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小贵族又听说,秦人给他们留的地是按照贵族自己家人口算的,没算上家仆。要是留下家仆干活的话,家仆的口粮他们得想办法凑出来。
贵族们:…………
家仆和奴隶不一样,不给人家吃饱饭,人家是会另外找新主子的。
秦人这是铁了心要让他们堂堂贵族去耕田啊!
家道中落到需要自己耕田的落魄贵族,在六国数不胜数。可那些人多是慢慢衰落下去的,有足够的心理预期,不像魏国贵族这么突然。
贵族们终于知道为什么赵国那些贵族宁愿放弃分到手的田产,也要跑去齐国。大概是实在受不了种田的辛苦,想着去了齐国说不准能得到其他贵族的资助和礼遇。
说起来齐国人虽然没有接济这些赵人,他们魏国还是有不少贵族出手大方的。一些逃来魏国的赵人日子过得就比齐国那批好,当时魏人还嘲笑过齐人抠搜。
现在魏人也和赵人一样了,但他们恐怕很难像赵人一样找到长期饭票。
如魏人这般好客的不多了。
王贲可不管他们心里那些小九九,他部署完全部事宜,和来这里接手的新郡守交接之后,就带兵离开了。
秦国将士开启了新一轮的打家劫舍,忙得很呢。
王贲的军队困在大梁这里已经落后很多了,要赶紧加入进去。否则其他将军手底下的士兵统统赚得盆满钵满,就他的士兵没捞到多少好处,他们岂不是吃亏了。
咸阳城中。
跟随王贲出军的百家弟子回来了一大半,还有一些暂时回不来。比如术数家,就被郡守拉去帮忙了。
魏国境内有不少数据需要统计,其他新设的郡发现大梁那里有术数家帮忙之后效率提高了不少,也开始跟秦王要人。
术数家本来只是百家流派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派,被这么一搞,成了到处都紧缺的人才。这激励得不少不得志的百家弟子都蠢蠢欲动起来,尤其是那些有数学天赋的,其实他们也不是不能兼修术数。
术数家基本没太多治国的理念,偏向搞学问。所以它和治国为主的百家没有冲突,也很欢迎其他家弟子加入术数大家庭。
和它差不多的,还有医家等。不过医家之中技术封锁的情况会更严重一些,不像术数家弟子,研究出什么都爱四处分享讨论。
赶上大家求知若渴,秦王政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他立刻下令将百家学子引去了改名长安城的镐京,然后派了百家中颇有名望的一些人建造学宫。
如今正是规范百家师承的好时机,也能就此设立新的进学制度。秦王政打算将百家中的学术派、技术派和治国派区分开来,分别设立学宫,也免得治国派到处污染搞学术的和搞技术的。
墨家弟子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很格格不入了。
别的学说,比如儒家,就有研究治国理论的治国派和研究社会规律的学术派两类。道家也有治国、学术两派,外带一个研究炼丹的技术派。
到了墨家,研究治国的有,长期扎根齐国稷下学宫的齐墨就是。研究技术的也有,长期扎根秦国的相里墨就是。
但是他们的第三派很特殊,什么都不研究,而是喜欢在六国溜达行侠仗义。这一波是出自楚国的楚墨,乃是游侠中的领军人物。
楚墨没什么好设立学宫的,而且来了秦国只会以武犯禁。所以在其他学派都传承完整的情况下,只有墨家缺失了三分之一。
好在墨家内部关系也不太和睦,齐墨秦墨楚墨三家互相看不顺眼,少一家就少一家吧。
如果楚墨能识相一点,秦墨也不介意帮忙引荐。游侠只要不去干违法乱纪的事情,和兵家弟子一起琢磨练武也是不错的。
然而楚墨拒绝了秦墨的好意。
他们楚墨虽然擅长打架,可又不是只打架的莽夫。他们打架是为了心中的大义,秦国以律法禁止了他们为义轻身,他们才不屑于来秦国。
秦墨:那你们以后别后悔:)
呵,楚国很快就要没了,看你们以后还去哪里浪。
相里墨当年在楚国混不下去,就是被楚墨排挤的。他们都肯不计前嫌引荐了,楚墨真是不识好歹。
相里氏想起了新仇旧恨,于是巨子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谏书递给了太子殿下。
里面言明了楚墨,啊不是,是游侠。里面言明了游侠具体都会干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内容十分的全面,比寻常人了解得都要深入。
秦墨巨子表示,希望大秦能完善相关律法,争取做到不要给楚墨(划掉)游侠任何可乘之机。
扶苏:看得出来你们两家旧怨确实很深了。
扶苏反手就把谏书转交给了李斯,目前是李斯在负责修改律法。
秦王政对这些下头人的勾心斗角不感兴趣,他抽空翻看了一下学宫的建设进度,发现这里给百家弟子设置了很多细化的分类。
说是学宫,其实不是新生进学用的。而是提供给有一定基础的百家弟子交流互助的平台,顺便兼顾图书馆的职责。
已经入门的弟子们按照自己的偏好去对应的“教室”寻找同好,方便他们在自己深耕的方向不断精进。
短期内很难做到让所有想学百家学说的人都先入大秦官学,肯定有人会越过官学直接去拜师。
所以把这些人齐聚在学宫很有必要,官学可以四处设立,学宫只能留这一处,长安城外不许他们开班教学。
统筹学宫建设的官员是个人才,还弄出了讲师凭证。
说是有一定名气和才学的领军人物可以获得学宫颁发的凭证,然后就有资格开班讲学了。凭证有等级区分,不同等级能开的讲座规模不同。
如此一来没有凭证在野学者的就算不得官方承认的学派代表人物,时间长了名声会不如有凭证的响亮。即便还会有人愿意去拜所谓的隐士为师,也远没有选择前往长安拜名师的人多。
为首的官员目前正在和下属商讨要怎么制定讲师的评级规范,好方便讲师们尽快考得对应证书。
一件事情一旦开始设置详细的流程和规模,就能迅速变得严谨完善起来。大家你想一个主意我想一个主意,学宫很快就像模像样起来。
秦王政特意看了一眼负责官员的名字。
当初学宫那边的管理人,他是让群臣商讨出人选的,没太在意具体派了谁去。如今一看,这人倒是挺有想法的,等学宫建设好了,可以调回来重用。
许祢,没什么印象。
秦王政问儿子:
“你可知这人是谁?”
扶苏摇了摇头,他也没印象,说明在上辈子这人就没有出过头。
天底下英才那么多,能让皇帝记住的人寥寥无几。扶苏也不可能把所有人才都网罗到手,例如那个还在戎人部落里当军师的女子,上一世就没能出头。
这位许祢大约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上辈子泯然众人。这一次有了适合他发光发热的条件,于是不起眼的普通官吏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卓越能力。
秦王政便了解了:
“长安学宫你当初没有设立过,如今相关的一切都是从头做起。那许祢或许是极擅学宫相关的建设,这才有了出头之机。”
就像后世有的人,比起当官更适合在大学当校长。不少学校的校长也是有官职评级的,不过他们和官场走的不同的两条道。
扶苏灵光一闪:
“既然如此,倒是可以让他去管理官学。”
官学和学宫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医疗体系已经设立了中央的太医署,教育体系自然也可以弄个教育署出来管辖天下学宫。
秦王政想得还要更远一些:
“官学是与选拔官吏相关的,若让他管理这个,就要插手官吏考核。而官吏考核分两个部分,一是选官,二是升迁。”
牵扯到官吏的任免升迁,那就不是小事了。
最终,秦王政一锤定音: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暂且只让教育署管辖学宫的入学考核。”
搞学术最好还是和官场分割开来,避免两边勾结,在教书育人时就搞差别对待。
实在不行就把所有的考核相关都单独成立一个部门进行管理,总之不能叫别的部门有机会伸手干扰。
大秦正处于一个全新的阶段,它是开创者,什么都要自己摸索着来。无论提到哪一个部门,都几乎没有先例可以依凭,治国难度着实不小。
即便是秦王政,也难免感到焦头烂额。
幸好还有儿子陪他一起想办法,作为当了二十年大一统帝王的秦二世,扶苏拥有相对充足的经验,可以替父亲查漏补缺。
虽然在前瞻性的眼光上扶苏不如父亲,只能依靠经验稍微提供一点帮助这样子。但扶苏已经很满足了,至少他不是拖后腿的那一个。
可惜桥松年纪还小,拎过来也听不懂。不然这么好的学习机会,错过实在可惜。
如今倒是全便宜了蒙毅。
扶苏看了一眼侍立在侧的郎中令,心道这位未来的大秦丞相,应该很快就会开始掌握实权了。
这两年待在秦王身边,蒙毅接触到了大量以前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受扶苏的影响,父子俩讨论的很多都是大一统后要实行的治国策略。
所以比起秦国丞相,蒙毅其实是朝着秦朝丞相培养的。大一统后的大秦才是他最佳的舞台,如今还要暂且委屈一下,屈居王绾等人之下。
与李斯是扶苏自己拿捏住的不同,蒙毅从一开始就是秦王政给继承人准备的丞相。因而扶苏压根不需要花心思去拉拢蒙毅,省了不少事。
蒙毅自己也清楚这一点,趁着太子有空便会去寻殿下请教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东西。
这日扶苏和蒙毅交谈结束之后,扶苏忽然开口说道:
“父亲有意改郎中令职责。”
原本郎中令只管宫廷宿卫及殿中侍卫之事,但蒙毅担任郎中令这些年,手中的职权显然不止这些了。
反倒是诸如宫门屯兵一类的统领之事被彻底分了出去,是蒙毅的副手在管。
如今大秦官职设置相对混乱,没有特别明确的体系划分。三公九卿那都是天下一统之后规范出来的了,而且虽然设置了这个规定,大秦依然有一些不在九卿之内的官职,显得乱糟糟的。
比较典型的是“客卿”,不在九卿之列。但自从百多年前开始,客卿就是各国皆有的职位,只在丞相之下。
一般来讲,都是他国来的人才会被奉为客卿。然后等时机成熟,一步登天坐上相国之位,所以客卿地位不低。
李斯就当过客卿,不过那是在当廷尉之前的事情了。压在他上头的还有昌平君、王绾等人,这才弄得李斯的丞相之路坎坷波折。
像张仪、范雎之类的,就没有中间那些步骤,是由客卿直升的相邦。
除了客卿之外,还有不少官职也很难界定高低。
别看三公九卿听着好像个个权利都很大,但就像后世的六部那样,工部作为六部之一,不还是受排挤轻视的小可怜一个?有些非六部的官职恐怕都比工部尚书实权大。
总之,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之类的,都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括了。在这之外还有大量的实权部门,有些部门之间还会产生职权范围的重叠。
扶苏借由郎中令职权更迭一事,与蒙毅商讨起官制的规范,想听听蒙毅的意见。
蒙毅皱眉想了半晌,先问道:
“不知王上意欲将郎中令一职,改为何样?”
扶苏答:
“九卿之一,受丞相统辖,增设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等事宜的掌管。宫廷宿卫与殿中侍卫依旧归郎中令负责,一切宫门守卫则彻底独立出去,由卫尉专管。”
卫尉这个官制存在时间也不短,当年庄襄王子楚病重时,华阳太后便曾经借此阻拦吕不韦等人入宫。因为那时的卫尉是芈氏族人担任,听从华阳太后的指令。
秦王政上位之后,为避免再出现类似的事情,大力打压了芈氏在秦国的地位。
卫尉如此重要的职责,怎能交由楚人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