲自盯着弟弟妹妹了。

小巡逻兵特别敬业,时不时去逛一圈。仗着自己人小个子矮,能从各种神出鬼没的地方悄悄观察。

能打得过的就自己揍一顿,打不过的就去报告给先生们。都不用拿去烦扰扶苏,他自己全部处理掉了,很是叫人省心。

扶苏便和父亲说:

“阿信这样也挺好的,可以提前锻炼武力了。我记得蒙将军家里也有年纪相仿的孩子,倒是可以一起接进来,让大秦的武将苗子们多相处相处。”

武将要是不和,在战场上会互相拖后腿,提前培养感情未尝不可。就像蒙恬李信王贲他们那样,好兄弟一起为大秦征战,战场上配合起来也轻松。

秦王政觉得有道理:

“那便以替桥松挑选伴读的名义,多招点孩子入宫。”

六英宫越发有向大秦幼儿园发展的趋势了。

挑选伴读的活落到了最近慢慢清闲起来的桥松亲爹头上,不过也不用怎么挑。扶苏直接圈了几个必入选的人,剩下的人安排他们和桥松相处一阵子,让他自己留下合得来的。

这一波入宫的不仅有武将子弟,文臣也有。

不过从后续来看,文臣子弟不是很喜欢跟着韩信他们这波小崽子乱跑,更喜欢跟在桥松身边安静听课。

王贲家的大崽王离也进宫了,十一岁左右的小少年在人群里大得很突出。

提起这个扶苏就想笑。

他告诉秦王政:

“不知为何我与弟妹们这一世提前了五年出生,原本我该和王离差不多年纪的。”

结果现在可好,同龄的王离成了下一辈桥松的伴读,生生降了一个辈分,有点惨。

选完伴读之后他再碰见王贲,总能看到王将军欲言又止的表情。

秦王政想了想自己和王贲平辈相交,也意识到儿子夹在上下两辈人中间十分奇怪,好像哪一辈都沾不上边。

他费解地皱了皱眉,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提前出生的事情,最后只能把这事抛之脑后。

毕竟任父子俩再聪明也想不到,年龄偏差是世界性质导致的。不是他们有问题,而是世界有问题。

€€€€洗脑包就是这么不讲道理,编个古代人全都是十三四岁就结婚生小孩的说法,就有一堆人真情实感地相信了。

在小孩子们热热闹闹祸害咸阳宫的时候,春耕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经过了大半年的休养,大秦将士们早已等不及想赚下一波军功了。

六国土地真是肥沃,上一场战役里分到田的人都高兴坏了。

不过分田分的是六国田地,这里头必然牵扯到一个人口迁移的问题。否则拿着远在天边的田无法种植,也不是个事。

秦国派遣了专门的人手去协调这个。

经过秦王政和扶苏的商讨改进,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田地置换。

不想背井离乡迁往六国的老秦人,可以就近置换田地。上田换上田,下田换下田。

愿意迁去中原的,就安排迁移落户。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不太乐意的,既然在家乡也能换到良田,何必去别处呢?谁知道六国土地以后会不会被复国成功的王孙贵族收回去。

而且背井离乡语言不通、风俗迥异,日子并不好过。

大部分肯迁走的,都是家里有人被派去六国当秦吏的。过去了既能给自家孩子撑腰,也能借点官吏的势。

再小的官也是官,有个当官的亲人在家附近,好处是非常多的。

现在暂且这样,以后再解决地方官家族壮大形成新贵族、影响基层治理的问题。

以大秦如今的状况,他们只担心各地秦吏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证。能有家族过去协助,反而是个好事。

“幸而之前修了郑国渠,否则关中怕是找不出那么多能置换的良田。”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