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不比中原,不能照搬对付六国的法子。
始皇帝等他们吵完了才淡淡开口:
“诸位爱卿似乎对朕的决策很有意见?”
刚刚还吵得火热的群臣立刻熄火了。
陛下只是问了这么一句,听起来好像也没怎么生气。可问题在于,方才还看热闹起劲的太子殿下一听父亲似有不满,眼刀子立刻就扎过来了。
群臣感觉自己完全能从太子殿下的视线里看出他想表达的意思€€€€等下就给你们多找点事做,免得你们整日闲得没事只知道吵架,惹我父亲不开心。
太子殿下永远是这套手段,下次能不能不要用加班威胁人?你刚刚看戏的时候分明就很乐呵啊,不能自己高兴完了就翻脸不认人吧?
然而臣子们很快就发现,太子的加班威胁根本不算什么。
始皇帝陛下确实不怎么生气。
臣子们仗着他宽容逐渐放肆起来,是他自己疏忽了,没什么好生气的。这些日子他全副心神都放在了太子身上,倒是忽略了这些小节。
问题不大,把他们的气焰重新压下去就好了,这也不难。
陛下轻描淡写地点了那个提议拉拢昆明族的,以一种委以重任的语气表示:
“爱卿的提议很不错,朕决定任命你为大秦使者,前去西夷寻找昆明族首领商谈此事。”
那臣子傻眼了:
“陛下,臣、臣年老体弱……”
始皇恍然:
“也是,爱卿年岁大了,不适合长途跋涉。这样好了,朕记得你长子年轻力壮,能力不俗,便让他去出使昆明吧。”
臣子:……
一时竟分不清到底是自己去惨一些,还是儿子去惨一些。
不是谁都乐意当使者出国的,一不小心就是有去无回。尤其西南夷那边局势复杂,谁知道昆明族给不给大秦面子呢。
纸上谈兵的时候,大家都口嗨,觉得昆明族肯定配合,但实际操作可说不准。毕竟现实不需要逻辑,只需要某些大聪明脑袋一拍就能做出离谱的决定。
要是谁都有尉缭那个出使的胆量,那大家都能当三公之一的国尉了。
国尉可是掌管武官的任免黜陟的!
始皇帝搞定了一个飘上天的臣子之后,又扭头去收拾第二个:
“爱卿方才提议直接一不做二不休,灭了滇国是吧?”
那人一个哆嗦:
“臣只是嘴上说说的!臣是文臣,臣之子也不通领兵,请陛下明察!”
可别把他们父子派去前线带兵啊,他们担不起这个责任。哪怕先秦时期很多人才都文武双全,但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文武双全。
始皇安慰道:
“爱卿想到哪里去了,自然不会让你们去军中胡闹的。”
那人:胡闹这个词用的真是又俏皮又扎心,陛下是跟太子学的说话艺术吧?
始皇接着说道:
“打仗之事就不劳烦爱卿了,后续治理西南还得爱卿多多出力。”
既然你觉得灭了滇国就万事大吉了,那等它被灭之后,你就拿出你的本事来,让大家看看你能不能收拾得了这个烂摊子。
那人:……
他就知道,陛下不会放过他的呜呜呜。
始皇的目光扫向其余臣子。
所有人都连忙低头做出恭敬的姿态,回避了这番视线。生怕等下自己就会被点名,也得去€€西南的浑水。
好在始皇觉得拎两个典型出来敲打一番已经够了,满意地下达了最后的指令。
他表示爱卿们的提议都挺好的,既然众人一致认为不能任由滇王狮子大开口,那就接着打。
反正屠睢之前打得也挺顺,要不是滇王及时选择和谈,也不至于拖延几个月来回传信谈判。
滇王没有诚意,大秦自不必迁就他们。
昆明族可以拉拢试试,两个方案双管齐下,尽快解决滇国。夷人不服管教那就想办法去管,大秦又不畏惧他们。
之前不和百越打,是因为和谈更有性价比。现在和谈并不能给秦朝减轻负担了,那就上真刀真枪吧。
使者派出去没多久,居然真的收到了昆明族的好消息。
昆明族和滇族不同,他们更类似于百越的社会水平。偏偏滇族发展他们自己的滇国时,还防备着不叫外族占便宜。
所以两族积怨已深,昆明族也眼红文明技术很久了。
被派去的使者虽是赶鸭子上架,可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留在咸阳的老父亲不再被陛下收拾,他还是竭尽所能地出力了。
最终以极快的速度说服了昆明族,昆明族的要求也不高,比肩百越就行。
至于滇国,此前和秦兵的对战确实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
滇王坐地起价倒不仅仅是他太贪心,这人实则在做两手准备。
一方面,他们想试探秦朝的底线。万一秦帝就是人傻钱多呢,那他们赚翻了。
另一方面,也是想拖延时间。几个月的来回谈判,给了滇国缓口气的机会。
滇王一边加紧培训新的士兵填充军队,一边又派人去向其余族群征兵。他们这些族群联合起来就是为了形成攻守同盟的,一般作战时都会各出一些人手,一起对敌。
所以不仅是滇族可以培养新的士兵,各族这些时日也培养出了一些。只是滇地地广人稀,等各地军队赶来还要足够的时间。
在聚落的形成上,滇国属于差生范畴。
中原各国都会尽量将人口聚集起来,形成大的城池。有余力再往周边发展,一点点掌控更多领土。
但滇国不这样,滇国的人群很分散的。
或许是为了多占点地盘,也或许是不同民族之间还是有一些摩擦,不好长期待在一块儿。
反正滇国的核心区域基本还是以滇族为主,别的族群离得还挺远。甚至滇族也不是大量聚集在政治中心附近,好多族人同样远在各地。
这种分布格局导致互相通信就不太方便,国都那里人手也少。
或者说整个滇地都地广人稀,非常适合逐个吞并。
现在滇王把大军聚集在一块儿,二次开战时看似也没太落入下风。可那是因为秦国在有意削减滇国的人口,否则直接平推过去也没那么难。
白起打过的歼灭战是真的好用,这招用在滇国身上同样起效。
始皇早就看出滇王在拖延时间了,不然他为什么要陪着滇国来回磨蹭?
滇王最好多征点兵,等以后国内就剩下分散在各地的老弱妇孺之后,夷人就彻底闹不起来了。
云贵离得近,从黔中郡迁人去滇地不算困难。等滇地缺劳动力了,剩下的妇孺自然会接受和黔中移民组成新的家庭。
想让匈奴人和中原人混血,把匈奴这个民族彻底消解掉不容易。
因为两边世仇太深了,没有强硬地手段勒令大家通婚的话,大部分中原人是坚决不肯和匈奴成婚的。
而西南这边的夷人则不同。
中原人只是不太了解夷人,大家互相之间没什么来往。有仇怨算不上,所以不会下意识排斥通婚这个选择。
更何况黔中郡本就是夷人和中原人混杂的地界,那里的庶民早就习惯了混血,毫无心理负担。
西南夷也知道黔中郡的情况,迁来的庶民身上多多少少带点混血基因,保不齐人家就把黔中庶民当同族了呢。
始皇和扶苏就民族融合这件事仔细探讨过。
古代人并不会觉得多民族百花齐放是个好事,他们更喜欢维持统一的民族。
所以古人对于血脉融合相对执着一些,哪怕没办法完全将某个民族“消灭”掉,将对方换血成中原血脉占比大头的新式民族也比维持原状要好。
主要是在古代社会,纯血的少数族群真的会极其排外。表现在领土上就是动不动发生叛乱,叫中原朝廷管得心力交瘁。
扶苏点了点舆图上以前属于燕国和楚国的位置:
“燕楚的风俗文化依然与中原迥异,但没人会觉得燕人和楚人不是同族。”
民族融合不代表风俗也完全被摒弃了,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风俗,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扶苏的理想状况是大秦境内所有民族消除隔阂,亲如一家。而做到这一点最方便快捷的办法,就是大量通婚。
各族的文化风俗,他觉得有必要继续保留。求同存异嘛,各有各的特色,才显得大秦包容大度。
天底下都是一样的风俗,反而没什么意思了。
不过这只针对华夏版图。
扶苏的手指挪向了西域以外:
“对这里,就不能放松文化入侵了。”
华夏境内的各族哪怕风俗不同,说到底也出于同源,是自己人。外头就不一样了,让外人坐大的话,以后说不准会反过来灭杀他们华夏的文化。
比起这样,扶苏更偏向于先下手为强。用华夏文化去感染西方文化,而且手段不用太委婉。
丝绸之路目前已经将不少华夏的书籍传入西方了,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内容。
扶苏的意思是挑起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向往,让他们主动学习和传承东方文化。
扶苏笑吟吟地说道:
“虽然父亲想要的西方领土目前大秦还无法收入囊中,但我们可以先为此打下基础。”
即便他们父子俩在位时期大秦的版图仍旧蔓延不到西方去,有了这个先手在,总有一代的后人能够找到机会出手的。
到时候凭借双方对东方文化的认同,吸纳西方的难度会直线降低。
当然,通婚这招也不能放过。
要是真能打下西方,肯定要努力搞种族融合。而且得是融合向他们华夏人的方向,不能融反了。
始皇看着舆图:
“也不知海外可还有别的大陆。”
他原以为华夏就是世界中心,结果往西有那么大一片地盘。商队还说西边有条往西南的路,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大陆。
之所以发现那是个新大陆,是因为那里的人肤色和西方人不同。西方人肤白,那边却多为黑肤,明显不是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