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孑也不例外, 跟阿汤简单聊了几句,就开€€启了今日份的工作。
他要给€€昨天以及今天打捞上来€€清理好了的文物拍照。
这份工作其实是他在浙奉662上从事最多€€的工作之一,等文物组的同事把文物递给€€他,楚孑找好角度先拍摄编号、再拍摄文物,然后再传回€€文物组就可以了。
颇有点流水线工作的意味。
但其实不论是水下考古还是陆上考古,平日里所做的工作大多€€都是枯燥、机械的比较多€€,最让人觉得€€惊喜和有意义的片刻也许只是在发现文物的一瞬间,但大家都懂,不能只靠那瞬间的惊喜选择是否从事某项职业,但既然选择了,就要承受这份职业同样带来€€的乏味。
所谓“生€€活的诗意”,就是在歌颂这些平静、单调、乏味的瞬间。
不过€€虽然是机械乏味的工作,楚孑依旧做的很认真€€,拍摄完成后还帮助文物组的同事将文物连同编号一起收纳好了,一切都进€€行的有条不紊。
一上午的时间匆匆而过€€,楚孑甚至有些感谢这样“不太费脑子和体力”的工作,让他极快地适应了浙奉662上原本的生€€活日常,胃口都打开€€了,中€€午多€€吃了两碗饭。
下午的工作则是有挑战性的多€€了,粤省打捞局那边带来€€了好消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抽泥抽沙作业和水下排查,他们成功找到了一处经远舰的排污管。
而根据对经远舰图纸的分析,这块排污管所在的位置就在登舰舷梯的左上方,在根据此精准定位到登舰舷梯之后,他们开€€始主攻3.4米以北的位置。
如果计算准确的话,那里将是“€€€€”铭牌所在的地方。
这个消息一出,明显感觉到大家都很高兴,厨师都说今天没剩菜了,可见人人都至少加了一碗饭。
不过€€消息虽好,也随之而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登舰舷梯3.4米以北的位置被石砺、牡蛎壳和海底泥沙堵的严严实实,现在只有一个5、60厘米宽的挖掘坑。
这个尺寸是很难继续进€€行接下来€€的工作的,甚至连向内拍照都无法进€€行。
所以水下考古的队员们在下午的时候领到了一个新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个发掘坑的宽度扩大,至少要大到能容纳水下摄影机大小€€的空间,可以探进€€去进€€行拍照才行。
再之后,水哥就单独给€€大家布置任务了,还特意询问了楚孑的状况能否下水,楚孑也没逞强,感受了一下,觉得€€自己的体力和状态还是能完成20分钟左右的下潜任务的,水哥这才放心了下来€€。
因为这次水下空间不大,两个人结伴下水也没有意义,所以这次他们采取了“接力赛”的方式进€€行。
具体来€€说,就是由€€第一位队员下去,先进€€行定位、布设行动绳和初步检查抽沙情况,再让第二位下潜,扩大抽泥抽沙的孔洞,然后是第三位、第四位队员……就可以直接开€€挖了。
楚孑被安排在了第三位,既不是最靠前的也不是最靠后的,这样工作任务并不算太重,也是水哥和何领队特意对他的照顾。
很快,前两位队员的任务就都顺利完成了,轮到楚孑下潜。
要说楚孑完全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单独下潜进€€行作业,但在他内心当€€中€€,兴奋和理智终究还是多€€一些。
很快,他就沿着之前队员布设好的行动绳摸到了“铁甲堡”的位置,今天水中€€的能见度依旧不算太好,几乎全程都要靠摸着前进€€,楚孑只好再继续向北边摸索,幸亏之前对整个“铁甲堡”区域都算熟悉,没怎么费工夫就找到了排污口,进€€而找到了那段稍显陌生€€的舷梯。
舷梯一旁的坑洞果然如他所料,并不算太大,楚孑此刻已经处在海床之下3米多€€的坑底了,四周都是淤泥,也分不清是本来€€就滑落在这的还是之前两位队员辛苦工作的结果。
楚孑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过€€速的心率,然后掏出DIY的小€€铁锹,开€€始挖坑。
真€€€€挖坑埋自己。
楚孑也是因为挖坑,才第一次直观的感觉到海床之下三米左右的淤泥和之前的砂砾有多€€大的区别,淤泥的粘度非常大,而且还特别牢固。楚孑不得€€不每一铲子都使出几乎全身的力气,还得€€把淤泥送到坑外,这动作在岸上都没那么容易完成,更遑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底了。
挖了几下之后楚孑觉得€€这样埋头苦干不太行,很容易丧失对时间流速的感知,如果他一直不上水,工作平台上他的队友们肯定会很担心的,说不好还会派人下来€€找他,进€€而耽误工作。
所以楚孑掐算了一下他铲一铲子所需要的时间,给€€自己规定了,每铲十下就回€€到坑上面€€,检查一下气压和时间。
确保自己的安全是第一宗旨。这件事已经被刻在了每一位水下考古队员的心中€€了,楚孑也当€€然不能给€€大家添麻烦。
就这样重复工作,直到他在水下的预定的工作时间用完,楚孑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他沿着行动绳先回€€到了“铁甲堡”的附近,本打算就此上水,但忽然发现粤省文物局之前设立的海底抽泥管旁边有一块渔网。
渔网可以说是水下考古最常遇到的“阻碍”之一了,这些网的质量因为轻,很容易顺着海流四处飘荡。
每天潜水队的队员在做水下例行检查的时候,都会带上去几张渔网或者€€是渔网碎屑,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楚孑当€€然不会因为这是别人的工作或者€€这是别的小€€队的抽泥管而不管,只是见那张渔网有一半被压在了海泥之下,迎风招展的,所以就用小€€刀把露出来€€的缠住抽泥管的那部分隔断了,然后带回€€了工作平台上。
上岸后,楚孑果然毫不意外地发现所有队员€€€€哪怕是今天没有任务,应该好好休息的那些,都在平台上等着他。
一群大老爷们虽然也不会直接问“情况怎么样”“难不难受”这些矫情的话,但目光也都各个透着关切,显然对他这位最小€€、资历最浅的队友十分上心。
楚孑总觉得€€这些眼神很熟悉,等到他回€€到家之后,有一次找他哥楚家明的时候才恍然意识到,这些眼神和他哥看小€€狗的眼神是一模一样的。
今日份的工作在几位队员的接力之下就算是圆满完成了,虽然根据最后一位队友的反馈,他们并没有突破这一层硬邦邦的淤泥层,但他们也相信,顺着这个方向挖,肯定是能挖到海床下面€€较为柔软的沉积层的,到了沉积层,就可以直接用抽泥抽啥管了,工作就会方便的多€€。
隔天,大家本要继续进€€行挖泥作业,但水哥下去观察了一圈情况,发现今天水下的流速不太友好,所以只能暂时叫停了这个任务。
大家也都觉得€€有点遗憾,但水下考古就是这样,“靠天吃饭”的时候比陆上考古要多€€得€€多€€。
但一帮人也没闲着,说什么都要帮文物组那边把工作干了,文物组的负责人都快惊喜哭了,赶紧把之前好不容易清理出来€€的文物全都一股脑拿了出来€€。
大家有的帮他们收拾,有的帮忙编号、记录,楚孑当€€然还是帮他们拍照了,就这样热火朝天的忙活了一上午,竟然把积攒了小€€半个月的任务全都清理了。
文物组负责人说什么也要请大家吃“小€€灶”,竟然从工作平台某处不起眼的地方拎上来€€了两个“地笼”,大家这一看,好家伙,那地笼用平时吃剩下的牛肉做诱饵,竟然真€€的捞上来€€七八只螃蟹。
一帮人纷纷吐槽文物组负责人不厚道,有这手艺竟然之前一直没提,忒不把他们当€€哥们了!文物组负责人尴尬一笑,中€€午亲自下厨,做了一道结结实实的避风塘炒蟹,大家都吃了个酒足饭饱,这一篇才算翻过€€去了。
到了下午,海底情况终于好了不少,大家就又开€€始安排起了“下海”的任务。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楚孑这回€€就熟练多€€了。
但他没想到,刚到水下铲了两铲子,忽然就泄劲儿了。
戴着面€€罩也没挡住他飞扬的笑脸。
坚硬的淤泥层终于被挖通了!
第117章
挖到这个程度, 楚孑即使是在水底也没憋住,开心地笑了一下。
然后,他€€又挖了几€€铲子, 将第€€二层的硬质渣泥层的最后一点基本全都挖松动之后就回到了岸上。
等他€€把这个消息告诉潜水队员的时候,大€€家都挺高兴的, 几€€天机械性的工作终于有进展了, 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到了下午, 大€€家又开始下水, 这次带的东西可就“现代”多了, 楚孑第€€一次觉得带抽泥软管下水是这么的开心。
不过轮到楚孑的时候, 他€€发现大€€家已经都把那些碎泥硬块抽的差不多€€了,他€€就随便吸了一吸,主要是给大€€家收了个尾,一个漂亮的、半径一米半左右的大€€坑就这样出现了。
等吸完之后,楚孑就把抽泥抽沙管和€€别的工具都系在水底提前布置好的行动绳上, 然后就上水了。
今天不只是工作进展不错,连天气都是好的“令人€€发指”, 在经远舰的历史图片中, 有一张来€€自日军拍摄的, 那天天气也很好,能在经远舰的后面看到连绵的黑岛镇山脉,而今天亦是能看到。
楚孑洗过淡水澡之后赶紧又拿出了相机,将这美丽的一幕记录了下来€€。
可惜,和€€那张历史图片不同的是,经远舰不在了。
到了傍晚, 晚霞笼罩之下,晴朗了一天的天空显得更€€加迷人€€有魅力。
这场景如果€€生活在城市, 只怕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一次。
都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第€€二天果€€不其然又是一个好天气。
工作方面,经过一宿的辛苦作业,粤省打捞局也传来€€了更€€好的消息,说在对整个区域进行大€€面积抽泥抽沙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了左侧船体的煤渣口,这个发现就像是三角定位法的第€€三个角一样,基本可以确定经远舰铭牌的位置范围了。
当然,这个范围对于陆上考古来€€说可能只是两步路的功夫,但是对于水下考古来€€说可能还是太大€€了。
这就是水下考古队员的新任务了,水哥立即召集了团队再次开会,根据经远舰的设计图纸、之前拍摄的照片和€€水下精密扫描的结果€€,精确测量出了煤渣口到经远舰铭牌的距离。
之后的工作就显而易见了,水下考古队员轮流下潜,根据徒手丈量的方法找到了海底的相应位置,插下了两根钢钎当做坐标,之后再交给粤省打捞局的同事们进行针对性的抽泥抽沙作业。
因为这套工作流程之前已经做过了,大€€家各司其职,协同起来€€效率非常之高,不到一天时间€€就把这些事全部搞定了。
唯一有一些挑战性的,就是为了方便抽沙,粤省打捞局的潜水员需要在水下的船体内侧打一个洞。
但对于经验丰富的粤省打捞局潜水队长来€€说,这也算不得太有难度,他€€还是顺利完成了。
把工作交给粤省打捞局的队员之后,楚孑他€€们也没€€闲着,而是继续帮文物组挑拣着泥沙中的文物。
随着大€€家的相处,需要潜水的工作也做越多€€,楚孑渐渐开始觉得在甲板上筛筛淤泥不像是一份工作,而更€€像是休息了。
而且,他€€也开始享受从这些小型文物中还原当时经远舰情况的感觉了。
比如今天,他€€就从淤泥中发现了大€€量闪闪发光的毛瑟□□子弹。
这些子弹大€€多€€数都是已经击发过的弹壳,而作为大€€名鼎鼎的98k的雏形,毛瑟□□的射程并不算太远,在300码(即约270米)左右的距离才能射的比较精准,因此,一众文物组成员加上楚孑一起推测,经远舰很可能在近距离发生过和€€敌舰的遭遇战。
史料记载,在黄海海战的初期,经远舰曾经试图接近敌舰,以求“接舷战”的机会,但在霓虹国军舰侧炮齐射的火力压制之下未能如愿。
不过,既然有如此的战术意图,那么€€也可以想象经远舰曾经与敌舰的距离有多€€近,如此数量的毛瑟□□弹壳显然是来€€自于大€€量士兵在甲板上对敌的射击。
楚孑在《征清海战史》中找到了一段来€€自樱井规矩之左右(比€€号舰长)的记载,说自己曾经“左右受敌,弹丸如雨,两舷炮手殊死€€主力防御……来€€远型舰欲撞击本舰,本舰以机关炮急速射击,将其尽数击毙……”
可见,当时的海战并非是两艘舰的互相对峙,而是一边用€€着毛瑟□□,一边用€€着机关枪炮的惨烈局面,战斗的激烈与悲壮情况可见一斑。
楚孑总是在想,还原、确认那一段悲烈的历史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整个大€€环境就比较的压抑,不光是辛苦的黎民百姓,就连他€€们这样专门€€的学者,都有时候会避开太过沉重,而去聊、去看一些轻松的话题。
但楚孑又想到,历史这门€€学科总是带着深厚沉重的色彩的,很少有人€€看历史会像看小说一样笑得出来€€。
历史书的每一页,都是血、泪、压迫与反抗,周而复始。
我们现代人€€能做的,唯有从中吸取经验,哪怕改变不了大€€环境,也总能明白自己处在哪个阶段,或者哪个角色。
如同许多€€听上去很有意思的专业一样,一个专业一旦认真研究下去,好玩的氛围就都失踪了,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可能历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楚孑也试着不再去想还原重塑历史的意义,而是专心于把这当成历史学者的必要工作,只是如此行事而已。
也许还原一两个历史上的生活和€€真相没€€有太大€€的意义,但积少成多€€,迟早有量变产生质变的时候,到时候再回头看看,也许才能发现其中的真意。
余后的几€€天,楚孑就一直在忙碌于给经远舰出水的文物拍照。
三条抽泥抽沙管一起工作,那效率可不是盖的,虽然也没€€到原来€€的三倍那么€€夸张,但2.5倍总有了,每天都是一大€€箱子的泥。
而全队都开始来€€帮忙,许是因为现在抽泥抽沙的距离离经远舰更€€近了,所以更€€多€€的文物接连被€€发现,每天都会铺满一地。
楚孑在协同拍照之余,也在替文物组感到头疼。
这个数量的出水/出土文物,别说是放在水下考古界了,就算是放在陆上考古界,也算是非常大€€的。
水哥经常看着这一堆堆的文物发愁,时不时又开玩笑,说这些足够支撑得起一个不小的省级博物馆的展厅了,弄得大€€家也总在“又来€€了好多€€工作,我好累”和€€“我们又找到了这么€€多€€东西,我真棒”之中反复横跳。
楚孑这边正在努力拍照呢,没€€想到忽然就起风了,而且这风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越刮越大€€。
“今天是海上大€€风蓝色警告,”鲁小达一个滑步平移到了楚孑身边,对他€€说道,“你小心点,不知道晚上是什么€€情况呢。”
楚孑点点头,在心里€€默默感谢这位潜伴还不忘嘱咐一下自己的心。
但同时也犯了愁,眼前还有这么€€多€€文物没€€有拍摄完成,如果€€现在去休息了,就又要把工作都积压起来€€,明天万一天气又不好,就一直蹉跎了。
想到这,楚孑心一横,干脆趁着风再大€€起来€€把这些文物都拍摄完了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