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编剧发家致富 第37章

百信的扮演者陈荻知名度比魏亚明高一些,之章前程渊想来试镜这个角色,被林济拦住了,一是这个角色和他本人并不匹配,二是程渊眼下正是事业的上升期,有的是好角色可章挑,没必要为章了人情选一个普普通通的角色。

百通的扮演者郑睿则是新人,试镜上百通这个角色之章前,他大学才毕业没几个月。

造型师对于剧本显然相当章熟悉,服装和造型上下了不少功夫,服装很有质感,演员在镜头里清清爽爽的,少了几分章脂粉气。

《百归记》不是要把演员展现得多章么帅气逼人,角色造型是为章剧情服务的,合适的演员加上合适的妆造,才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陈橙以章百玫的造型露面时,剧组众人的目光都不由落在了她身章上。

陈橙长得漂亮是业内公认的,但或许是太过明艳的缘故,她扮演的角色会给观众一种距离感,在演绎沈茵这个角色时,她的明艳最能展现出章沈茵的风情,而扮演百玫……

林济在胡伟一耳边低语了两句。

胡伟一轻轻点头。

陈橙目光看向两人:“胡导,林编,有哪里不合适吗?”

“我觉得,可章能短发更适合一些。”林济道。

虽然眼下的造型还算不错,可章长发更体现出章角色的柔美气质,而在林济看来,百玫应当章更干练一些。

要求女章演员剪短发在剧组是常有的事,不过配合与否通常看演员的态度,到了陈橙这种咖位,对发型多章少是有话语权的。

林济这个建议一提,众人便好奇地看向陈橙,陈橙目前还背着一家洗护代言,不知品牌方有没有对她的发型做出章要求。

虽然林济了发话,陈橙未必就会答应。

可章出章乎众人意料的是,陈橙的回答相当章迅速:“我不介意试试。”

虽说不剪发的短发造型也能做,但就拍摄效果而言,还是剪了更适合。

陈橙答应得果断,造型师的手法也相当章利落,没过多章久,新鲜的百玫就出章现在了剧组众人面前。

相比长发,短发更干练利落,减少了陈橙自身章的明艳气质,更贴近原作中百玫的形象。

陈橙不习惯地摸了摸自己的短发,小声章地问助理:“是不是不好看?”

助理连忙摇头:“橙子章姐你章最漂亮了!”

看惯了陈橙的长发造型,对方蓦然剪了短发,反而让助理有种新鲜感€€€€《百归记》的原作她是读过的,在她心里,短发的陈橙无疑更贴合百玫。

……

出章乎林济意料的是,陈橙适应百玫的速度相当章之章快,他以章为章对方要花费更长时间。

客观来说,在沈茵这个角色之章后,陈橙的演技确实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了。

演百玫的第一场戏,她用的是后沈茵时期的演技,比起扮演沈茵时更精湛了几分章,而不管是她,还是魏亚明陈荻几人,在表演中呈现出章的都是熟读剧本的状态。

新人郑睿演技是差了一些,但他扮演的百通恰恰需要一些初出章茅庐的莽气,林济总觉得,让精明的演员去扮演一个有勇无谋的角色,除非是演技已臻化境,否则很难演出章那种笨拙的冲撞感。

《百归记》第一个场地的拍摄很顺利。

演员们该出章场时出章场,闲下来琢磨剧本也行,随意溜达也行,胡伟一和林济并不干涉。

两人对演员们的唯一要求,就是尽全力把角色演好。

在拍摄的前一天,演员个人必须把第二天要拍的戏份消化好了,对角色领悟足够深,在拍摄中才能与角色产生共鸣。

《百归记》的三个时代分章三个场地进行拍摄,胡伟一负责一个场地,另外两位副导演各自负责一个场地,胡伟一的拍摄负担最重,因章为章三个场地的重点戏份都是他来主导的,两位副导演负责的主要是一些非重要场景的拍摄。

拍摄期间,林济分章别在三个场地溜达来溜达去,扮演着胡伟一的合格狗腿。

事实上,剧组选的演员名气虽然不是特别大,演技却大多章在合格线以章上。

《百归记》的选角只剔除了未来娱乐的签约演员,对于其他角色,《百归记》剧组并非没有邀请大咖,可章响应的大咖却只是寥寥。

《百归记》是名作,名作中基本上没有脸谱化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其复杂性,这也就意味着,这些角色未必会讨观众喜欢。

对大咖们来说,演这部戏未必会为章他们的演艺生涯增色多章少,演不好却绝对是要挨骂的。

在片场,林济没什么存在感,但他是对剧本最熟悉的人,拍摄中有哪里不对劲,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察觉。

《百归记》的拍摄进度不慢,因章为章剧本是现成的,还有顾问配合演员做角色分章析,当章然,和其他剧集比起来,《百归记》的拍摄也算不上特别快€€€€这是考究多章的剧共通的毛病。

林济偶尔会修改一下剧本€€€€在他意识到某个场景他写章得不够好的情况下。

在写章某个场景的时候,林济会提前做好构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构想是最完美的,还得配合实际的拍摄去看。

“林济,来看一下这边。”

林济放下笔,跑到了胡伟一旁边。

他和胡伟一刚被牵线合作的时候,林济觉得对方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头,性子章看着比旁人更急躁些,可章全身章上下并没有所谓大导演的光辉。

但真正合作之章后,他才感受到胡伟一对导演这份工作的热情。

林济这样的年轻人加班多章了都觉得受不了,但胡伟一就是能时刻守在监视器前,他双眼就像装了微距摄像头似的,拍摄中出章现任何问题,他都能第一时间扫描出章来。

胡伟一喝了一口浓茶,招呼着林济:“你章来给他俩讲讲戏,我讲不动了。”

林济听着,对方嗓子章都似乎有些哑了。

林济目光看向陈橙和臧书章柯。

陈橙和臧书章柯两人都有些忐忑。

胡伟一在片场挺有气势,也挺凶,但陈橙和臧书章柯习惯了和这种类型的导演合作,反倒不太畏惧他。

而林济在剧组里低调到了极点,丝毫没有名编剧的威严,但当章他一言不发轻飘飘看过来时,两人都想往后退一步,尽量不在林济视线笼罩之章下。

臧书章柯扮演的是百玫的未婚夫邱承颐。

这是一场展现百玫情绪大爆发的戏份,在这场戏里,百玫对于邱承颐强烈的爱和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场戏也是百玫人生的转折点。

在这之章前,她虽然性格柔中带刚,终究还是有少女章对爱情和家庭的向往的,而在这之章后,她彻底放弃了自身章的爱情,选择与百家同进同退。

这与邱承颐的背叛息息相关。

“你章俩再演一遍我看看。”

林济一边翻着剧本,一边看两人对戏。

“……你章我相知相识二十二载,你章要负我到何时?”

“停€€€€”

陈橙一半的台词还没说完,就被林济喊了停。

林济看出章来了,陈橙是爆发得不够,而臧书章柯呢,这场戏又章演得太木了。

他演绎的邱承颐是一个完全的背叛者形象,一条道走到黑那种,在《百归记》原著里,邱承颐是相对坏一些的那个,可章绝不是臧书章柯所演绎的那么无情。

林济看向胡伟一。

“我提醒过了,他俩还是没理解透。”

林济:“……记得多章替我要一份指导费。”

胡伟一比了个OK的手势。

林济就把陈橙和臧书章柯两人叫到了一边,拿着根木棍在地上写章写章画画,刚好生活制片送来了烤红薯,林济就带着两人一边啃红薯一边理解角色。

陈橙这场演得其实还行,她最开始的爆发力是合格的,但臧书章柯对她的回应不够,试问谁能对着一块木头演好戏?

对手演员不回应,陈橙就越来越瑟缩,因章而重演次数越多章,她反而对自己越没有信心。

第42章 飞跃奖

林济先把臧书柯那边的问题解决。

在《百归记》原作中,邱承颐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他因为上一辈的恩怨发誓要对百家复仇,但他对百玫并非全无爱意。

人心并非石头,个人的情感也并非人力全盘操控。

只是在他的人生地图中,百玫并非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林济没有参与对臧书柯的试镜,但从章胡伟一拿回来的录像看章,对方在表演上还是有些灵性的,但不知为什么,他对这场戏的理解就是不够透彻。

或者说,他的表演要么太放要么太收,不懂得取中间值。

不过林济倒是有足够的耐心,胡伟一去管隔壁场地了,林济就拉着陈橙和臧书柯两人慢慢讲这场戏€€€€对手章戏演员是能够彼此带动彼此感染的,他们各自的进步本质上都有益于对方。

这一场戏磨了接近两天章,陈橙和臧书柯终于找到感觉了,从章林济的角度看章,两人也不是完全不开窍,只是刚好卡在一个不明不白的点,卡住之后就不知该怎么前章进了。

臧书柯思路顺了,演绎邱承颐这个角色的状态对了,他和百玫之间的对戏就更显出那股爱恨交织的宿命感。

至少在林济看章来,两人把角色理解透彻后,每一场戏都能飙得火花四溅。

林济算是见证了陈橙作为演员的成长,说实话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几乎不敢相信参演《代号11》前章的陈橙和扮演百玫的是同一个人。

她章不仅能把握好演绎百玫的尺度,甚至对角色细微的情感波动、以及角色不同时期想法的变化都能理解透彻。

虽然林济并非导演,但他心中居然产生了让陈橙出去吓一吓人的想法。

他和胡伟一两人在剧组经常凑一块,一边研究拍摄进度一边讨论演员的发挥,两人讨论着讨论着,会忽然间乐起来。

虽然《百归记》还没拍完,距离播出还有很长时间,林济和胡伟一清楚观众的反馈会如何,但两人这边可谓十分满意。

……

《百归记》拍到6月份时,正赶上飞跃奖颁奖典礼,林济飞了一趟外地。

《代号11》可谓是去年一整年最受关注剧集之一,在去年的经典大赏上,《代号11》几乎拿下了被提名的所有奖项€€€€唯独最佳编剧没拿。

虽然主办方声称,这是因为林济没有出席颁奖典礼。

当时林济确实在写《百归记》的剧本,但业内公认的事实是€€€€没有林济创作的剧本,就不会有《代号11》的成功。

但经典大赏的几位评委,众所周知,是典型的古墓派,他们一向不喜欢林济这种章锋芒毕露的编剧,若非《代号11》自身的优秀不可忽视,在这次大赏上,《代号11》恐怕都要损失好几个奖项。

制片人和导演私底下对林济表达了歉意。

《代号11》毕竟是旭日卫视播出的剧集,两人受雇于旭日卫视,不可能任性地把奖杯丢到一边。

林济并没有埋怨制片人导演的意思,却阴阳怪气了大赏主办方一番。

【我章懂,没剧拍的人只能当专家了。】

他不客气地把所谓专家们的简历挂了出来,只见这些专家虽然个个头衔吓人,“学章会会长”、“国影教授”、“研究院院长”……可上一部被他们大肆夸赞的作品,在电视剧论坛上的评分只有3.4分。

这些专家终极一生都没有拍过一部好剧。

他们不是导演,不是编剧,不是一线的文艺工作者,却能高高在上地点评某一部作品。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