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第123章

说实在的,这其中的差距,甚至可以和如今的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媲美。

就比如下放到城市郊区农场的知青,先不说离家不算远,有些甚至能当天回家。

就说他们在农场的待遇,就比远离家乡还插队的知青不在同一个水平上,至少农场的知青生活上的保障要好太多。

而且刘康民如今已经结婚,有了家庭,他目前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张友岁虽然比况叶小,但现在也有二十一,如果在回到九大队,那么他的婚姻必然会成为一个难题。

除了两位友人信件中有下乡的事,况家父母寄过来的信件,也说起这件事。

潭城也在今年下半年,开始筹备知青下乡的工作,如今在陆陆续续的动员。

而况家小弟和小妹就在动员目标之中。

况家小弟,六六年高中毕业。如果没有动荡,按照政策的话,他六七年初应该就会被动员下乡。

况家小妹目前十六岁,是六七年的初中毕业生。学业因为时局动荡的原因,并没有再继续,也属于需要动员的范畴。

况家父母给况叶来信,也是想参考一下他的意见。

对此,况叶在回信的时候倒是给了些建议。

结合刘康民和张友岁的选择,他希望要是况家小弟和小妹都要下乡的话,最好能在潭城附近的农场,虽然干活是辛苦,但生活保障比起下乡插队好太多。

农场如果实在没有名额的话,潭城郊区附近的生产大队插队也行,毕竟离得近,有什么事家里人也可以支应。

至于什么热血上头,远离家乡去更加偏远的地方下乡,他这边也有活生生的例子给况家父母说说。

虽说况叶生活的九大队风气不错,在加上他自己也不是拈轻怕重的人,和队员们相处算得上比较和谐。

但在大量知青自行回城之前,一些生产大队的知青,和所处的生产大队的关系可谓势同水火。

观市这边还不属于边陲地区,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虽然与潇省有所差别,但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

而一些更为偏远的地方,少数民族居多,习俗更是大不相同。

刘康民回城之后遇到不少知青,之间也各有交流,在通信的时候给况叶讲过一些从边陲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回城的知青当初的境遇。

因为习俗的大不同,到这些地方下乡的知青,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至于人烟稀少的边疆地区,况叶就更不建议况家小弟和小妹去到这些地方。

他在原来的那个时代,在上学的时候,对于知青上山下乡的了解虽然不多,但还是知道几个边疆地区的知青是有多么的艰苦。

北大荒、西北荒原,以及云省建设团,这三个地方的知青苦与泪无数。

来到这个时代后,对边疆地区的开荒,他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他和简修文的联系没有断,关于北大荒的情况,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这一年,简修文跟着其外公外婆和母亲,去到了更北边的农场,他们的生活况叶知道些许。

更是从简修文几次拜托他帮忙,侧面了解到那边的情况。

通信的时候,简修文还给况叶讲了一个他觉得有些离谱的事。

这事也是简修文从农场的知青口中听说的。

那就是当初一群热血上头的知青,前往北边农场的时候,所带的行李透露出一些人对这里的认知严重不足。

一个小姑娘的父母觉得北方寒冷,给其专门准备了行李,但却有些离谱。

他们怕柴火取暖有限,竟然让小姑娘带了一个沉重的檀木箱,里面装有半箱煤炭,半箱书册。

这样的行李,让人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吐槽。

冬季气温在零下三四十度情况下,半箱煤炭能有什么用呢。

况叶很快给况家父母回了信,希望他们能有些参考。

之后随着气温降低,时间来到了十一月,安琼县的局势再次有了新的发展。

全省因为军队的强势介入,乱成一锅粥的局势逐渐得到了控制,在十一月的时候有一支军队入驻了安琼县城。

军队迅速的整顿了局势,遵循上级的命令再次执行“三支两军”的任务。

就在十一月底的时候,县城召开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委员会是三方势力的结合,其中有军队代表、革/命干部代表、群众组织代表。

委员会领导县城的一切工作,旗下成立的办事机构,在细分各项工作。

相关的办事机构,也逐渐开展相关的工作,让之前处于瘫痪的政府职能再次运作起来。

虽然因为委员会三方结合的原因,其中存在不少扯皮推诿,但至少比起之前的混乱要好不少。

况叶十二月去丰水场镇送货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其中的变化。

公社办公地点遇到乔书记的时候,他敏锐的感觉到乔书记这边底气足了不少。

想到乔书记出自行伍,况叶也明白了其中的原由。

况叶这次委托的药材,在十号左右的时候,竟然被乔书记这边凑齐了。

由此,也可以推测出一些背后的原由。

随着局势朝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知青下乡的工作,又再次有了动静。

在十二月下旬初的时候,日报引述了一段伟人的指示,各地再次风风火火的开展知青下乡的工作。

不久后况叶也再次收到了况家父母寄来的回信,况家小弟和小妹的近况,他这边也知道了。

况叶之前回信的建议,况家父母思考了许久,参考了相关的建议,最终安排好了况家小弟和小妹的事。

两人虽然都在下乡动员的范畴内,但况家人商量了一番,还是决定只让况家小弟一个人下乡。

为了能够安排到附近的农场,况家人带着况家小弟主动报名,再托人帮忙,最后倒是如愿以偿。

而况家小妹,家里人不放心她下乡。

十六岁的小姑娘,如今长得高挑靓丽,很容易招人眼,哪怕是去潭城附近下乡,也不太放心。

最终况家父母一琢磨,干脆让况家小妹顶了况母的班,有了正式岗位,也就不用下乡。

得知这个消息后,况叶心中倒是松了口气。

况家小弟和小妹他印象还不错,自然希望他们能过好点。

第132章

得知况家小弟和小妹的安排, 况叶在回信的时候,还专门为要去农场的况家小弟准备了一些东西。

他听简修文和其他知青讲过农场的生活,知道大致的情况。

农场的知青的待遇比起插队知青好很多,不过干的活却也非常的重, 每天有固定的任务。

一群刚从城里走到田间地头的年轻人, 在最开始的时候必然会吃不少苦头。

况叶这边给况家小弟准备了不少药品, 诸如舒活膏、止血丸、消暑丸、百香丸等。

给况家回完信件, 时间也来到六九年的一月份, 混乱的六八年也就这么过去。

元旦后不久,九大队也组织了队员们分口粮。

六八年时局虽然十分混乱, 但气候却算得上风调雨顺。这一年九大队的粮食生产,虽然因时局受到些影响,但总体的粮食产量还行。

况叶在二小队的晒坝排了半天的队,最后领到了近四百斤的粮食,超出基本口粮三十余斤。

领到口粮后, 九大队当天傍晚大多数队员家,都好好的吃了一顿,当然况叶也不例外,给自己再包了顿饺子。

第二天上工的时候,所有人的状态比起之前都要好不少。毕竟一些队员家都快要断炊了, 有了新的粮食补充,这日子又能继续过下去了。

一月的气温低,地里的农活相对清闲, 大队长召集几个小队长商量了一下,决定抽调一些人手, 修整一下水渠和路面。

六七年冬季,队里因为时局没有修缮水渠等设施, 今年的耕作灌溉就受到些许影响。

好在老天赏脸,六八年风调雨顺,这年的粮食生产才没受到多大的影响。

但今年这水渠再不修修,到今年开春后,这灌溉的事影响就大了。

至于再指望今年风调雨顺,队里的大部分人可没敢往这方面想。

这么多年来,观市这地儿,隔了两三年就要旱一旱,或者水灾、风灾,低温冻害,总之一年到头这地里的作物,指不定什么时候就遭灾了。

除了这水渠,九大队通往各个生产大队,特别是公社的路也得好好整整。

之前交公粮的时候,路面的情况让运送粮食的队员们废了不少劲。

不过就在九大队忙着这些事的时候,外面又兴起了一个“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

这个时候,况叶还得到一个消息,今年新的知青也要来了。

之前和况家父母通信的时候,况家父母有提到,这次动员知青下乡的力度非常的大,66届、67届、68届高、初中的毕业生都在动员的范畴内。

加上他从张友岁和刘康民那得到的消息,这次下乡的知青怕是会非常的多。

想到这,况叶就准备去找大队长商量个事,却没想到大队长这边先找到他。

“庆国叔,快进来坐。”这天况叶正在小院内整理晾晒的药材,就看到大队长陈庆国走过来。

“况知青,在晒药啊。”陈庆国走进小院,目光在院子中扫了一圈。

发现小院中晾晒的药材不少,空气中都弥漫这一股特殊的药材味。

被况叶领进堂屋后,他也四下看了一眼,发现屋子内也摆放了不少正在阴干药材。

“庆国叔,喝茶,你这是有什么事吗?”况叶用自制的饮片泡了杯热茶递给陈庆国,便问了一下他的来意。

接过茶缸,陈庆国先把它放到一边,开口道。

“公社那边通知今年有新知青要来,我就过来看看你这边的情况,好做些安排。”

关于今年的知青,陈庆国这边也收到了公社相关的通知,虽然还不清楚具体是那些人,但一些准备工作得弄了。

九大队目前有两个知青,陈繁仪和况叶。简修文他们自行回城之后,随着几人有了新的去处,陈庆国这边也逐渐得到相关的消息。

毕竟简修文三人当时的户籍信息是落在了九大队的,之后简修文去北方农场,以及张友岁和刘康民选定新的下乡地点,相关的档案也会跟着调动。

作为大队长的陈庆国,自然也能了解。

陈繁仪因为行医的关系,大队上给她安排了单独住所,就在医疗站的旁边,屋子不算大,只够一个人居住。

而况叶这边,原本是四个人在住,陈庆国一开始的想法是,新来的知青的住所要不还是就安排到这。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